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398條條文白話版整理完畢,中醫必學!

2020-12-08 騰訊網

編輯:小藥童

寫於適合遛彎的北京

▍全文共14190字,預計閱讀時間36分鐘

白話版傷寒論(第1~100條)

1、太陽病的基本症候特徵,是脈象浮、頭痛、項部拘急不舒、畏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畏風,頭痛,項部拘急不舒,脈象浮緩的,就叫做中風。

3、太陽病,已經發熱,或者還未發熱,畏冷,頭痛,項部拘急不舒,身體疼痛,嘔逆,無汗,寸關尺三部脈象均浮緊的,就叫做傷寒。

4、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陽,如果脈證靜止在太陽未變的,這是疾病未發生傳變。如果病人總想嘔吐、煩躁不安、脈象數而急疾,為邪氣傳裡之象,表示病已傳變。

5、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傳陽明、少陽之期,如果不見陽明、少陽病見證,而只見太陽病症候的,表示病未傳變。

6、太陽病,出現發熱、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溫病。溫病為感受溫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溫發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如果誤用辛溫發汗,就會使熱勢更甚,出現身體灼熱、尺部寸部脈象均浮盛、自汗出、身體沉重、時時嗜睡、呼吸時鼻有鼾聲、說話困難,這就叫風溫。如果誤用攻下,耗傷陰液,就會出現小便短少不通暢,兩目直視、大便失禁。如果誤用火攻,就會使邪熱更熾,火熱內攻,輕的會引起肌膚發黃,嚴重的會引起手足陣發抽搐,好象驚癇發作一樣的症狀,膚色發黃很深,象煙火燻過的一樣。一次誤治,病人尚可苟延時日,反覆誤治,就會斷送病人生命。

7、患外感病,如果出現發熱畏寒的症狀,是病在陽經的表現;如果出現無熱畏寒的症狀,是病在陰經的表現。病在陽經的,大約七天可以痊癒;病在陰經的,大約六天可以痊癒。這是因為七屬於陽數、六屬於陰數的緣故。

8、太陽病,頭痛超過七天而自行痊癒的,是因為邪氣行盡太陽經的緣故。如果邪氣未盡,有向陽明經傳變趨勢,可以針刺足陽明經穴,使經氣疏通,抗邪力增強,邪氣不能內傳陽明,疾病就會痊癒。

9、太陽病將要解除的時間,多在上午九時至下午三時之間。

10、容易患太陽中風的人,表證解除以後,身體仍感覺不舒適的,需待一定的時日,正氣恢復,才能痊癒。

11、病人體表發熱,反而想穿很多衣服,這是外部假熱、內部真寒的表現;體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這是外部假寒、內部真熱的反映。

12、太陽中風證,衛陽抗邪而浮盛於外,營陰不能內守而弱於內,衛陽浮盛於外就發熱,營陰不能內守則汗自出,病人畏縮怕冷,瑟瑟畏風,象皮毛復蓋身上一樣發熱,鼻塞氣息不利,乾嘔的,應當用桂枝湯主治。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灸)、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

以上五味藥,搗碎前三味藥,與後兩藥混合,加水七升,用微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待藥汁冷熱適當時,服藥一升,一日服三次。

服藥後一會兒,喝熱稀粥一大碗,以助藥力,並復蓋棉被約二個小時,取暖保溫來幫助發汗。發汗程度最好是遍身微微出汗,不要讓汗出如流水一樣淋漓不斷,否則傷陽耗陰,疾病就一定不能解除。如果服了第一次藥後汗出疾病痊癒,就停止服第二次、第三次藥,不需要把一劑藥都服盡。

如果服第一次藥汗不出,可以依照以上服藥方法服第二次藥。如果服第二次藥還無汗出,那麼,第三次藥可適當提前服,可在半天左右將一劑服完。如果病情重的,可以白天夜晚服藥,一天24小時進行嚴密觀察。

如果服完一劑藥後,病症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繼續服藥,倘若服藥後仍不出汗,那麼,就可一直服藥二三劑。服藥期間、禁食生冷、粘滯滑膩、油膩、大蒜、小蒜、芸苔、胡荽、動物乳類及其製品,腐敗變質及不良氣味的食品。

13、太陽病,只要出現頭痛、發熱、汗出、畏風的,就可以用桂枝湯主治。

14、太陽病,項背部拘緊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本應當無汗,反而出現汗出、怕風等太陽中風證的,用桂枝加葛根湯主治。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剖開)、桂枝二兩(去皮)。

以上六味藥,用水一鬥,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後復蓋棉被取暖保溫以助發汗,使病人遍身微微汗出為度。除服藥後不需喝熱粥外,其餘的調養護理方法及服藥禁忌均同桂枝湯。

15、太陽病,誤用了瀉下藥之後,病人自覺胸中有氣逆上衝感覺的,可以用桂枝湯治療,服藥方法同前。如果誤下後沒有氣逆上衝感覺的,則不能用桂枝湯治療。

16、太陽病第三天,已經用了發汗的方法,或者用了吐法,或者用了攻下法,或者用了溫針的方法,病情仍然不解除的,這就是壞病,桂枝湯已不再適用。對於壞病,應該詳細診察其脈象、症狀,了解使用了何種錯誤治法及演變為何種病症,因證立法,隨證治療。桂枝湯本來是解肌和營的方劑,適用於太陽中風證。如果病人脈象浮緊、發熱、汗不出的,屬太陽傷寒證,不可用桂枝湯治療。醫者務須經常記住這一點,千萬不要發生錯誤。

