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後海洋生物將大增,人類飢餓問題將解決,再窮也能吃海鮮

2020-12-08 三體使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地球目前的人口多達70億,而這個數目也就造成了,全球資源如果平均到每個人身上的,將是不夠的。因此,我們目前還面臨著許許多多的飢餓問題,因為我們所需要的資源,以及糧食的需求正在日益地增加。

而我們也通過史實以及當下某些環境知道,當食物不足的時候,人們為了活下去將會出現暴亂,甚至是會出現戰爭。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我們都知道和平的來之不易,因此對於這樣的現象,一份可持續發展的報告就顯得十分地重要了。

這一份可持續發展報告是什麼?

這篇報告刊登在英國一家名為《自然》報刊。在這項報告中指出,如果人們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路線不斷地走下去,那麼從現在到2050年,我們將會迎來食物的大豐收,而其中海鮮的數量更是如此,據統計到時候,海鮮的年產量將會相較於現在增加2100萬噸,甚至如果發展得更好,可達到4400萬噸。

這樣的數據無疑是令人亢奮的,當然除了海鮮之外,我們的肉類的數量也會增加,而到了21世紀中期的時候,相信人類的食物問題將會被解決。當然除此之外,我們人類的飲食結構,也有可能因此而改變。

那麼我們該如何實行這一項可持續發展的報告呢?

這項可持續發展報告雖然是科學家研究出來的,但是想要實現,則是需要考慮相當多的因素,才能夠達到最理想的效果,而其中就夾雜著政策、技術提升、甚至還有根據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想要實施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沒有政策,這樣的發展無疑是空談。並且政策的實施,可以為海洋可持續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可以有效促進海洋環境的變化。因為在此之前,我們的人類活動嚴重地影響了海洋環境。比如說,我們的過度捕撈,將沒有處理的廢水排入海中。

而這樣的行為無疑都是些目光短淺的行為,而為了海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就頒布了相關的海洋保護法,使得人們能夠合理地捕撈,海洋的生物也能夠有時間來進行合理的繁殖以及生長。

對於我們來說,我們雖然有了政策,但是這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發展技術,因為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此克里斯多福團隊研究表明,如果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方法,未來海洋生物的產量將是客觀的,不僅如此,還會因為技術的不斷提升,使得促使海洋的物種發展更進一步。

而在未來我們人類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需求將會出現多樣化,而這樣多樣化的出現將會促使,生產力的發展更進一步。而在那時,我們人類也許將會對海洋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試想一下,地球的陸地和海洋是三七分的,三分能養育如此多的人類,那麼七分的海洋又將會是什麼樣子,讓我們一起去期待吧。

