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親歷者和研究者的思考

2020-12-04 中國教育新聞網

    美國教育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獨立性、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是值得中國教育學習和借鑑的,然而在基礎知識教授和訓練方面,卻存在很多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曾說過「美國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對於這個觀點,從事中美比較教育研究30餘年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北嶺)教育學院教授蘇智欣深表贊同,結合自己的研究、觀察和生活經歷深入分析楊振寧的觀點,理性解讀美國的基礎教育。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曾在清華大學的發言中表示,「美國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這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關注。他觀察到,今天中國的大部分家長和教育者都有一個誤區——美國的中小學更好。

作為常年從事中美教育交流與比較的教育研究者,我認同楊振寧的觀點。我在中國出生、長大,讀完中小學和大學本科之後出國留學,接著在中國教育部工作了幾年再去美國大學攻讀研究生學位,並在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做教學和研究的工作。我的女兒在美國出生長大並在美國讀了中小學和大學本科、研究生。

一路走來,我一直在比較我和女兒在中國和美國所接受的兩種不同的基礎教育,同時也開展了多項中美教育的比較研究。因此,我希望分享一些自己的觀察和體會,幫助中國家長與學生進一步了解中美教育之間的差距和根源,並加深理解楊振寧的觀點。

美國中小學放鬆學業要求,導致學習上的差距

美國當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我的導師古德萊得在《一個稱作學校的地方》中總結了美國中小學校的辦學目標。其中首要的目標是基礎知識教育,因為這是一切教育,包括創新教育的基礎。對比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所推崇的教育目標,中國儘管在不同時期會有很多時尚和新鮮的提法,但是最終一致的共識還是基礎知識教育最重要。在這方面,中國的中小學的確比美國中小學做得更好。

2009年,中國上海的15歲初中生首次參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以下簡稱經合組織)主辦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並一舉拿下閱讀、數學和科學成績世界第一的桂冠。3年之後,上海學生在該測試中重現輝煌,再次獲得這些基礎學科成績世界第一的優異成績。相比之下,美國學生在歷屆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中的各科成績都位居中下遊。經合組織的學者通過研究確定,美國學生的成績比其他高水平國家學生的成績落後兩個半年級。

其實,美國的比較教育學者早在20多年前就發現美國學生和亞洲學生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學習上的差距」。美國教師和亞洲教師之間也存在著很多「教學上的差距」,從教學目的、環境和文化背景到教師的素質和職前教育、在職培訓等,從教師備課的方式到教學的組織形式,都有很大的差別。

通過歷年研究,我和美國的比較教育學者也發現,到小學五年級時,中國學生的語文和數學基礎知識已經比美國學生高出兩個年級。到了中學階段,這個差距繼續拉開,特別是在數理學習方面。在高中階段,中國學生平均要比美國學生多花兩倍的時間學習生物和化學,多花三倍多的時間學習物理。美國有的高中生可以不上一門物理或化學課就高中畢業。

為了保證高中畢業生的基礎知識水平,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教育委員會在2006—2016年要求所有高中畢業生必須通過高中畢業考試。該考試的語文水平是十年級(相當於中國高一)的標準,而數學水平是九年級(相當於中國初三)的標準。即使這樣,許多高中生還是不能通過這項考試,並因此失去畢業文憑。有的家長甚至為此上告學校給學生安排這種「太難」的畢業考試。2016年初,因為學校已經開始實施全美核心課程標準,加利福尼亞州教育委員會宣布暫停這項高中畢業考試,實際上是進一步放鬆了高中畢業的要求。

在美國,很多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之後,語文和數學基礎知識比較薄弱,無法很好地學習大學課程。因此,美國的公立大學普遍設置了中學語文和數學基礎的補習課程,並將其稱作「發展性課程」,不計入大學學分。許多學生因為參加補課和經費缺乏,只好拖延本科學習的時間,遲遲不能畢業。我所在的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四年本科畢業率僅為19%。因此,如何提高本科生四年畢業率也是美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大挑戰之一。

與此同時,美國的高中爭相開設了大學先修課程(AP或IB課程),供少數學業超前的學生選修。然而高中教師並沒有參加過大學課程教學的培訓,多數人沒有能力教授大學的課程內容,有的教師在網絡上隨意下載一些信息塞給學生,讓他們自學成才或找家長幫忙。

