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嘴,邁開腿」——
上面這句話適用所有五花八門的健身、減肥行業,無論是教練還是學員,都默默記住了各種食物的卡路裡、記住每天我們所需的熱量值,並努力的在每日食物分配上精打細算。這樣沒錯,但——在本文中,你會看到,與吃什麼、怎麼吃(烹飪)同樣重要的是,吃的速度。
在本文中,請暫時忘了卡路裡、忘記食物的選擇,因為接下來我要告訴你,吃得慢一點,比吃得快更能夠讓人減下來。
進入慢食
在一天緊張的工作結束時,人們會用冰淇淋、奶茶或者一袋油膩的薯片犒勞自己,卻絲毫沒有感覺到自己在吃的,並非像正餐時一樣健康(也許正餐也僅僅只是應付一下呢)。
健身教練和營養教練會再三叮囑飲食控制和食物的選擇之類的事情。但如果你仔細想想(自己或者同事),人們實際上是這樣做的:受制於環境和經濟,食物的選擇不是理想的;為了應付肚子,怎麼也得讓自己攝入不少卡路裡。
在面對飲食時的心情或心態也會影響到對美食的評價、對飲食的攝入量。如果你在壓力比較大的時候進食,可能會忘掉食物口味如何,並且控制不住自己的攝入量。
雖然餐廳會對食物進行細微的口感描述,但在這種情況下,完全只是應付肚皮,忘掉品嘗食物帶來的更高級享受。
放慢進食速度會改變你的飲食量和你對食物的體驗,比如,當我們慢慢品嘗蔬菜,和快速的吃蔬菜,會有不同的感覺,肉類更是如此。
對此,有專家建議練習呼吸咬合節奏:當你咬第一口的時候,放下你的餐具。吞下食物後,深呼吸。再拿起你的餐具,再咬一口,把你的餐具放回去,接著咀嚼並吞下你的食物,再呼吸一次。重複直到產生滿意感為止…
簡單來說,這種「吃飯節奏」是這樣的:每咬一口食物之間呼吸一下,放下餐具,以保證吃得慢一點。咬的呼吸節奏只是一個策略,可以幫助你吃得更慢。你也可以試著在每一口食物之間喝一小口水,或者和身邊的人聊天。
有些人會設置計時器,並試圖在預先確定的時間段內吃完一頓飯,比如,我這頓飯一定要花半小時吃完。但這會使你的注意力從自身挪開,並將注意力放在計時鐘上。然而,對於那些剛接觸慢食概念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強有力的方法。
吃得慢有很多好處,但這並不容易。慢下來並不是喊喊口號就慢了,它需要真正的訓練,需要極大的耐心。
慢食需要刻意的練習。有些食物比其他食物更容易緩慢進食。簡單地意識到你的進食速度會讓你獲得掌控感,並且能夠識別並控制暴食。
慢食的背後研究
有關慢食好處的最近格外被人重視。一些研究發現,吃得快的人往往體重更重。
例如,2011年發表在《美國飲食協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調查了2500名中年女性的體重指數與自我報告的進食速度之間的關係。自我報告的快食者比慢食者肥胖的可能性高115%。
快速進食者往往在用餐時消耗更多的卡路裡,但在此後的較少時間內感到滿足。
在羅德島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為30名正常體重的女性提供了同一頓飯:一大盤番茄醬義大利麵和帕爾瑪乾酪。這些婦女被分成兩組,每組都被要求吃到飽腹的程度。然而,一組被指示儘快進食,另一組則被指示慢慢進食,並在兩口之間放下餐具。
結果是:快速飲食組的女性在9分鐘內平均消耗646卡路裡,慢食組的女性在29分鐘內平均消耗579卡路裡。
儘管慢食組的女性多花了20分鐘來進食,她們卻少攝入了67卡路裡。吃義大利麵快的女性也比吃得慢的女性報告一小時後飢餓程度更高,儘管她們吃的食物總量更多。
吃得慢會使我們咀嚼得更徹底。這似乎無關緊要,但咀嚼是消化的第一步,超重和肥胖的人往往比健康體重的人咀嚼食物少,吞咽食物快。
2014年發表在《營養與營養學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調查了每口咀嚼的次數如何影響飽腹感。在三個不同的場合,參與者被給予相同類型的披薩,並被要求吃到足夠飽為止。但他們也被要求每次使用不同的咀嚼率,一次使用正常咀嚼率的1.5倍,另次使用正常咀嚼率的2倍。
與基線相比,咀嚼率1.5倍正常量比薩餅的參與者消耗的熱量減少了9.5%,而咀嚼率2倍的消耗的熱量減少了14.8%。
消化是極其複雜的。討論它的全部複雜性遠遠超出了本文的範圍。這裡的要點是,我們給消化的時間越多,每一步的執行就越優化。
