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系列|拉馬克與著名的《法國植物志》,專注的力量

2020-12-05 小亦說教育

如果一個人不把他的全部心靈用在某一件事情上,他就不可能有什麼大的成就。——狄慈根(德國工人哲學家)

拉馬克-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1744年8月1日—1829年12月18日),男,法國博物學家,生物學偉大的奠基人之一。他最先提出生物進化的學說,是進化論的倡導者和先驅。他還是一個分類學家,林奈(Carl von linne' 1707~1778)的繼承人。主要著作有《法國全境植物志》、《無脊椎動物的系統》、《動物學哲學》等。——百度百科

圖片來自網絡

拉馬克出生在1744年,是家中11個兄弟姊妹中最小的。拉馬克的父親希望他長大後成為一名牧師,所以就送他到神學院去讀書。但是,由於德法戰爭的爆發,拉馬克就去當了兵,後來,拉馬克因病退伍後,愛上了氣象學,整天想自學做個氣象學家後來,拉馬克到銀行工作,又想做個金融家後來,拉馬克又喜歡上了音樂,拉著小提前幻想著自己成為一個音樂家再後來,他的哥哥勸他做醫生,拉馬克學醫4年,但始終無法提起對醫學的興趣。這時他24歲。

盧梭

這時,拉馬克在植物園散步時遇到了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盧梭。

盧梭經常帶拉馬克進自己的研究室,從此,拉馬克花了整整11年,系統的研究植物學,最終寫出了著名的《法國植物志》

拉馬克從24歲起,利用26年的時間,研究植物學,又用35年研究動物學,最終成為了一位著名的博物學家,成為了生物學偉大的奠基人之一。

正是因為拉馬克的專注,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在一個目標上,才最終獲得了成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歷史上,其實不乏聰明人,很多都因為沒有找到一個目標而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也有很多沒有堅持目標,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也都成為了歷史的塵埃。

成功者,永遠將精力集中在目標之上,時刻提醒自己要向目標前進。

在做培訓班時,我經常跟孩子們講目標,工作中也經常跟同事講目標,給教育機構做培訓時,我也經常講一句話,我相信他/她們都應該記得。

目標導向制,凡事問個為什麼。

01目標導向制

其實,孩子們平時在做題時,很容易就發現,每道題的問題其實就是我們的目標,記得高中時,我的數學老師經常跟我們說一句話:看到什麼,想什麼

孩子們經常不會做數學題,也不會寫作文,其實就是目標沒有搞清楚。

所以,小學生在日常的作業中就可以訓練自己明確目標的能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寫作業。

在寫作業的過程中,訓練自己將問題明確成為目標,寫作文時關注作文的要求,將要求明確成目標。

在找到目標後,對這些目標進行提煉,提煉成自己能夠理解的文字,然後再聯繫學習過的知識,最終解題。

重點:進抓要點,盯緊目標

02凡事問個為什麼

找到了問題,提煉了目標,那麼就剩下解決問題了。

根據題目的要求,將目標提煉出來,聯繫學習過的知識點或公式,找到跟問題相關的突破點,然後去執行就可以了。

如此循環,最終得到答案。

這就是問為什麼的過程,每個解題環節都問個為什麼,直到問到答案為止。

03堅持

聰明人能夠專注於一件事,直到成功。

圖片來自網絡

半途而廢的故事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樂羊子的人,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去求學,學習一年後,他因為想家,就跑回了家。

妻子為了教會樂羊子堅持學習,拿出一把刀把織布機上已經織了一半的布割斷了,並對丈夫說:「這布在織布機上,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起來,才有一寸長;一寸一寸地積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我把它割斷了,可以說是前功盡棄,從前的時間也白白浪費了。你讀書求學,也需要日夜不停地積累學問,才能有所成就。如果半途而廢,不是像我割斷布一樣了麼?」

樂羊子被妻子的舉動和話語深深感動了,回去繼續求學,一別七年,直到學成才回家。後來,憑著自己的學識,成就了一番事業。

拉馬克因為堅持目標,而成為了偉大的生物學奠基人。半途而廢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能只做一半,只有堅持才能成功。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相關焦點