事實上,大多數美國學生也沒有能力或時間選修在高中開設的大學先修課程。這是美國教育體系的嚴重弊病和畸形發展。一方面,高中開辦力所不及和低質量的大學課程,滿足少數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大學需要開設大量的中學基礎知識補習課程,幫助不合格的本科生提高最基本的知識水平。

教學組織形式是差距的根源

我第一次認識到中美基礎教育方面的差距是在30多年之前。那時我剛到美國華盛頓大學讀研。有一門必修課是教育統計學。我的美國同學紛紛談虎色變,告訴我這是最難的課,很多人第一次修這門課都會不及格。但是我後來發現,這只是中國初中水平的數學,根本不難,很容易獲取A的成績。

第二次感到這個差距是在20多年前,我的外甥女因父母在美進修,從南京的一個普通小學四年級轉學到洛杉磯郊區的一所普通小學。儘管她一句英語也不會說,但是數學測試顯示她已經達到美國小學六年級的水平。美國學校的長處是注重學生個人發展的情況並因材施教,允許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進度。因此教師一邊輔導她學習基礎英語,一邊超越年級水平教她學習六年級的數學。一年之後,她各科的成績,包括語文與寫作,都超過美國學生,於是她被譽為「天才學生」。

美國小學的包班制和多科教學制要求每個小學教師教授所有科目的課程。教師每天講課時間長達6—7個小時,因此他們備課時間很少,更沒有時間與其他教師交流或一起備課。為了應付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美國教師的妥協辦法是不給學生布置或者很少布置需要自己花時間批改的基本功作業,特別是數學和寫作;不給學生提供糾正性的反饋,也不給學生和家長提供個別輔導與諮詢。

美國小學強調閱讀,因此大多數小學教師是文科出身,一些教師本身對數學就有懼怕和迴避的心理,對數學採取少教或跳躍式的教法,甚至跳過一些關鍵內容,因此留下很多「漏洞」,並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懼怕的心態。而且,大多數美國學生家長並沒有關注到這方面的問題,他們的孩子便帶著這些知識「漏洞」繼續進入中學和大學,在學習方面當然會遇到很多麻煩和困難,特別是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

為此,美國的中學和大學花費了大量精力開設補習課程,同時開展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教育,希望提高學生對科技、工程和數學科目的興趣和能力。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補上學生在基礎知識方面的漏洞,還必須從小學教育開始,徹底廢除包班制和多科教學制。

美國一些比較教育學者早已察覺到美國學生和亞洲學生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學習上的差距和教學上的差距。他們試著介紹和推廣中國和日本學校的教學模式和經驗,但是美國學校的文化趨向保守,抵制改革。因此,正如楊振寧的觀察,美國的基礎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並且在短時間內不可能發生巨大變革。

「寬鬆」的學校和社會並不利於基礎教育

楊振寧還表示,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接受教育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美國社會較為寬鬆。當然,它的好處是容易促進一個人個性的發展,非常聰明的小孩在美國可以海闊天空,不需要規規矩矩地讀書,可以自由接觸知識和活動,很好地發展。但是,一般的學生進入美國學校後,不管他在哪所中學,都會認識很多「不良行為」的同學。年輕人受了這些同學的影響就可能墮落,而且是很難逆轉的。

根據2018年美國青少年康復中心的最新數據,35.1%的高中畢業班(十二年級)學生在過去一年裡吸過大麻,其中有6%的人每天用大麻,而81%的十二年級學生說他們可以很容易獲得大麻。美國有些州已經將種植大麻合法化,更加便於大麻的流通和使用。除了吸大麻和其他毒品,還有酗酒問題。最新數據表明,美國68%的十二年級學生嘗試過酗酒,比吸大麻的人更多。近年來,在美國21歲以下的青少年當中,每年大約有20萬人因為酗酒去看急診,而4300人最終死於酗酒。大約86%的青少年知道他們的同伴在吸毒和酗酒。而且,最受中學生喜歡的同伴往往不是學習拔尖的「書呆子」,而是吸毒和酗酒的「酷」朋友。

古德萊得關於美國學校的研究結果表明,青少年在青春叛逆期,大多不願意聽取家長和老師的意見,而極易受到同伴的影響和社會潮流的衝擊。同伴欺凌和校園暴力也是美國學校常見的問題。但是,美國的公立學校不設置德育課程也沒有班級的建制和班主任的責任制,學生處於鬆弛游離狀態,他們的行為也得不到很好的約束。從初中開始到大學畢業,美國學生是走班上課,沒有固定的教室和老師,組織更加鬆散,活動也更加自由。雖然美國中學設有專職的諮詢員,但一般是一個人為近百人或幾百人服務,重點是給學生排課,而不是過問和處理學生的品行問題。