17、平素嗜酒的人,如果患了太陽中風證,不當用桂枝湯治療,如果服用了桂枝湯,就會出現嘔吐,這是因為嗜酒的人多溼熱內蘊,而桂枝湯是辛甘溫之劑,用後更助熱留溼的緣故。

18、宿有喘疾的病人,患了太陽中風證,引動喘疾發作的,用桂枝湯加厚樸、杏子治療最好。

19、凡是內熱熾盛的病人,如果服用桂枝湯而發生嘔吐的,以後可能會出現吐膿血的變證。

20、太陽病,發汗太過,導致汗出淋漓不止、病人怕冷、小便短小、四肢微感拘急疼痛、屈伸困難,如果頭痛、發熱等表證仍然存在的,用桂枝加附子湯主治。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附子一枚(炮製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六味藥,加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舊本說:現用桂枝湯加入附子,其調養護理的方法同前。

21、太陽病,誤用攻下之後,出現脈象急促、短促,胸部脹悶的,用桂枝去芍藥湯主治。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

以上四味藥,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藥渣,每次溫服一升。舊本說:現用桂枝湯去掉芍藥,調養護理方法同前。

22、如果誤下後出現胸部滿悶、脈微、畏風寒較重的,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治。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附子一枚(炮製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五味藥,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舊本說:現用桂枝湯去掉芍藥加入附子,其調養護理方法同前。

23、太陽病,已經得了八九天,病人發熱怕冷,發熱的時間較長,怕冷的時間較短,一天發作二三次,好象瘧疾一樣,病人不嘔吐,大小便正常,這是邪氣鬱滯在表的表現。此時,如果脈象漸趨調勻和緩的,是邪氣去、正氣復的症象,疾病將要痊癒。如果脈象微弱而怕冷的,這是表裡陽氣均虛,可能系誤用汗、吐、下所致,因此,就不能再用發汗、攻下、湧吐的方法治療了。如果面部反而出現紅色的,表明邪氣仍鬱滯在肌表未能解除,病人皮膚還一定有搔癢的症狀,適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薑(切片)、甘草(炙)、麻黃各一兩(去節)、大棗四枚(剖開),杏仁二十四枚(用水浸泡、去掉皮尖及雙仁)。

以上七味藥,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黃煎煮,待煮一、二沸,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餘各藥,煎煮成一升八合,去掉藥渣,每次溫服六合。舊本說:取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合為六合,一次服完。調養護理方法同前。

24、太陽病,服了一遍桂枝湯,不僅表證不解,反而增添了煩悶不安的感覺,這是邪氣鬱滯太甚所致。治療應當先針刺風池、風府,以疏經洩邪,然後再給予桂枝湯就可以痊癒。

25、服桂枝湯發汗,汗不遵法,出現大汗出、脈象洪大,而發熱,畏寒,頭痛等表證仍然存在的,為病仍在表,仍應給予桂枝湯治療,服藥方法同前。如果病人發熱怕冷,發熱的時間長,怕冷的時間短,好象發瘧疾一樣,一天發作二次的,用小發汗法就能治癒,適宜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切片)、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剖開)。

以上七味藥,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黃,煮開一、二滾,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二次。舊本說:取桂枝湯二份,麻黃湯一份,混合成二升,分二次服。調養護理方法同前

26、太陽中風證,服了桂枝湯後,汗出得很多,病人出現心煩口渴很厲害、飲水不能緩解、脈象洪大的,這是邪傳陽明,熱盛而津傷,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打碎,用布包)、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以上五味藥,加水一鬥煎煮,待粳米煮熟,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27、太陽病,發熱怕冷,發熱的時間長,怕冷的時間短,一天發作二三次,並見心煩、口渴的,為表鬱兼內熱之證,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治療。如果病人脈象微弱的,這是陽氣虛弱,不能用發汗法治療。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芍藥、麻黃、甘草各十八銖(炙)、大棗四枚(剖開)、生薑一兩二銖(切片)、石膏二十四銖(打碎,用布包)。

以上七味藥,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黃,煮開一二滾,除去浮在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舊本說:應當是將越婢湯、桂枝湯的煎劑混合,每次溫服一升。現將二方混合成一方,取桂枝湯二份藥量,越婢湯一份藥量。

28、服了桂枝湯,或使用了瀉下法後,病人仍然頭痛,項部拘急不柔和,象皮毛復蓋身上一樣發熱,無汗,胃脘部脹滿,微感疼痛,小便不通暢的,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治。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切片)、白朮、茯苓各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

以上六味藥,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後小便通暢的就可痊癒。舊本說:現用桂枝湯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朮。

29、傷寒病,症見脈浮、自汗出、小便頻數、心煩、輕微怕冷、兩小腿肚拘急疼痛、難以屈伸的,是太陽中風兼陽虛陰虧證,治當扶陽解表,反而單用桂枝湯來解表,這是錯誤的治法。服藥後就出現了四肢冰冷,咽喉乾燥、煩躁不安、嘔吐等症狀,是誤治導致陰陽兩虛。治療應該先給予甘草乾薑湯,來復陽氣,如果服了甘草乾薑湯後四肢厥冷轉愈而見兩腿溫暖的,說明陽氣已復。然後,再給予芍藥甘草湯來復陰,陰液恢復,病人兩小腿肚拘急疼痛解除,兩腿即可自由伸展。假如誤汗傷津,致腸胃燥實而氣機不調和,出現譫言妄語等見症的,可以少量調胃承氣湯治療。如果反覆發汗,再加上用燒針強迫發汗,汗多亡陽,導致少陰陽衰的,應當用四逆湯主治。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

