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罕見承認,從月球到火星發展中,中國一直走在太空最前沿

2020-07-20 揮斥方裘

據環球網的消息,西方媒體罕見承認,從月球到火星的探索發展中,中國一直走在太空最前沿。引起西方國家發出這種感慨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發射火星探測器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中國以外,阿聯以及美國也都有類似的計劃。中國的火星探測器被命名為天問1號,預計要飛行5500萬公裡才能夠到達目的地。根據相關消息透露,我們這一次發射探測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火星的土壤以及大氣進行分析,同時還要拍攝照片繪製地圖。

西方媒體罕見承認,從月球到火星發展中,中國一直走在太空最前沿

中國已經不是第1次對外星球進行探測,2013和2019年我們向月球分別送上了兩枚探測器,玉兔1號和玉兔2號。對此也有專家分析表示,火星與月球的地形大致相似,所以玉兔1號和2號的發射能夠幫助中國在探測火星方面獲取更多的經驗。當然,既然西方國家感慨中國在太空技術上已經獲得了領先地位,那麼就不僅僅是因為我們能夠成功的探測月球和火星,除此之外我國還有什麼樣的太空計劃呢?其實在這一方面可說的有很多,比如說我們打算在2022年前建造完成空間站,再比如今年6月份就已經全面建設完成的北鬥。

西方媒體罕見承認,從月球到火星發展中,中國一直走在太空最前沿

中國一直非常重視在航空航天方面的發展,而我們之所以會重視在這方面的發展,就是因為我們清楚的知道太空領域的發展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比如當年的海灣戰爭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在這場戰爭之前,很多國家對戰爭的概念仍然停留在二戰時期,包括中國也是同樣的情況。其實,也難怪大家會有這樣的思想局限性,畢竟當年的中國實力還不夠強大,各方面的技術也都頗為落後。

西方媒體罕見承認,從月球到火星發展中,中國一直走在太空最前沿

而美國的情況則截然相反,他們在各項技術上都是走在時代的前沿,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在海灣戰爭中向大家展示了現代戰爭的模式究竟是什麼樣子,也讓各國意識到了先進科技的重要性。中國就是通過海灣戰爭學習了很多,雖然在那之前我們就一直很重視各項技術的發展,可是海灣戰爭之後,中國在這方面的發展就更加執著。如今看來,我國的努力的確已經是初見成效。比如上文中所說的火星探測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西方媒體罕見承認,從月球到火星發展中,中國一直走在太空最前沿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是之前探測月球,我們也是第1個能夠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的國家,雖然這聽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這件事情卻意味著中國的探月技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而且我們也相信,儘管中國不是第1個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可隨著相關技術的提升以及我們對火星的了解,中國在探測火星的過程中也可以得到更多的進步。事實上,縱觀中國這些年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我們一直在做後來者居上的事情。

西方媒體罕見承認,從月球到火星發展中,中國一直走在太空最前沿

而中國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因為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除了上文中的火星探測以外,北鬥系統的建設也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其實在我國研發北鬥的過其實我國曾經試圖加入歐洲的伽利略項目,不過很明顯這個計劃並不順利,歐洲國家對中國防範眾多,最後更是乾脆把我們踢出項目。可是這些阻礙並沒有影響中國對於建設導航系統的渴望,我們把這些壓力和阻礙轉化成動力,所以才成功的在今年完成北鬥的全球組網,這也讓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更是直接打破了GPS的壟斷地位。

