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真題閱讀理解試題及名師解析(27)

2020-12-06 考研幫(kaoyan.com)

In spite of 「endless talk of difference,」 American society is an amazing machine for homogenizing people. There is 「the democratizing uniformity of dress and discourse, and the casualness and absence of difference」 characteristic of popular culture. People are absorbed into 「a culture of consumption」 launched by the 19th - century department stores that offered 「vast arrays of goods in an elegant atmosphere. Instead of intimate shops catering to a knowledgeable elite.」 these were stores 「anyone could enter, regardless of class or background. This turned shopping into a public and democratic act.」 The mass media, advertising and sports are other forces for homogenization.

Immigrants are quickly fitting into this common culture, which may not be altogether elevating but is hardly poisonous. Writing for the National Immigration Forum, Gregory Rodriguez reports that today’s immigration is neither at unprecedented level nor resistant to assimilation. In 1998 immigrants were 9.8 percent of population; in 1900, 13.6 percent .In the 10 years prior to 1990, 3.1 immigrants arrived for every 1,000 residents; in the 10years prior to 1890, 9.2 for every 1,000. Now, consider three indices of assimilation - language, home ownership and intermarriage.

The 1990 Census revealed that 「a majority of immigrants from each of the fifteen most common countries of origin spoke English 『well』 or 『very well』 after ten years of residence.」 The children of immigrants tend to be bilingual and proficient in English. 「By the third generation, the original language is lost in the majority of immigrant families.」 Hence the description of America as a 「graveyard」 for languages. By 1996 foreign–born immigrants who had arrived before 1970 had a home ownership rate of 75.6 percent, higher than the 69.8 percent rate among native-born Americans.

Foreign-born Asians and Hispanics 「have higher rates of intermarriage than do U.S.–born whites and blacks.」 By the third generation, one third of Hispanic women are married to non-Hispanics, and 41 percent of Asian–American women are married to non-Asians.

Rodriguez notes that children in remote villages around the world are fans of superstars like Arnold Schwarzenegger and Garth Brooks, yet 「some Americans fear that immigrants living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remain somehow immune to the nation’s assimilative power.」

Are there divisive issues and pockets of seething anger in America? Indeed. It is big enough to have a bit of everything. But particularly when viewed against America’s turbulent past, today’s social indices hardly suggest a dark and deteriorating social environment.

21. The word 「 homogenizing 」 (Line 2, Paragraph 1) most probably means

[A] identifying. [B] associating. [C] assimilating. [D] monopolizing.

22.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he department stores of the 19th century

[A] played a role in the spread of popular culture.

[B] became intimate shops for common consumers.

[C] satisfied the needs of a knowledgeable elite.

[D] owed its emergence to the culture of consumption.

23. The text suggests that immigrants now in the U.S.

[A] are resistant to homogenization.

[B] exert a great influence on American culture.

[C] are hardly a threat to the common culture.

[D] constitute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24. Why are Arnold Schwarzenegger and Garth Brooks mentioned in Paragraph 5?

[A] To prove their popularity around the world.

[B] To reveal the public’s fear of immigrants.

[C] To give examples of successful immigrants.

[D] To show the powerful influ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25. In the author’s opinion, the absorption of immigrants into American society is

[A] rewarding. [B] successful. [C]. fruitless. [D]. harmful.

名師解析

21. The word 「homogenizing」 (Line 2, Paragraph 1) most probably means

「 homogenizing 」 ( 第一段第二行 ) 一詞的大致意思是

[A] identifying. 識別 確認 [B] associating. 聯繫,聯合

[C] assimilating. 吸收,同化 [D] monopolizing. 獨佔,壟斷

【答案】 C

【考點】 詞義題。

【分析】 本題的答案直接可以定位到第一句話。文章說「儘管人們不停地談論差異」,用到了表示轉折的「 in spite of 」,後面顯然就是與前面的意思相反了。差異的反面自然是相同。如果考生沒有把握,只要繼續讀兩句,就會發現作者描述的都是一個同化了的社會的特徵。而「 homogenize 」這個單詞,如果從詞根來分析,也不難判斷。「 homo 」表示相同的,比如同性戀就是「 homosexual 」,而「 homogenize 」的原意就是「使均勻,均質化」,所以只有 [C] 「 assimilate 」這個單詞合適。「 assimilate 」的本意是「吸收,消化」,後引申為「使相同、使相象」,以及「把 ( 移民或文化出色的群體 ) 同化到盛行的文化中」。 [A] 「 identify 」一般表示對身份的「識別,確認」,不合題意。 [B] 「 associate 」表示「聯繫,聯合」,不合題意。 [D] 「 monopolize 」 ( 獨佔 , 壟斷 ) ,這個單詞由「 mono( 單一 ) + pole( 極 ) 」構成,用在本處意思不符合。

