大爆發!中國學者一天發了三篇Science

2021-02-21 生信邏輯

11月13日,最新出版的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中有3篇出自中國學者。分別是來自於杜克大學徐伯均課題組,科羅拉多大學尹曉波、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盧柯院士課題組。

11月13日,杜克大學徐伯均(Po-Chun Hsu)和李秀強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題為《Photon-engineered radiative cooling textiles /光子工程輻射冷卻紡織品》的文章, 概述了光子工程設計的輻射冷卻織物。徐伯均和李秀強認為,全球變暖產生了對可幫助穿戴者降溫的創新型紡織品的需求。各種類型的降溫織物可以改善皮膚與環境間的輻射性熱傳遞,提供一種有前途的、通過穿衣控制個人體溫的方式,並能幫助減少對昂貴且耗能的室內空調的需求。小編統計後發現,李秀強博士畢業於南京大學,導師為「國家傑青」朱嘉教授。

11月13日,科羅拉多大學尹曉波和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課題組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題為《Constrained minimal-interface structures in polycrystalline copper with extremely fine grains /極細晶粒銅多晶中的約束最小界面結構》的文章,課題組描述了被動輻射冷卻材料的使用,該材料利用大氣窗口以紅外輻射方式將熱釋放到寒冷的太空。當用於屋頂時,這些系統甚至可以在白天和陽光直射下將建築物的溫度降低幾度。小編統計後發現,楊榮貴現任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回國前科羅拉多大學終身正教授。

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金屬所盧柯院士、李秀豔研究員、周鑫特別研究助理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題為《Constrained minimal-interface structures in polycrystalline copper with extremely fine grains /極細晶粒銅多晶中的約束最小界面結構》的文章,課題組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Schwarz crystal(受限晶體)結構,這種具有極小界面(minimal interface)的三維結構表現出極高的熱穩定性和力學穩定性,在純銅的熔點以下不發生晶粒長大,其強度接近理論強度。這一重要發現表明除非晶固態外,多晶體金屬在晶粒極細時還存在另外一種亞穩固體狀態,其穩定性甚至遠高於非晶固體。 