美國的優勢是研究生教育

楊振寧說:「一個比較好的學生,考進中國一所比較好的大學,在這個學校獲得了學士學位後,再送到美國去念研究生。」我完全同意楊振寧的建議,因為美國教育的突出優勢不在中小學教育,也不是本科教育,而是研究生教育。

今年,陝西師範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學者合作發表的研究綜述論文明確指出,在數理和批判性思維的一系列測試中,中國大學主修工程的本科一年級學生比美國和俄羅斯同級大學生的水平高出二到三個年級。因此中國學生似乎沒有必要到美國大學攻讀本科學位。我自己是在中國讀完大學本科又工作了幾年,才到美國讀研的。在美國和中國工作的很多成功學者也有這種經歷。印度裔的矽谷高管幾乎全部是在印度讀完本科之後才到美國讀研和工作的。

美國大學研究生階段的教育資源充足、師資力量雄厚、科研設備齊全。歷史事實證明,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已經成功地吸引了世界各地大批的精英人才讀研、參與科研並留在美國大學和科技部門工作,為美國的一流大學建設和先進科技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這也是美國如此薄弱的基礎教育能夠支撐如此強大的科技事業的奧秘。

應該看到的是,美國的中小學教育和大學本科教育中也有許多值得中國學校借鑑的地方,比如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獨立性、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我驚喜地發現,一些美國教師不顧標準化考試的壓力,積極設計和安排學生參加有創意、有趣味但對考試根本無用的動手實踐活動,比如給家人或社會上需要幫助和溫暖的人自製有特色的節日禮品,美國教師甚至自己花錢購買活動用品和加工原料。

美國的家長一般都會支持精心策劃、安全可靠並且不需要家長和學校額外花費的出國學習項目,但絕不會盲目地耗盡錢財將孩子送到某一個國家去留學。因此,對於中國教育來說,中美學校之間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開展定期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學習活動,為交換人員安排好可靠的寄宿家庭和指導教師,就是很好的赴美學習機會。

美國大學本科教育也有很多優勢,尤其是在安排和鼓勵學生參加實踐性的學習活動方面。中國大學生在本科期間,如果能通過校際交流和妥善安排到美國大學遊學一學期或一學年,就有機會參與這樣的學習活動。許多美國大學生都喜歡在讀本科期間到其他國家的合作大學遊學一年,但他們一般會回到自己的大學完成本科學業並獲取學位。這已經成為美國大學安排學生出國留學的最佳方式,也值得中國高校借鑑。

(作者:蘇智欣,系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北嶺)教育學院教育管理學教授)

 

美國最新國家教育報告顯示:

 學生閱讀和數學成績仍停滯不前

   美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近日發布了《2017年度國家教育報告卡》,即國家教育進展評估項目,對美國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的數學與閱讀水平進行了測試。

評估結果顯示,與2015年相比,2017年的八年級學生閱讀成績增加1分,四年級學生的數學和閱讀成績沒有顯著變化。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這兩個學科的平均分數均有所提高;在數學和閱讀兩門學科中,多數四年級學生成績等級較低,八年級學生成績等級較高;在美國50個州、哥倫比亞特區和波多黎各(只參加數學項目)中,大多數州2017年在閱讀和數學方面的平均水平較2015年都沒有明顯改變;在數學方面,佛羅裡達州四年級和八年級的數學成績均有所提高,此外,有10個州的四年級學生和3個州的八年級學生的數學成績下降;在閱讀方面,有9個州或地區的四年級學生成績下降,其他州或地區閱讀成績不變,有10個州或地區的八年級學生成績上升,但蒙大拿州學生的成績下降。

該報告還探討了學生在性別、種族等方面存在的成績差距,並繪製出一系列圖表。美國教育部部長貝齊·德沃斯(Betsy DeVos)對報告結果表示:「儘管聯邦政府專門撥款數十億美元幫助學生,但學生的閱讀和數學成績停滯不前,成績差距仍在拉大。我們將致力於與全國各州和地區合作,更好地服務學生。」(周慧敏)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11日第5版 