以上二味藥,用水三升,煎至一升五合,去掉藥渣,分二次溫服。

芍藥甘草湯方

白芍藥、甘草(炙)各四兩。

以上二味藥,加水三升煎煮,煮至一升五合,去操藥渣,分二次溫服。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去皮,用陳米酒洗)、甘草二兩(炙)、芒硝半升。

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黃、甘草,煎煮成一升,去掉藥渣,再加入芒硝,然後放在火上稍煮至開即成,每次溫服少量。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身體強壯的人可以用大的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30、問:病人的症狀象桂枝湯證,按照桂枝湯證的治法進行治療,結果反而使病情加劇,出現四肢冰冷、咽喉乾燥、兩小腿肌肉拘急疼痛,甚至出現譫語等症,老師預測到了病人半夜手足應當溫暖,兩腿應當舒展,後來病情發展果然如老師說的那樣,怎麼知道會這樣呢?老師答:病人寸口脈搏浮而大,浮是感受風邪,大是虛的表現,感受風邪就會產生輕微發熱,正氣虛弱就會出現兩小腿肌肉拘攣疼痛。症狀雖然很象桂枝湯證,其實不是桂枝湯證,而是太陽中風兼陰陽兩虛證。因此,在治療上必須用桂枝湯加附子以溫經發汗。但是醫生卻反而單用桂枝湯發汗,導致汗出亡陽,併兼陰液虧虛,從而出現四肢冰冷、咽喉乾燥、煩躁等症狀。治療先給予甘草乾薑湯,服藥後陽氣於半夜恢復,兩腿就由厥冷轉溫暖,而兩小腿肌肉拘攣疼痛尚未解除,於是再給予芍藥甘草湯,服藥後,陰液得復,則兩腳就自由伸展了。如果誤汗傷陰,導致陽明燥屎內結,就會出現譫語、心中煩亂不安等症,應當用承氣湯攻下裡實,服藥後大便微見溏瀉的,為燥屎得去,譫語等症就會停止,疾病即可以痊癒。

31、太陽病,項背部拘緊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無汗畏風的,用葛根湯主治。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二兩(蜜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剖開)。

以上七味藥,用水一鬥,先加入麻黃、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後復蓋衣被,取暖保溫以助發汗,使之微微汗出。調養護理方法及禁忌同桂枝湯,其它湯劑煎服法都可以依照此方。

32、太陽與陽明兩經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症見發熱、畏寒、頭痛無汗等表證,又見腹瀉的,用葛根湯主治。

33、太陽與陽明兩經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症見發熱、畏寒、頭痛、無汗等表證,又見嘔吐而不腹瀉,用葛根加半夏湯主治。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二兩(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棗十二枚(剖開)。

以上八味藥,用水一鬥,先加入麻黃、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後復蓋衣被取暖保溫,以獲得微微汗出。

34、太陽病,證屬桂枝湯證,本當用汗法,醫生卻反而用下法,導致腹瀉不止,脈象急促、短促的,是表證尚未解除的表現,如果出現氣喘、汗出等內熱證的,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主治。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三兩、黃連三兩。

以上四味藥,用水八升,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分二次溫服。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關節疼痛,怕風,無汗而氣喘,脈浮緊的,屬太陽傷寒證,用麻黃湯主治。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掉皮尖)。

以上四味藥,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藥渣,每次溫服八合。服藥後,復蓋衣被,取暖保溫,以獲得微微汗出。藥後不須喝熱稀粥,其它調養護理方法均同桂枝湯。

36、太陽與陽明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出現氣喘而胸部脹悶的,表明表邪鬱閉較甚,病情偏重於表,不可攻下,宜用麻黃湯發汗解表。

37、太陽表證,已經過了十天,如果脈象由浮緊轉浮細,總想睡眠的,是表證已經解除的徵象;如果出現胸脅滿悶疼痛的,是病轉少陽,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僅見脈浮等表證的,是病仍在太陽,可用麻黃湯治療。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炙)、生薑(切片)各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半夏半升(用水洗)。

以上七味藥,用水一鬥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取藥液再煎煮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38、太陽病感受風邪,脈象浮緊,發熱,怕冷,身體疼痛,周身無汗,心中煩躁不安的,是太陽傷寒兼有鬱熱證,用大青龍湯主治。如果脈象微弱、汗出怕風的,屬於表裡俱虛證,不能服大青龍湯。如果誤服,就會大汗亡陽,出現四肢冰冷,全身筋肉跳動,這就是誤治的變證。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掉皮尖)、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枚(剖開)、石膏(雞蛋大一塊,打碎)。

以上七味藥,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以獲得微微汗出。如果服藥後汗出過多的,用米粉炒溫外撲以止汗。如果服一遍藥汗出的,可以停服第二、第三遍藥,倘若繼續服用,就會出汗太多,陽氣外亡,導致陽虛,出現怕風、煩躁不安、不能睡眠等證。

39、外感風寒之邪,症見脈象浮緩,身體不疼痛,僅感沉重,偶有減輕,如果有發熱、畏寒、無汗、煩躁等主證,而又無少陰陽衰陰盛徵象的,可以用大青龍湯發汗解表兼以清裡。

40、外感病,太陽表證未解,而又水飲停聚,出現發熱,怕冷,咳嗽,乾嘔,或見口渴,或見腹瀉,或見咽喉梗塞不暢,或見小便不通暢、小腹部脹滿,或見氣喘的,用小青龍湯主治。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用水洗)。

