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後海洋食物將大增,人類飢餓問題被解決,窮的只能吃海鮮了

2020-09-05 奇點使者

英國雜誌《自然》刊登的一份可持續糧食生產報告顯示,至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加至2100萬噸,甚至可達到4400萬噸,將佔據21世紀中期人口所需肉類總增幅的12%-25%。這種情況的出現,在解決世界飢餓人口問題的同時,也極大可能會改變未來人們的飲食結構。



眾所周知,地球人口容量已處於一種較為飽和的狀態,資源和糧食的需求不斷增長。當下某些地區已經出現一種「僧多粥少」的現象,引發矛盾、社會動亂,乃至戰爭,與和平發展主題不相符。如今這一份可持續發展報告的出爐,無疑是一盞明燈,將來會為這個世界驅散無數黑暗。



科學家是如何有把握在不犧牲其他生態系統服務的狀況下,提高海洋食物產量供給的?事實上,想要可持續地進行糧食生產,會受到很多要素的影響,其中便包括:政策改革、技術創新和未來需求。接下來我們便一起來了解一番。

欲想改善海洋環境,政策支持勢在必須

想要增加海洋食物的產量,那麼海洋環境必定不能疏忽。但是,由於人類活動的緣故,不少海洋已經被汙染,哪怕是深海海域,也難逃一劫。另外,出於利益的誘惑,很多漁民過渡捕撈,導致海洋物種數量銳減,這種行為無疑是在飲鴆止渴。



對於此種情況,世界不少國家地區政府已經出臺了相關海洋保護政策,比如休漁期,是指每年在規定的時間內,禁止任何人在規定的海域內捕魚,目的是為了讓海洋中的魚類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長時間。



在未來,相信各地政府將會繼續加強海洋政策的實施。在保證海洋生物得以休養生息的同時,也會在政策上支持生物學家研發更多有效的方法,促進海洋生物的產量。

技術創新是第一生產力

克里斯多福·科斯特羅及其同事是來自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人員,他們利用經濟管理、飼養約束等因素的生物經濟模型,模擬出海洋生物的未來產量,並且對全球海水的養殖潛力進行了預估!



據悉,克里斯多福團隊研究表明,未來的海產品構成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儘管目前野生漁場依然佔據主導地位,但是科技在不斷地發展,技術創新必定會改變大自然的生物物種。屆時,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需求將會多樣化

上面已經提及,資源緊缺已經成為目前地球的問題之一,未來會有更大的需求出現。在未來的世界,需要多樣化會刺激生產力的發展,在更大利益的驅動下,海洋生物可持續孕育生長的數量必定出乎你的意料。

對於深海世界,我們的內心充滿著嚮往。「七分海洋,三分陸地」,是對地球的整體概述,十分之三的地球已經養活了60多億人口,那其餘的十分之七,又會藏著什麼樣的驚喜,是否能夠擴充地球的人口容量呢?這一點相信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俗語有云:「民以食為天」,糧食對於每一種生物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幾經艱苦,終於培育出高產優質的水稻,順利解決了國內糧食緊缺的問題。但是目前世界不少地方依然在鬧饑荒,可持續糧食發展計劃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是一起任重而道遠的使命。

倘若未來海洋生物產量真飆升,世上是否可以徹底解決飢餓問題呢?朋友們,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

