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竟能讓失去的眼睛重新長出?新研究揭示奧秘

2021-01-09 騰訊網

這將帶來哪些啟示意義?

本文轉載自「細胞」

如果在淡水中生活的小型真渦蟲地中海圓頭渦蟲(Schmidtea mediterranea)的眼睛發生了什麼意外,它們可以在幾天內把眼睛長回來。它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這是一個科學難題---美國懷特黑德研究所的Peter Reddien實驗室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

該實驗室的最新項目提供了一些啟示:在一項新的研究中,Reddien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類新的細胞,在這種真渦蟲完成重建它的神經迴路的困難任務時,這些細胞可能作為一種路標(guidepost),幫助將它的軸突從眼睛引導到大腦中。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6月26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uscle and neuronal guidepost-like cells facilitate planarian visual system regeneration」。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a3203。

地中海圓頭渦蟲的眼睛由捕捉光線的感光神經元組成,這些神經元用長而細的突起(稱為軸突)連接到大腦中。它們利用眼睛對光線的反應來幫助它們在環境中導航。

真渦蟲是研究再生的流行模型,它們可以重新長出身體的幾乎任何部分;眼睛是一個有趣的研究部分,這是因為再生視覺系統需要真渦蟲重新連接它們的神經元以連接到大腦。

當神經系統在胚胎中發育時,第一批神經纖維,稱為先鋒軸突(pioneer axon),蜿蜒穿過組織,形成感知和解釋外部刺激所需的神經迴路。軸突沿途得到稱為路標細胞(guidepost cell)的特殊細胞的幫助。這些特殊細胞被安置在選擇點--軸突的路徑可能會在不同的方向發生分叉的地方。

在許多有機體中,一旦發育完成,這些路標細胞就不再是優先考慮的問題,而且通常在成年後就不再更新。這也是為什麼當人類遭遇大腦或神經損傷時,損傷通常是永久性的原因之一。

Reddien說,「這是一個我們根本沒有想過的再生之謎。當神經系統的初始發育通常涉及一些被認為是短暫的線索時,成年動物如何才能再生功能性的神經系統?」

隨後,在2018年,Reddien實驗室的科學家Lucila Scimone在成年真渦蟲身上發現了一些令人驚訝的東西:一組神秘的細胞,看起來它們可能在引導生長中的軸突方面發揮作用。她注意到了這組細胞,這是因為它們共同表達了兩個不常出現在一起的基因,而且有些細胞明顯地靠近眼睛。

她說,「我被這些細胞吸引住了。」它們以極少的數量出現在她檢查的每一個真渦蟲身上(正常的真渦蟲可能有5個左右這樣的細胞;較大的真渦蟲可能有多達10個)。它們分為兩個不同的群體:一些位於真渦蟲的眼睛周圍,另一些則沿著通往大腦中心的路徑間隔開來。當她追蹤現有軸突從真渦蟲的眼睛通往大腦的路徑時,它們無一例外地與這些細胞的位置相吻合。

當這些研究人員對這些細胞進行表徵時,他們發現它們並沒有表達任何感光神經元特徵性的基因,相反,它們具有經常在肌肉組織中發現的標誌物。Scimone說,「這是非常驚人的,這是因為這不是肌肉細胞在大多數動物中的作用。」

在其他有機體中,路標細胞通常是神經元或神經膠質細胞。肌肉細胞起著路標的作用是不尋常的;但Reddien實驗室過去的研究已發現,真渦蟲肌肉細胞扮演著其他特殊的角色,比如分泌胞外基質。這些研究人員如今想知道,他們是否可以將起著路標的作用添加到真渦蟲肌肉細胞的一長串功能列表中。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這些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系列實驗。Reddien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Kutay Deniz Atabay說,「我們開發了一種眼球移植方法:你可以從一隻動物身上取下一個眼球,並將它移植到另一隻動物身上。當你這樣做的時候,該眼球的軸突投射,如果位置合適的話,基本上會將它們自己正確地連接到大腦,從而產生功能狀態。」

這些研究人員還通過基因改造構建出有肌肉細胞但沒有眼睛的真渦蟲,然後將眼睛移植到它們沒有眼睛的頭上。果然,感光神經元正常生長,蜿蜒著向這些肌肉細胞延伸,在遇到這些肌肉細胞後又調整它們自己的軌跡。

如果沒有這些肌肉細胞,情況就不一樣了。當這些研究人員將眼睛移植到沒有這些肌肉細胞的真渦蟲身體的較遠部位時,感光神經元並沒有連接到大腦中心。同樣地,當他們將眼睛移植到經過基因改造沒有這些肌肉細胞的真渦蟲身上時,它們的感光神經元仍然在生長---但是這些感光神經元並沒有正確地連接到大腦。

這些發現綜合起來表明,這些細胞完全獨立於視覺系統---它們並不是因為眼睛或感光神經元而形成的,而很可能是在這些神經元生長之前就已經建立起來了---這為它們起著路標的作用提供了更多證據。