來源 | Science 整理 | TOP大學來了

相關焦點

  • 大爆發!一天內3篇Science來自中國學者
    11月13日,最新出版的頂級學術期刊 Science 中有3篇出自中國學者。分別是來自於杜克大學徐伯均課題組,科羅拉多大學尹曉波、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盧柯院士課題組。
  • 大爆發!中國學者一天發了三篇Science,與兩所985高校有關
  • 編輯部發函關切中國學者,或成我國首篇被撤稿Science論文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我國學者Science論文或被首次撤稿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同一學校,一天發2篇Science
    北京時間10月9日凌晨兩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趙忠教授團隊通過發育生物學和植物病毒學兩個領域的交叉研究,找到了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了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 牛人施一公:剛發1篇Nature 又背靠背連發2篇Science!
    清華大學醫學院三年級博士生萬蕊雪、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生命學院一年級博士生白蕊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生命學院一年級博士黃高興宇為第二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施一公為通訊作者。電鏡數據採集於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計算工作得到清華大學高性能計算平臺、國家蛋白質設施實驗技術中心(北京)、聯想高性能計算、以及榮之聯董事長王東輝先生的支持。
  • 2020年狂發71篇Science,國內科研成果大爆發
    截至2020年8月31日,Science(《科學》)共刊發國內機構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文獻71篇,主要涉及的欄目包括 RESEARCH ARTICLE 、REPORT 、PERSPECTIVE 、TECHNICAL COMMENTS 、LETTERS 以及 WORKING LIFE 等。
  • 真要成為中國首篇被Science撤稿論文?NS要集齊了!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8月17日-19日,中國地質學會辦2020年全國青少年地學線上夏令營活動,以「我是小小科學家——解譯古生物演化密碼,探索新能源利用奧妙」為主題,分為地學知識講座、動手實踐和論文寫作三個模塊。達爾文最困惑的科學命題: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 涉嫌數據造假,Science正式表達對中國學者文章可信度的關切!
    2020年7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
  • 一個億砸出兩篇Nature | 這個課題組一天發兩篇
    一個億砸出兩篇《Nature》,只為一睹原子芳容!別人家幾年發不了一篇Nature,這個課題組一天發了兩篇,也太酸了吧對於廣大的科研工作人員來講,能夠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一篇論文,幾乎是想都不敢想的。根了解Nature一共發了803篇論文,而全球的科研工作者超過了800萬,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大概就是一萬個人中有一個吧。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10月9日,中國學者在燃料電池領域的一篇重磅文章——《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因圖片錯誤問題被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正式撤稿。
  • 發Nature和Science?網友:還以為是西湖大學!
    歡迎關注:說教育雙非的成果最近,上海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師範大學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的文章,分別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其實不看內容都能猜出是生化或者材料科學,頂尖的物理理論是很難發的,實驗科學就是看誰錢多。cell裡面都是生物內容的頂尖雜誌,以生物為主。nature和science是各種理科的集合,物理研究更得拼錢,相對而言生物化學所用的瓶瓶罐罐要便宜多了,準入門檻低。我不信雙非學校的錢比一流大學的錢多,能發頂尖文章應該是研究人員的idea牛,更努力,並能抓住機會。
  • 中國學者對一個不存在的基因進行了一系列實驗,還發了SCI,如今被撤稿
    該雜誌最新影響因子2.705分,雖然不是很高,但是發文快速,從投稿到接收往往少於三周,甚至還有隻要一天就接收的神速。再加上該雜誌發文量巨大,年發文量約3000篇,其中有一半以上來自中國,因此,該雜誌在國內頗受歡迎。關於這篇被撤稿的論文,BBRC雜誌在其官網的撤稿聲明中指出:雜誌社收到了一位讀者的關注:小鼠中沒有IL-26基因。
  • 第一個發Nature的中國學者究竟是誰?
    論文」涉及到三個人,初看貌似和徐壽先生都沒有什麼關係。中國第一篇Nature論文?至此,這篇聲學「論文」的來龍去脈應該相當清楚了。徐壽發現笛子和簫不滿足聲學方程的預測,將此告訴他的朋友傅蘭雅。傅蘭雅給Tyndall教授寫信請教,並投給了Nature。Stone博士對信做了點評,並將其在Nature發表了出來。
  • 上海交通大學第一篇《Science》
    已經發表論文500餘篇,連續多年被Elsevier評為中國高被引學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項,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一項,國家教學成果獎一項。迄今已經培養研究生近80名,其中有3人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3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 維蘇威火山大爆發:埋藏在死灰中的城市,「龐培城」的最後一天!
    埋藏在死灰中的城市,「龐培城」的最後一天!公元七九年八月二十四日,座落在羅馬南面二百公裡遠的龐培城與往日一樣,又迎來了一個酷夏的早晨。當時的龐培城裡,有兩個叫做「論壇」的集會廣場,有一座能容納二萬名觀眾的圓形運動場,還有能容納兒千名觀眾的大劇院和三座公用的大浴池。城內還有水道設,各家都設有水道和浴室。特別值得」提的是,城裡還有四十家麵包房和二十多家染坊和漂坊。
  • 中科院這個科研部門,一個月投中2篇Science!
    任文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於2020年3月完成兩篇論文並投稿至Science,隨後皆被錄用。第一篇於8月7日刊發,第二篇於10月30日刊發。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連發2篇Science的中科院金屬研究生所也是人才輩出,往屆所長就是學術圈的知名學者:盧柯院士,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
  • Nature「餘波未盡」,中國地質大學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
    這是由中國學者發表的首篇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此外,還有讀者(Sylvain Bernes)提出,雖然這三篇論文都是圍繞「用於燃料電池的新型固體電解質」(new solid electrolytes for fuel cells),但三項研究所使用的電解質是不同的。因此他對這三種不同材料的實驗曲線重合表示質疑。
  • 一天發4篇Nature!新年伊始,中國學者開門紅
    GPR97的細胞質側有一個開放的腔,所有三個細胞內環都與Go蛋白相互作用,從而促進了GRP97的高基礎活性。已發現Go蛋白胞質尾部的棕櫚醯化對於與GPR97的有效結合至關重要,但在其他已解決的GPCR複雜結構中未觀察到。該研究工作為配體與粘附GPCR的七個跨膜結構域結合以及隨後的G蛋白偶聯提供了結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