相關焦點

  • 30年後海洋生物將大增,人類飢餓問題將解決,再窮也能吃海鮮
    因此,我們目前還面臨著許許多多的飢餓問題,因為我們所需要的資源,以及糧食的需求正在日益地增加。而我們也通過史實以及當下某些環境知道,當食物不足的時候,人們為了活下去將會出現暴亂,甚至是會出現戰爭。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我們都知道和平的來之不易,因此對於這樣的現象,一份可持續發展的報告就顯得十分地重要了。
  • 專家預測再過30年,全球窮的只能吃海鮮了
    據環球網報導,隨著全球人口數量達到飽和,人類對於食物以及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甚至現在已經有不少地方出現了糧食危機。一些專家對未來的食物結構也進行了預測,那就是再過30年,全球很有可能窮的只能吃海鮮了,因為海洋食物在未來的飲食結構中的佔比將越來越大,看來吃貨們的福音來了!
  • 2050年海鮮會成為人類主要食物?糧食報告:人口飢餓問題或解決!
    2050年海鮮會成為人類主要食物?糧食報告:人口飢餓問題或解決!今年疫情在出現之後,一個問題引起了中國網友的關注,那就是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卻時時刻刻都面臨著糧食短缺的問題,甚至很多都需要通過進口的方式來滿足需求。
  • 北海 | 論海鮮,我站在食物鏈頂端 !
    在風浪中討生活的人,對食物並不挑剔,只要能填飽肚子,任何食材都能被烹飪出最佳的滋味。也因疍家漁民吃風的遺存,北海人要吃,就要吃得痛快,大條吃魚、大口吃肉,正餐之餘還有宵夜,不吃到肚圓,決不放下筷子。慶中秋,迎國慶,出遊玩必少不了的一個環節就是「吃貨指南」,今天帶你解鎖來北海,吃海鮮的新玩法。「開春趕飛鯔,煲的魚粥香。留魚打火鍋,吃的鍋底光。蔥姜焗馬鮫,黃魚煎酥黃。
  • 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曾窮到頓頓吃海鮮,現在呢?
    蘇春發家也經營著旅遊服務業、海產品養殖和邊貿產業,年純收入達30萬元。「這個數在村裡還不算高的。」他直言。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要立足獨特區位,夯實提升中國-東協開放平臺,構建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
  • 臺媒:將海洋漂浮塑料微粒吃下肚 海鮮成新食安兇手
    ,有6到8成都是塑料,這些塑料碎裂成無法分解的塑料微粒,吸附和釋放有毒物質,成為魚、蝦、貝類的食物,再經由食物鏈,通通被人類吃下肚,造成新食安危機。據報導,臺灣綠色和平發布「海鮮中的塑料」報告,從2002年至2013年,全球塑料產量從2.04億噸增加至
  • 前有《飢餓鯊》,後有《飢餓龍》,天空霸主來襲!
    那就是《飢餓龍》,今天首發,這個遊戲延續了《飢餓鯊》的吞噬玩法,如果說飢餓鯊是逐漸成長成「海洋的霸主」,那飢餓龍的目標就是「天空的霸主」。前有《飢餓鯊》,後有《飢餓龍》,天空霸主來襲!這同樣是一款休閒益智類遊戲,遊戲中一共有12種巨龍,不過在開始時,玩家只能玩最小的龍「尼寶樂」,其他更高等級的龍都已經被女巫封印。需要不斷的解鎖,這也跟飢餓鯊很相似,不過飢餓鯊吃的大部分都是魚,而飢餓龍則不同,地圖絕大部分都是在天空。
  • 水母將成最受歡迎的海鮮,科學家也支持吃它,原因為何?
    根據美國《sciencealert》報刊9月21日的科學報告指出,伴隨著人類對於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如今很多人類食譜中的海鮮都開始出現瀕危,所以,未來人類的食物或發生變化,水母或許會成為下一個最受人類喜愛的海鮮之一,當然,即使人類不喜歡,或許未來也將沒得選。
  • 深海裡最「坑」的食物,現在想吃都吃不到
    海鮮這東西,大家都不陌生。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流的便利,很多我們不曾見過的海鮮都已走進普通的家庭,經過加工成為一道美食。吃過這麼多美食,唯獨對海鮮情有獨鍾,感覺海鮮不管怎麼吃都吃不膩,而且很多海鮮的營養量都非常高。
  • 愛吃海鮮的人有口福了!未來30年海產品將增產75%
    美國「優睿科」網站8月19日報導,俄勒岡州立大學(OSU)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未來30年,政策改革和技術進步可能會推動海產品產量增長75%。相關論文同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中。這項研究十分重要,因為到2050年,地球預計將有98億人口需要養活。研究人員表示,海產品有潛力滿足人們對蛋白質和營養物質日益增長的需求。
  • 美味的海鮮還能吃嗎?日本要將百萬噸核輻射水排入大海
    導讀:美味的海鮮還能吃嗎?日本要將福島百萬噸核輻射汙水全部排入大海,專家們都不太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事情!日本內閣會議將在10月底前正式決定,把福島核電站第一號機組核廢水排入太平洋。屆時,123萬噸核廢水,將從2022年起向太平洋排放,持續長達30年。日本還說:將福島核事故汙染水排放到海洋中是安全的,並強調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的風險「非常小。 真是讓專家們都不敢相信的決定,日本竟然要將123萬噸核汙水排入大海。
