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專家去敦煌,發現兩張「古」紙,竟是失傳《開寶藏》經的書頁

2020-12-05 騰訊網

提到文物,可能不少讀者都會第一時間聯想到金銀、玉石和陶瓷等器物,畢竟它們一旦出土,便是公認價值不菲的文物。可是您也許不知道,一位著名考古專家曾在一個工人手中,找到了兩件至寶,而它們竟差一點變成了廁紙。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廁紙為何也能成為文物?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葉恭綽字玉甫,號遐庵,生於1881年,廣東廣州巿番禺縣人,祖籍浙江餘姚。葉恭綽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祖父葉衍蘭是當時著名的金石專家,正是在如此環境的薰陶下,葉恭綽也對金石玉器的鑑賞與文物鑑定,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作為著名的書法家、收藏家、考古學家、政治活動家,葉恭綽曾歷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等職。

1938年時,為了能夠保護我國的文物遺產,葉恭綽毅然組織科考隊,前往敦煌地區進行保護性考察。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素來以敦煌石窟與敦煌壁畫聞名天下,在古詩詞中曾有名句「春風不度玉門關」與「西出陽關無故人」,而詩句中的「玉門關」和「陽關」,二者皆在敦煌境內。

敦煌壁畫被列為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它們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規模之巨大、技術之精湛、宗教色彩之濃厚,無不體現了古人質樸的願望及高超的藝術手法。

葉恭綽團隊在對敦煌壁畫研究時感觸頗深,不過有一件事更令他感到觸動。在這天傍晚,葉恭綽及團隊成員結束了一天的研究工作後,便紛紛回到住處。說來也巧,可能是白天吃了不乾淨的東西,亦或是由於水土不服的原因,葉恭綽感覺肚子內有些不舒服,於是便急匆匆地來到公廁之內。俗話說「人有三急」,葉老暢快之後便突然想起自己忘記了帶廁紙,如此可麻煩大了,當時沒有手機與電話,聯繫不到學生們送紙,自己又動彈不得,兩條腿蹲的麻木不堪。

恰在此時,一名建築工人也來急匆匆的上廁所,葉老算是找到了救星,便主動向工人師傅索要了兩張黃色的廁紙。廁紙遞到葉老的手中後,他頓覺此紙手感滑膩,與平時所用的廁紙完全不同,定睛一看,發現廁紙上居然還有整齊的印刷字體。多年的考古經驗令葉老很快發現,廁紙上的文字所載,正是佛教經典《開寶藏》的部分內容。

葉老震驚之餘,趕忙詢問工人該廁紙的來源,而當他按照工人師傅所指點的位置一路找去後,卻並未發現更多有價值的線索。百般無奈之下,葉老只能帶著兩頁僅存的廁紙,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地杭州。

作為當代著名的考古專家,葉老的朋友圈中也同樣高手如雲,經過大家共同鑑定,最終確定葉老的猜想完全沒錯,眼前差點淪為廁紙的兩頁古紙,正是北宋時期的佛教經典大藏經——《開寶藏》。在第二年舉行的拍賣會上,葉老所發現的《開寶藏》殘頁,最終以240萬銀元的價格被收藏家購得,創宋版殘頁的最高拍賣紀錄。

此時一個問題出現了,僅僅是兩頁紙張,《開寶藏》殘頁為何會如此價值連城?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從佛經《開寶藏》本身的價值說起。

首先從歷史角度來看,開寶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雕版印刷的大藏經,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木刻大叢書。作為一部重要的漢語佛學典籍,開寶藏中不僅闡明了哲學與佛學的理論,而且也涉及到歷史,語言,文學,音樂,地理,天文,數算,醫學,繪畫,科技,社會等一系列領域,稱得上是古代最重要的「百科全書」。

《開寶藏》的雕版印刷技術究竟採用了何種方法呢?其工藝流程之複雜,簡直令人難以想像。為了保證《開寶藏》的印製成功,所採取的全部雕版,都要用上好的黃花梨木。該木質必須要在寒冬時期砍伐,再用特製中藥浸泡兩年以上,接著靜置十年,令其徹底幹透、定型,如此一來,才能在其表面雕刻《開寶藏》的鏡像文字。

其次則是《開寶藏》的稀缺性,據史書記載,《開寶藏》是唐代三藏大法師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經,後經其苦心翻譯,最終才成為了中譯善本。據著名專家方廣錩與李際寧所編寫的《開寶遺珍》記載,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僅山西省博物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中國佛教協會圖文館、高平縣文博館、日本京都南禪寺、日本書道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等八家公藏機構,保存有《開寶藏》十二卷,其餘部分多為殘片以及吉光片羽,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開寶藏》在佛教經典中的地位極重,據統計,《開寶藏》完成雕版共13萬塊,共5048卷,捲軸每版23行,每行14個字,並在版首刻有經題、版數、帙號等等,不僅可以在浩若煙海的佛教典籍中方便管理,而且也揭示了北宋時期及前朝佛教文化經卷的真實面貌,對於研究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不得不說,《開寶藏》殘頁的發現,為我國文化事業再次錦上添花。不過如今僅存的12卷《開寶藏》還遠遠不夠,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通過考古專家們的努力,能夠發現更多關於這部佛學典籍的蹤跡。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焦點

