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構物理學成果揭示出:非線性科技替代線性科技將是人類文明進程的拐點。當今,人類文明只限定在線性科技世界,所以,才導至科技至今未走出愚昧的時代,其實非線性慣性、慣性動能規律、就是宇宙普遍的客觀存在,只因線性思維固化而導至視而不見,而本文將描述結構物理學成果研究的重大突破、非線性慣性、慣性動能規律、結論。
關鍵詞:非線性慣性;慣性動能規律。
引 言
本結構物理學研究起始於1998年,屬性於20多年厚積薄發的前瞻性研究。其研究的戰略性方向和目標是:方向是開創能源與動力一體化構建。目標於探索與研發一種《相變力》技術,即類似風力直接做功,或轉換為二次能量,稱為《相變能》,該戰略性的核心是利用《相變力》技術直接做功,即相變結構力做功發電機≈風力發電機,而替代傳統能源與動力模式。中科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才於1999年10月剛成立,明顯是剛興起的新學科,說明該新學科的發明與傳統創新從本質上就不是同一個層次。而看似複雜的結構物理學科技,簡言之就是如何走出線性科技,進入非線性科技的價值觀問題。因為宇宙原本就是非線性固有系統,而人類文明只限定共識了線性世界,並徘徊其間,直到當今,才剛剛意識到非線性問題。而非線性科學作為科學的一個新分支,如同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一樣,它將我們引向全新的思想,給予我們驚人的結果。非線性科學的誕生,進一步宣布了牛頓的經典決定論的局限性。從這一點來看,其實非線性科學的誕生和發展更有資格被稱為科學的一場革命。
1、 結構物理學基礎理論重大突破發現
1.1 非線性慣性發現:&34;
而具有一定慣性質量的物質必定具有相應數量的能量。相應於靜質量、動質量、相對論質量(總質量)有靜能量、動能、總能量;動能等於總能量減去靜能量。其實,牛頓的慣性定律因為他的實驗是依據汽車關閉發動機後,如果沒有合外阻力,就可保持原有運動狀態建立的。顯然,客觀存在因素一是汽車因車輪原因,其質量已經處於懸空狀態。二是絕對沒有無阻力物體運動,明顯汽車如果拉動沒有車輪的車廂會有滑行嗎?顯然保持原有運動狀態是質量動能大小的固有屬性。
1.2慣性動能規律發現:&34;
公式為:慣性動能E=m/ƒ+Fz,m=質量,ƒ=支撐力=摩擦阻力(球體單支點的摩阻力最小,ƒ越大則慣性動能必小,即俗稱的慣力越小),Fz=反向作用力,反向作用力是指物體非均速直線運動時的支撐反力(下坡是正值,上坡是負值)。所以,傳統&34;的定義只是線性物理,而非線性物理的&34;與物體支撐力成反比,與物體質量成正比,明顯支撐摩擦阻力大小,同樣決定著慣性的大小。應是物體重力慣性動能的一種作功狀態,說明了在物體固有屬性中存在有一種無外作用力的作功狀態特性(慣性動能)。例如車行下坡和船行順流就增加了反向作用力則都是&34;的一種作功狀態,它與&34;作功狀態的本質區別是增加了反向作用力的不同而已,如果說大氣浮力能象撐杆跳高那樣提供與物體重力平衡不變的反向作用力,那飛機在天上關閉發動機也同樣會是&34;的一種作功狀態的平行飛行。
因此,慣性動能定律是質能關係的宏觀屬性,而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E=mc²是微觀屬性,即慣性動能彰顯的是結構體慣力動能概念內涵,也拓寬了對於重力能量的認識,並且用數學語言關係式進一步論證描述了重力懸空位能的客觀存在。
2、 爭議與探索
歷史上有關慣力與能量問題的爭議由來已久,因為&34;,相對能量利用而言,沒有研究價值?而慣力不是力、引力與重力是保守力。
但非線性慣力研究揭示;慣性雖然不是力,但慣性具有動能,並且物體重力慣性動能是一種作功狀態,所以,它澄清了慣力與能量概念不清的問題,並同時展示了慣性具有對能量利用的研究空間巨大。
三、結論
可以肯定,力原本就是自然界以及宇宙的基本要素和客觀存在,物質是因為有了力,才固有了運動的屬性。是力在力作用線上的位移=功,才有了能量理念,所以&34;。因此,人類回歸自然並且原始創新相變力直接做功,才是明智的選擇,因為人類瘋狂尋求的能源,只是可以燃燒的物質,並且用它轉換動力和能量而已,顯然此舉不但自毀家園,更愧對後人。因為後人絕不會坐以待斃,必將春蠶破繭回歸自然且與自然和諧生存,它就是非線性文明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