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的消息,西方媒體罕見承認,從月球到火星的探索發展中,中國一直走在太空最前沿。引起西方國家發出這種感慨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發射火星探測器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中國以外,阿聯以及美國也都有類似的計劃。中國的火星探測器被命名為天問1號,預計要飛行5500萬公裡才能夠到達目的地。根據相關消息透露,我們這一次發射探測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火星的土壤以及大氣進行分析,同時還要拍攝照片繪製地圖。
中國已經不是第1次對外星球進行探測,2013和2019年我們向月球分別送上了兩枚探測器,玉兔1號和玉兔2號。對此也有專家分析表示,火星與月球的地形大致相似,所以玉兔1號和2號的發射能夠幫助中國在探測火星方面獲取更多的經驗。當然,既然西方國家感慨中國在太空技術上已經獲得了領先地位,那麼就不僅僅是因為我們能夠成功的探測月球和火星,除此之外我國還有什麼樣的太空計劃呢?其實在這一方面可說的有很多,比如說我們打算在2022年前建造完成空間站,再比如今年6月份就已經全面建設完成的北鬥。
中國一直非常重視在航空航天方面的發展,而我們之所以會重視在這方面的發展,就是因為我們清楚的知道太空領域的發展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比如當年的海灣戰爭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在這場戰爭之前,很多國家對戰爭的概念仍然停留在二戰時期,包括中國也是同樣的情況。其實,也難怪大家會有這樣的思想局限性,畢竟當年的中國實力還不夠強大,各方面的技術也都頗為落後。
而美國的情況則截然相反,他們在各項技術上都是走在時代的前沿,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在海灣戰爭中向大家展示了現代戰爭的模式究竟是什麼樣子,也讓各國意識到了先進科技的重要性。中國就是通過海灣戰爭學習了很多,雖然在那之前我們就一直很重視各項技術的發展,可是海灣戰爭之後,中國在這方面的發展就更加執著。如今看來,我國的努力的確已經是初見成效。比如上文中所說的火星探測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是之前探測月球,我們也是第1個能夠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的國家,雖然這聽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這件事情卻意味著中國的探月技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而且我們也相信,儘管中國不是第1個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可隨著相關技術的提升以及我們對火星的了解,中國在探測火星的過程中也可以得到更多的進步。事實上,縱觀中國這些年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我們一直在做後來者居上的事情。
而中國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因為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除了上文中的火星探測以外,北鬥系統的建設也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其實在我國研發北鬥的過其實我國曾經試圖加入歐洲的伽利略項目,不過很明顯這個計劃並不順利,歐洲國家對中國防範眾多,最後更是乾脆把我們踢出項目。可是這些阻礙並沒有影響中國對於建設導航系統的渴望,我們把這些壓力和阻礙轉化成動力,所以才成功的在今年完成北鬥的全球組網,這也讓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更是直接打破了GPS的壟斷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