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專家:月球是釣魚島,火星是黃巖島,中國太空野心忒大

2020-10-10 櫻寺水榭

Wedge10/8刊發Namrata Goswami的文章,分析中國太空事業的發展。作者是獨立高級分析員和印度國防研究和分析中心前研究員。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一直在穩步建設自己的空間工業能力。因此,目前在航天領域的長期目標,包括火星探測(2020年)、月球採樣返回任務(20年)、永久空間站(22年)、小行星資源提取(34年)、空間太陽能衛星(35年)、月球基地(36年)、核動力太空飛行器(40年)。

中國有在2049年建國100周年時形成中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雄心,也有利用太空能力實現這一目標的理想。顯然,中國在航天領域有一個長期的目標。

中國的航天戰略,是先通過建立永久性空間站("天宮"),確立低軌道的空間存在,然後,建立地月球(地月之間的空間)的空間能力,特別是拉格朗日點建立一個實質性存在。(編者註:所謂拉格朗日點,是指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引力平衡,使得衛星有可能在穩定進入軌道的位置。通過在這一位置上投入衛星,就有可能確保太空軍事上的優勢)。

中國的目標是主導或壟斷低軌道或地球靜止軌道以上的月球軌道信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是,拉格朗日點L1、L2、L4和L5。中國最先進的衛星之一"鵲橋號"位於L2暈軌道(編者註:這是一個周期性地在拉格朗日點附近運行的軌道),是嫦娥四號(編者註:它是中國第一顆在月球遠端著陸的太空飛行器)與中國地球接收基地之間的中轉衛星。

壟斷的未來能源

首先,太空太陽能技術。中國的目標,是在35年前建造一顆空間太陽能發電衛星,為月球活動提供電力,並通過無線電傳輸將電力送回地球。對於太空太陽能技術的長期影響,中國第一枚火箭"長徵一號"的總設計師王希傑說:我們要注意不要讓技術走得太遠。如果人類的發展不能依靠化石燃料來維持,世界將陷入混亂。在這之前,我們需要發展空間太陽能技術。誰先成功開發出這項技術,誰就能壟斷未來的能源市場。所以,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他還指出,如果中國不儘快開始太空太陽能技術計劃的工作,其他國家,如美國和日本,將率先並主導這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太空基地。

2007年,在西南軍民融合聯合創新研究院的指導下,中國在重慶市建立了太空太陽能技術研發基地。該設施正在測試的一項關鍵技術,就是微波輸電和在空間製造太空太陽能衛星。

目前,中國正在投資發展四種關鍵的空間能力:(1)可持續的空間載人作業展示;(2)在地月區域的存在展示;(3)用反衛星武器瞄準空間物體的能力;(4)建立永久性的空間存在。在這些能力中,(1)至(3)已經得到證明。

對於(1),天宮空間站展示了低軌道的載人存在;對於(2),空間站飛入月球軌道,並由機器人在月球上軟著陸。關於(3),它開發了接近和通過一顆小行星的能力,並通過2007年的一次衛星銷毀實驗展示了這種能力。(4)要想進入太空並保持其存在感,低成本的發射是必不可少,其中推進技術是一個關鍵。

2008年5月,中國成功地進行了"長徵5-B"的試驗,這是一枚發射能力為22噸的重磅火箭,將空間物體送入低軌道。長徵五號乙計劃為中國的永久空間站、月球樣品返回和火星探測任務發射部件。長徵九號計劃30年前發射,發射能力為140噸到低軌道,50噸到月球轉移軌道。

而且,中國的一家民營企業北京星際空間技術公司(i-Space),正在研發可重複使用的火箭。一旦火星任務成功,中國將重點發展放射性同位素熱電轉換器(RTG)和核推進系統等技術。如果實現,核推進系統將改變遊戲規則,隨著深空探測的實現,中國可以進入對小行星實施開採等領域。

太空對於中國政府至關重要性,是基於現代社會嚴重依賴空間生存的事實。空間通信能支持導航系統,使金融機構發揮作用,能進一步加強軍事指揮和控制,實現致命飛彈的精確制導和導航,加強情報收集和偵察。

2008年4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新的基礎設施"清單中,增加了宇宙空間基礎設施,它將指導政府的優先事項和投資目的。中國還在尋求建立自己的空間基礎設施,包括自己的"北鬥"衛星系統、展示其在月球上的能力、自己的空間站和火星探測任務。

