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不把他的全部心靈用在某一件事情上,他就不可能有什麼大的成就。——狄慈根(德國工人哲學家)
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1744年8月1日—1829年12月18日),男,法國博物學家,生物學偉大的奠基人之一。他最先提出生物進化的學說,是進化論的倡導者和先驅。他還是一個分類學家,林奈(Carl von linne' 1707~1778)的繼承人。主要著作有《法國全境植物志》、《無脊椎動物的系統》、《動物學哲學》等。——百度百科
拉馬克出生在1744年,是家中11個兄弟姊妹中最小的。拉馬克的父親希望他長大後成為一名牧師,所以就送他到神學院去讀書。但是,由於德法戰爭的爆發,拉馬克就去當了兵,後來,拉馬克因病退伍後,愛上了氣象學,整天想自學做個氣象學家。後來,拉馬克到銀行工作,又想做個金融家。後來,拉馬克又喜歡上了音樂,拉著小提前幻想著自己成為一個音樂家。再後來,他的哥哥勸他做醫生,拉馬克學醫4年,但始終無法提起對醫學的興趣。這時他24歲。
這時,拉馬克在植物園散步時遇到了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盧梭。
盧梭經常帶拉馬克進自己的研究室,從此,拉馬克花了整整11年,系統的研究植物學,最終寫出了著名的《法國植物志》
拉馬克從24歲起,利用26年的時間,研究植物學,又用35年研究動物學,最終成為了一位著名的博物學家,成為了生物學偉大的奠基人之一。
正是因為拉馬克的專注,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在一個目標上,才最終獲得了成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歷史上,其實不乏聰明人,很多都因為沒有找到一個目標而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也有很多沒有堅持目標,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也都成為了歷史的塵埃。
成功者,永遠將精力集中在目標之上,時刻提醒自己要向目標前進。
在做培訓班時,我經常跟孩子們講目標,工作中也經常跟同事講目標,給教育機構做培訓時,我也經常講一句話,我相信他/她們都應該記得。
目標導向制,凡事問個為什麼。
01目標導向制
其實,孩子們平時在做題時,很容易就發現,每道題的問題其實就是我們的目標,記得高中時,我的數學老師經常跟我們說一句話:看到什麼,想什麼。
孩子們經常不會做數學題,也不會寫作文,其實就是目標沒有搞清楚。
所以,小學生在日常的作業中就可以訓練自己明確目標的能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寫作業。
在寫作業的過程中,訓練自己將問題明確成為目標,寫作文時關注作文的要求,將要求明確成目標。
在找到目標後,對這些目標進行提煉,提煉成自己能夠理解的文字,然後再聯繫學習過的知識,最終解題。
重點:進抓要點,盯緊目標
02凡事問個為什麼
找到了問題,提煉了目標,那麼就剩下解決問題了。
根據題目的要求,將目標提煉出來,聯繫學習過的知識點或公式,找到跟問題相關的突破點,然後去執行就可以了。
如此循環,最終得到答案。
這就是問為什麼的過程,每個解題環節都問個為什麼,直到問到答案為止。
03堅持
聰明人能夠專注於一件事,直到成功。
半途而廢的故事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樂羊子的人,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去求學,學習一年後,他因為想家,就跑回了家。
妻子為了教會樂羊子堅持學習,拿出一把刀把織布機上已經織了一半的布割斷了,並對丈夫說:「這布在織布機上,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起來,才有一寸長;一寸一寸地積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我把它割斷了,可以說是前功盡棄,從前的時間也白白浪費了。你讀書求學,也需要日夜不停地積累學問,才能有所成就。如果半途而廢,不是像我割斷布一樣了麼?」
樂羊子被妻子的舉動和話語深深感動了,回去繼續求學,一別七年,直到學成才回家。後來,憑著自己的學識,成就了一番事業。
拉馬克因為堅持目標,而成為了偉大的生物學奠基人。半途而廢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能只做一半,只有堅持才能成功。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