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以《透視》為名的遊戲,把「視錯覺」做成了它的核心玩法(3...

2021-01-10 遊俠網

  遊戲中的想兒正在經歷著離別、死亡以及對新世界的種種疑問。

  遊戲之外,兩位漠然的觀測者正事不關己地發著牢騷,聊著毫不相關的話題。

  至於這些觀測者們真正的目的,遊戲和現實又有怎樣的聯繫,直到最後,我也沒有得到一個準確的答案。

  目前,《透視》剛剛完成了第一章的製作,但僅憑一個章節,這款融合了透視原理和《Fez》視角轉換的小作品就已經讓我沉迷其中。據製作人透露,這款遊戲總共分為四大章節,剩下的內容將在後續發布。就像第一章的「透視」主題那樣,每個章節都會引入一種全新的解謎方式,也會一步步揭開藏在遊戲背後的秘密。

  不過單就現在這個版本來說,《透視》依舊展現出了不錯的創意和想像力,希望在後續的內容中,它能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首頁 上一頁 1 2 3 共3頁提示:支持鍵盤「← →」鍵翻頁

相關焦點

  • 這款以《透視》為名的遊戲 把「視錯覺」做成了它的核心玩法
    雖然「透視」玩法不算少見,但把這一玩法做得好玩並不容易。正如其名,在Steam最近上線的解謎冒險遊戲《透視》(Watch)中,「透視原理」成為了破解謎題、探索遊戲世界的主要方式。像傳統的平臺跳躍遊戲一樣,在故事剛開始,玩家所操縱的主角「想兒」既沒有特殊的裝備,也沒有華麗的技能,所能做只有「跳躍」。
  • 這款以《透視》為名的遊戲,把「視錯覺」做成了它的核心玩法_遊俠...
    雖然「透視」玩法不算少見,但把這一玩法做得好玩並不容易  而賦予「跳躍」這一簡單動作更複雜功能的,則是遊戲所強調的「透視」。  首先,遊戲中允許玩家自由旋轉鏡頭視角,通過視覺落差使原本相隔較遠的平臺產生微妙的距離變化,從而創造出一條原本不存在的通路,就像下面這樣:  遊戲中的鏡頭旋轉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多年前那款經典的像素遊戲《Fez》:  同樣是靠旋轉視角改變平臺位置來完成探索,在《Fez》中,遊戲更主要地展現了地圖的二維屬性——在不同位置的平臺可以通過切換視角來使它們強行相連
  • 那些有趣的視錯覺解謎遊戲
    紀念碑谷 說到視錯覺遊戲就不得不提《紀念碑谷》,這款遊戲由Ustwo獨立遊戲工作室在2014年開發和發行,在遊戲中,玩家需要在錯視和不可能的幾何物體構成的迷宮中行走,達到每個關卡的目的地。
  • 【遊俠導讀】一款以「視錯覺」為主要玩法的遊戲《透視(Watch)》將...
    遊戲裡更複雜的謎題會應用更強的「透視原理」來呈現。通過改變鏡頭的角度,遊戲中的場景和地圖的大小會遵循透視原理發生相應的變化。就像下面這樣,原先因為離玩家較近,看上去相隔甚遠的兩個平臺瞬間縮短了距離,從而讓角色能輕鬆跳過:
  • 《籠中窺夢》:交錯又混亂的解謎體驗,透視玩法的密室解謎遊戲
    設計精巧的獨立遊戲就像是不起眼的原石,打開之後才知道裡面寶石的價值,也只有懂的人才知道有多麼珍貴,《籠中窺夢》就是一款不起眼的獨立遊戲,但是當你真正走進這款遊戲,又會被它的設計深深打動。《籠中窺夢》是一款解謎遊戲,它的創作者是紐約大學的兩名大學生,該遊戲作品是兩位的畢業作品,靈感來源於一個普通的Stencil Buffer視頻,想要利用拼接的空間去製作一些謎題。
  • 一組極有趣的視錯覺圖片及視錯覺產生的原因?