把月球和太陽看作是有爭議的島嶼

其次,中國的地緣政治戰略。中國的太空探索目標,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高級航天官員,明確將太空探索目標與國家重建和經濟發展掛鈎。

"嫦娥"號月球車的創造者葉培建等中國頂尖的空間科學專家強調,將月球、火星視為如同爭議中的東海、南海的島嶼一樣,非常重要。按照葉培建的戰略觀點,太空是海洋,月球相當於東海的釣魚島,而火星相當於南海的黃巖島。

如果中國不能在第一時間讓別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別人就會塑造宇宙空間秩序,中國的地位就會處於劣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包為民指出,月球的經濟潛力很大,特別是月球上有水冰、氦-3等資源,可用於核推進系統。

包為民的說法是,到2050年,中國的目標是建立一個10萬億美元的全球月球經濟區。更重要的是,中國在南海和東海的戰略行動,顯示了中國對先發制人的重視。這一點,除了中國的月球探測任務外,葉培建、中國月球探測計劃總規劃師吳偉仁、歐陽繼遠等頂尖的空間科學專家,都明確提到如何最先到達太空某處,足以顯示中國與人爭先的決心。

構成中國航天目標基礎的航天願景,是習主席在2005年明確闡述的,提出到2049年要發展一支能夠發揮領導作用的航天力量。中國認識到空間及其資源在塑造未來國際秩序方面的影響,旨在確保領導地位:一份為期16年的中國航天白皮書強調,對空間的投資與國家發展目標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繫。

獨特的空間指揮和控制能力

第三,力爭太空主導權。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是,中國太空計劃的軍事影響。與其他國家的民用項目不同,中國的航天項目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管理和指導,而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人民解放軍也有人員重疊。中國一些重要的航天科學家和高層管理人員,來自人民解放軍,也是政府官員。

中國的軍事航天能力,包括自身的航天部隊、衛星摧毀能力和"北鬥"飛彈系統精確導航和跟蹤能力。它還在建設雷射能力,包括幹擾和使敵對衛星失效的能力。

此外,2013年還實施了一項模擬任務,在SY-7衛星上裝備了能夠捕捉敵對衛星的機械臂進,而且,還展示量子密碼衛星"墨子"(編者註:該衛星裝備了被認為無法破譯的通信技術),並與太空部隊進行了使用反衛星武器的地面演習。

通過對中國航天目標、能力建設和軍事航天投資的分析,表明中國正在著力建設自己的航天指揮和控制能力。中國的航天科學家、政策制定者以及與航天相關的學術研究認為,"如果我們不先在某個地方建立起存在感,帶頭行動,我們就無法阻止別人做對中國有害的事情。

這就是中國的強力戰略。中國的戰略思維是,通過有限但可見的力量投射能力,也即準備、運輸和部署軍事力量進行軍事行動的能力,可以迫使或脅迫對手採取對中國有利的行動。

一旦在強硬舉措的基礎上通過強制手段實現了特定的戰略目標,並將信息傳達給對手或競爭對手,就有了適應和改變的空間。就猶如在南海建造人工島和在東海建立防空識別區一樣,中國採取這些行動,目的是通過保持實際存在,在爭議地區維護主權。