以上八味藥,用水一鬥,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

如果口渴的,去半夏,加括蔞根三兩;如果輕微腹瀉的,去麻黃,加蕘花如雞蛋大一團,炒成紅色;如果咽喉有梗塞不暢感覺的,去麻黃,加炮附子一枚;如果小便不通暢,小腹部脹滿的,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如果氣喘的,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掉其皮尖。但是蕘花不能治腹瀉,麻黃主治氣喘,而以上加減法正好與此相反,因此,懷疑不是仲景的原意。

41、外感病,表證未解,水飲停聚,症見咳嗽、氣喘、發熱、畏寒、口不渴的,可用小青龍湯主治。如果服小青龍湯後口渴的,是外寒得去,內飲得化,病情將要解除的徵象。

42、太陽病,表證沒有解除,發熱、畏寒、頭痛等症仍在,而見脈浮弱的,應當用解肌發汗法治療,適宜用桂枝湯。

43、太陽表證,誤用攻下法,表證未除,而又出現輕度氣喘的,這是由於表邪鬱閉、內迫於肺的緣故,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治。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切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厚樸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以上七味藥,加水七升,用小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後復蓋衣被取暖保溫,以獲得微微汗出。

44、太陽病,表證沒有解除的,不可使用攻下法。如果使用攻下法,就違背了治療規律,屬於誤治。如果要解除表邪,適宜用桂枝湯治療。

45、太陽病,先使用發汗法而表證不解,卻反而用瀉下的治法,如果下後脈象仍浮的,是疾病還沒有痊癒。這是因為,脈浮主病在表,應用汗法以解表散邪,卻反而用瀉下法治療,所以不能治癒。現在雖經誤下,但脈象仍浮,所以可以推斷邪未內陷,其病仍在表,應當解表才能治癒,適宜用桂枝湯治療。

46、太陽病,脈象浮緊,無汗、發熱,身體疼痛,病情遷延八九天而不除,表證症候仍然存在的,仍應當用發汗法治療,可用麻黃湯主治。服了麻黃湯以後,病人病情已稍微減輕,出現心中煩躁、閉目懶睜的症狀,嚴重的會出現鼻衄,衄血後,邪氣得以外洩,其病才能解除。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邪氣鬱滯太甚的緣故。

47、太陽表證,脈象浮緊,發熱,不出汗,如果自行出現衄血的,邪氣因衄血而外洩,疾病就可痊癒。

48、太陽與陽明並病,是在太陽病初起的時候,因發汗太輕,汗出不透徹,邪未盡解,內迫於裡,邪氣由太陽轉屬陽明,於是出現微微汗出,不怕冷的症狀。如果二陽並病而太陽表證未解的,不能同發汗法治療,誤用攻下,就會引起變證,這種情況可以用輕微發汗法治療。如果病人出現滿面通紅的,這是邪氣鬱滯在肌表,應當用發汗法及燻蒸法治療。如果太陽病發汗太輕,汗出不透,本應當汗出卻不能汗出,邪熱鬱滯而不能外洩,病人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短氣,全身難受,不可名狀,不知痛處,一時腹中疼痛,一時四肢疼痛,觸按不到確切疼痛的部位,這都是汗出不透徹、邪氣鬱滯所致,應當再行發汗,汗解邪散,就可以治癒。怎麼知道是汗出不透徹導致的呢?是因為病人脈象澀,為邪氣鬱滯在表之象,所以知道是汗出不透徹導致的。

49、脈象浮數,為病在表,照理應當用發汗法治療,汗解邪散,則疾病自可痊癒。如果反而用瀉下法治療,誤下損傷在裡的陽氣,出現身體沉重、心慌的,不能再用發汗法治療。此時,應扶正補虛,使正氣充實,津液自和,就能自然汗出而病癒。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病人尺部脈象微細,這是裡虛的徵象,所以必須通過治療,待表裡正氣充盛,津液自和,便能自然汗出而病癒。

50、脈象浮緊的,是太陽傷寒證的脈象,照理應當出現身體疼痛等太陽傷寒見證,宜用發汗法來解表祛邪。如果尺部脈遲的,則不能發汗。為什麼呢?因為遲脈主營氣不足、陰血虛少,發汗會更傷營血,引起變證。

51、脈象浮的,主病在表,可用發汗法治療,如見發熱、畏寒、身疼痛,無汗等太陽傷寒見證的,適宜用麻黃湯。

52、脈象浮而數的,主病在表,可用發汗法治療,如見發熱、畏寒、頭身疼痛、無汗等太陽傷寒見證的,適宜用麻黃湯。

53、病人經常自汗出,這是衛氣不能外固,營陰不能內守,以致營衛失調的緣故。因為營行於脈中,衛行於脈外,衛主衛外,營主營養內守,營衛相互協調方能健康無病。因此,必須使用發汗的方法,使不相協調的營衛重趨調和,則病可痊癒,適宜用桂枝湯。

54、病人內臟沒有其他的疾病,時而發熱,自汗出而不能痊癒的,這是衛氣不和,不能衛外為固的緣故。可在病人發熱汗出之前,用桂枝湯發汗,使營衛重趨調和,則病可愈。

55、太陽傷寒證,脈象浮緊,未使用發汗法治療,而出現衄血,衄血後表證仍未解的,可以用麻黃湯主治。

56、外感病,不解大便六七天,頭痛發熱,如果小便黃赤的,是陽明裡熱結實,可用承氣湯洩其在裡的實熱;如果小便清白的,是內無邪熱,病不在裡,仍然在表,應當用發汗法治療,可用桂枝湯。如果頭痛發熱等症持續不解,表示表邪鬱滯較甚,可能會出現衄血症。

