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崩。而後,大臣們從正大光明匾後取出遺詔,宣布由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繼位。九月初三日,弘曆即皇帝位於太和殿,以明年為乾隆元年,是為乾隆皇帝。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三日,乾隆帝御勤政殿,宣示建儲密旨,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定明年歸政,改為嘉慶元年。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下詔舉行歸政大典,傳位於皇十五子永琰,自為太上皇帝。
由上可知,乾隆盛世始於乾隆元年(1735年),而終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共60年。
與此同時,美利堅合眾國成立於1776年7月4日,在這一天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由華盛頓領導的起義軍們在費城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美利堅合眾國正式成立。而在1776年前,美國這片土地一直都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是為「英國殖民時期」。
當然,既然問的是美國發生的事情,那自然就得從1776年開始說起。那從1776年至1795年,在這20年間,在那遙遠的北美洲大陸,一個叫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都發生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呢?
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成立,並通過《邦聯條例》
7月4日,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起義軍在費城召開了第二次大陸會議,推舉喬治·華盛頓(美國第一任總統)任大陸軍總司令,並通過了託馬斯·傑斐遜(美國第三任總統)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美利堅合眾國正式成立。
11月16日,聖尤斯特歇斯島總督荷蘭駐歐蘭赫要塞司令向來訪的懸掛美利堅合眾國國旗的安德魯·多利亞號鳴禮炮致意,成為第一個承認新建立的美國的外國政府。
11月,美國大陸會議通過了由約翰·迪金森起草的名為《邦聯和永久聯合條例》的美國憲法。該憲法規定13個州組成同盟,由邦聯國會統一領導,但「各州保留其主權、自由和獨立」。此外,有趣的是,《邦聯條例》還為現在隸屬於加拿大的魁北克省預留了一個邦聯中的席位,只要它申請加入,邦聯無需其他州代表的同意,就可立即準予其加入並享有與其他州相同權力。
1777年—美國國旗「星條旗」誕生。
6月14日,美利堅合眾國第一面國旗「星條旗」誕生,因此這一天也就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的國旗日。星條旗圖案的左上角是藍色長方形,上面以圓形的模樣排列著13顆五角星,其餘部分是13條紅白相間的橫條,象徵著13個殖民地在爭取獨立鬥爭中的團結。
1778年—美國與法國籤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並決定共同抗擊英國。
2月,班傑明·富蘭克林(美國物理學家)成功說服法國波旁王朝一同抗擊英國,並籤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而後,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與美國一同對抗英國的霸權。
1779年—東海岸最強大的原住民部落易洛魁聯盟,被美國瓦解。
易洛魁聯盟是由北美洲印第安人分支易洛魁人組成的一個部落聯盟。該聯盟地域遼闊,東自哈得孫河,西抵密西根湖,北起渥太華河,南達俄亥俄河和波託馬克河,是18世紀北美最強大的部落集團。1779年,易洛魁聯盟因不願投降美國,被其瓦解,大部逃往加拿大。
1780年—荷蘭加入美法聯盟,對英國宣戰,自此美國獨立戰爭擴大為遍及歐、亞、美三洲的國際性反英戰爭。
1780年,英荷兩國為爭奪海上貿易主導權,英國以荷蘭支持美國獨立戰爭為由,突然對荷蘭發起進攻。隨即,荷蘭國王宣布加入美法聯盟,對英宣戰。
1781年—美國取得約克鎮戰役的決定性勝利,自此獨立戰爭的陸上戰爭以美國全勝告終。
10月19日,美國取得約克鎮戰役的決定性勝利,英軍統帥康沃利斯走投無路,請求投降。自此,美英兩軍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零星戰鬥外,戰事基本結束。
1782年—美國國徽開始起用,美英兩國達成停戰協議。