相關焦點

  • 展望太空 2021:中國自己的空間站、火星上的聚會、馬斯克的野心
    《華盛頓郵報》在最近的一篇報導中表示:2021 年對太空來說將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展望屬於太空的 2021。預計 2 月 10 日前後,天問一號將抵達火星,之後將在繞火星運行一段時間後,於 5 月向火星表面發射一個載有探測器的著陸器,實現著陸的偉大壯舉,而這也將是中國航天史的新篇章。大約 2 月 18 日,毅力號將抵達火星,並立即向火星表面進發、以「空中吊車」方式著陸,接著開始尋覓形成於 35 億年前的火星古代微生物生命跡象。
  • 如果月球被中國登入,大量人力建設管理,以後月球會是中國的嗎?
    關於月球的開發利用和主權問題,是有相關的規定的。1979年12月的《關於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月球協定》)。現在的科學技術,還沒有可以進行月球開發的地步,所以大家都比較守規矩,但是如果有一天月球可以進行移民或者開發了,大國之間肯定會競爭的。所以現在我國肯定是要加大投入的。之前看過一個中國院士葉培建的採訪,他說他審批項目的時候,老是被財務處長問,你們老是想去月球幹嘛?能帶動多少GDP。
  • 印媒:中國已成太空探索典範,美歐此前行動掩蓋亞洲國家努力
    據印度《歐亞時報》12月15日報導,目前,中國,日本等已經成為亞洲在太空探索領域崛起的典範。中國嫦娥5號探測任務,於11月24日啟動,目前已經完成任務,即將帶著月球表面的巖石和土壤樣本返回地球。值得注意的是,印媒開篇特意強調,"在整個航天歷史過程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歐洲航天局(ESA)一直主導著太空探索領域,掩蓋了亞洲國家所做的努力。
  • 火星迎來超級大發現!大巖塊上坐著個啥?專家看後直打哆嗦
    人類探索太空宇宙的步伐,始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阿波羅登月工程。自打美國人登上月球後,其探索太空的野心極為膨脹,於1976年發射了首顆軌道探測器對火星實行了近空探索,首次揭開了這顆紅色行星的神秘面紗。隨後,美國人接二連三地往火星上發射探測車,在那上邊發現了諸多不明物體!
  • 西方媒體罕見承認,從月球到火星發展中,中國一直走在太空最前沿
    據環球網的消息,西方媒體罕見承認,從月球到火星的探索發展中,中國一直走在太空最前沿。引起西方國家發出這種感慨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發射火星探測器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中國以外,阿聯以及美國也都有類似的計劃。中國的火星探測器被命名為天問1號,預計要飛行5500萬公裡才能夠到達目的地。
  • 馬斯克的野心,奔向了火星
    是的,馬斯克的火星夢從來都不是秘密,哪怕被人懷疑、被人批評,但不可否認,殖民火星就是他的野心!更深入一點:馬斯克想要帶著人類殖民火星,並且有機會在火星退休。為了實現這個大目標,馬斯克將它分解成一個可以執行的小目標:先將100萬人送到火星,並且不斷完善火星相關設施,最終達成目標。
  • 火星超「火」太空專家破解火星影劇背後的科學
    《聯合早報》記者針對《遠漂》,以及提名201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火星任務》的情節,訪問三名太空科技專家,了解這些火星科幻作品背後的科學。火星最近真「火」。三國在今年7月先後發射火星探測器,阿聯搶先在20日發射「希望號」,中國接著在23日發射「天問一號」,美國最後在30日發射「毅力號」。
  • 美國野心太大!撥款1410萬美元在月球建4G網絡,怎麼回事?
    10月21日消息,美國航天局近日宣布,將與芬蘭的諾基亞公司在月球上合作開發第一個4G通信網絡。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此前美國航天局制定了阿爾特米斯月球登陸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在月球上實現人類的長期居留,並為探索火星的任務做準備。這裡面的第一步就是,在2024年把首名女太空人和1名男太空人送上月球,並於2028年在月球上建立可持續落腳點,使其最終成為人類登陸火星的「中轉站」。
  • 登陸火星不是難題,「阿爾忒彌斯計劃」正在進行,美國野心太大了
    ,「阿爾忒彌斯計劃」正在進行,美國野心太大了每當在各大主流媒體平臺上,看到與火星有關的消息,你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科學家對火星的探索已經持續了將近50年,機器人以及探測裝備早已登上這片土地,但是為何人類移居火星的時間遲遲未有下文?
  • 中國發射火星與美國進行太空競賽
    兩國正處於一個有利的時期,地球和火星在短途旅行中處於有利位置,美國太空飛行器將於7月30日升空。中國宣教團被命名為「天問一號」(Tianwen-1),這是對一首經典詩的致敬,這首詩帶有關於宇宙的詩句。工程師和其他員工在海南南部島嶼的發射場上歡呼雀躍,這是中國最大的太空火箭-長徵3月5日登上藍天。
  • 火星到月球 2021太空探索有點兒忙