57、太陽傷寒證,使用了發汗法後,病症已經解除。過了半天,病人又出現發熱,脈象浮數等表證的,可以再發汗,適合用桂枝湯。

58、凡是疾病,用發汗法,或湧吐法,或瀉下法治療,而致耗血、傷津液的,如果陰陽能夠自趨調和的,就一定能夠痊癒。

59、用峻瀉藥攻下後,又再發汗,出現小便短少的,這是誤汗下後損傷津液的緣故,不能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療。待其津液恢復而小便通暢,就一定會自然痊癒。

60、瀉下之後,又行發汗,出現畏寒戰慄、脈象微細的,這是誤下復汗,導致陰陽俱虛的緣故。

61、誤用瀉下之後,又誤發其汗,致腎陽虛弱,病人出現白天煩躁、不能安靜睡眠,夜晚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而不煩躁,不作嘔,無口渴,沒有表證,脈象沉微,身有微熱的,用乾薑附子湯主治。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切成八片)。

以上二味藥,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藥渣,一次服下。

62、發汗以後,出現身體疼痛、脈象沉遲的,是發汗太過,營氣損傷,用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治。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生薑四兩。

以上六味藥,用水一鬥二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舊本說:現用桂枝湯加芍藥、生薑、人參。

63、發汗以後,出現汗出、氣喘,而畏寒,頭痛等表症已無的,為熱邪壅肺所致,不能再用桂枝湯,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療。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打碎,用布包)。

以上四味藥,用水七升,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各藥,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舊本說:服一黃耳杯(古代飲具,容量一升)。

64、發汗太甚,汗出太多,致心陽虛弱,病人出現雙手交叉復蓋心胸部位,心慌不寧,須用手按捺方感舒適的,用桂枝甘草湯主治。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以上二味藥,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藥渣,一次服下。

65、發了汗以後,病人出現臍下跳動不寧,好象奔豚將要發作的徵象,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治。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剖開)。

以上四味藥,用甘瀾水一鬥,先加入茯苓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次,一日服三次。製作甘瀾水的方法:用水二鬥,倒入大盆內,用灼揚盆內的水,直至水面上出現無數水珠,即可取來使用。

66、發了汗以後,致脾虛氣滯,出現腹部脹滿的,用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治。

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炙,去皮)、生薑半斤(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

以上五味藥,用水一鬥,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67、外感病,經過湧吐,或瀉下以後,出現胃脘部脹滿不適,氣逆上衝胸膈,起立時就感頭昏目眩,脈象沉緊的,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治。如果誤用發汗法治療,就會耗傷經脈之氣,出現身體振顫搖晃、站立不穩的變證。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朮、甘草各二兩(炙)。

以上四味藥,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68、使用發汗法,病還沒有解除,反而出現畏寒、脈沉微細等症狀,這是正氣不足、陰陽兩虛的緣故,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主治。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三味藥,用水五升,煎煮成一升五合,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69、經用發汗,或瀉下以後,病仍然不解除,出現煩躁不安、惡寒、肢冷、腹瀉、脈沉微細等見症的,用茯苓四逆湯主治。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

以上五味藥,用水五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七合,每日服二次。

70、發汗以後,怕冷的,這是正氣虛弱的緣故;不怕冷,只有發熱等症狀的,是邪氣盛實的表現,應當瀉實和胃,可給予調胃承氣湯治療。

調胃承氣湯方

芒硝半升、甘草二兩(炙)、大黃四兩(去皮,用陳米酒洗)。

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黃、甘草煮成一升,去掉藥渣,然後加入芒硝,再煮一二滾即成,一次服下。

71、太陽表證,使用發汗法,汗出很多,損傷津液,致胃中津液不足,出現煩躁不安、不能安靜睡眠,口乾想要喝水的,可以給予少量的水,使胃津恢復,胃氣調和,就可痊癒。如果出現脈象浮、輕微發熱、怕冷、小便不通暢、口乾飲水而不止,是太陽蓄水症,用五苓散主治。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

以上五味藥,搗成極細末,作成散劑,每次用米湯衝服一方寸匕(古代量具,為邊長一寸的方形藥匙),一天服三次。並要多喝溫開水,讓病人出汗,就可痊癒。調養護理方法同常。

72、發過汗以後,出現脈象浮數、發熱、心煩、口渴、小便不通暢的,用五苓散主治。

73、外感病,發熱汗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並見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茯苓甘草湯主治。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片)。

以上四味藥,用水四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分成三次溫服。

74、太陽中風證,經過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發熱、畏寒、頭痛等表證,又有心煩、小便不利等裡證,如果出現口渴想喝水,一喝水即嘔吐,這就叫水逆,用五苓散主治。

75、在診脈前,看到病人雙手交叉復蓋於心胸部位,假如醫生叫病人咳嗽,而病人卻無反應的,這一定是病人耳聾的緣故。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重複發汗,損傷心腎陽氣所致。發過汗以後,飲冷水太多,冷飲傷肺,勢必會引起氣喘;用冷水洗浴,寒邪內迫,也會出現氣喘。

76、發汗以後,出現服藥即吐,水藥不能下咽的,這是誤治的變證。如果再進行發汗,一定會出現嘔吐,腹瀉不止的見症。發汗、或湧吐,或瀉下以後,無形邪熱內擾,出現心煩不能安眠,嚴重的,就會出現心中煩悶尤甚,反來復去,不可名狀,用梔子豉湯主治。如果出現氣少不足以息的,用梔子甘草豉湯主治;如果出現嘔吐的,用梔子生薑豉湯主治。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剖開)、香豉四合(用布包)。