相關焦點

  • 30年後海洋食物將大增,人類飢餓問題被解決,窮的只能吃海鮮了
    英國雜誌《自然》刊登的一份可持續糧食生產報告顯示,至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加至2100萬噸,甚至可達到4400萬噸,將佔據21世紀中期人口所需肉類總增幅的12%-25%。這種情況的出現,在解決世界飢餓人口問題的同時,也極大可能會改變未來人們的飲食結構。
  • 專家預測再過30年,全球窮的只能吃海鮮了
    據環球網報導,隨著全球人口數量達到飽和,人類對於食物以及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甚至現在已經有不少地方出現了糧食危機。一些專家對未來的食物結構也進行了預測,那就是再過30年,全球很有可能窮的只能吃海鮮了,因為海洋食物在未來的飲食結構中的佔比將越來越大,看來吃貨們的福音來了!
  • 2050年海鮮會成為人類主要食物?糧食報告:人口飢餓問題或解決!
    2050年海鮮會成為人類主要食物?糧食報告:人口飢餓問題或解決!今年疫情在出現之後,一個問題引起了中國網友的關注,那就是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卻時時刻刻都面臨著糧食短缺的問題,甚至很多都需要通過進口的方式來滿足需求。
  • 臺媒:將海洋漂浮塑料微粒吃下肚 海鮮成新食安兇手
    ,有6到8成都是塑料,這些塑料碎裂成無法分解的塑料微粒,吸附和釋放有毒物質,成為魚、蝦、貝類的食物,再經由食物鏈,通通被人類吃下肚,造成新食安危機。據報導,臺灣綠色和平發布「海鮮中的塑料」報告,從2002年至2013年,全球塑料產量從2.04億噸增加至
  • 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曾窮到頓頓吃海鮮,現在呢?
    蘇春發家也經營著旅遊服務業、海產品養殖和邊貿產業,年純收入達30萬元。「這個數在村裡還不算高的。」他直言。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要立足獨特區位,夯實提升中國-東協開放平臺,構建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
  • 水母將成最受歡迎的海鮮,科學家也支持吃它,原因為何?
    根據美國《sciencealert》報刊9月21日的科學報告指出,伴隨著人類對於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如今很多人類食譜中的海鮮都開始出現瀕危,所以,未來人類的食物或發生變化,水母或許會成為下一個最受人類喜愛的海鮮之一,當然,即使人類不喜歡,或許未來也將沒得選。
  • 美味的海鮮還能吃嗎?日本要將百萬噸核輻射水排入大海
    導讀:美味的海鮮還能吃嗎?日本要將福島百萬噸核輻射汙水全部排入大海,專家們都不太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事情!日本內閣會議將在10月底前正式決定,把福島核電站第一號機組核廢水排入太平洋。屆時,123萬噸核廢水,將從2022年起向太平洋排放,持續長達30年。日本還說:將福島核事故汙染水排放到海洋中是安全的,並強調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的風險「非常小。 真是讓專家們都不敢相信的決定,日本竟然要將123萬噸核汙水排入大海。
  • 愛吃海鮮的人有口福了!未來30年海產品將增產75%
    美國「優睿科」網站8月19日報導,俄勒岡州立大學(OSU)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未來30年,政策改革和技術進步可能會推動海產品產量增長75%。相關論文同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中。這項研究十分重要,因為到2050年,地球預計將有98億人口需要養活。研究人員表示,海產品有潛力滿足人們對蛋白質和營養物質日益增長的需求。
  • 地球預警:30年後,天然海洋魚類將會滅絕
    美國專業科學雜誌的一篇報告,讓全世界震驚,《Science》發出警告:2048年天然魚類將會從海洋中滅絕。科學家分析了過去50年海洋調查和漁業記錄的數據後發現,世界各地捕獲的魚類中,29%的品種捕魚量已經減少到了十分之一。很多魚類資源枯竭或不能再捕撈了,消息一出給各國政府和漁業相關人員帶來了巨大衝擊。
  • 地球到底能養活多少人?消除飢餓,人類還面臨種種難題
    為什麼吃飽比登月還難人類首次登月距今已經有51年了,火星探測器已開啟探索火星之路。人類種植糧食已經1萬多年了,為什麼至今沒有解決人人「吃飽」的問題?吃飽真的比登月還難?我們研究認為,解決人類糧食安全問題,需要技術,需要政策,需要投入,更需要國際合作,最終解決還需要人類文明的提升。
  • 英媒:海洋汙染導致海鮮愛好者可能誤食塑料微粒
    這意味著,如果一個人每周食用兩份貽貝,那麼一年就將吃下多達1.1萬個塑料微粒。這一警告來自比利時根特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而一個英國團隊的最新研究顯示,這種危險很可能還將加劇。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海洋科學家亞當·波特說:「我們把一個普通海鮮食客一年可能吃掉的數千塑料微粒堆在一起,其結果真的相當令人震驚。沒有人喜歡吃塑料,更何況這麼大的量。」