22.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he department stores of the 19th-century

在作者看來, 19 世紀的商場

[A] played a role in the spread of popular culture. 在傳播流行文化方面發揮了作用。

[B] became intimate shops for common consumers. 成為了和普通消費者關係親密的商店。

[C] satisfied the needs of a knowledgeable elite. 滿足了知識精英的需要。

[D] owed its emergence to the culture of consumption. 其出現歸功於消費文化。

【答案】 A

【考點】 事實細節題。

【分析】 題幹關鍵詞「 department stores 」出現在第一段第三句,該句子的意思是「人們沉迷於一種始於 19 世紀的商場的消費文化」。隨後進一步解釋說「商場和那些精品店不一樣,是人人都可以去的,購物變成了一種民主和公眾的活動」。也就是說,商場對於流行文化的傳播起到了推動的作用,故 [A] 為本題的正確答案。 [B] 的錯誤在於它故意將那些迎合精英人士的精品店與其顧客的那種親密的關係用在商場與普通消費者的關係上。 [C] 的錯誤在於商場滿足的是普通大眾的需要,而不是那些知識精英的需要。至於 [D] ,它故意顛倒了因果關係,商場的出現推動了流行文化的發展,而並不是流行文化導致了商場的出現。而且作者在這一段結束的時候,還提到,其它的一些推動流行文化發展的因素還有大眾傳媒、廣告以及運動業。

23. The text suggests that immigrants now in the U.S.

本文暗示現在美國的移民

[A] are resistant to homogenization. 對於同化是抵制的。

[B] exert a great influence on American culture. 對美國文化施加了很大的影響。

[C] are hardly a threat to the common culture. 對大眾文化幾乎沒有威脅。

[D] constitute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佔人口大多數。

【答案】 C

【考點】 推斷題。

【分析】 題幹中出現了「 immigrant 」這個關鍵單詞,就是告訴考生,本題解題的關鍵是和移民相關的內容。只有閱讀完相關的內容,才有可能正確答對本題。「 immigrant 」可以定位到第二段。文章說「移民正在快速適應這個大眾文化」。第二句就引用記者的話說「如今的移民既未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也不抵制同化」。這樣一來,就可以排除 [A] 。後面提到美國移民的人口比率只有百分之幾,顯然不可能是人口的大多數,因此 [D] 「移民佔人口大多數」可以被我們排除。不但人數不佔優勢,所佔比率還在縮小,因此,可以說 [C] 「對大眾文化幾乎沒有威脅」是合適的。至於 [B] 項,文中沒有提及。但是考慮到人數這麼少,對美國施加巨大的影響一說就不太現實了。

24. Why are Arnold Schwarzenegger and Garth Brooks mentioned in Paragraph 5?

第五段中為什麼提到阿諾德 · 施瓦辛格和葛斯 · 布魯克斯?

[A] To prove their popularity around the world. 為了證明他們在全球都很受歡迎。

[B] To reveal the public’s fear of immigrants. 為了表明公眾對移民的恐懼。

[C] To give examples of successful immigrants. 為了舉出成功移民的範例。

[D] To show the powerful influ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為了展示美國文化的強大影響。

【答案】 D

【考點】 推斷題。

【分析】 通常在議論文或者說明文中出現事例,引用他人的話等等都是為了說明某一點或者證明某一點。通過引用來判斷作者的目的和意圖也是英語考試中最常見的命題方法。通過關鍵詞彙「阿諾德 · 施瓦辛格和葛斯 · 布魯克斯」定位到第五段。在第二段的時候,作者提到了「同化」的三個標誌,即,「語言」,「房產所有權」和「異族通婚」,第三段講「語言」和「房產擁有權」,第四段講「異族通婚」,都是為了說明美國社會的「同化」能力很強大。第五段提及兩個名人的目的就是說連國外的偏僻的地方的小孩兒都是美國超級巨星的崇拜者,居然美國還有人擔心那些生活在美國的移民對同化免疫。也就是說,作者還是要證明美國文化的強大影響力,故 [D] 為本題的正確答案。 [A] 只是描述了一個表面的事實,而不是作者的意圖目的。 [B] 的錯誤出在它曲解了作者引用羅德裡格茲的話的意圖,作者以上所提及的,都是為了證明美國文化的強大。因為作者緊接著說美國實在太大了,什麼問題都能沾上點邊兒,存在意見分歧的問題,以及一些人很憤怒,都是事實存在,但是都是不必擔心的。言下之意就是,怎麼還會有美國人擔心那些生活在美國的移民對同化免疫?根本不用擔心,因為相比美國動亂的歷史,這一切幾乎不會有什麼影響的。 [C] 「為了舉出成功移民的範例」與作者的寫作意圖則相差很遠。

