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之美》(插圖珍藏版),楊建鄴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陳靜
今年4月11日,科學家從「事件視界望遠鏡」拍到黑洞的第一張照片,證實了數十年前愛因斯坦依據廣義相對論的預言。
為什麼在沒有看到真實照片之前,很多科學家就已經確信黑洞的真實存在?縱觀科學史,類似這樣的「無中生有」並非個案,比如麥克斯韋在沒有具體實驗的情況下,僅憑抽象的「審美判斷」提出了電磁波假說;在吳健雄的實驗驗證之前,楊振寧和李政道就提出了宇稱不守恆規律……
是什麼指引著科學家做出這樣的科學預言?又是什麼讓科學家堅信自己的預言?
難道真如諾獎得主狄拉克所言:「學物理的人用不著對物理方程的意義操心,只要關心物理方程的美就夠了」?為什麼楊振寧先生也總結說「物理學存在三種美:現象之美、理論描述之美、理論結構之美」?
也許,上述這些疑問,讀者都可以在《物理學之美》書中找到答案。
緣起
2008年,《科技日報》原副總編王直華與北京大學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主任周雁翎,開始策劃《物理學之美》,目的是讓普通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認識到物理學這門學科的美好一面,進而熱愛物理學,投身物理學。當年,與此一併啟動的是一整套的「科學之美叢書」,擬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六門學科。
《物理學之美》幸運地邀請到科普作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楊建鄴來創作。幾次溝通之後,作者很快就精選了九個專題,以時間軸為隱線,從克卜勒的和諧宇宙到楊振寧—米爾斯的規範場的故事。每個專題重點講幾位密切相關的大師的故事及其理論,各個專題看似跳躍,內在又具有一脈相承的關係,也是九堂簡短有趣的通識課。通過物理學思想史上這幾個重要的節點,既將該學科的大框架搭建起來了,又順便帶領讀者重訪了物理學史上那些美麗的瞬間。
《物理學之美》的選題立意和創作內容都得到了楊振寧先生的稱讚,也獲得了北京市科協專家的認可,獲得科普專項資金資助。經過三年的努力,《物理學之美》首版於2011年8月,獲得了2012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北京市優秀科普作品獎和吳大猷科普著作獎。這本書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19年1月,我們推出了顏值更高的插圖珍藏版。
回憶20多年前,我的中學時代,那時候總覺得物理方程式很難,課本很枯燥,即使當時成績很好,但對物理從來也提不起興趣。在我全程參與《物理學之美》的編輯出版過程中,十多年裡十幾次反覆閱讀書稿,經常感覺那些曾經掛在中學教室牆上的科學大師的畫像,如今躍然紙上,萬分親切。如果我在中學時代有機會閱讀這麼優秀的科普圖書,我對物理學科的態度一定會更積極。
角度
正如本書作者在「前言」中所說,《物理學之美》強調的不是現象之美,而是物理學理論之美,尤其是理論中的結構之美。因此,作者從理論的發現過程著手,雖然同時描寫大師的生活經歷、性格喜好等,但最主要的是結合當時的科學文化背景,再現大師如何在研究中感受到模糊的美感,又如何建立審美判斷,最終引起物理學思想的革命。
可貴的是,《物理學之美》並沒有無限誇大每一個審美判斷的功能,而是正視每一個物理學家因為不適當地利用這些判據而遭遇的失敗。
比如,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的曲折的過程,是科學史上很有趣的一段故事。1921年,當普朗克等著名物理學家提名愛因斯坦為諾貝爾獎候選人時,瑞典醫學教授古爾斯·特蘭德曾極力反對,並曾私下表示說「絕對不能讓愛因斯坦獲獎,哪怕全世界支持他」!
對於這種分歧,本書作者將之歸結為一種審美判斷的衝突,他認為「19~20世紀之交的科學革命過程中,科學的審美判斷發生了巨大的、革命性的變革,科學家之間發生的爭議差不多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老一派的科學家(以古爾斯·特蘭德為例)抓住「實驗是檢驗一切理論的根本標準」,不容動搖;而新成長起來一派年輕理論物理學家(以普朗克為例)已經發現,「判斷真理的標準發生了變化,有了新的標準,不能死死抓住實驗標準而斷然否定物理學理論中的美學標準」。
本書策劃周雁翎在媒體上發表書評文章《傾聽科學與詩的對話》,從另一個特別的角度總結了《物理學之美》一書的閃光點。當談到麥克斯韋等偉大科學家的大膽想像時,周雁翎感嘆道:「這是科學與詩的對話,是情與理的對話,是不同知識體系的對話,是異質思維方式的對話,也是兩種文化的對話。這種對話,在人類思想史上永遠閃耀著智慧之美的熊熊火光。」
心思
《物理學之美》的編輯過程確實花費了比其他圖書更多的時間和心思。翻開書我們可以看到豐富的知識連結和圖片,涉及書中人物的回憶錄和書信,科學家自己創作的詩句,他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狀態,他們的學術圈和理論示意圖……這些附加資料可以調節讀者的閱讀節奏、可以傳遞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文意,但同時,也對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獲得這些圖片資料?又如何使用這些資料?怎樣編寫圖說才能讓圖文結合得更自然?至今回憶起來,這個過程仍然令我印象深刻且受益匪淺。
2009~2010年期間,我頻繁地進出北京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和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同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訪問世界各大紀念網站,最終收集到數千張相關的科學史圖片。又經過反覆篩選,選中500多幅圖用到《物理學之美》中,並和作者一起反覆打磨圖說文字。
另一點有意思的是新舊兩版在裝幀設計方面的變化。2011年做第一版時,為四色印刷,內文用70克輕型紙;封面也是面向初中生的、明亮的色調和手繪風格,典型的那時青少年讀物的標配。當我們準備做珍藏版時,周雁翎決定將全書改為黑白單色印刷。沒想到出版後的整體效果竟意外的好。書中500多幅照片,黑白的呈現方式顯得更有質感,也充滿了無限的歷史感和空間感;同時,珍藏版的封面也採用雅黑的背景,主體用一張帶聚光效果的「伽利略審判」場景圖片,既有故事性,也給空間以想像力,仿佛在太空般的深邃裡看到無限的希望。而因彩色印刷改為黑白印刷節約下來的成本,用在提升紙張質量上,圖片的最終呈現效果反而更有層次了。加上硬殼精裝、護封等各方面的升級之後,珍藏版整體上更具高級感,真正體現了歷史與現代的完美結合,也體現了科學與藝術的有機融合。
(作者系北京大學出版社編輯)
《中國科學報》 (2019-07-12 第6版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