這些細胞類似路標的活動引出了一個問題:這些細胞如何知道它們自己的位置?Reddien說,「我們發現肌肉中有一種信號分子的模式,這種模式決定了這些細胞的位置。如果我們擾亂這個系統的全局位置信息,那麼這些細胞就會被放置在錯誤的位置,然後軸突就會延伸到錯誤的位置---因此我們認為有一個位置信息框架,在再生過程中放置這些細胞,這使得它們能夠在正確的位置上作為路標發揮作用。」

目前,這些研究人員還不知道這些細胞究竟是如何與生長中的軸突進行溝通,以充當路標的作用。它們可能釋放某種信號分子吸引軸突,也可能是利用跨膜蛋白進行交流。

Reddien說,「這將是未來一個令人興奮的研究方向。我們如今鑑定出這些細胞的轉錄組,這意味著我們知道這些細胞表達的所有基因。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可以從功能上進行探究的基因列表,以便嘗試觀察哪些基因介導這些細胞的功能。」

這項研究在旨在擴大再生醫學能力的一系列工作中向前邁進了一步。Atabay說,「想像一下有人經歷脊髓損傷或眼睛損傷或中風而導致神經迴路喪失的場景。我們如今無法完全治癒這些病例的原因是,我們缺乏關於這些系統如何再生的基本信息。研究具有再生能力的有機體可以提供很多見解。就這項研究而言,我們觀察到,再生失去的系統可能是不夠的,你可能還需要再生讓該系統保持正確模式的系統。」

參考資料:

1.M. Lucila Scimone et al. Muscle and neuronal guidepost-like cells facilitate planarian visual system regeneration.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a3203.

2.Rachel Roberts-Galbraith. Guide cells help navigate axon regeneration.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c8066.

3.These muscle cells are guideposts to help regenerative flatworms grow back their eyes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6-muscle-cells-guideposts-regenerative-flatworms.html