  • 拉馬克和他的獲得性遺傳
    拉馬克的人生也是跌宕起伏:早年有在戰場上獲得的榮譽,後來又有在學術上的成就。早在達爾文之前幾十年,拉馬克就是演化論的支持者,還幫助創造了「生物學」這個詞。但由於拉馬克提出的觀點沒有獲得多少支持,並且他的進化學說長期處在被埋沒或打壓的狀態。拉馬克1744年出生於法國,家庭非常貧困,對讀書也沒有太多興趣,年輕時去當兵。
  • 拉馬克最先提出生物進化的學說
    如果用「朝三暮四」這四個字來形容青少年時期拉馬克那多變的興趣,真是太恰當了。  1744年8月1日,拉馬克生於法國畢伽底,本名約翰摩納。父母有子女11人,他是最小的一個,也是最受父母寵愛的一個。  拉馬克最先提出生物進化的學說  拉馬克的父親希望他長大後當個牧師,送他到神學院讀書。
  • 為什麼拉馬克學說是錯的·上
    首先說到生物進化理論,不得不提起拉馬克和達爾文兩位偉大的生物科學家了。拉馬克:全名是 讓·巴蒂斯塔·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1744年8月1日—1829年12月18日),男,法國博物學家,生物學偉大的奠基人之一。他最先提出生物進化的學說,是進化論的倡導者和先驅。
  • 拉馬克用進廢退說
    添加作者微信號,有問題隨時溝通17734550307詞語釋義:用進廢退這個觀點最早是由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提出
  • 加上拉馬克怎樣?
    著名演化生物學家喬納森·巴德(Jonathan B. L. Bard)曾經開玩笑地改寫了英國詩人艾略特(T. S. Eliot)的著名詩句:「在表型和基因型之間,總是有道陰影。」此外,達爾文理論的缺陷已經不再僅僅只是演化科學範疇裡的內部問題,而是開始波及生物學和生物醫學的其他領域。比如說,如果基因遺傳決定了我們的性狀,那麼為什麼基因相同的同卵雙胞胎會患上不同類型的疾病?
  • 法國無字故事書「小毛毛」系列首次在中國推出
    法國無字故事書「小毛毛」系列首次在中國推出 2014-08-30 21:08:4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小毛毛無字故事書》系列叢書30日由接力出版社在京首發。  小毛毛其實是非人非動物的小怪物形象,他是一滴墨水滴到紙上濺出的靈感,全身黑色,頭像《龍貓》裡的小煤球,鼻頭紅紅的,穿綠衣服,背個紅書包,非常可愛,小毛毛的書包就像《哆啦A夢》裡機器貓的兜子,總是能掏出意想不到的東西,在危急時刻發揮大作用。
  • 向上生長的力量——「志交會」現象透視
    而志交會,則為志願服務走向制度化提供了軟環境,它對推動志願服務事業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這個環境裡,不只有項目的比拼,還有理念和精神的傳播,志願服務高峰論壇、志願故事分享等環節幾乎成為此後每屆志交會的標配。  首屆志交會現場,一支專門為視障人士播放電影的團隊吸引不少人駐足。
  • 【林家故事】聚焦315:揭秘法國梧桐的「真面目」
    參考文獻:[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35(2):120.[2]陳杰.法國梧桐名實及其傳入中國時間考[J].農業考古,2017(03):166-172.
  • 書摘|荷蘭饑荒與拉馬克學說:表觀遺傳左右歷史命運?
    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健康問題將貫穿她的一生。與一般人群相比,或是與饑荒前後誕生的兄弟姐妹相比,誕生於饑荒之冬的孩子體形都較小,而且體重不足。他們也更有可能患上肥胖、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心血管疾病或者乳腺癌等疾病。
  • 上海數字植物志網站上線
    原標題:上海數字植物志網站上線  東方網3月16日消息:記者昨天獲悉,國內首家省市級的數字植物志上海數字植物志網站(shflora.ibiodiversity.net)近日正式上線。該網站由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主辦,目前已收集了大量的圖片以及各類數據,完成了資料積累與整體構建,將成為上海地區植物認知重要的現代化信息網絡平臺。  目前該植物志共收錄維管植物2979種,包含原生植物844種,外來及入侵植物359種,栽培植物1776種及大量名優、新優栽培植物品種,成為收錄上海市植物種類最為豐富的權威性數位化網站。
  •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史(1)
    《中國植物志》是一部總結我國維管束植物(蕨類和種子植物)系統分類的巨著,全書共80卷,計126分冊,包括了3萬多種植物和9000餘幅圖版。《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歷史實際上從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了,但直至1958年才正式啟動。全書126卷冊的編研工作共經歷了45年的漫長歲月,於2004年全部完成。
  • 聆聽先輩故事深植報國之志