相關焦點

  • 承認中國優秀並不那麼難!這次,美英西方雖不情願但都為中國點讚
    這是因為嫦娥五號選擇的登陸點不一樣,中國探測器降落的地點位於玄武巖熔巖平原的中間,這位置的地質是相對近期的火山形成,比美蘇登陸點的火山「年輕」20億年,這是「青春期」的月壤。雖然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裹挾俄羅斯在過去數十年對中國航天技術封鎖,但中國人還是取得了傲人的成就,這點的確不簡單,並且,美國人的「封鎖」,讓中國人在太空工程中獨闢蹊徑,這一點,西方科學界也漸漸接受了這樣的現實。
  • 不承認地球法律!太空狂人馬斯克宣誓火星主權
    雖然坊間一直傳言馬斯克不過是美帝推上臺前的代言人,所謂的「矽谷鋼鐵俠」也只是一眾自媒體創作者為了獲取流量而造就的人設神話,但不得不承認,在某些方面,馬斯克確實前無古人。郵件內容是關於星鏈服務的條款,其中第九項條款無意中揭示了馬斯克的太空野心。該用戶在社交媒體上提供一張截圖,認為馬斯克已經在為火星殖民地制定了法律框架,並聲稱只有馬斯克才會幹出這種事。
  • 1億像素月球照公布,嫦娥五號讓西方驚嘆!美媒:中美應聯合登月!
    這張照片讓西方為之驚嘆,而有的媒體認為美國應該放棄冷戰思維,積極同中方進行接觸,甚至邀請中方太空人前往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而美國的太空新聞網站則專門發表文章稱。美國應該放棄冷戰思維,和中方接觸,共同進行月球、火星等深空探索。文章稱當中國嫦娥四號的月球車已經月球背面工作第二年,現在嫦娥五號的樣品的回收工作正在進行中。同時有兩個智慧機器人在月球工作,這也是美國從未做過的事情。另一個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也正在前往火星的途中,計劃於明年2月份在那裡著陸。2021年中方計劃發射空間站的第一個部件。
  • 拍攝1億像素月球照,嫦娥五號讓西方驚嘆!美媒:中美應聯合登月!
    這張照片讓西方為之驚嘆,而有的媒體認為美國應該放棄冷戰思維,積極同中方進行接觸,甚至邀請中方太空人前往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而美國的太空新聞網站則專門發表文章稱。美國應該放棄冷戰思維,和中方接觸,共同進行月球、火星等深空探索。文章稱當中國嫦娥四號的月球車已經月球背面工作第二年,現在嫦娥五號的樣品的回收工作正在進行中。同時有兩個智慧機器人在月球工作,這也是美國從未做過的事情。另一個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也正在前往火星的途中,計劃於明年2月份在那裡著陸。2021年中方計劃發射空間站的第一個部件。
  • 拍1億像素月球照,嫦娥五號讓西方驚嘆!美媒:中美應聯合登月
    而美國的太空新聞網站則專門發表文章稱。美國應該放棄冷戰思維,和中方接觸,共同進行月球、火星等深空探索。文章稱當中國嫦娥四號的月球車已經月球背面工作第二年,現在嫦娥五號的樣品的回收工作正在進行中。同時有兩個智慧機器人在月球工作,這也是美國從未做過的事情。
  • 印專家:月球是釣魚島,火星是黃巖島,中國太空野心忒大
    壟斷的未來能源首先,太空太陽能技術。中國的目標,是在35年前建造一顆空間太陽能發電衛星,為月球活動提供電力,並通過無線電傳輸將電力送回地球。對於太空太陽能技術的長期影響,中國第一枚火箭"長徵一號"的總設計師王希傑說:我們要注意不要讓技術走得太遠。如果人類的發展不能依靠化石燃料來維持,世界將陷入混亂。在這之前,我們需要發展空間太陽能技術。
  • 見不得中國好?嫦娥五號成功帶回月壤後,西方報導溢出了一股酸味
    據環球時報報導,歷經23天的太空探索,嫦娥五號返回器終於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對於這一歷史性時刻,俄羅斯科學院航天研究所科研負責人列夫•澤林內真誠的表示:真的太棒了!外國不少媒體,也對中國取得的這一成就送上了祝賀。
  • 天問一號直奔火星 美中太空爭霸打響 兩國各具優勢?
    這個月,美中之間的競爭將上升到太空層面,兩國將分別發射太空飛行器進行火星探測。北京時間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已經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火星到月球 2021太空探索有點兒忙
    「毅力號」探測器。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中國的「天問一號」也將於2月10日左右進入火星軌道,在環繞火星一段時間後,將於5月著陸。《紐約時報》報導稱:「完好無損地降落在太陽系的第四顆行星——火星上是危險的。去年,中國的『嫦娥五號』登上月球表面,帶著月球的土壤返回地球;如果今年『天問一號』在火星上成功著陸,中國舉世矚目的航天成就將再次創造歷史。」
  • 從火星到月球,一個忙碌的太空探索之年
    美國航天局副局長託馬斯·楚比興表示,「毅力」號是美國航天局迄今為止最宏大的火星車探測任務,主要任務是尋找火星上是否存在過生命跡象。為找到答案,任務團隊為「毅力」號在耶澤羅隕石坑著陸做了最充分準備,這個區域也是有史以來探測器登陸火星最艱難的區域。2021年,各國也將開啟一個忙碌的太空探索之年,將有什麼重大太空探索項目值得我們的期待呢?