進食、食慾和消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相互作用過程,包括荷爾蒙、細胞信號、機械任務、肌肉收縮、研磨食物和向大腦發送信號。有一個能量循環的反饋迴路(有多少食物等待被消化,它們大致是什麼),這個系統比較複雜,但當我們可以主動放慢速度時,它的功能會調整到最佳狀態。
假設你把一些食物塞進嘴裡,然後狼吞虎咽地吃下去。這塊食物降落在你的胃裡時,是一個巨大的未經加工的「塊狀物質」,它沒有被唾液弄溼,沒有被充分咀嚼,你的胃沒有時間準備收縮和分泌胃酸,所以它也會發出「這是啥」的疑惑。
從我們開始進食開始,大約需要20分鐘的時間,食慾調節激素才能被我們的腸道釋放出來,並向我們的大腦發出我們吃了什麼/吃了多少的信號。
儘管傳統上對為什麼我們感覺「飽」的標準解釋主要集中在我們的胃感知我們所吃食物的量上,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最近的研究發現,影響更大的是腸道內的伸展受體,而不是胃。
正因為如此,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是減肥手術對減肥如此有效的原因。這種「縮胃手術」通過顯著減小你的胃的大小,食物更快地進入小腸,使它在一次進食過程中提前伸展。因此,你會更快地感到飽脹。吃得慢也會讓你有更多的時間吃東西,或者更確切地說,是「食糜」,即在你胃裡形成的部分消化的食物的半流體團,到達你的小腸,這可以幫助你感覺吃飽了更少的食物。
「伸展」效應被認為是飽腹的主要指標,但慢食也給我們一個在飽腹之前感到「滿意」的機會。
慢食影響對進食的評價
「滿意」這個詞,和「填飽」、「滿足」不同。滿意感是一種化學反應,這不是一種飽腹感,也不是一種體積的東西,它就像一種化學物質,當你的飽腹感荷爾蒙分泌出來時,你的身體可能會發出信號告訴你「嗯…我很好,我這裡已經差不多了」。
當你心滿意足的時候結束一頓飯,這表明你和你體內的情況是一致的。這意味著你的大腦對食慾的全局掌控,而非無頭腦的暴食。
但,這種情況異常罕見,現實中有太多事情可以打斷我們的「滿意」感。比如,時間。極度壓縮的時間,會讓我們捨棄「滿意」,而僅僅只追求「吃飽」。為什麼?因為工作在催著你。
連續工作被看做勤奮和「很拼」,不斷提高工作效率能讓公司獲得僱傭你真正的價值,也能給你帶來回報。有人總用工作來當做沒有時間好好吃飯的藉口。
許多聲稱能幫助我們管理吃(吃什麼,什麼時間吃)的應用程式,也許會有點幫助。在這種應用程式裡,我們可以跟蹤自己的食物,可以告訴我們吃了多少克這樣的東西,並且用數據告訴使用者:沒錯,你吃這麼多夠了,你可以忽略你身體的信號,這也是你的自我命令之一。
慢食VS超加工食品
吃得慢會影響一個人對超加工食品的消費。超加工食品是在已經加工過的食品基礎上再加工的食品,這類食品通常含有五種以上工業製劑,並且是高糖、高脂、高熱量的食品。人們往往會把超加工食品打上「便捷」但是「沒有營養」的標籤。
2016年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人平均57.9%的卡路裡來自超加工食品。超加工食品被設計成可以快速食用。它們的本性使人們吃得很快。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吃超加工食品的飲食,平均每天攝入的熱量比全加工食品或最低加工食品的飲食多508卡路裡。儘管這兩種飲食的膳食都含有相同數量的卡路裡、脂肪、蛋白質、糖、鹽、碳水化合物和纖維。問題出在哪呢?在這項研究中,超加工飲食中的進食率要高得多。與未加工的飲食相比,超加工飲食的參與者每分鐘多攝入17卡路裡。
如果吃得夠慢,大多數超加工食品的味道都味同嚼蠟。比如,你從來沒有看到有人說「慢慢品嘗一片薯片」,不會有人坐下來嘗新品漢堡並寫出文採斐然的食評。所以,如果你吃得慢,大多數加工食品的味道都不好,它們依賴於被迅速吃掉,來獲得強烈的飽腹感。
小結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時刻準備著」的狀態中,但慢慢地吃東西會鼓勵身體進入最優化的消化狀態,得到放鬆和滿意感。
你可以在任何地方練習慢食,除了幫助你少吃,它也沒有額外的花費。慢食還可以幫助緩解消化問題,以及告別不連貫的飲食習慣。
但要注意的是,慢食也要集中精神。如果你吃飯時盯著手機、筆記本電腦或電視的時候,進食速度會加快。因此,如果要練習慢食,可以拋開這些電子產品,好好吃飯。
慢下來,多咀嚼,尤其是吃肉類的時候,充分的咀嚼可以增加蛋白質的消化率,這對增肌者也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