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 | 中國學者偽造了一個不存在的基因,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文章居然被接收了;沒想到一個讀者的舉報,文章被撤回

2021-01-20 Retraction




近日,多部委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對進一步推進科研誠信制度化建設等方面做出部署。就在近期,科技部將會同40餘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對科研領域相關失信責任主體實施聯合懲戒的備忘錄》。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近年來,我國科研誠信建設在工作機制、制度規範、教育引導、監督懲戒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整體上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環節,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時有發生。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倡導創新文化,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現就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營造誠實守信的良好科研環境提出以下意見。



建立終身追究制度,依法依規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行為實行終身追究,鼓勵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進行負責任實名舉報;2018年12月6日,總理也強調嚴查違背科研道德和倫理的不端行為;2019年6月,兩部委同時發文,指出科研誠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等要把教育引導和制度約束結合起來,主動發現、嚴肅查處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並視情節追回責任人所獲利益,按程序記入科研誠信嚴重失信行為資料庫,實行「零容忍」,在晉升使用、表彰獎勵、參與項目等方面「一票否決」....


據爆料,金華市中心醫院眼科主任醫師呂志剛等人涉嫌學術造假:他們偽造了小鼠不存在的IL-26基因,並進行了一系列試驗,最後居然能順利的發表文章。有趣的是,有讀者向雜誌社爆料,通篇文章都是不可信的,文章最近被撤稿。



雜誌社收到了一位讀者關注的舉報,其中指出:

小鼠中沒有IL-26基因。 作者聲稱他們購買了KO小鼠和小鼠IL-26蛋白,但鑑於小鼠沒有IL-26基因,購買是不可能的,事實上沒有這樣的試劑可用。此外,他們參考和抗IL-26抗體,但規格表清楚地表明它只與人類蛋白質反應.......,Enzo Life Sciences在線目錄中沒有任何類型的重組IL-26的列表。


參考消息: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6291X18307691?via%3Dihub



金華市中心醫院介紹:

金華市中心醫院是由建於1910年的金華福音醫院和1946年的省立金華醫院合併發展而來,至今已有109年歷史,是浙江中西部地區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2012年掛牌浙江大學金華醫院。2015年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結為友好醫院。



醫院介紹連結:

