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雜誌《自然》刊登的一份可持續糧食生產報告顯示,至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加至2100萬噸,甚至可達到4400萬噸,將佔據21世紀中期人口所需肉類總增幅的12%-25%。這種情況的出現,在解決世界飢餓人口問題的同時,也極大可能會改變未來人們的飲食結構。
眾所周知,地球人口容量已處於一種較為飽和的狀態,資源和糧食的需求不斷增長。當下某些地區已經出現一種「僧多粥少」的現象,引發矛盾、社會動亂,乃至戰爭,與和平發展主題不相符。如今這一份可持續發展報告的出爐,無疑是一盞明燈,將來會為這個世界驅散無數黑暗。
科學家是如何有把握在不犧牲其他生態系統服務的狀況下,提高海洋食物產量供給的?事實上,想要可持續地進行糧食生產,會受到很多要素的影響,其中便包括:政策改革、技術創新和未來需求。接下來我們便一起來了解一番。
欲想改善海洋環境,政策支持勢在必須
想要增加海洋食物的產量,那麼海洋環境必定不能疏忽。但是,由於人類活動的緣故,不少海洋已經被汙染,哪怕是深海海域,也難逃一劫。另外,出於利益的誘惑,很多漁民過渡捕撈,導致海洋物種數量銳減,這種行為無疑是在飲鴆止渴。
對於此種情況,世界不少國家地區政府已經出臺了相關海洋保護政策,比如休漁期,是指每年在規定的時間內,禁止任何人在規定的海域內捕魚,目的是為了讓海洋中的魚類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長時間。
在未來,相信各地政府將會繼續加強海洋政策的實施。在保證海洋生物得以休養生息的同時,也會在政策上支持生物學家研發更多有效的方法,促進海洋生物的產量。
技術創新是第一生產力
克里斯多福·科斯特羅及其同事是來自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人員,他們利用經濟管理、飼養約束等因素的生物經濟模型,模擬出海洋生物的未來產量,並且對全球海水的養殖潛力進行了預估!
據悉,克里斯多福團隊研究表明,未來的海產品構成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儘管目前野生漁場依然佔據主導地位,但是科技在不斷地發展,技術創新必定會改變大自然的生物物種。屆時,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需求將會多樣化
上面已經提及,資源緊缺已經成為目前地球的問題之一,未來會有更大的需求出現。在未來的世界,需要多樣化會刺激生產力的發展,在更大利益的驅動下,海洋生物可持續孕育生長的數量必定出乎你的意料。
對於深海世界,我們的內心充滿著嚮往。「七分海洋,三分陸地」,是對地球的整體概述,十分之三的地球已經養活了60多億人口,那其餘的十分之七,又會藏著什麼樣的驚喜,是否能夠擴充地球的人口容量呢?這一點相信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俗語有云:「民以食為天」,糧食對於每一種生物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幾經艱苦,終於培育出高產優質的水稻,順利解決了國內糧食緊缺的問題。但是目前世界不少地方依然在鬧饑荒,可持續糧食發展計劃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是一起任重而道遠的使命。
倘若未來海洋生物產量真飆升,世上是否可以徹底解決飢餓問題呢?朋友們,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