  • 人類消除飢餓面臨的種種難題丨21讀書
    每周一本書  讓閱讀,豐滿人生  在物質條件日益充裕的今天,大部分人很難想像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然而,飢餓在世界範圍內仍然廣泛存在。6.9億人口仍然忍受著飢餓的折磨,10億人口因營養過剩遭受肥胖等富貴病的困擾,世界糧食鴻溝長期存在。  人類何時全面告別飢餓?如何告別飢餓?
  • 古人類是否也吃海鮮?
    海鮮是現代人們非常喜歡的食物,因為海鮮不僅好吃而且還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再加上現在人類卓越的烹飪技術,使得海鮮成為了人們聚會不可缺少的美食,那麼我們不僅會想,吃海鮮這個行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古人類是否也會吃海鮮呢?
  • 從世界上最窮的十億人口當中尋找問題!吃不飽其他都是空談
    從世界上最窮的十億人口當中尋找問題!吃不飽其他都是空談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基本上解決了人口的糧食問題,也正在向世界上貧困國家推廣我們的糧食經驗和技術,正是有一群不斷鑽研的科學家讓我們過上溫飽的生活。糧食問題糧食問題一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翻閱歷史,那些出現天災的饑荒年份路上餓殍遍地,人們都在尋求著生存的機會,社會也會停止發展,科技文化更加無從說起。我們也一直將糧食生產和安全問題放在重要位置,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也幾乎解決全國糧食問題,猶記起看到袁老一個採訪視頻,當看到他說不會再有吃不飽飯的神情,心裡是多麼的感觸和激動。
  • 海洋魚類有寄生蟲?海鮮還能吃嗎?
    經歷了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當前的新冠肺炎,公眾已經了解到很多陸生動物體內攜帶的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等可能極大危害人類健康,拒絕食用非法來源的野生動物已經日益成為社會共識。我國和世界上很多民族一樣,都有著食用海洋魚類的悠久歷史。
  • 2021年,人類吃飯將不再是問題!
    人類的吃飯問題,也就是糧食問題,隨著人口的爆炸性增長,工業的大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為我們人類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地球上的人口數量急劇增加,但可耕種的土地又急劇減少,還有自然氣候的影響等等,如何解決人類的吃飯問題成為世界性的難題。
  • 英媒:海洋汙染導致海鮮愛好者可能誤食塑料微粒
    參考消息網12月4日報導 英媒稱,科學家警告說,如果你天天吃海鮮,那麼這意味著你一年可能吞下了多達1.1萬個塑料微粒,而且情況還會變得更加糟糕。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2月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一份貽貝平均含有90個塑料微粒,而6個牡蠣含有大約50個塑料微粒。
  • 關注飢餓問題,減少食物浪費
    抗擊飢餓成為備受關注的全球性問題 據法新社報導,當地時間10月9日,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據諾貝爾獎官方消息,今年和平獎的頒發是為了表彰世界糧食計劃署「在抗擊飢餓方面的努力,在受衝突影響地區改善和平狀況的貢獻,以及在防止飢餓被用作戰爭和衝突的武器方面的驅動作用」。
  • 20億人吃太多,8億人卻不夠吃?美國人為什麼寧願把食物浪費掉?
    而放眼世界,雖然有大概八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但根據統計,全世界生產的糧食足夠一百五十億人吃飽飯。但現在是全球有八億人挨餓,四十億人吃飽,二十億人走失。吃不完,看來這個數據大家就應該知道,現在全球糧食的根本問題不在於總量不夠,而是在於糧食的分配上均衡。有人餓死,而有人則是怎麼也吃不完,浪費、分配不均、氣候變化,這些因素導致了這種殘酷的現實情況。
  • 想讓孩子發育不受限,家裡再窮,這幾類食物也要多給孩子吃
    文|好孕姐 有孩子後,對當父母的來說應該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可以健康地成長,各方面發育不受限,畢竟孩子發育好,不管是外在的身高體重,還是內在的智力,對他們的一生來說影響都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