相關焦點

  • Science:神奇的動物竟能讓失去的眼睛重新長出
    地中海圓頭渦蟲的眼睛由捕捉光線的感光神經元組成,這些神經元用長而細的突起(稱為軸突)連接到大腦中。它們利用眼睛對光線的反應來幫助它們在環境中導航。真渦蟲是研究再生的流行模型,它們可以重新長出身體的幾乎任何部分;眼睛是一個有趣的研究部分,這是因為再生視覺系統需要真渦蟲重新連接它們的神經元以連接到大腦。
  • 揭示新奧秘 提供新思路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更為顯著的是,本次入選項目具有原創性突出、社會意義重大的特點,其中「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揭示了蝗蟲群聚成災的奧秘,對世界蝗災的控制和預測,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首個新冠病毒蛋白質三維結構的解析及兩個臨床候選藥物的發現」和「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的構建」對解決當前全球面臨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重大意義。
  • 封面動態:研究揭示水蠟蟲共生體的奧秘
    原標題:封面動態:研究揭示水蠟蟲共生體的奧秘 雙足行走可能使人類具有獨特投擲能力  達爾文猜測,雙足行走也許使得人類具有獨特的能力——扔東西扔得非常好。雖然一些靈長類動物(包括黑猩猩)時不時地也會扔東西,但它們扔東西的速度和準確性甚至遠不及小男孩。Neil Roach及其同事分析了大學棒球運動員投擲動作的生物力學,以便更好地了解這種新穎行為的演化。發現表明,人類上體的適應性使我們能夠以一種類似於彈弓的方式在肩膀中儲存和釋放彈性能。使得這種能量存儲方式成為可能的、在形態方面所發生的這些關鍵變化的證據保存在原人化石記錄中。
  • 研究揭示渦蟲抗衰老機制
    regulated in asexual and sexual worms」的文章,揭示了一種渦蟲如何克服衰老過程,實現不老傳說的奧秘,這將有助於減緩人類細胞衰老,以及了解衰老相關的特徵,這一成果公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
  • Science:研究揭示大腦與眼睛神經元再生機制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現在,來自聖母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和佛羅裡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關鍵的基因網絡,這些網絡調節著確定神經元是否會在某些動物中再生。研究作者,巴黎聖母院生物科學系教授戴維·海德說:「這項研究表明視網膜神經元可以再生。我們現在認為,大腦中神經元的再生過程將是相似的。」。
  • 揭示B肝感染奧秘 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此前,肝臟及器官移植開拓者、2012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得者託馬斯•斯塔茲爾博士,因發現C肝病毒而獲得2020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的哈維•阿爾特博士,美國肝病研究學會主席安娜•洛克博士等,也曾獲得該獎。發現病毒受體,揭示B肝感染奧秘李文輝2001年從協和醫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到美國哈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後擔任講師。
  • 女子路過一輛電動車,卻發現手套裡有雙眼睛,隨後竟伸出一隻貓頭
    不過大家是否想過那些無家可歸的流浪動物是如何過冬的嗎?獸醫小明今天就要為大家講述一件心酸的小故事。這名女子早上正在小區裡散步,在路過一輛電動車的時候卻感覺到了一絲不對勁。她發現電動車左邊的手套裡面好像有雙眼睛,女子還以為是自己眼花了,她鼓起勇氣,想要湊近看清楚,隨後竟伸出一隻貓頭。女子沒想到手套裡竟然「長出了」貓,當下直接愣住了。
  • 切掉的眼睛還能再生?《科學》揭示這種神奇生物的秘密
    科學家們發現,如果不是簡單粗暴地砍掉它整個腦袋,而是僅僅切掉它的眼睛,在幾天之後,真渦蟲的眼睛也能重新給長回來,並且新的眼睛還具有正常的功能。這個現象讓科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畢竟想讓眼睛具有正常的功能,只長出感光細胞可不夠。這些動物還必須把感光細胞和大腦用神經連接起來。
  • 研究測序動物基因組 科學家獲知生命的秘密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朝日新聞消息,《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兩篇論文分別報告了美西螈和真渦蟲的基因組,揭示了二者再生能力背後的遺傳學基礎。研究人員將那些在再生肢體細胞中表達較豐富的基因和microRNA序列標記為進一步研究的目標,並且發現美西螈缺少Pax3基因—— 一種對許多其他動物的發育至關重要的基因。美西螈可以再生全部肢體,而真渦蟲甚至可以在被切成碎塊後重新長出整個身體。研究人員一直以來想要了解其中的奧秘,弄清楚其根本遺傳機制。
  • 從環節動物到脊椎動物,揭示人類大腦進化奧秘
    研究表明,環節動物具有一定的感知、協調運動和學習能力,與其相關的神經解剖結構則指示了其他物種類似的行為活動模式背後的機制。水蛭可以產生兩種節律行為:心跳和遊動。規則的心跳節律是由心臟起搏神經元產生的,具體表現為動作電位與抑制性突觸電位的交替爆發。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2019-02-28 中國新聞網 鄭瑩瑩 徐明睿 雖然有報導稱家蠶的一些突變體可部分取食其它植物葉片,但決定家蠶桑葉專食性的分子基礎及相關的基因一直沒有得到揭示和鑑定。  家蠶有76個味覺受體基因,研究人員根據前期的研究線索,針對位於三號染色體上的唯一味覺受體基因GR66開展了功能分析,並利用轉基因和CRISPR/Cas9等基因編輯手段獲得了其純合突變體。
  • 化石記錄揭示最早節肢動物「光感保護器」
    科技日報北京8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14日發表的一項演化學研究,瑞典科學家報告發現了有5400萬年歷史的大蚊眼睛化石,這是迄今已知的首個節肢動物的黑色素避光色素化石記錄。進一步分析揭示了在化石形成過程中,大蚊眼構造會發生哪些改變,而此前對其它節肢動物(如三葉蟲)化石的眼構造解讀可能需要重新評估。昆蟲和甲殼動物這類節肢動物的複眼是動物界最常見的視覺器官。複眼的演化歷史可以追溯到至少5.2億年前,研究早期樣本可以獲得對節肢動物眼睛和視力的更多認識。
  • 陝西首次揭示周氏虎鳳蝶的奧秘
    本報訊 自從蝴蝶學專家壽建新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袁向群於2006年在陝西發現了周氏虎鳳蝶後,今年壽建新和蝴蝶收藏家雷生輝又發現了周氏虎鳳蝶的兩種形態,通過對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的觀察研究,壽建新首次發現並揭示了周氏虎鳳蝶的奧秘。
  • 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發表文章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文章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在人類歷史上,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三大自然災害,在全球造成了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是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20世紀七十年代,國際上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經過50多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
  • 榕樹盆景失去了葉子,該如何讓它重新長出葉子來,一起來學一下
    榕樹盆景失去了葉子,該如何讓它重新長出來,一起來學一下說到盆景那榕樹盆景肯定是最受人們歡迎的盆景之一了,如果養護得當它能夠四季常綠,而且形態非常的多具有很獨特的風韻,生命力很頑強及耐陰又耐旱適合粗放的管理模式有著如此多的有點怎麼能讓人們不喜歡呢?
  • 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上海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中科院 供圖 攝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 對超級沉默DNA的研究揭示了重新編程細胞的新方法
    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Perelman School 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研究人員上周在分子細胞上的一項研究,新描述的超級沉默的DNA片段揭示了一種重新規劃細胞身份的新方法,用於再生醫學研究和某一天的臨床研究
  • 科學研究揭示動物眼中的世界什麼樣
    北京時間1月2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多少個世紀以來,人類並不清楚其他動物如何看世界,也不知道它們究竟看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最新科學研究揭示了動物驚人的視覺差異。以下為幾種動物看世界的方式。
  • 英科學家揭示海馬繁殖的奧秘
    ( 生物谷配圖)更多生物圖片請進入        英國科學家日前首次揭示了黃海馬繁衍後代的奧秘,這可能對保護海馬這一瀕危海洋動物具有重要意義。          與其他動物或人類不同,雄海馬承擔了孕育下一代的主要任務,它們將海馬寶寶藏在自己的育兒袋中,直到小海馬出生。此前,科學家普遍猜測雄海馬直接將精子排入育兒袋,在那裡與雌海馬排入的卵子結合,完成卵子的受精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