    其中,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大學內遷昆明組建成立西南聯合大學,烽火硝煙中,鄧稼先、朱光亞等科學家和青年才俊長途跋涉奔赴西南聯大,他們臥薪嘗膽、奮發圖強,矢志報國,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為銘記歷史、捍衛勝利,汲取力量、砥礪奮進,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鄧稼先妻侄許進、朱光亞之子朱明遠沿著抗戰期間父輩走過的道路,來到昆明,為青少年學生講述前輩科學家碧血丹心的愛國之情、捨我其誰的報國之志,和在時代洪流中傲然屹立的家國大義。
  • 野生植物「家譜」 溫州出版浙江首部地市級植物志書
    日前,繼《杭州植物志》出版後,溫州也推出了野生植物首部「家譜」《溫州植物志》。該書由中國林業出版社於2017年出版,是浙江省內第一部地市級植物志書,是近百年來溫州植物資源調查和分類研究的系統總結。這裡的很多植物起源古老,殘遺植物、特有和珍稀植物多,比如溫州種子植物中就包含22個我國特有屬,在中國植物區系劃分中佔重要地位。然而,溫州雖然是省內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但區域內植物資源的調查研究一直較為薄弱。編寫植物志是植物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個地區植物分類學研究水平和研究隊伍實力的展示。
  • 法國巴黎著名景點介紹
    2、艾菲爾鐵塔——巴黎地標之一艾菲爾鐵塔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戰神廣場的鐵製鏤空塔,是巴黎最高的建築物,也是法國的一個文化象徵。鐵塔建造之初是為了迎接世界博覽會暨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鐵塔以設計師法國著名建築工程師艾菲爾的名字命名,並在北邊的塔腳下為艾菲爾塑了一座半身銅像。
  • 海水小百科——拉馬克神仙
    拉馬克神仙(Lamarck),別名為燕尾斑馬仙(香港)、拉馬燕(香港)。拉丁學名為Genicanthus lamarck。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印度-馬來半島區域,東至萬那杜(Vanuatu、西南太平洋島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大堡礁一帶海域。所屬是熱帶氣候帶。其繁殖方式是散卵型。為雜食性魚類。
  • 系列手繪丨山海圖志 藍鯨一號
    系列手繪丨山海圖志 藍鯨一號 2020-12-03 16: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華網】多國科學家編著《泛喜馬拉雅植物志》3卷冊正式出版
    目前該植物志系列3卷冊已由科學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  據介紹,「泛喜馬拉雅地區」包括喜馬拉雅山脈及其所連接的橫斷山、喀喇崑崙山和興都庫什山,構成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跨越中國、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和阿富汗等7國。該地區擁有植物2萬餘種,比整個北美洲還多;高山植物之豐富堪稱世界之最;還是亞洲6條大河的發源地。該地區的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迫在眉睫。
  • 科學網—《泛喜馬拉雅植物志》發布階段成果
    本報訊(記者丁佳)12月18日,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牽頭開展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泛喜馬拉雅植物綜合考察和植物志編研項目在北京發布階段性成果
  • 科技日報:《中國植物志》全部出齊
    3月31日上午,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聯合向新聞界通報了《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情況。   這部曠世巨著記載了中國3萬多種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包括9000多幅圖版,共計5000多萬字,126卷冊,是關於中國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植物與種子植物)的全面、系統、科學的總結。
  • 一組經典照片;植物的力量、人類的力量及動物的力量
    大風能吹得起漫天的塵土,但吹不走一隻煽動翅膀的蝴蝶,生命的力量在於抗爭!一,永不放棄生長的植物。生命具有強大的力量,只要有水,有泥土,有一絲縫隙,只要有種子,生命就能衝破一切阻礙,破土而出,在不可能的地方展現勃勃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