  • 敦煌莫高窟今晚亮相《國家寶藏3》,它的國寶守護人是...
    作為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土地上能稱得上「國家寶藏」的可謂燦若星河。但自央視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開播以來,觀眾、網友們對有一處「寶藏」現身節目的呼聲可謂是最高的,那就是敦煌莫高窟!進入第三季第五期節目,它終於來了!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榮新江:1900年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大量寫本書籍和文書,為20世紀初葉中國學術從傳統走向現代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其中不僅有中國學者所關心的經史子集,如六朝和唐代初年所抄寫的《古文尚書》,兩種久佚的《毛詩音》,還有已佚的《孝經鄭氏解》、《論語鄭氏注》,以及小學類早已失傳的陸法言《切韻》抄本、唐長孫訥言《箋注本切韻》等,可以解決從宋到清代學者一直弄不清楚的問題。
  • 280餘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回歸故裡:原大原色原樣
    丁小嵐 攝   中新網甘肅敦煌9月2日電 (記者 丁思)9月2日,「『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複製展」在甘肅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展出。展出作品均為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現流散海外文物的複製品,包括東晉十六國到北宋的絹畫、紙本畫、印刷品、經卷等。
  • 這位高考狀元!只用兩張紙!勝過20張高中物理筆記!果然是學霸!
    以下這兩張紙概括了高中物理兩張內容,機械振動和機械波。這兩章內容在高中物理中屬於不太難的題目,是每年高考必考內容。兩張紙展現了這位高考狀元的智慧和創造力。其概括性和系統性非常強,希望對於正在緊張複習的高三同學們所幫助和啟迪。相信對於高一和高二的同學們也會有所啟發。
  • 李約瑟在中國的探險活動:非去敦煌石窟不可
    李約瑟非去敦煌石窟不可  他進行的第一次探險始於1943年8月,這是一次獲益匪淺的旅行。此次探險是迄今為止最曲折、最困難的一次,後來證明也是最有啟發意義、收穫最豐的一次活動。敦煌莫高窟位於偏遠的西部沙漠城市敦煌附近,在一片綠洲外圍的峭壁上,呈一線排開。敦煌,是著名的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驛站,那裡的旅館供應用當地驢肉做成的肉排。  對李約瑟來說,17號巖洞的重要性與他的公務沒有一絲聯繫。這個入口很低、不得不彎腰才能進去的洞窟就是36年前,即1907年發現的巨大而年代久遠的中國圖書館,藏有一卷雕版印刷的書籍,這卷書現在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記載的第一部印本書。
  • 誰為敦煌上了把鎖:解密敦煌藏經洞
    前言:曾經,有一處寶藏在敦煌莫高窟的佛窟之中隱藏了八百年。直到一名道士的到來,它才重見光明。人們從中發掘出了成堆的經卷和寶器,於是把它叫做藏經洞。打開藏經洞,就好像打開了 一座知識的寶庫,敦煌學從此產生。然而,隨著寶庫之鎖被打開,一個個謎也出現在了世人面前。
  • 敦煌盆地發現優質頁巖氣及含油層
    河西走廊傳來喜訊:位於敦煌盆地五墩凹陷的敦頁1井取得突破性成果,不僅發現兩層厚含油層,而且發現了75.47米厚的含氣層及62層瀝青,現場解甲烷含量達99.62%,為優質氣。  從2014年起,省地質調查院在河西走廊中小盆地群開展新區、新層系、新類型的頁巖(油)氣研究,劃分出白堊系、中-下侏羅系、三疊系和石炭-二疊系4套生油巖系和古近系、白堊系、侏羅系、三疊系、石炭系、志留系6套儲油層,總結出以上生油巖系和儲油層具有多沉積凹陷、多生油中心、多次油氣運移-聚集、多油藏類型的特點。
  • 敦煌第一次將壁畫與遺書結合!
    世人皆知敦煌有壁畫,同樣發現於莫高窟藏經洞中的「敦煌遺書」卻鮮有人知。定製《敦煌拾遺》描金筆1隻檀香描金筆芯10隻三頁純手工宣紙抄經紙一頁純手工宣紙描金佛像心經明信片贈品:老山檀線香、葫蘆香插至尊版(限量200套)
  • 三星堆這三件文物上《國家寶藏》!
    為什麼是它們登上《國家寶藏》?除了三星堆文物,還有哪些文物將在本季《國家寶藏》亮相?金杖這也是三星堆的鎮館之寶之一。因為學者們認為,它極可能是古蜀王國某一位王的權杖。這件金杖出土時還頗為驚險。當時考古人員發現祭祀坑黑色灰渣中露出了一點金花色,還以為是古蜀王的金腰帶,後來才發現是一根杖。最讓大家驚喜的是,這根金杖的一端,平雕有46釐米長的三組圖案:靠近端頭的是兩個前後對稱的人頭,他面帶微笑,頭戴五齒高冠;靠近杖的內部,雕刻了圖案對稱的鳥和魚;魚和鳥的頸部,各串著一根看似箭翎的圖案。大家還記得李白的那句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不?
  • 跑遍世界尋找敦煌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從敦煌藏經洞和莫高窟被發現那日開始,它的寶藏就被各國探險隊和尋寶者帶到世界各處。它的紙本加彩墨的形式集合了不同文化因素,深受中亞藝術影響。此外,展出雕塑有北魏時期的佛坐像、高達120釐米的石雕彩繪阿難立像、隋代鎏金七佛等。大英博物館www.britishmuseum.org在前往敦煌的尋寶者中,斯坦因恐怕是最著名的一位,他在敦煌所獲大多藏於大英博物館。