以上二味藥,用水四升,先加入梔子煎煮至二升半,再加入豆豉,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服。如果溫服一次,出現嘔吐的,停服剩餘之藥。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剖開)、甘草二兩(炙)、香豉四合(用布包)。

以上三味藥,先加入梔子、甘草煎煮,煮至二升半,再加入豆豉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服。如果溫服一次,出現嘔吐的,停止服剩餘的藥。

梔子生薑豉湯

梔子十四個(剖開)、生薑五兩(切片)、香豉四合(用布包)。

以上三味藥,用水四升,先加入梔子、生薑煎煮至二升半,再加入豆豉共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服。如果溫服一次,出現嘔吐的,停止服剩餘的藥。

77、經過發汗,或瀉下以後,出現心胸煩熱不適,胸中板悶窒塞不舒的,是熱鬱胸膈、氣機阻滯,用梔子豉湯主治。

78、外感病,得了五六天,用峻瀉藥攻下後,身熱不去,胃脘部支結疼痛的,是熱鬱胸膈,氣機鬱結不暢,其病尚未解除,用梔子豉湯主治。

79、外感病,使用瀉下藥以後,出現心煩不寧、腹部脹悶、坐臥不安的,是熱鬱胸膈、氣滯於腹,用梔子厚樸湯主治。

梔子厚樸湯方

梔子十四個(剖開)、厚樸四兩(炙,去皮)、枳實四枚(用水浸泡,炙成黃色)。

以上三味藥,加水三升半,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服。如果溫服一次,出現嘔吐的,停服剩下的藥。

80、太陽傷寒證,醫生誤用瀉下丸藥峻猛攻下,出現身熱不退,輕度心煩不安,並見腹滿痛便溏等中寒證的,用梔子乾薑湯主治。

梔子乾薑湯

梔子十四個、乾薑二兩。

以上二味藥,加水三升半,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服。如果溫服一次後,出現嘔吐的,停服剩下的藥。

81、凡是使用梔子豉湯,如果病人平素有大便稀溏的,應禁止使用。

82、太陽病,經用發汗,汗出而病不解除,病人仍然發熱,心慌,頭目昏眩,全身肌肉跳動,身體振顫搖晃,站立不穩,象要跌倒,這是腎陽虛弱,水飲泛濫所致,用真武湯主治。

真武湯方

茯苓、芍藥、生薑(切片)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五味藥,加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83、咽喉乾燥的病人,多陰液不足,不能用發汗法治療。

84、久患淋病的病人,多陰虛下焦有熱,不能用發汗法。如果誤用發汗,就會引起尿血的變證。

85、久患瘡瘍的病人,多氣血兩虧,雖有身疼痛等表證,也不能用發汗法。如果誤用發汗,使氣血更傷,就會出現頸項強急,角弓反張的痙病。

86、久患衄血的病人,多陰虛火旺,不能用發汗法。如果誤發其汗,就會出現額部兩旁凹陷處的動脈拘急、兩眼直視、眼球不能轉動、不能睡眠的變證。

87、患出血疾患經常出血的病人,多氣血虧虛,不能用發汗法治療。如果誤用發汗,就會出現畏寒戰慄的變證。

88、平素愛出汗的病人,多屬陽虛不固,不能用發汗法。汗本出而又再發其汗,就會形成心神恍惚、心中煩亂不安、小便後尿道疼痛的變證,用禹餘糧丸治療。

89、病人素有內寒,不能用發汗法。如果反發其汗,就會使胃中虛寒更甚,出現吐蛔的症狀。

90、本應先用發汗法治療表證,然後再用瀉下法治療裡證,卻反先用瀉下法治療裡證,這是錯誤的治療原則;如果先用發汗法治療表證,就是正確的治療原則。本應先用攻下法治療裡證,然後用發汗法治療表證,卻反先用發汗法治療表證,這是錯誤的治療原則;如果先用瀉下法治療裡證,就是正確的治療原則。

91、太陽傷寒證,本應用發汗法治療,醫生卻反而使用瀉下法,致脾腎陽衰,出現腹瀉完谷不化,瀉下不止,雖有身體疼痛等表證存在,也應當急以治療裡證。經治療後,裡證解除,大便轉正常,身體疼痛仍未去的,再治療表證。治療裡證用四逆湯,治療表證用桂枝湯。

92、病人有發熱、頭痛等表證,脈象反而見沉的,如果使用溫經解表法治療而不痊癒,反而增加身體疼痛的見證,就應當從裡證論治,用四逆湯方。

93、太陽表證,先使用瀉下法治療而沒有痊癒,再用發汗法治療,因而導致內外俱虛,出現昏冒的症狀。昏冒的病人如果正能勝邪,得到汗出,汗解邪散,就可以自行痊癒。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汗出邪散表氣得以調和的緣故。如果裡氣尚未調和,然後再用瀉下法治其裡。

94、太陽表證沒有解除,如果出現畏寒戰慄,並見尺部寸部的脈象皆沉伏不顯,繼之高熱汗出而病解的,這就是戰汗證。此時,如果先觸摸到寸部脈微微搏動的,主病在表,應當先發汗解表,則病可解。如果先觸摸到尺部脈微微搏動的,主病在裡,用瀉下法則病可愈。如果要用瀉下法,適宜用調胃承氣湯。

