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 | 還有這種操作?中國學者對一個不存在的基因進行了一系列實驗,還發了SCI,如今被撤稿

2021-01-20 iNature


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由多種細胞產生並作用於多種細胞的一類細胞因子。

目前人類細胞中至少發現了38種白細胞介素,分別命名為IL-1~IL-38,白細胞介素在免疫細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免疫調節等一系列過程中均發揮重要作用,此外它們還參與機體的多種生理及病理反應。

其中,IL-26,在人體中影響T細胞產生,可能參與T細胞抗病毒作用,但是小鼠中並無IL-26基因。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小鼠中不存在的基因,卻有人對她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並寫成論文,以 Anti-angiogenic effect of Interleukin-26 in 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 mice via inhibiting NFATc1-VEGF pathway 為題,發表在了BBRC雜誌上,該論文通訊作者為金華市中心醫院眼科主任醫師呂志剛(據了解,呂志剛是金華市醫學會眼科分會主任委員,浙江大學碩士生導師)

近日,有讀者發現了這一問題,並向該雜誌投訴,該論文於近期被雜誌撤稿。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簡稱BBRC,中文名: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研究通訊。

該雜誌隸屬於出版巨鱷愛思唯爾(Elsevier),創刊於1959年7月份,是已有60年曆時老牌雜誌。該雜誌最新影響因子2.705分,雖然不是很高,但是發文快速,從投稿到接收往往少於三周,甚至還有隻要一天就接收的神速。再加上該雜誌發文量巨大,年發文量約3000篇,其中有一半以上來自中國,因此,該雜誌在國內頗受歡迎。

關於這篇被撤稿的論文,BBRC雜誌在其官網的撤稿聲明中指出:

雜誌社收到了一位讀者的關注:

小鼠中沒有IL-26基因。論文作者聲稱他們購買了敲除IL-26基因的小鼠,以及小鼠IL-26蛋白,但鑑於小鼠根本沒有IL-26基因,因此不可能購買到。

此外,論文中使用的抗IL-26抗體,但該抗體規格表清楚地表明它只與人類IL-26蛋白發生反應.......

作者為他們的錯誤道歉,並要求撤回該論文

據了解,今年7月份和8月份,BBRC雜誌至少撤回了20篇來自中國的學術論文。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6291X18307691?via%3Dihub