  • 先生們與《敦煌藝術大辭典》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即今編號第17窟)內發現的數萬件古文獻及數百件精美繪畫,震驚了英國人斯坦因和世界考古學界。那時,清政府腐敗無能,地方官員貪婪短視,藏經洞出土的文物沒有得到任何有效保護,大量經卷、繪畫被劫掠至海外。直至1909年,清政府才下令把剩餘的一萬多件文物運回北京。
  • 為何120年之後,還要再去敦煌?
    2020國際航線停飛,中國旅遊業洗牌,身邊的旅行者越來越多地去挖掘之前被掩蓋的、被遺忘的非熱門目的地。位於大漠深處,低調而有文化感的敦煌莫高窟重回視線,5月10日重新開放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 今年也是藏經洞發現120周年,1900年6月22日,(農曆5月26日),王圓籙道士發現藏經洞,由此開啟了敦煌的近代屈辱史。
  • 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幹,去甘肅只去一個地方,那一定是敦煌
    敦煌古稱沙州,是古絲綢之路的邊關要塞,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會點。它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翰無垠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巖突元的三危山。敦煌古為三危地。春秋時,月氏、烏孫相繼駐牧,後為匈奴所居。西漢張騫通西域,霍去病率兵進軍河西,匈奴戰敗西遷。元鼎六年(前|11年)分酒泉郡設敦煌郡,成為河西四郡之一。
  • 雲居寺為何被稱為「北京敦煌」?
    推薦理由:雲居寺被稱為北京敦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史悠久。它不但是藏在北京西山地區的國家瑰寶。還是全國佛教文化的傑出作品,不論從殿寺規模、文物文化、歷史傳承和地理位置,塔林碑海尤其萬千石徑存量之最、影響之大是雲居寺顯著特徵。"塔林碑海,萬千石經,何為文化、何為寶藏,文物傳承,萬古流芳"。
  • 2005年敦煌發現疑似彭加木乾屍,引起國內外巨大轟動
    2005年4月14日,一支中國科學探險隊在敦煌與新疆相連的羅布泊邊緣考察時發現一具乾屍,疑是26年前失蹤的著名科學家彭加木的遺體。此消息經西部商報記者鄭建軍報導後引起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當年,在羅布泊地區發現的疑似彭加木乾屍並非此前媒體所報導的系科考隊發現,而是敦煌市七裡鎮政府的幾名幹部在野外考察敦煌周邊的生態環境時發現的。
  • 年度寶藏綜藝預定!與劍南春一起品讀敦煌之美
    「以青春之力,重現歷史榮光」,由愛奇藝出品,劍南春總冠名的國內首檔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於11月18日正式上線!節目中汪涵化身敦煌探索團團長,帶領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三位年輕人組成「敦煌探索團」共同探索敦煌璀璨千年文化。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一眼千年,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19日下午,正在甘肅省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來到敦煌莫高窟和敦煌研究院,實地考察文物保護和研究、弘揚優秀歷史文化等情況,並同有關專家、學者和文化單位代表座談。  習近平一直非常重視歷史文物保護。在他看來,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鑑古知今,學史明智。」
  • 幸運的發現:潛水員在水下發現的9大寶藏
    從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沉船到保存在海邊的古老村莊,今天,就讓小編和你分享,幸運的發現:潛水員在水下發現的9大寶藏。他在作為海盜期間收集了大量的寶藏,在2015年的時候,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在馬達加斯加島沿海發現了疑似基德船長的寶藏。研究人員潛入水下探索一艘沉船,結果在裡面發現了一條重48.5公斤的銀條。這個銀條可以追溯到17世紀,因此研究人員懷疑它可能是英國建造的。在這艘船的遺骸中可能還擁有更多的寶藏。
  • 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藏敦煌繪畫品
    哈佛大學的敦煌資料包括敦煌文物、華爾納拍攝的敦煌照片二部分。敦煌文物藏在賽克勒博物館,主要來自華爾納,而後陸續入藏一些,共計壁畫11塊、塑像2件、絹畫2件、麻布畫1件、紙畫1件、寫經1件.馬德《散藏美國的五件敦煌絹畫》有錄文(《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藏經洞發現的主尊觀音兩側畫救苦救難的觀音經變絹畫比較多,救苦救難的榜題經文來自《法華經》,所以多數主尊是顯教觀音,此圖用密教觀音來取代顯教觀音,是當時佛教圖像的一個特點。 下部中央的發願文比較重要,錄如下: 繪觀音菩薩功德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