http://www.jhzxyy.cn/yygk/yyjs/index.html





內容為【RetractionWatch】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復後臺「轉載」


RetractionWatch,專注於學術不端報導。

投稿事宜ilovehainan@foxmail.com



覺得本文好看,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厲害了 | 還有這種操作?中國學者對一個不存在的基因進行了一系列實驗,還發了SCI,如今被撤稿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小鼠中不存在的基因,卻有人對她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並寫成論文,以 Anti-angiogenic effect of Interleukin-26 in 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 mice via inhibiting NFATc1-VEGF pathway 為題,發表在了BBRC
  • 31篇文章被撤,中國學者被指學術不端,網友:該罰!
    學術腐敗始終是人們深惡痛絕的事情,然而近日,一則國內學者因涉嫌抄襲而導致文章被撤的新聞出現在大眾視野,一時間,群眾譁然。據了解,相關報刊、雜誌在2020年4月,撤回了中國學者31篇文章,涉及數十家高校、單位及公司。
  • 《JMCA》一口氣撤回7篇中國學者文章,原作者表示:原始數據因洪水...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RetractionWatch 據爆料,2019年8月28日,國際頂級材料學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一口氣撤回了中國學者的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O』Connor)等發表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琥珀中最小恐龍』」;2020年3月13日,中國學者在「返樸」公號上刊登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指出該研究中的標本應是蜥蜴而不是恐龍/鳥;2020年3月18日,中國學者向Nature提交質疑論文,並同時將其上傳到預印本平臺bioRxiv;2020年5月23日,Nature編輯通知質疑論文的作者
  • 造假髮文章,沒想到博士學位被撤銷,導師被迫離職
    但是,經過新加坡生物工程與納米技術研究所的調查發現,共同作者DH Lam捏造數據,導致實驗結果具有顯著意義,方便文章發表,2020年2月28日,該文章被雜誌社撤回。據了解,新加坡生物工程與納米技術研究所發現,共有5篇包含DH Lam共同作者捏造數據的研究論文,建議雜誌社撤回所有的文章。研究所撤銷了DH Lam的博士學位,同時導師S Wang受到了紀律處罰,S Wang于于2019年7月離開了研究所。
  • 學術論文豈能一撤了之,中國學者首次撤回《自然》封面文章
    2020年3月13日,中國學者在「返樸」公號上刊登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指出該研究中的標本應是蜥蜴而不是恐龍/鳥;2020年3月18日,中國學者向Nature提交質疑論文,並同時將其上傳到預印本平臺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自然》封面文章追問:撤稿聲明迴避了什麼
    2020年3月13日,中國學者在「返樸」公號上刊登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指出該研究中的標本應是蜥蜴而不是恐龍/鳥;2020年3月18日,中國學者向Nature提交質疑論文
  • 第一作者嚴重操縱實驗數據;4.8分期刊上13篇中國學者論文被同一人...
    2020年6月6日,中國化學會發表聲明堅決反對作者觀點,「尤其是作者對中國化學界的武斷判斷及詆毀,是對致力於為化學學科發展不懈奮鬥的中國化學家群體的整體傷害」。多方壓力之下,所涉文章目前已被撤回。我們正計劃重複所有實驗,以再次確認我們的主要發現,並希望將來能夠在其他地方提供正確的數據。對於本出版物的出版給我們的讀者和社區造成的任何不便,我們深表歉意。 編者註:The Plant Cell編輯委員會根據作者提供的信息,批准撤回本出版物和上述撤回通知。
  • Nature:「涉嫌造假」,闡述轉基因有害的文章被撤回
    這篇由義大利Naples大學的科學家們報導的研究結果出現了漏洞:該文章中的的圖片涉嫌故意修改。對此,該實驗室的主要負責人稱不會發表任何意見。該文章的結果與之前由全球各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機構的安全測試結果(即表明轉基因作物安全無危害)大相逕庭。然而,這些官方結論受到了多數反轉基因網站的抵制。
  • 中國學者首次從Nature撤回封面文章:邢立達等人的文章描述不準確
    2020年3月19日,對「史上最小恐龍」提出質疑的6位學者的評議文章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發布。同時,他們也經原始論文通訊作者同意,將其提交給了《自然》雜誌。(註:根據《自然》雜誌投稿規則,評論文章須徵得原文作者特別是通訊作者的同意)。此前,Nature封面刊登了中美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成果。
  • 國內論文造假又出新方式:偽造一個外國人通訊作者,堪比懸疑小說情節!
    根據知名學術打假網站RetractionWatch近日報導,Springer旗下的Journal of Inequalities and Applications, Advances in Difference Equations,以及Fixed Poi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三本期刊各撤回一篇中國作者的稿件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 Nature 文章大規模的造假,導致​NEJM 文章撤回
    學霸晚報 準時更新 第一時間 追蹤學術熱點 頂刊撤稿 NEJM (IF=75) 文章撤回,其原因居然是 Nature 文章大規模的造假 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和貝勒醫學院
  • 繼德國頂級期刊發歧視詆毀中國學術界文章該期刊撤回偽造數據文章
    2020年8月17日,該文章被撤回,主要原因是包含了操縱和捏造數據。另外,《德國應用化學》一篇涉及性別和種族歧視以及詆毀中國學術界的觀點文章,引發眾怒。論文作者被質疑歧視女性和少數族裔,並且暗示中國論文發表量的快速增長導致國際期刊平均質量下降。
  • 韓春雨NgAgo基因編輯論文不存在主觀造假,持續兩年多的事件就此落幕?
    2018年9月1日,韓春雨就河北科技大學公布撤稿論文調查處理結果表示接受,並且表示在國際前沿的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領域,存在許多不可預知的問題。在經歷了質疑、撤稿和調查之後,通過校內外同行專家的指導和進一步的實驗驗證,深刻地認識到,撤稿論文的實驗設計存在缺陷、研究過程存在著不嚴謹的問題,論文的發表給國內外同行學者造成了誤導和人力物力的浪費。
  • 他發了183篇偽造數據論文:史上最大科學造假者如何被發現
    但藤井似乎也知道見好就收,他在2005年之後就不多在麻醉學界發表論文了,轉而投身眼科學和耳鼻喉學。以2011年12月他發表在《麻醉學報》上的最後一篇文章為截點,他已發表了超過200篇研究。但在接下來的兩年中,他的學術造假行為逐漸被公之於眾。最終調查表明,藤井善隆在其二十年的學術生涯中發表的文章有183篇涉及偽造數據。這使他成為目前單個作者撤回論文數量最高紀錄的保持者。
  • 我的SCI投稿經驗:4篇文章投過6個雜誌就全接收了
    筆者目前浙大讀研,發表了4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先投了JBMR,不到24小時秒拒。然後投了FEBS Letter後,三個月被接收;第二篇文章投了小CDD,大約三個多月接收;第三篇投了FASEB J ,五月後接收;第四篇文章先投Biomaterials,大概一兩天就被拒了,之後投了Acta bio,五月後接收。
  • 河北科技大學公布調查結果: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
    韓春雨表示,在國際前沿的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領域,存在許多不可預知的問題。在經歷了質疑、撤稿和調查之後,通過校內外同行專家的指導和進一步的實驗驗證,深刻地認識到,撤稿論文的實驗設計存在缺陷、研究過程存在著不嚴謹的問題,論文的發表給國內外同行學者造成了誤導和人力物力的浪費。
  • 加州大學教授舉報中科院明星學者楊輝學術抄襲
    昨日,一條消息突然引爆學術界: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 80 後明星學者楊輝學術抄襲、造假。此次舉報的直接原因是兩篇關於通過敲降 PTBP1 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的研究。其中,付向東教授的論文發表於今年 6 月 25 日的《自然》雜誌,投稿時間為 2018 年 11 月 12 日。
  • Science發函質詢中方學者存在學術不端,或成首篇被撤文章!
    9月4日,《Science》編輯部刊登的一則「編輯關切」震驚中國學術界,編輯部表示有兩個獨立的消息源向期刊指出,此前一篇發表的論文可能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目前,Science編輯部已向讀者披露具體的情況,並等待作者機構的調查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