95、太陽表證,發熱汗出的,這是衛氣浮盛於外與邪相爭,衛外失固,營陰不能內守所致,治療宜驅風散邪,適宜用桂枝湯。

96、外感風寒之邪,經過五六天,出現發熱怕冷交替出現,胸脅滿悶不舒,表情沉默,不思飲食,心中煩躁,總想嘔吐,或者出現胸中煩悶而不作嘔,或者口渴,或者腹中疼痛,或者脅下痞脹硬結,或者心慌、小便不通暢,或者口不渴,身體稍有發熱,或者咳嗽的,為邪入少陽,用小柴胡湯主治。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斤(用水洗)、甘草(炙)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

以上七味藥,加水一鬥二升,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如果出現胸中煩悶而不作嘔的,方中去半夏、人參、加瓜蔞實一枚;如果出現口渴的,加人參一兩半,與以上用量相合為四兩半,並加瓜蔞根四兩;如果出現腹中疼痛的,去黃芩,加芍藥三兩;如果出現脅下痞脹硬結的,去大棗,加牡蠣四兩;如果出現心慌、小便不通暢的,去黃芩,加茯苓四兩;如果出現口不渴、體表稍有發熱的,去人參,加桂枝四兩,服藥後復蓋衣被,取暖保溫讓病人微微汗出,就可痊癒;如果出現咳嗽的,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97、氣血虛弱,腠理開豁,邪氣得以乘虛而入,與正氣相搏結,留居在少陽經,正氣與邪氣相爭,所以出現發熱畏寒交替而作,發作與停止均有其時;由於膽氣內鬱,影響脾胃,所以表情沉默、不思飲食;髒與腑相互關聯,肝木乘脾土,所以出現腹痛。邪氣在膽在上,疼痛在腹在下,這就叫邪高痛下。膽熱犯胃,所以出現嘔吐,當用小柴胡湯主治。服了小柴胡湯後,出現口渴欲飲等陽明見證的,表示病已轉屬陽明,必須按陽明的治法進行治療。

98、得病六七天,脈象遲而浮弱,畏風寒,手足溫暖,是太陰虛寒兼表證未解,醫生卻屢次攻下,致脾陽虛弱,寒溼內鬱,出現不能進食,脅下滿悶疼痛,目睛、面部及全身發黃,頸項拘急不舒,小便解出困難。如果誤予柴胡湯治療,一定會重傷脾胃而出現洩利後重的症狀。如果本來有口渴,飲水即作嘔的,是脾虛水飲內停所致,柴胡湯也不能使用。如果誤投柴胡湯,就會導致中氣衰敗,出現進食後就呃逆的變證。

99、外感病,經過四五天,身體發熱,怕風,頸項拘急不舒,脅下脹滿,手足溫暖而又口渴的,屬三陽合病之證,用小柴胡湯主治。

100、外感病,脈象浮取見澀、沉取見弦的,為中虛而少陽邪乘,應當出現腹中拘急疼痛,治療應先給予小建中湯以溫中健脾、調補氣血,用藥後少陽證仍不解的,再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剖開)、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片)、膠飴一升。

以上六味藥,用水七升,先加入前五味藥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再加入飴糖,然後放在小火上將飴糖溶化,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平素經常嘔吐的人,不適宜用小建中湯,因為小建中湯味甜的緣故。