    某些圖片會導致視錯覺,視錯覺圖片不僅趣而且很有挑戰性;視錯覺的產生和大腦處理視覺信息的方式有關,有規律可循,每個人受視錯覺影響的程度也不同。(綠色線看起來比紅色線長,雖然它們其實一樣長。)人腦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形成定勢,比如我們能從簡單的幾筆中看出人形,是因為大腦中儲存有豐富的相關線索會自動填補空白;但有時大腦會對視覺信息做出錯誤的解釋;有些時候,大腦沒有接收到足夠的信息,或者受到了其他信息的迷惑和誤導,就會產生視錯覺。
  • 外媒探秘:人類緣何會產生視錯覺?
    原標題:外媒探秘:人類緣何會產生視錯覺?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日發表題為《視錯覺:為什麼大腦會欺騙我們》的文章,介紹了人類產生視錯覺的原因。文章稱,視錯覺是藝術史以及最近出現的社交網絡中的老面孔。無論是荷蘭平面設計藝術家埃舍爾的透視遊戲,還是懷疑某條裙子顏色的表情包,都可以定義為「看到不存在的東西,或者看不到存在的東西」。有時,這些視錯覺作品是出於藝術或娛樂目的而創作的,但大多數都是研究人們大腦工作原理的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的工作成果。
  • 視錯覺:眼見不為實,各種視錯覺讓你感受眼睛的「背叛」!
    在不同情況下,會產生很多不同的錯覺。這裡我整理了一些視覺錯覺,為大家一一介紹。接下來就讓我們擦亮雙眼,好好看看這些錯覺,是否能騙到你!艾賓浩斯錯覺這是由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發現的一種對實際大小知覺上的視錯覺。一個圓用大圓圍繞,一個圓用小圓圍繞,大家是否會覺得大圓圍繞的圓比小圓圍繞的圓小一點?
  • 結合當下最熱門手遊核心元素,這款遊戲的玩法你想像不到
    和MOBA玩法火熱程度不相上下的還有吃雞玩法,經典吃雞遊戲《和平精英》也常年排在app下載量排行榜的前三名。 沒錯,《戰塔英雄》就是這麼一款遊戲,它將吃雞玩法和MOBA玩法緊密融合在了一起,用遊戲的核心戰鬥體系詮釋了魔法吃雞的魅力。
  • 世界各地的視錯覺藝術裝置盤點!
    這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幻覺是指不符合客觀實際的一種知覺科學家發現了視錯覺原理而藝術家則將這種原理應用在了藝術中上圖的箭頭在旋轉了180其實這只是利用了利用反射、透視和視角的結合讓你在特定的角度看到了這種神奇的「幻覺」錯覺滑梯在世界各地,也有很多利用視錯覺來打造的大型藝術裝置
  • 聽過視錯覺嗎?眼睛其實並不可靠!
    但我們所獲取的信息不一定都是真實的,這些外界事物不正確的感覺或知覺也就是錯覺。(註:此段上面的橫圖是等寬的靜態圖片O(∩_∩)O)視錯覺則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發現的一種視覺感受,它是在環境及條件的共同作用下使人從心理或生理上產生一種與現實存在偏差的錯誤視覺影像。視錯覺是一種特殊的視覺現象,有些是可以糾正的,但有些是不可避免的,不過視錯覺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
  • 艾姆斯房間——視錯覺欺騙你的眼睛