相關焦點

  • 從受助到助人 汶川地震親歷者書寫「溫暖」故事
    而時間撥回到十二年前,作為汶川地震親歷者的他從不敢奢想今天的生活。  【同期】溫暖工程奮鬥之星獎獲得者、山東德州交通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教師 覃世文  「5.12汶川大地震」這道疤痕深深地留在我們的身上,作為那場災難的受害者、親歷者,我目睹了我的學校在地震中倒塌,一樓的同學無一生還。當時的我,目睹著校園的消失、同學的離去,悲痛、無助和絕望籠罩著我。
  • 通過教育與交流促進中美關係
    退休後,張之香發起成立了中美教育基金會,致力於推動中美兩國教育交流與合作。    張之香的父親是當年「庚款留學」到美國的學生之一,她和家人受惠於海外留學,深感國際學習對促進國際關係、民間交往及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在此次座談會上,張之香強調了加強中美教育長期交流的意義,她表示,政府與政府的關係可能有起有落,但人民之間的關係將會長存。
  • 中美研究者揭秘震級最大深源地震
    中美地震學者的研究表明,這一深源地震釋放出大約36兆噸TNT炸藥爆炸的能量,相當於約2300個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威力,創下震級和能量釋放最高紀錄。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中國在讀博士生葉玲玲及其美國同事,19日在《科學》期刊上報告說,他們利用全球數百個地震臺站記錄的數據,分析了今年5月發生的鄂霍次克海深源地震,發現該地震釋放出了有記錄以來空前強大的能量。
  • 郝平:珍惜和保護中美人文教育交流合作成果
    特別感謝各位專家學者、政要和嘉賓的參與。剛才,王毅國務委員、基辛格博士及各位嘉賓對中美關係進行了深刻論述,我們在大學工作的這些同事深刻感受到大學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應該說中美兩國具有深厚的人文交流基礎,大學發揮著重要作用。
  • 154名親歷者的回答,讓專家激動
    對此,有154名親歷者的回答,他們真正的給出了一個死亡前景象的答案,這也讓專家激動無比。二. 死亡前景象的不同這154名親歷者,並不是專家為了更好的研究死亡前的景象,才特地讓他們經歷這樣的時刻,最後做出的這個試驗。
  • 154名親歷者
    科學家對154名臨死的人進行了研究,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以及病情都是不同的,所以每個人的痛苦程度或輕或重,由於每個人的生長經歷、成長環境也是不同的,親歷者人認為,自己在死亡的那一刻,感受到了死亡對人類的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和快感。
  • 154名親歷者給出答案,科學家興奮不已
    154名親歷者給出答案,科學家興奮不已!人類的壽命是有限的,人最終都是要走向死亡,沒有人能逃過這種結局,即使在數千年前就有人開始了長生不老命題的探索,但我們還是要遵循自然規律,生老病死,沒什麼不好。只是在死亡的路上我們要儘量的多做一些事情,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更加的美好而充實,在一生短暫的路上不負春光,不負在世上走這麼一遭。
  • 植髮是年輕人的,中年人選擇與脫髮和解|親歷者說
    親歷者說 Vol.3本期親歷者:脫髮者「您先。」27 歲的小田習慣性伸出右手,讓合作方先上了扶手電梯,自己跟在後頭。合作方不知道小田這份禮貌的出發點——他不想讓人看到自己謝頂跡象的頭頂。像小田這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 第二集: 我,為中美關係而奮鬥 (Stephen A. Orlins)
    在中國,大家喜歡稱呼他的中文名字歐倫斯,他說「要為中美關係而奮鬥」。 歐倫斯是個地道的紐約人,他喜歡穿過曼哈頓熙熙攘攘的人群,穿過曼哈頓如同森林般的摩天大樓進入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紐約中央火車站,這座美妙的百年建築至今讓他流連忘返。
  • 羅伯特·威爾遜紀念碑落成:親歷南京大屠殺 救助無數中國人
    美國當地時間11月12日,曾經親歷南京大屠殺慘案,並救助過無數中國人的美國醫生羅伯特·威爾遜的紀念碑,在他的家鄉美國南加州洛杉磯郡亞凱迪亞市落成。   當天的落成典禮在美國亞凱迪亞市衛理公會教堂舉行,威爾遜醫生的家人、《南京大屠殺》一書作者張純如的父母,以及中美官員和各界代表共300餘人出席。
  • 教育部副部長會見美國中美教育基金會主席張之香
    日前,教育部副部長郝平會見了來訪的美國中美教育基金會主席張之香女士一行。張之香曾是美國第一位亞裔大使。    會見中,郝平對張之香長期致力於中美教育交流事業表示讚賞和感謝。他介紹了近期劉延東國務委員對美國進行的成功訪問,並提出中美兩國間除了外交和經貿往來,還需大力推動人文交流與合作。
