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划槳:驅動打勝仗巨輪
——第21集團軍開展「基礎訓練組織法」研練活動紀實
■ 本報特約記者 侯國榮 通訊員 相雙喜
輕武器射擊選擇生疏地域,胸環靶變成移動隱顯靶;戰術課目考核連貫實施,「敵情」處置接連不斷……3月初,記者走進第21集團軍訓練場看到,各部隊基礎課目考核比武活動中,類似的變化層出不窮。
「基礎訓練是作戰能力的基石,必須從追求操場優秀轉為瞄向戰場制勝!」該集團軍領導介紹說,他們著眼打勝仗要求,開展基礎訓練組織法研練活動,發動官兵集智創新破解訓練難題,以問題導向牽引基礎訓練瞄向實戰。
一次「意外」引發思考
初春時節,某旅飛彈專業基礎理論考核緊張進行。考核告終,一營雷達操作手崔利深有感觸。去年初,新型雷達列裝,崔利很快掌握了操作流程,平時應付考核遊刃有餘。然而演習中,一個「意外」讓他束手無策:按操作流程操作,雷達卻無法撤收,致使雷達轉移陣地延誤了半個小時。
復盤推演,導演組分析認為:此事並非個例,折射的是部分官兵能力差距。
「對照戰時使命任務,能力差距有哪些?基礎訓練還有哪些『欠帳』?」年初開訓,該集團軍黨委堅持問題導向,發動各級對照戰鬥力標準反思檢討,著重查找基礎訓練存在的短板,並逐項逐級拉清單、建帳本,在邊反思研究邊實踐論證中找準「發力點」。
「『靶心』清晰了,用勁才不會偏向。」某團團長張宏昌拿著年初黨委會整理下發的「問題清單」介紹說,以前抓基礎訓練都是「粗線條」,現在制訂的基礎訓練方案更加貼近實戰,更加精細了。翻閱該團的夜訓計劃,記者發現圍繞夜間偵察、構工偽裝等5種能力短板,從機關到營連、從班排到個人都有問題「活帳本」,弱訓漏訓課目有哪些、教學組訓怎麼展開等都一一明確,為從嚴訓練提供了依據。
向依法治訓要戰鬥力
提前0.5秒完成射擊準備,卻被考評組判為不合格?2月24日,某團三連組織高炮射擊專業研練驗收時,「優秀炮手」李晨頗覺意外:「平時不都是這麼訓的嗎?」但考評組給出的意見讓他信服:動作不夠規範,看似速度快,實則與作戰要求不符。考核結束,該團舉一反三,發動官兵糾治基礎訓練中動作不規範、內容不精細等問題,並在逐一按綱規範細化中提高實戰化訓練實效。
研訓治訓關鍵要在精細化、標準化、規範化上下功夫。這個集團軍開展基礎訓練組織法研練活動,一個突出做法就是:堅持依法按綱施訓,圍繞重難點和弱訓漏訓的課目,逐項規範教學組訓方法,建立訓練質量標準。
以往,重機槍射擊訓練中,供彈手與擊發手密切協同配合是一個老大難問題。集團軍所屬某團擔負該課目的研練任務,組織骨幹力量集智攻關。優秀重機槍操作手郝新博主動挑戰,有時一天練習整套動作400多次。經過1個多月實驗,郝新博提出了交叉訓、分步訓的方法,並總結了一套重機槍射擊訓練口訣,被上級推廣。
「作戰能力來自平時一招一式的打基礎,要打破『一鍋煮』的模式,在精、細、嚴、實中夯實基本功。」在某旅訓練場,指導員勉偉展示了新設計的訓練周計劃:「上等兵:前方交會法計算、導線法計算,負責人龍繼;下士:基礎知識、故障排除考核,負責人王雲峰……」這份「分餐式」的訓練計劃,不同層級的戰士每天訓什麼內容、訓到什麼標準都一一作了詳細說明,並明確了根據考核成績靈活調整訓練內容。
「規範才能出效益,規範才能出戰鬥力。」該旅參謀長楊明樂給記者介紹說,旅裡年初對涵蓋軍械員、衛生員等「八大員」在內的30餘個專業逐課目進行精細規範,這些專業的合格率較往年有了大幅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