    這就是視錯覺實驗中著名的「艾姆斯房間」實驗。兩個人瞬間在視覺上有了極大的身高差,如果沒有進行實際的身高測量,可能誰也不會相信這兩個人是一樣高。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呢?這是由於在我們的認知中,房間一定是上下、左右各自平行的,所以,當我們把一個不平行的房間當作平行的參照物時,在視覺上我們會認為遠處的人變小了,而近處的人長高了。以經驗和眼睛作為判斷的標準,卻不知自己被視錯覺「欺騙」了。這種現象就是大小恆常產生的錯視。
  • 沉迷「欺騙眼睛」,這些參加世界大賽的視錯覺你能看穿幾個?
    世界上有這麼一群視錯覺愛好者,每年都會舉辦一場視覺錯覺大賽,評選出當年最有意思的「迷惑行為」。「迷惑行為」大賞「年度最佳視錯覺大賽 (Best Illusion of the Year Contest)」是由美國的神經相關協會每年一次舉辦的視錯覺創造比賽,2020 年的比賽已於 12 月 10 日結束,來自世界各地的視錯覺愛好者票選出 2020 年最獨特的視錯覺作品。
  • 像素+生存,遊戲深挖這一核心玩法,是標誌性的此類遊戲
    喜歡生存遊戲的玩家越來越多了,最近大火的吃雞,其實也是生存遊戲的衍生品,今天就推薦一款2D像素風的沙盒生存遊戲《像素生存遊戲2》。看名字就知道遊戲的核心內容了,像素+生存,遊戲深挖這一核心玩法,是標誌性的此類遊戲。
  • 10個會欺騙我們大腦的視錯覺畫面
    視錯覺,我們也可以將其稱為視覺幻覺,簡單的來說,就是在視覺上對我們的大腦產生欺騙性質的方式。這可能與圖像的排列、顏色的影響,以及光源或其它變量的影響不無關係。視錯覺可能既有趣又迷人,但它們也可以告訴我們關於大腦和感知系統如何運作的大量信息。
  • 視錯覺藝術大師——埃舍爾
    hello,各位寶~ 如果你玩過《紀念碑谷》這個遊戲, 對其中視覺錯覺的場景設計應該也不會陌生。 《紀念碑谷》的製作人說, 正是埃舍爾的名作《上升與下降》激發其靈感, 才製作出這款遊戲。 今天就和大家介紹這位視錯覺藝術大師——埃舍爾!
  • 有趣的視錯覺照片及產生視錯覺的五個原因
    所謂錯覺,是指對客觀事物的不正確感知,是一種被歪曲了的知覺;錯覺的出現是有條件的,條件具備,必然產生;錯覺的產生具有固定的傾向。 (路斜錯覺;這是兩張一模一樣的照片,為何看上去似乎是拍攝於同一條道路 的不同角度?) 一,海灘邊白色的石子看起來真的很像爆米花。
  • 多維度的視錯覺世界 國產遊戲《籠中窺夢》待你一解籠中夢
    《籠中窺夢》是由OPTILLUSION工作室開發、心動網絡進行發行的一款國產視覺解謎遊戲。在一個神秘的立方體上,立方體的每一面內部都有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看似毫不相關,實則交錯萬千。尋找其中的關聯,發掘拼接的奧秘,打開新的世界,探尋背後的真相吧。
  • 視錯覺到底是什麼?
    奇了怪了,它根本就是怎麼轉都行...眼前的圓不是圓,鏡子裡的方也不是方直木棍可以穿過正方體的三個邊是小棍的彎曲還是方塊的解放?旋轉半圈,箭頭依舊向右箭頭在逗我嘛以上三個都是視錯覺大師杉原厚吉的代表作。他可真是魔鬼,讓大家明知道有貓膩,還看不出端倪。
  • 視錯覺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這是因為白色給人以擴張的感覺,而蘭色則有收縮的感覺,這就是視錯覺。  2)比如把兩個有蓋的桶裝上沙子,一個小桶裝滿了沙,另一個大桶裝的沙和小桶的一樣多。當人們不知道裡面的沙子有多少時,大多數人拎起兩個桶時都會說小桶重得多。他們之所以判斷錯誤,是看見小桶較小,想來該輕一些,誰知一拎起來竟那麼重,於是過高估計了它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