25. In the author’s opinion, the absorption of immigrants into American society is

在作者看來,移民融入到美國社會是

[A] rewarding. 值得的,有回報的 [B] successful. 成功的

[C] fruitless. 沒有成果的 [D] harmful. 有害的

【答案】 B

【考點】 推理題。

【分析】 該類型題往往需要通過關鍵詞來尋找答案。本題問的是作者對移民融入美國社會這樣一件事的看法,關鍵詞是「移民融入美國社會」,考查的是考生能否從大量的細節中判斷出作者的觀點是什麼。本文作者通篇講述美國的文化是多麼強大,同化的能力是多麼強大,但是作者沒有說同化給美國人帶來了什麼好處,只是說移民對美國不構成威脅。因此排除 [A] 。然後比較 [B] 和 [C] 。選項 [B] 認為美國的移民同化很成功, [C] 認為美國的移民同化沒有成果,但是通讀全文來看,從開始的移民不抵制同化,到適應大眾文化,到住房比率比美國本土人士高,到與異族通婚等等此類的信息告訴我們,美國的移民同化是成功的,不是沒有成果的。故排除 [C] , [B] 為本題的正確答案。 [D] 項錯誤,因為作者在第二段說這種文化雖然不怎麼高尚,但是卻是無害的。

難句解析 :

1. There is 「 the democratizing uniformity of dress and discourse, and the casualness and absence of difference 」 characteristic of popular culture 。

【結構分析】 本句是一個「 there be 」結構,主語有「 the democratizing uniformity of dress and discourse 」和「 the casualness and absence of difference 」。作者將兩個主語用雙引號括在一起,後面加上「 characteristic of popular culture 」做這兩個主語的後置定語。

2. People are absorbed into 「 a culture of consumption 」 launched by the 19th-century department stores that offered 「 vast arrays of goods in an elegant atmosphere 」 .

【結構分析】 本句的主幹結構是「 People are absorbed into 『 a culture of consumption 』」,後接的「 launched 」是過去分詞做後置定語。在這個後置定語裡面,又出現一個「 that 」引導的定語從句,「 that 」指代「 department stores 」。

3. In 1998 immigrants were 9.8 percent of population; in 1900, 13.6 percent .In the 10 years prior to 1990, 3.1 immigrants arrived for every 1,000 residents; in the 10 years prior to 1890, 9.2 for every 1,000.

【結構分析】 很多考生無法理解,問為什麼移民比例前面是 9.8% 和 13.6% ,後面又說移民是每千個人中有 3.1 個和 9.2 個?這裡特別強調,後面的這兩個數據,即 3.1 和 9.2 ,指的是 1980 至 1990 ,以及 1880 到 1890 之間達到的每千人平均移民人數,原文作者用的是「 arrived 」,即,「新來的,新增加的」。也就是說,「在 1980 至 1990 年間,每 1000 個居民中新增加 3.1 個移民;在 1880 到 1890 之間,每 1000 個居民中新增加 9.2 個移民」。

4. The 1990 Census revealed that 「 a majority of immigrants from each of the fifteen most common countries of origin spoke English 『 well 』 or 『 very well 』 after ten years of residence. 」

【結構分析】 句子主幹是「 The 1990 Census revealed that… 」,「 that 」引導一個賓語從句,賓語從句的主語是「 a majority of immigrants , from each of the fifteen most common countries of origin 」做後置定語修飾該主語。本句難點是「 most common countries of origin 」,正確的理解是「最常見的 15 個移民輸出國」。這些移民輸出國並非也不可能都是講英語的國家。

5. Foreign-born Asians and Hispanics 「 have higher rates of intermarriage than do U.S.–born whites and blacks. 」

【結構分析】 本題的理解難點在於「 intermarriage 」。這裡的「異族通婚」指的不是亞裔和西班牙裔之間或者白人與黑人之間,事實上,只要是和非本族人結婚,都屬於異族通婚。所以不能理解為亞裔和西班牙裔的通婚比白人和黑人之間的通婚高。