    中國的「天問一號」也將於2月10日左右進入火星軌道,在環繞火星一段時間後,將於5月著陸。《紐約時報》報導稱:「完好無損地降落在太陽系的第四顆行星——火星上是危險的。去年,中國的『嫦娥五號』登上月球表面,帶著月球的土壤返回地球;如果今年『天問一號』在火星上成功著陸,中國舉世矚目的航天成就將再次創造歷史。」
  • 2025年重返月球,白宮暴露野心,警告中俄別靠近阿波羅登月區?
    提起航空領域的進展,中國無疑是今年最靚的一顆新星。而「嫦娥五號」在不久前完成了繞、降、回系列動作,並從月球上帶回了樣品,這也是第三個從月球上帶月壤的國家,這也讓很多國家羨慕不已。但是沒有想到,中國的不著急登月,反倒是美國急眼了?原來,川普早在2017年籤署《1號太空令》,正式批准「阿爾忒彌斯計劃」,而這個計劃就是由美歐日英等多家航天機構聯合進行,並計劃在2025年重返月球。甚至在上個月,美國副總統彭斯還正式確定了18名太空人的名單。
  • 中國火星計劃度過最難關,俄專家:此計劃非常具有野心
    現在中國同行會用哪一種新技術實現登陸火星我們並不知道,但是如果中國真的成功在火星表面登陸了,那麼這將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成功,因為該階段非常困難,如果中國成功登陸,那麼這對於中國來說將是一個裡程碑式的成就。最後米特羅法諾夫還表示,非常關心中國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前的消毒滅菌問題。
  • 88歲「登月第二人」:還想上火星 未來引領太空探索的是中國
    我非常希望具有太空能力的國家進行國際合作。我多年來致力於協調並推進NASA與所有具備航天能力的國家進行太空合作,尤其是在載人航天領域,力促NASA與歐洲航天局(ESA)和中國進行合作。我認為ESA的首要合作夥伴是中國,ESA與俄羅斯也籤有月球探索的合作協議,日本則願與其夥伴國共同登月。我認為未來引領太空探索的首要國家就是中國,而非其他國家。
  • NASA公布不登月球原因!需要支持?專家:希望中國加入太空俱樂部
    而在印度宣布登月失敗之後,新的熱議問題由來了,那就是載人登月,我們都知道如今就只有美國成功登月過,而那還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針對近幾十年來,至於為什麼美國再也沒有登陸月球,其實美國宇航局(NASA)局長也指出過,其中一個就是航天項目資金不足的問題,並且還很坦率地說,要不是這個問題,我們還可能已經到過火星了。當然話是這樣說,具體是不是有這個問題還是不明確。
  • 嫦五返回第8天,印度宣稱登月取得8大進展,印媒:登月器已失聯
    月球任務中遙遙領先,ISRO的錢德拉-2號有望在太空競賽中"迎頭趕上"。錢德拉-2大面積軟X射線光譜儀(CLASS)利用X射線對月球進行了"最高解析度的表面成分研究"。它還包含對月球地尾的月度研究,地尾是空間中可以進行最佳觀測的區域。其他實驗是利用太陽X射線監測儀(XSM)、雙頻合成孔徑雷達(DFSAR)和雙頻射電科學實驗(DFRS)進行的。
  • 聯手行星防禦是假,太空圈地是真!美國佔領太空與月球的野心暴露
    編者按:美國宇航局和美國太空部隊在前幾天聯手,兩者之間達成了諒解備忘錄。這個操作的目的在於美國宇航局接下來需要在月球上搶佔水源地,建造月球空間站等平臺,繼續拉攏合作夥伴,而中國的強勢崛起有可能與美國在近地軌道、月球方向產生摩擦,太空軍的介入保障才是美國宇航局的定心丸。
  • 印媒評嫦娥五號成功:火星探測印度是亞洲第一國 這最複雜
    印媒稱,這標誌著中國在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印度6年前就成為首個成功將探測器送入火星軌道的亞洲國家,這被認為是最複雜的太空任務。    嫦娥五號任務實現了中國首次月面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突破,其成功實施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中國嫦娥五號任務的成功也引起鄰國印度媒體的關注,但並未重點突出報導。  《印度斯坦時報》12月17日稱,這次成功的任務是中國日益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的最新突破。
  • 印媒:中國嫦娥五號任務即將發射,帶回2千克月球樣本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成功發射,成為中國航天的第三個裡程碑。據《今日印度》報導,中國計劃於11月下旬,從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旨在將2千克月球樣品從月球表面帶回地球。該報導同時指出,我國很可能在今年的嫦娥四號系列中發射另一個月球任務。
  • 從火星到月球,2021年各國的太空探索有點兒忙
    「希望號」將致力於研究火星大氣,並將有價值的數據傳回地球,預計2月9日抵達火星。中國的「天問一號」也將於2月10日左右進入火星軌道,在環繞火星一段時間後,將於5月著陸。《紐約時報》報導稱:「完好無損地降落在太陽系的第四顆行星——火星上是危險的。去年,中國的『嫦娥五號』登上月球表面,帶著月球的土壤返回地球;如果今年『天問一號』在火星上成功著陸,中國舉世矚目的航天成就將再次創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