  • 歐洲航天專家:若美國不帶頭登月,讓中國主導月球也不錯
    美國媒體《太空新聞》2月17日刊登了一位歐洲航天專家的文章,聲稱如果美國不登月,他寧願跟著中國登陸月球。 在此之前《太空新聞》曾經刊登過行星學會聯合創始人兼名譽執行董事路易斯·弗裡德曼(Louis Friedman)的文章,聲稱美國應該奉行「直接針對火星的政策,並避免商業參與。」
  • 從火星到月球,2021年各國的太空探索有點兒忙
    「希望號」將致力於研究火星大氣,並將有價值的數據傳回地球,預計2月9日抵達火星。中國的「天問一號」也將於2月10日左右進入火星軌道,在環繞火星一段時間後,將於5月著陸。《紐約時報》報導稱:「完好無損地降落在太陽系的第四顆行星——火星上是危險的。去年,中國的『嫦娥五號』登上月球表面,帶著月球的土壤返回地球;如果今年『天問一號』在火星上成功著陸,中國舉世矚目的航天成就將再次創造歷史。」
  • 北鬥組網後太空又傳來喜訊,中國月球基地啟動,美俄都申請求加入
    圖為月球基地幻想CG圖北鬥組網後太空又傳來喜訊,中國月球基地計劃啟動,中國即將與俄羅斯合作進行月球基地建設,對此有專家表示:月球基地比建立北鬥更複雜,中俄要聯手開建月球基地將加速相關項目的建成,此前中國公開月球計劃時,美俄都申請求加入,但最終美國請求加入卻被拒,主要是美國似乎不大願意和平分享太空資源,一旦中俄計劃成功,美國將被遠遠甩開。
  • 帶回月球「土特產」以後,中國再繪宏偉藍圖,這次西方不再質疑
    (ESA)了,這主要是因為歐洲科學家也參與到了嫦娥五號返回任務中,並一直向中方提供嫦娥五號的最新位置數據。歐洲太空總署(ESA)的官方帳號和官員也在一直宣傳和關注著嫦娥五號的動向,和中國人的關注度不相上下。
  • 不僅是月球、火星、木星,中國要探測太陽系的星辰大海
    歐陽自遠詳細披露了中國雄心勃勃的太空探測計劃:首先是探月大計劃——包括探測車在月球背面降落、取樣、返回,以及載人登月、建設月球基地;然後,2020年實現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2021年初到達火星;再之後的十年,要飛到地外小行星、探測木星;2030年以後,要飛的更遠——探測整個太陽系的星辰大海。
  • 太空商業化:由商業利益驅動的未來太空探索,將走得更遠
    上個世紀60-70年代,美蘇爭霸上升到外太空層面,雙方在爭奪太空霸權上互不退讓,不遺餘力地投入財力物力,很快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太空探索活動,1961年,太空人加加林進入太空,這是人類第一次乘坐太空飛行器進入地球大氣層的外層空間;接著,1969年,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這兩次太空探索活動對人類後來的太空活動影響深遠
  • 太空旅行離我們還有多遠?亞軌道距離為零,地球軌道還需幾年|鈦媒體...
    科幻作品《月球旅店》作者、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在演講中表示,作為地球的天然衛星,月球距離地球很近,隨著技術發展,兩天就能到達。因此,未來完全可以將月球打造為科研基地和太空旅遊目的地。僅僅在月球上開展科學研究的話,花費太巨大了,而月球旅遊不僅能夠帶來商業回報,還能反之驅動月球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 NASA發布六項火星登陸前沿技術,美國向中國天問一號發起挑戰
    ,一直採用的是無線電通信,但無線電對於較遠的太空航行就顯得力不從心了。輕便和小巧對能源成本高昂的太空航行來說,十分契合。其實美國在70年代就開始了空間雷射通信的研究,起初研究並不是為了太空探索,而是希望用於軍事通訊,這是由於雷射具有高度的定向性,在傳輸過程中很難被敵方截獲,所以雷射通信具有非常棒的保密性。到了90年代,NASA才正式開啟雷射通信應用於太空探索的研究。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從月球到火星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話題《從月球到火星》,帶領大家從地球出發,去看看遙遠的太空、宇宙,在這些因素裡面是不是對家電行業有所啟發。 這是我們從太空中看到的地球,蔚藍色的星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你們生在地球上,也就是這裡才會有人。
  • 天問·探路火星|中國加入火星「精英俱樂部」,外媒怎麼看?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陳沁涵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邁出了自主行星探測的重要一步。「天問一號」計劃對火星進行「環繞、著陸、巡視」,如果順利完成,將為全球首次同時展開「三步走」的計劃。對於中國這次歷史性發射任務,外媒和外國同行也頗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