全文翻譯:

儘管「不停地談論差異」,美國社會卻是一臺令人驚奇的同化人的機器。它具備流行文化的「民主式統一」的服裝和言談,隨意以及缺乏差異的特徵。消費文化始於 19 世紀的百貨商店,這些商店在「幽雅的環境中」供應大量商品,人們對這種文化非常沉迷。與那些迎合知識精英的關係親密型商店不同,這些百貨商店是「任何階級和背景的人都可以進入的」。這使得購物變成了一種公共和民主的行為。而大眾傳媒、廣告和運動行業則是促進同化的其它幾個因素。

移民正在迅速地適應大眾文化,雖然這種文化也許不夠高尚,但是它卻幾乎是無害的。格瑞 · 羅德裡格茲在為《國家移民論壇》撰稿時報導說,如今的移民既未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也不抵制同化。 1998 年,移民佔總人口的 9.8% , 1900 年佔 13.6% 。在 1990 年前的 10 年內,每 1,000 個居民中增加了 3.1 個移民;而在 1890 年前的 10 年中,每 1,000 個居民中增加了 9.2 個移民。現在,考慮一下同化的三個指數——語言,房產所有權和異族通婚。

1990 年的人口普查表明,「來自於最大的 15 個移民輸出國的移民中的大多數人在居住十年後英語講得很好或非常好」。移民的孩子往往能夠說兩種語言並且精通英語。「到了第三代,原先的語言在大部分的移民家庭中喪失」,因此美國也被描述成語言的墳墓。到 1996 年為止, 1970 年之前到達的外國移民擁有房產的比例達到 75.6% ,高於本土美國人的比例。

亞裔和西班牙裔移民的「異族通婚率比美國本土黑人和白人的比例要高」。到了第三代,三分之一的西班牙裔婦女嫁給了非西班牙裔人士, 41% 的亞裔婦女嫁給了非亞裔人。

羅德裡格茲指出,全世界偏遠鄉村的兒童都是阿諾德 · 施瓦辛格和葛斯·布魯克斯這樣偶像的崇拜者,然而居然「一些美國人害怕居住在美國境內的移民在某種程度上對這個國家同化作用是免疫的。」

在美國存在有意見分歧的問題以及隱藏的怒火嗎?確實如此。美國大到可以和任何事情都沾點邊兒。但是,與美國動蕩的過去相比,如今的社會各項指標幾乎都表明不會出現社會環境黑暗和惡化。