相關焦點

  • 傷寒論中的太陽病是什麼?
    《傷寒論》這本書絕對是學中醫繞不開的,哪怕不是學習中醫的人談到中醫必定知道的兩本書就是《傷寒論》和《本草綱目》,可見這本書影響力之大,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傷寒論》中如何鑑別六經經腑病證中的太陽證。
  • 再讀傷寒論,太陽主表和太陽經的關係?六經辯證依據經絡對不對?
    上一篇文章再讀傷寒論,太陽如何主表,太陽陽氣從何而來發出後,很多人留言,說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沒有關係,六經辯證不是依據經絡。那麼是不是這樣呢?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有沒有關係?根據中醫的理論,經絡在人體是客觀存在的。針灸就是按經取穴的,那個經的問題就針刺那個經的穴位。劉渡舟教授講授傷寒論時講過一個他自己的案例,劉教授以前在漢沽農場搞教育革命,每天到貧下中農家去給人看病,一個姓陳的孩子,十四歲,高燒。劉教授去的時候沒有帶藥,就仿照《傷寒》的方法,刺了孩子的風池、風府,還有大椎、曲池,扎完以後,孩子腦門就出汗了,燒就退了。
  • 《傷寒論》中的一方,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的功效
    當歸四逆湯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的功效,此方劑出自《傷寒論》,其條文說:「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手足厥逆,也就是手足寒涼。究其原因是因為陰寒阻礙陽氣,血脈的流通,溫陽功能閉阻,不達四末,陰陽不相順接,從而導致手足厥冷,表現為四肢麻木,疼痛,青紫,冰冷等。
  • 《傷寒論》中1兩到底等於3克、8克,還是15克?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中的藥物劑量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是懸而未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中的藥物劑量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是懸而未決。現就近年對這個問題的幾種不同看法進行討論,並提出我們自己的觀點。—1—根據臨床常用量估計  1979年出版的湖北中醫學院主編的《傷寒論選讀》具體地把 《傷寒論》中漢代的1兩折合為3克,1升折合為60—80毫升或18—30克。
  • 001英語讀背《傷寒論》條1
    譯文:第1條是太陽病提綱證。太陽主表,外邪侵襲,首先犯表。正氣鼓動,起而抗邪,首先出現的症狀就是太陽病諸症,也可以稱為表證。太陽病的症狀包括頭項強痛、惡寒,可有發熱,可有汗出;脈通常是浮的,可兼有緊或緩。這些症狀代表了太陽病通常的症狀,但不能作為任何一個證候的絕對指徵,因為具體臨床表現千差萬別。
  • 錢學森論中醫科學
    (1988年11月21日致劉靜和——《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409頁)3、我的體會是,中醫理論就是把幾千年的臨床經驗用陰陽五行幹支的框架來整理成唯象學理論。這個框架一方面有用,因為它把複雜的關係明朗化了;另一方面又有局限性,因為框架太僵硬了。你們搞中醫唯象學就是一方面要發揚傳統中醫的優點,一方面補其不足。
  • 中國古代中醫著作—一字一句都是寶
    《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成書於東漢末年,作者是張仲景。張仲景是中醫學的醫聖,他是中國古代傳統中醫學的領軍人物之一,更是傳統中醫學的集大成者。可惜的是在張仲景去世後,這本書漸漸遺失;現在人們看到的《傷寒雜病論》是由晉朝的王叔和無意間得到並且進行整理的翻版,王叔和竭盡全力也只收集到原版的大部分知識,其中這本書分為傷寒和雜病兩部分,雜病已經遺失大半,書中內容也有一些是當時醫學知識的補充。
  • 中醫是一種黑箱理論?中醫存在缺陷(組圖)
    有些人認為中醫是一種黑箱理論,問題在於,不是陰陽理論說不清,而是其作用的具體過程說不清。  中醫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有關中醫知識的來源,經驗所得固然是一個方面,但是另一方面卻是用先驗的理論模式來構造它。」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所副所長廖育群研究員說。  專家能舉出足夠多的例子,分析中醫「神」到讓眾多人「痴迷並膜拜之」的理由。  據了解,人如果尿不出來,古人會類比到自然界中車軸運轉的不靈活,根據「以滑養竅」的理論,尋找東西來治療。
  • 傷寒論六經原始本義,系統坐標模式及人體對應模式
    人體外部系統坐標模式中醫理論構建首先立足於天人合一原則,六經含義首先是外界物質能量運動規律的定位,這是六經最原始含義,簡介如下:傷寒六經的定名首見於《陰陽離合論篇》:「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 岐黃中醫 大醫精誠
    我院中醫康復科現引進一批先進的醫療設備:中藥全身、局部薰蒸機,脈衝磁療療儀,電腦中低頻治療儀.艾灸治療儀,TDP神燈等通過中西醫結合特色治療中老年心腦血管疾病,頸腰椎疾病,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慢性消化系統疾病等一些疑難雜症。目前科室開展的中醫適宜技術有:針灸、艾灸、拔罐、刮痧、中藥外敷、推拿、敷貼等。
  • 再讀傷寒論,什麼是傳經,為什麼會傳經,如何判別
    什麼是傳經傷寒論開創了六經辯證,六經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三陰三陽經的簡稱。當邪氣從一個經傳入到另一個經,就叫傳經。從《傷寒論》的治法用藥仔細體會,就是既要祛邪,也要存正。祛邪本身也是為了存正,但千萬不要祛邪而傷正。比如用麻黃湯發汗的同時就講禁忌證,在什麼條件之下可以發汗,在什麼條件之下不可以發汗,為什麼不可以發汗,應該發什麼樣的汗,汗出到什麼程度。這些都是為了一個目的,祛邪存正。
  • 本草綱目為何落選中醫四大經典,差在何處
    收錄藥物一千五百多種,收神農本草經多好幾倍,很可惜的是,神農本草經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而本草綱目則名落孫三外。李時珍是偉大的醫學家,更是藥物學家,除了本草綱目外還有瀕湖脈學,還掛了藥聖的名頭,為什麼在中醫界,神農本草經地位強過本草綱目呢?
  • 民法典·條文解析(第30條)|怎麼理解協議監護有關規定
    民法典·條文解析(第29條)|怎麼理解遺囑監護有關規定民法典·條文解析(第28條)|哪些人可以擔任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監護人民法典·條文解析(第27條)|哪些人可以擔任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民法典·條文解析(第26條)|父母子女之間有哪些法律義務
  • 《傷寒論》學習筆記:第二條太陽中風
    第2條:大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 中醫活血化瘀名方之抵擋湯(丸)
    本文是根據昨天我給我的學生們上的一節課的講課內容整理而成的,因為我個人的水平有限,且工作很忙,一直都是不備課直接講課,所以內容中不免有不少不到位的地方,盼方家指正。我今年主要給我的學生講傷寒論,講課內容已經講到了《辯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的結尾——太陽病經證之膀胱蓄血證,此證的適用方劑是中醫的活血化瘀名方抵擋湯(丸)。
  • 再讀傷寒論,太陽病,頭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
    學習劉渡舟教授的傷寒論講解,分享出來給喜歡中醫的人。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這一條,上來就說「太陽病」,說明是表證,就會有頭項強痛。這裡是以頭痛症狀作為例子。
  • 15一天中陰陽分布及中醫臨床意義
    15一天中陰陽分布及中醫臨床意義 2020-11-21 20:07
  • 中醫分三品,為什麼說真正的中醫一定在民間?
    中醫真正的敵人,是中醫自己!能夠破壞中醫根基的,也是中醫自己。中醫可分為三品:了解中醫的這些「品質」區別,大家才能有的放矢。不會盲目崇拜中醫,也不會見某些中醫誤人騙人,就大罵中醫。1959年,根據這些草稿,正式編寫了中醫院校稱為「一版教材」的標準版中國中醫教科書。目前中醫系統認為最權威的版本,是1963年出版的「二版教材」。文革期間「簡化內容」後出版了三版教材,後來1978年的四版教材,以及1982年的五版教材等,都是在這個版本上「重新補充修訂」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