6月20日,美國大陸會議通過國會秘書查爾斯·託馬斯提交的國徽設計。美國國徽正面主要形象是象徵美國的白頭海雕。白頭海雕雙翅展開,左右鷹爪分別抓著象徵和平和武力的橄欖枝和箭。鷹頭目視左方,象徵著期望和平。鷹嘴叼著的綬帶上寫著拉丁文格言「合眾為一」(E Pluribus Unum)。反面主體是一個未完工的金字塔,在金字塔的底部用刻著日期1776,是為美國成立年。
11月30日,美英兩國代表在巴黎籤訂初步停戰條約。
1783年—美英兩國代表在巴黎正式籤署和平條約削,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9月3日,英美兩國在凡爾賽宮籤訂巴黎條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和約共10條: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確認美國疆界東起大西洋沿岸,西止密西西比河,北接加拿大五大湖區,南至佛羅裡達北界;英美兩國永遠停止在海上、陸上的一切敵對行動並互釋戰俘;英從美境內所有港口、地區、港灣撤出全部軍隊和艦隻等。
1784年—美國誕生算是最早的一封航空郵件,現存於安麥斯特大學。
11月23日,美國醫師傑弗裡斯與駕駛員布蘭查爾特乘坐氣球,首次研究上層大氣並給朋友塔耶爾空投一封信,這可算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封航空郵件。
1785年—美元被確定為美國的法定貨幣。
1786年—美國爆發謝司農民起義,謝司起義促使華盛頓復出,擔任美國首任總統,並修改憲法,讓美國得以建立起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
1786年,獨立戰爭結束還不到3年的時間,因美國一些大資產家肆意掠奪國家財富,致使新興的美國陷入通貨膨脹,農民生活無以為繼,被迫鋌而走險,走向武力反抗的道路。謝司是參加過獨立戰爭的老兵,在這一年活不下去的他,就在康科德集合一批武裝農民,準備攻打波士頓,以此向國會要求重新分配土地,並取消一切公私債務和針對窮人的法庭。
謝司起義雖最終被美國政府軍鎮壓,但他對美國的影響卻是巨大。自謝司起義後,美國新英格蘭及其他地區人民先後發生農民起義,由此逼得美國政府不得作出回應。而後,為避免全國發生動亂,華盛頓出山,並擔任美國首任總統,修訂新憲法,完善民主法制。
1787年,美國通過《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正式確立三權分立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機構互相制衡。
5月5日,美國13州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會議中推舉華盛頓為主席,並與9月15日通過《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新憲法明確規定政府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同時採取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機構相互制衡。
1788年,確立紐約為美國臨時首都。《美國憲法》正式生效,美國真正成為一個聯邦制國家。
1789年,華盛頓當選美國首任總統,美國主管外交併兼管部分內政事務的行政部門「國務院」正式成立。
1790年,美國通過《美國專利法》。
4月10日,美國通過《美國專利法》,是為美國頒布的第一部專利法。
1791年,佛蒙特綠山共和國加入美國,美國決定建立永久性首都。
3月4日,佛蒙特綠山共和國加入美國,成為美國第14州,是為佛蒙特州。
7月16日, 美國國會通過立法,確立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波託馬克河岸建立美國永久性首都。
1792年,華盛頓連任美國總統,美國國會通過《鑄幣法案》,美國白宮開始建造。
4月2日,美國國會通過《鑄幣法案》,成立鑄幣局並制定硬幣流通制度,正式確立美元為美國貨幣單位。
10月13日,華盛頓採納了建築師詹姆斯·霍班(James Hoban)提交的競賽設計,正式開始建造白宮。
1793年,華盛頓宣誓就任總統。
3月4日,華盛頓在費城宣誓連任總統。有趣的是,華盛頓的就任演說詞只有135個詞,是迄今為止美國最短的總統就職演說。
1794年,倒樹之戰,美軍肅清俄亥俄境內的原住民抵抗勢力。
倒樹之戰,又名「鹿寨戰爭」 ,是一場美國政府針對原住民抵抗的戰爭。自1794年春發動攻勢,經8月20日會戰,美軍將俄亥俄地區印第安人徹底擊垮,印第安人被迫讓出了西北領地的東南角及另外16塊領地。
1795年,美國國會通過《美國憲法第十一修正案》,限制聯邦法院對各州的管轄權。
以上就是美國自1776年到1795年,這20年間所發生的較有意義的事情。與乾隆時期的中國相比,此時美國正從鬆散的聯盟國家走向較為統一的聯邦制國家,也正從一窮二白走向強盛,在華盛頓等開國元勳的努力下,美國變得越來越民主,當然這個民主僅僅只是對白人而言,對於北美洲的原住民,美國政府反而是加緊了對其的掠奪與壓迫,為了從他們的手中奪得土地和資源,美國政府是不遺餘力的,對他們殘忍的使用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