相關焦點

  • 新東方2019年6月英語四級閱讀真題解析(視頻)
    新東方四六級真題解析 ——6月15日鎖定新東方網四六級頻道,最強教師陣容帶你看懂四六級考試![更多真題詳情]   【四六級直播解析】   四級閱讀解析由劉琦老師給大家講解——   劉琦:今天上午考完四級的同學不知道目前的狀態怎麼樣。整個四級閱讀如果複習到位的話理論上講不會有太大問題。所以我直接選擇最難的一篇選詞填空。
  • 英語真題閱讀理解試題及名師解析(22)
    名師解析36. What do American parents expect their children to acquire in school? 美國的父母期望他們的孩子在學校裡面學到什麼? [A] The habit of thinking independently.  獨立思考的習慣。.
  • 英語真題閱讀理解試題及名師解析(七)
    [A]offers economic potentials[B]can bring foreign funds[C]can soon wipe out world poverty[D]connects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27.
  • 高中英語,104頁高考原題分析,閱讀理解—說明文(解析版)
    說明文是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的一種常見體裁,著重考查同學們對於語篇的理解能力以及信息處理能力,近幾年全國卷和各地自主命題卷均涉及到這類文章。因此,同學們準確把握此類文章的選材、命題特點、掌握相應的閱讀策略與解題技巧備戰高考非常重要。
  • 英語真題閱讀理解試題及名師解析(24)
    27. According to Bruce Alberts, science can serve as [A] a protector. [B] a judge.[C] a critic.[D] a guide.28.
  • 考研英語真題閱讀理解試題及名師解析(11)
    27. The word 「gizmos" (line 1, paragraph 2) most probably means[A]programs. [B]experts. [C]devices. [D]creatures。28.
  • 英語真題閱讀理解試題及名師解析(29)
    名師解析31. The extinction of large prehistoric animals is noted to suggest that 提及大型史前動物的滅絕是為了說明[A] large animals were vulnerable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 考研英語真題閱讀理解試題及名師解析(十八)
    名師解析  36. What is implied in the first sentence? 第一句話暗示什麼?  [A] Americans are better prepared for death than other people。  美國人對於死亡的準備超過其他人。
  • 2017年考研英語一閱讀理解述評及參考答案
    2017考研初試12月24日至26日進行,新東方網考研頻道時刻關注2017考研初試情況(點擊查看》》2017考研初試真題及答案解析專題),並第一時間為考生提供考研真題答案及答案解析內容,同時新東方考研教師將為考生提供視頻直播解析。敬請關注新東方網考研頻道為您帶來的精彩內容。
  • 2018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試題解析-第一套Part A(杭州新東方)
    以下內容是2018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試題解析-第一套Part A(杭州新東方)供各位考生參考!新東方網四六級頻道第一時間更新公布英語四六級真題答案。同時廣大考生還可隨時@新東方網四六級微博及新東方網四六級微信xdfcet46,與線上老師以及考生隨時互動答疑,敬請廣大考生密切關注2018年12月英語四六級真題解析專題。
  • 海文解析2014年考研英語大綱:閱讀理解Part A
    萬學教育 海文考研 教學與研究中心 王美伊  歷經近二十年的變革,考研英語試題已經逐漸趨於穩定化了。9月13日《201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英語考試大綱》問世了。與2013年相比,英語(一)和英語(二)的傳統閱讀部分內容均沒有實質性變化。考生可以按照原有的複習思路進行系統、深度地複習。
  • 刷高考英語真題,一定要知道的4條鐵律!
    就像巨微《高考英語歷年真題逐句精解》這樣的真題。一句一句細解文章,一步一步細解試題,基礎再弱也不慌。①1句1句細解文章:文章中的重點單詞單獨拉出來注釋意思,每個句子都有語法分析,長難句還有語法圖解,哪句不會看哪句,不用查字典,不用問老師,英語弱也能讀懂文章。
  • 有道精品課一線名師解析2019高考全科試題
    有道精品課名師團隊帶來各科試題進行解析,幫助考生預估考試結果,讓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可以遊刃有餘。同時,基於今年的試題,做出2020年高考命題趨勢的預測,為「新高三」學子在接下來的高考複習中提供依據。那好題的範圍除了大家的共識,歷年高考真題以外,各個地方優秀模考試題,也要我們重視起來。
  • 2018年12月英語四級閱讀真題答案解析(空氣汙染)
    2018年12月英語四級閱讀真題答案解析(空氣汙染)2018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剛剛結束,同學們考的怎麼樣呢,文都四六級老師及時給大家提供了真題答案和解析,供考生參考。以下是2018年12月四級閱讀真題選詞填空的參考答案和解析。
  • 2018年6月英語四級閱讀解析(徐州新東方)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結束當日,新東方網四六級頻道第一時間更新公布英語四六級真題答案,並特別邀請多位新東方教師為廣大考生進行考後試題解析。同時廣大考生還可隨時@新東方網四六級微博及新東方網四六級微信,與線上老師以及考生隨時互動答疑,敬請廣大考生密切關注新東方網四六級頻道以及2018年6月英語四六級真題解析專題。
  • 2015考研英語閱讀理解試題及名師解析(十三)
    名師解析  1. Human ingenuity was initially demonstrated in 人類的創造性最初表現在  [A]the use of machines to produce science fiction. 用機器來創作科幻小說。
  • 2017考研英語(二)真題-閱讀text2答案和解析
    2017考研英語(二)真題閱讀今年難度不大。下面給同學們提供了閱讀text2的答案和解析,以供同學們參考。  26. 【答案】[B] absorb user attention  27.
  • 2019年6月英語六級真題答案仔細閱讀第三套(網絡版)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四六級真題>六級真題>正文2019年6月英語六級真題答案仔細閱讀第三套(網絡版) 2019-06-15 17:46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 2018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真題解析:智慧型手機(大連新東方)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四六級真題>四級真題>正文2018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真題解析:智慧型手機(大連新東方) 2018-12-20 14:38 來源:新東方網
  • 初中英語閱讀理解試題(有答案和解析) 高級
    今天給大家分享繼續分享中考真題(高級版)11.閱讀理解 One night, when I was eight, my mother gently asked me a question I would never for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