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ge10/8刊發Namrata Goswami的文章,分析中國太空事業的發展。作者是獨立高級分析員和印度國防研究和分析中心前研究員。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一直在穩步建設自己的空間工業能力。因此,目前在航天領域的長期目標,包括火星探測(2020年)、月球採樣返回任務(20年)、永久空間站(22年)、小行星資源提取(34年)、空間太陽能衛星(35年)、月球基地(36年)、核動力太空飛行器(40年)。
中國有在2049年建國100周年時形成中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雄心,也有利用太空能力實現這一目標的理想。顯然,中國在航天領域有一個長期的目標。
中國的航天戰略,是先通過建立永久性空間站("天宮"),確立低軌道的空間存在,然後,建立地月球(地月之間的空間)的空間能力,特別是拉格朗日點建立一個實質性存在。(編者註:所謂拉格朗日點,是指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引力平衡,使得衛星有可能在穩定進入軌道的位置。通過在這一位置上投入衛星,就有可能確保太空軍事上的優勢)。
中國的目標是主導或壟斷低軌道或地球靜止軌道以上的月球軌道信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是,拉格朗日點L1、L2、L4和L5。中國最先進的衛星之一"鵲橋號"位於L2暈軌道(編者註:這是一個周期性地在拉格朗日點附近運行的軌道),是嫦娥四號(編者註:它是中國第一顆在月球遠端著陸的太空飛行器)與中國地球接收基地之間的中轉衛星。
首先,太空太陽能技術。中國的目標,是在35年前建造一顆空間太陽能發電衛星,為月球活動提供電力,並通過無線電傳輸將電力送回地球。對於太空太陽能技術的長期影響,中國第一枚火箭"長徵一號"的總設計師王希傑說:我們要注意不要讓技術走得太遠。如果人類的發展不能依靠化石燃料來維持,世界將陷入混亂。在這之前,我們需要發展空間太陽能技術。誰先成功開發出這項技術,誰就能壟斷未來的能源市場。所以,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他還指出,如果中國不儘快開始太空太陽能技術計劃的工作,其他國家,如美國和日本,將率先並主導這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太空基地。
2007年,在西南軍民融合聯合創新研究院的指導下,中國在重慶市建立了太空太陽能技術研發基地。該設施正在測試的一項關鍵技術,就是微波輸電和在空間製造太空太陽能衛星。
目前,中國正在投資發展四種關鍵的空間能力:(1)可持續的空間載人作業展示;(2)在地月區域的存在展示;(3)用反衛星武器瞄準空間物體的能力;(4)建立永久性的空間存在。在這些能力中,(1)至(3)已經得到證明。
對於(1),天宮空間站展示了低軌道的載人存在;對於(2),空間站飛入月球軌道,並由機器人在月球上軟著陸。關於(3),它開發了接近和通過一顆小行星的能力,並通過2007年的一次衛星銷毀實驗展示了這種能力。(4)要想進入太空並保持其存在感,低成本的發射是必不可少,其中推進技術是一個關鍵。
2008年5月,中國成功地進行了"長徵5-B"的試驗,這是一枚發射能力為22噸的重磅火箭,將空間物體送入低軌道。長徵五號乙計劃為中國的永久空間站、月球樣品返回和火星探測任務發射部件。長徵九號計劃30年前發射,發射能力為140噸到低軌道,50噸到月球轉移軌道。
而且,中國的一家民營企業北京星際空間技術公司(i-Space),正在研發可重複使用的火箭。一旦火星任務成功,中國將重點發展放射性同位素熱電轉換器(RTG)和核推進系統等技術。如果實現,核推進系統將改變遊戲規則,隨著深空探測的實現,中國可以進入對小行星實施開採等領域。
太空對於中國政府至關重要性,是基於現代社會嚴重依賴空間生存的事實。空間通信能支持導航系統,使金融機構發揮作用,能進一步加強軍事指揮和控制,實現致命飛彈的精確制導和導航,加強情報收集和偵察。
2008年4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新的基礎設施"清單中,增加了宇宙空間基礎設施,它將指導政府的優先事項和投資目的。中國還在尋求建立自己的空間基礎設施,包括自己的"北鬥"衛星系統、展示其在月球上的能力、自己的空間站和火星探測任務。
其次,中國的地緣政治戰略。中國的太空探索目標,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高級航天官員,明確將太空探索目標與國家重建和經濟發展掛鈎。
"嫦娥"號月球車的創造者葉培建等中國頂尖的空間科學專家強調,將月球、火星視為如同爭議中的東海、南海的島嶼一樣,非常重要。按照葉培建的戰略觀點,太空是海洋,月球相當於東海的釣魚島,而火星相當於南海的黃巖島。
如果中國不能在第一時間讓別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別人就會塑造宇宙空間秩序,中國的地位就會處於劣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包為民指出,月球的經濟潛力很大,特別是月球上有水冰、氦-3等資源,可用於核推進系統。
包為民的說法是,到2050年,中國的目標是建立一個10萬億美元的全球月球經濟區。更重要的是,中國在南海和東海的戰略行動,顯示了中國對先發制人的重視。這一點,除了中國的月球探測任務外,葉培建、中國月球探測計劃總規劃師吳偉仁、歐陽繼遠等頂尖的空間科學專家,都明確提到如何最先到達太空某處,足以顯示中國與人爭先的決心。
構成中國航天目標基礎的航天願景,是習主席在2005年明確闡述的,提出到2049年要發展一支能夠發揮領導作用的航天力量。中國認識到空間及其資源在塑造未來國際秩序方面的影響,旨在確保領導地位:一份為期16年的中國航天白皮書強調,對空間的投資與國家發展目標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繫。
第三,力爭太空主導權。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是,中國太空計劃的軍事影響。與其他國家的民用項目不同,中國的航天項目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管理和指導,而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人民解放軍也有人員重疊。中國一些重要的航天科學家和高層管理人員,來自人民解放軍,也是政府官員。
中國的軍事航天能力,包括自身的航天部隊、衛星摧毀能力和"北鬥"飛彈系統精確導航和跟蹤能力。它還在建設雷射能力,包括幹擾和使敵對衛星失效的能力。
此外,2013年還實施了一項模擬任務,在SY-7衛星上裝備了能夠捕捉敵對衛星的機械臂進,而且,還展示量子密碼衛星"墨子"(編者註:該衛星裝備了被認為無法破譯的通信技術),並與太空部隊進行了使用反衛星武器的地面演習。
通過對中國航天目標、能力建設和軍事航天投資的分析,表明中國正在著力建設自己的航天指揮和控制能力。中國的航天科學家、政策制定者以及與航天相關的學術研究認為,"如果我們不先在某個地方建立起存在感,帶頭行動,我們就無法阻止別人做對中國有害的事情。
這就是中國的強力戰略。中國的戰略思維是,通過有限但可見的力量投射能力,也即準備、運輸和部署軍事力量進行軍事行動的能力,可以迫使或脅迫對手採取對中國有利的行動。
一旦在強硬舉措的基礎上通過強制手段實現了特定的戰略目標,並將信息傳達給對手或競爭對手,就有了適應和改變的空間。就猶如在南海建造人工島和在東海建立防空識別區一樣,中國採取這些行動,目的是通過保持實際存在,在爭議地區維護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