  • 中國培養的天才,面對中美德三國的邀請,他思考後選擇加入美籍
    而我們如今正處於飛速發展階段,對於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國非常注重教育,也非常注重培養人才。但有時候中國培養的人才並不能為我國所用,這也是一種時代的悲哀。比如說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人,他是中國培養的天才,面對中美德三國的邀請,他思考後選擇加入美籍。
  • 教育創新的十項「批判性思考」
    載自微信公眾號「教育思想網」(eduthought)文/南橋閱讀教育創新類文章,或出席相關會議時,我們常能聽到各種迷思,它們中所包含的假設往往流傳已久,卻未曾進一步驗證。作為課程設計師和教育技術人員,我想在此列出十個這樣的迷思,希望啟發大家去思考類似迷思。
  • 中美基礎物理實驗教科書的對比與啟示
    從表2可以看出:中美兩國基礎物理實驗教科書都非常重視圖表的使用,但是對思考題和參考文獻的數量的配置則有明顯差別,美國兩套基礎物理實驗指導書中關於問題的設疑目的、數量、方式與國內教材明顯不同。中國兩套教科書中問題的設置往往放在每個實驗末尾,其目的是突出實驗的難點、重點內容,或者是引發讀者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索。
  • 中美關鍵時刻的一場智庫對話,折射諸多重大信息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是本次論壇的主要承辦方之一,會議以網絡視頻連線形式召開,來自兩國20多位政要和智庫學者參加會議。雙方參會嘉賓就中美關係現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就未來中美合作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主持開幕式並作總結髮言。
  • 中美機器人挑戰賽深圳落幕 實踐STEM教育融合於工程
    7月22日,2018第五屆「中美(國際)機器人挑戰賽」(CRC)在深圳坪山體育中心落下帷幕,來自中國、美國、以色列、波蘭等國共37支頂級中學生隊伍結束了為期兩天的機器人競技角逐。最終,由以色列的1577隊、深圳科學高中的5522隊以及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6353隊組成的聯盟獲得冠軍,獲得亞軍聯盟的隊伍則是來自以色列的1574隊、北京高中聯隊的5451隊以及蘇州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的6394隊。
  • 生命研究者:地球很可能也會思考,每26000年心臟跳動一次
    生命研究者發現,正如知識沒有邊界止境一樣,「生命」同樣沒有大小的界限。最小的生命比細菌還小,最大的生命或許比宇宙還大。或許,生命根本就沒有最大或最小的概念,而只有更大或更小的定義。生命究竟是什麼?這個道不清說不明的千古謎題,困惑著世世代代各個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們。傳統上的科學研究給出的定義是:活著的生命體。什麼是「活著的生命體」呢?
  • 親歷者眼中的抗美援朝
    中美在朝鮮的第一戰,是王牌對王牌的較量。   11月1日17時30分,39軍趁美軍與南朝鮮軍正在換防,向雲山發起總攻。在炮火掩護下,主攻的116師發揮夜戰和近戰的優勢,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敵人發起猛攻。美國大兵從未見過如此神速的衝鋒,更不適應黑夜中近距離的白刃戰,漸漸亂了陣腳。   幾小時內,39軍如風捲殘雲,將雲山外圍陣地的美軍、南朝鮮軍打得七零八落。
  • 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6周年:親歷者揭秘「傳奇故事」
    關於中國科學家如何在一窮二白基礎上突破原子彈的經歷,外界流傳著不少似是而非的故事,兩彈元勳鄧稼先率「二十八星宿」(我國古代天文有「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星座體系和星官名)攻關就是其中之一。 胡思得院士是當年第一批分配到核武器研究所的大學生,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突破和工程設計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也是與鄧稼先共事20多年的親密戰友。
  • 中美基礎物理教育差在哪?
    本文具體以美國俄亥俄州為例分3個部分比較中美兩國中、小學物理課程的設置和課程標準,即中小學基礎教育背景、課程標準比較以及此類比較研究帶給我們的啟示。1 美國俄亥俄州中小學教育背景介紹[1,2]美國是一個文化多元、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基礎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