END—




覺得本文好看,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憑一個不存在的基因,上交學子不僅發了碩士論文,還發了篇 SCI?
    但是這些事件論離奇程度,卻比不上上交一學生的造假事件:該學生用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基因MALAT2(事實上只有MALAT1基因),發了一篇SCI,還發了上海交大碩士學位論文,並獲得了碩士學位。》針對這篇題為:MALAT2-activated long noncoding RNA indicates a biomarker of poor prognosis in gastric cancer 文章發表了一份撤稿聲明,稱該論文描述的基因並不存在。
  • 一個不存在的基因,不僅發了上海交大碩士學位論文,還發了篇SCI
    如今,對於學術造假,似乎已經見怪不怪:這次要說的這個有點不一樣,開了眼界。長話短說:就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基因MALAT2(事實上只有MALAT1基因),被用來發了一篇SCI,還發了上海交大碩士學位論文,並獲得了碩士學位。
  • SCI期刊批量撤稿199篇中國學者論文
    近日,期刊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簡稱為ERMPS)在其 24 卷上批量撤稿了 199 篇來自中國學者的論文。
  • 靠一個不存在的基因,上交大碩士寫學位論文順利畢業,還能發SCI
    對於學術造假,真的有很多操作讓人「嘆為觀止」。比如像我們前幾天刊發的那篇文章《刷新論文造假新高度:8篇論文,不同單位、不同作者、結果卻一模一樣!》一樣。最近,小編又發現了一起……這次有點不一樣,開了眼界。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創歷史最高
    325 篇通過網站 Retraction Watch 以「China」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剔除非撤稿論文,檢索到 2012 年至 2020 年 7 月,8 年期間中國學者被撤稿論文 2938 篇;其中,83%的論文作者為中國大陸學者,17%由中國大陸學者與境外學者共同完成。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最高
    325篇通過網站Retraction Watch以「China」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剔除非撤稿論文,檢索到2012年至2020年7月,8年期間中國學者被撤稿論文2938篇;其中,83%的論文作者為中國大陸學者,17%由中國大陸學者與境外學者共同完成。
  • 中國SCI論文撤稿數量為世界榜首
    325篇通過網站Retraction Watch以「China」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剔除非撤稿論文,檢索到2012年至2020年7月,8年期間中國學者被撤稿論文2938篇;其中,83%的論文作者為中國大陸學者,17%由中國大陸學者與境外學者共同完成。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新高
    325篇通過網站Retraction Watch以「China」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剔除非撤稿論文,檢索到2012年至2020年7月,8年期間中國學者被撤稿論文2938篇;其中,83%的論文作者為中國大陸學者,17%由中國大陸學者與境外學者共同完成。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最高!需引發關注
    325篇通過網站Retraction Watch以「China」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剔除非撤稿論文,檢索到2012年至2020年7月,8年期間中國學者被撤稿論文2938篇;其中,83%的論文作者為中國大陸學者,17%由中國大陸學者與境外學者共同完成。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論文買賣「一條龍」服務  能夠提供SCI論文代投甚至代寫的公司並不少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找到一家名為「LetPub」的網站,其明確稱,會對論文構思、主題確定、內容組織、全文完善、發表支持等進行全程「一條龍式」的專業指導服務。
  • 韓春雨事件調查結果:論文不存在「主觀造假」,已不具備重發基礎
    在經歷了質疑、撤稿和調查之後,通過校內外同行專家的指導和進一步的實驗驗證,深刻地認識到,撤稿論文的實驗設計存在缺陷、研究過程存在著不嚴謹的問題,論文的發表給國內外同行學者造成了誤導和人力物力的浪費。論文發表後,面對媒體和同行的質疑,未能冷靜理性對待,發表了一些不當言論,給社會公眾帶來了不必要的紛擾。」在聲明中,韓春雨表示了歉意,並對同行學者和社會的關注表達了感謝。
  • 199篇中國學者論文被批量撤稿,幾乎都涉嫌學術不端……
    近日,據公眾號「艾普蕾 iplagiarism」爆料,期刊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在其 24 卷批量撤稿了 199 篇中國學者的論文。筆者吃驚之餘,在期刊官網進行了查詢,發現確有其事,洋洋灑灑十幾頁都是撤稿的信息。
  • 中國學者評審造假被國際期刊集體撤稿,出版社稱不會對中國科學家...
    此次撤稿因其規模之大,創下了多個記錄:學術期刊單次撤稿量最大、單期刊撤稿總量最大、以及中國學者遭集體撤稿最多——雖然聲明中沒有明確指出造假作者的國籍,但從它公布的名單來看,遭撤稿的107篇論文全部來源於中國作者,牽涉119家國內高校、醫院,另有4家海外大學、醫院。
  • 記者調查:撤稿風波後發一篇SCI論文有多難?
    記者統計,被撤稿的107篇論文作者來自125家中國研究機構、4家國外研究機構,其中涉及浙江的醫院和高校有12家,涉及32人。  施普林格細胞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編輯總監彼得·巴特勒介紹,論文提交的評審人建議中,使用了評審人的真實姓名,但假冒了其電子郵件地址,這讓編輯以為文章發送給了真正的評審人。在我們與真正的評審人進行調查和溝通之後,他們確認並沒有對論文做過評審。
  • 厲害了 | 中國學者偽造了一個不存在的基因,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文章居然被接收了;沒想到一個讀者的舉報,文章被撤回
    近年來,我國科研誠信建設在工作機制、制度規範、教育引導、監督懲戒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整體上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環節,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時有發生。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倡導創新文化,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現就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營造誠實守信的良好科研環境提出以下意見。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
    論文買賣「一條龍」服務  能夠提供SCI論文代投甚至代寫的公司並不少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找到一家名為「LetPub」的網站,其明確稱,會對論文構思、主題確定、內容組織、全文完善、發表支持等進行全程「一條龍式」的專業指導服務。
  • 199 篇中國學者論文被批量撤稿,幾乎都涉嫌學術不端......
    199 篇中國學者的論文。撤稿理由五花八門具體到本次事件,199 篇論文因何原因撤稿,無疑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儘管被撤稿論文都帶著一個「withdrawn」的標籤,但是其實大部分被撤稿論文應該被打上「retraction」的標籤。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自然》封面文章追問:撤稿聲明迴避了什麼
    最終,5個月後,作者團隊便發表撤稿聲明。發表論文時風光無限,撤銷稿件時低調平淡。對於這樣的學術現象,今年6月Nature還曾發文,指出撤稿聲明透明度缺失問題。撤稿非小事,應像對待論文發表一樣嚴謹地對待撤稿!為此,記者復盤了該論文爭議事件的過程及焦點問題。看似簡單的「撤稿聲明」背後,究竟回答了什麼?又迴避了什麼?
  • 117篇SCI論文被撤稿追蹤:論文審核存灰色地帶
    而實驗性的論文,則需要客戶提供實驗樣本,加收實驗部分的費用。  「SCI論文代寫是按照投稿影響因子來收費的。」這名工作人員稱,「包寫包發」1.0的價格是3.5萬元;2.0的價格是7萬元,以此類推。從論文的數據、成文到發表,最快需要18個月。「但時間存在不確定性。」  在投稿推薦審稿人環節,該公司工作人員聲稱,可以幫忙註冊郵箱。「郵箱的註冊比較簡單,其實就是第三方評議。」
  • 韓春雨撤稿事件:事情遠沒有結束
    「撤稿說明作者承認原論文中的主要結論是錯誤的。論文已不再成立,所以需要收回。」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廖侃說。「撤稿就是否定研究成果的客觀性。韓春雨的實驗結果別人無法重複,自己又拿不出新的數據,撤稿是必須的。主動撤稿,只是一種程序上的禮貌,無論他撤還是不撤,最終都會被撤稿。」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段偉文說。但是撤稿並不能證明論文就是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