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去看大海的小夥伴們一定希望自己看到的海湛藍清澈,遠遠地與天空相接,水天一色的場景讓人心曠神怡。然而大海似乎並不是始終以湛藍清澈的面貌出現在我們眼前。它更多給人一種多變的印象,在不同的天氣條件和不同的季節呈現不同的顏色。天晴的時候,海水碧藍;天陰了,海面也就跟著變得發白。海水具有相當好的透明度,尤其在開闊海區,海水清澈的令人心醉。有人認為,如果海水不呈現藍色就是被汙染了。然而,影響海水顏色的因素有很多,汙染只是其中一個方面。這篇文章會逐一揭示這些隱藏因素。

海色和水色的差別及鑑定
在細緻分析海水顏色之前先普及兩個概念。海色和水色這兩個詞雖然看起來相似實際上則大有不同。海色指的是肉眼看過去大片的海面顏色,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一種(前文說晴天海水碧藍,陰雨天海水發白,說的是這個方面)。而如果我們忽視外界光照環境垂直向下看海水,也許結果就不一樣了。此時就指的是海洋水色了,是水體本身所顯示的顏色,是水體對太陽輻射選擇、吸收和散射的結果,與天氣狀況無關,但與水體中所含有的總懸浮物,葉綠素和黃色物質有關。比如某些沙質海岸,由於沙粒散布海水中,很大程度影響了海水的透明度,我們看起來就呈現黃色甚至褐色。

水色有專門的測定標準,用一個直徑30釐米的白色圓盤,放進水裡特定深度,然後用高清相機進行拍照,把顏色與標準色卡對比得到水色的數值。這個數值一般在1—21之間,越小對應的顏色越藍,隨著數值變大逐漸變成綠色,黃色及褐色。海水顏色越藍,我們習慣上也說水色越高。現在隨著科技進步也出現了操作更為便捷的水色計,可以更方便測定相關數據。
影響因素
1,海岸
海岸的組成在海水顏色和透明度方面發揮很重要的作用。沙質海岸,近海泥沙含量巨大,黃色物質多,海水就很難再呈現漂亮的顏色了。與之相反的是基巖海岸,海浪翻卷不會攪動底層混濁的沉澱物(或者說,沒有多少沉澱物),海水看上去就漂亮多了。我國北方地區海岸以沙質為主,南方則以基巖質為主。活火山分布的地區,如夏威夷和可可西裡等,基巖質海岸會多一些。
2,緯度與太陽光照
一般在熱帶陽光強烈地區,陽光穿透力強,海水會更容易呈現藍,綠色,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因素。那些著名的旅遊海島,如夏威夷,馬爾地夫,峇里島,斐濟等幾乎都分布在熱帶海區,然而並不是每一座熱帶島嶼都可以成為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
3,海水鹽度
由於光線的折射、反射作用,海水的鹽度越高,看起來就會越藍。如果鹽度低了,海水就會偏向於青綠色。這也是近岸海水藍不起來的原因之一:近岸海水由於河川注入等普遍鹽度較低。在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大洋環流中心區域,海水鹽度達到最大值,海水很藍。主要的高鹽度海區有地中海,紅海,加勒比海,我國的南海;表層鹽度最高的大洋是大西洋,其次是太平洋。

鹽度低的海區,典型例子就是波羅的海,海水呈現青綠色。
4,汙染物
海洋汙染,近些年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嚴重的問題。汙染物可以毀掉一片本來湛藍清澈的海;失去的不僅僅是美景,還有生態環境,以及靠海而生的人們的健康保障。近海如果毗鄰大城市,那麼很難藍的透明;遠洋地區更明顯,航運繁忙的海域相比其他海域水質要差一些。因此很多濱海地區由於需要發展旅遊業,會盡其所能保護周邊的海洋。至於其他以工業等為支柱產業的城市,情況未必如此。

5,洋流與水團
也許很多人意識不到這一點。相比上面四個宏觀的或自然或人為的因素,這個因素具有很強的區域性,然而正因為這種區域性,在某些地方起了決定性作用。用一個例子,就是我國廈門海域,由於存在局部的上升、下降流,海水受到較大擾動,攪起了底部的泥沙,因此顯得相當混濁。某些水團的存在也會導致海水擾動,從而影響海水的顏色和透明度。
今天分享的內容就到這裡,如果有想要交流的內容,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