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輪增壓介入時,轉速是越小越好嗎?」通俗的說,渦輪增壓器就是一個鼓風機,渦輪增壓器是時時刻刻都在工作的,實際上,只要發動機運轉,只要有尾氣排放,推動渦輪增壓器旋轉,就算是「介入」。
但是當發動機低速運轉時,由於尾氣量不足,渦輪增壓器轉速較低,產生的壓力低於發動機運轉吸氣的壓力,此時進氣歧管是處於「負壓」狀態,而當發動機轉速提升到一個臨界值,此時渦輪轉速達到一定速度以後,進氣量超過發動機運轉時吸氣的壓力,此時渦輪會產生「正壓」,這個產生臨界值的轉數,就是所謂的「介入轉數」。
介入轉速真的是越低越好?
這個是不一定的!主要是根據發動機的排量以及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設計目的。說到這裡,首先說明一個概念,那就是渦輪的「慣量」,渦輪是存在著慣量的,所謂慣量可以理解為慣性,就是渦輪被推動時所需要的推力,大慣量渦輪被推動需要較多的尾氣量,但是推動以後,極限增壓值會較大,小慣量渦輪很容易被推動,但是極限增壓值會相對較小。
早期渦輪增壓發動機只是由自然吸氣發動機上安裝一個渦輪增壓器來實現的,更多的是大慣量渦輪,主要為了增加發動機性能,一般渦輪正壓轉速普遍在2000轉以上,比如早期的大眾渦輪增壓器的介入轉速需要2000轉以上,日常低速行駛根本用不到。由於渦輪正壓轉速晚,因此存在渦輪遲滯的現象,深踩油門時需要延遲一下動力才能輸出。
而現代的渦輪增壓發動機結合渦輪增壓的特點進行設計,普遍採用小慣量渦輪,由於渦輪慣量小,很容易就被推動,因此一般的渦輪正壓所需要的發動機轉速一般在1100-1500轉就可以達到。只要汽車行駛,渦輪在整個速域內都是處於正壓狀態。這是一種設計理念的進步。
渦輪正壓轉速早可以減輕渦輪遲滯,提高發動機在中低速的動力響應性,避免產因為動力延遲而產生頓挫。
一點拙見供車友們參考,有什麼不同的意見與看法,歡迎分享關注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