  • 最近大連海鮮怎麼了不能吃嗎 現在疫情期間大連海鮮能吃嗎
    大連本就是一個在海邊的城市,大連的人民也習慣了吃海鮮。但是最近因為新冠疫情是從大連凱洋海鮮公司開始的,於是很多人對大連的海鮮都有了警惕性。那麼大連海鮮現在還能吃嗎?會感染新型冠狀病=病毒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150年後,碳排放將超過5600萬年前「生物大滅絕」?
    在氣候變暖伊始,現在保存在南極洲沉積物中的微生物物種就開始大片死亡,30-40%深海有孔蟲類滅絕;水蒸氣增加,進入高緯度地區,北極雨量大幅增加;海洋地殼溫度升高,也推動巖漿向上運動。最終,這場持續了不到10萬年的全球變暖,通過滅絕部分生物、變換地球地質條件,確定了古新世和始新世生態系統的分野。
  • 聯合國發出預警:2021年將面臨2大災難,所有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根據環球網報導,現在聯合國也發出了預警:2021年人類將面臨2大災難,所有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這兩大災難就是新冠和饑荒,在新的一年裡全世界都可能面臨著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由此看來,或許「2021年才是最糟糕的一年」呢。
  • 科學家預測,人類文明將在2050年遇到大問題,人類如何應對?
    人類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大約有幾百萬年,已知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存在,也就代表人類未來只能在地球上生存,現如今的地球已經千瘡百孔,人類之前並沒有意識到要保護地球,對它進行了很大傷害,即便現在保護環境是每個人做的事情,依然有人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科學家稱或許在2050年的時候,人類文明或會消失。
  • 2021年,人類吃飯將不再是問題!
    人類的吃飯問題,也就是糧食問題,隨著人口的爆炸性增長,工業的大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為我們人類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地球上的人口數量急劇增加,但可耕種的土地又急劇減少,還有自然氣候的影響等等,如何解決人類的吃飯問題成為世界性的難題。
  • 人類消除飢餓面臨的種種難題丨21讀書
    每周一本書  讓閱讀,豐滿人生  在物質條件日益充裕的今天,大部分人很難想像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然而,飢餓在世界範圍內仍然廣泛存在。6.9億人口仍然忍受著飢餓的折磨,10億人口因營養過剩遭受肥胖等富貴病的困擾,世界糧食鴻溝長期存在。  人類何時全面告別飢餓?如何告別飢餓?
  • 蝙蝠不能吃,野生動物不能吃,那海鮮算野生動物嗎?能吃嗎?
    和我們能不能吃野生動物?是緊密相關,卻又不同的兩個問題。 首先,我們看看到底什麼是野生動物?國際上對野生動物(Wildlife)的定義是:所有非經人工飼養而生活於自然環境下的各種動物。我很想不通,雖說歷史總是出奇的相似,但只有短短17年,同樣的劇情怎麼就又重演了一遍呢?這肯定是一場噩夢。努力讓自己醒來,卻發現,一切都不是夢。真的希望同樣的悲劇不要再出現第三遍!2、作為動物保護主義者,我們一直也在呼籲,「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物種大滅絕的問題已刻不容緩!
  • 最不發達的國家,卻能食海鮮吃魚翅,基本不吃青菜
    最不發達的國家,卻能吃魚翅、食海鮮,基本不吃青菜在咱們中國,說一個地方窮,估計在吃上就將就點吃糠咽菜,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至於說到大魚大肉,螃蟹大蝦,那是想都不要想。能吃大魚大蝦,還能叫窮嗎?這應該算窮了吧?聯合國啊,地球上最大的組織機構都說它是最不發達的,它的貧瘠是毋庸置疑的。這個國家就是以海鮮為主食,青菜基本不吃。這是為啥呢?原來,這個國家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它的自然資源匱乏,土地貧瘠,沒有儲水區,不適合種植農作物,全國只有少數植物可以生長,幾乎沒有自然資源。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工業與農業,大部分以捕魚為生。是主要的魚翅出口國。
  • 水母數量大增,拖翻漁船,逼停核電站,是要佔領海洋嗎?
    獅鬃水母的過人之處,不僅僅是體型大,身後還有一條長達30多米的觸手,這個長度和一頭藍鯨的長度相當,非常壯觀。1999年,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所在的呂松島曾因水母而停電;2006年,核動力航空母艦「裡根號」因數千隻水母而癱瘓;2009年,日本一艘漁船意外捕獲大量野村水母,由於數量實在太大,直接將漁船拖翻;2011年,由於水母入侵堵塞冷卻系統的過濾器,蘇格蘭託內斯核電站被迫暫停兩座反應堆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