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文章摘自《5分鐘職場心理學》,本書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萬兆陽。本期聽書內容經作者授權由水木讀書薈製作發布。
作者簡介:作者萬兆陽,簡書籤約作者。一個善於思考總結且因深愛書文而堅持寫作的通信人,一個成長於大型項目管理工作、崇尚團隊協作的經理人。
特別適合:職場人
編輯 | 知春鹿
1869字 | 5分鐘閱讀
從生物學上講,群居動物都有很多共同特徵,它們做什麼事情,都喜歡以集體為單位開展活動。
這麼做的原因是可以相互關照,共同抵禦外敵。而人類作為社會性的群居動物,在職場這個小集體中,為了更好地生存,自然免不了與人協作。
在協作中有矛盾是必然的,人們受教育的水平、環境因素等影響,每個人性格特點都不同,這些不同的觀念交織在一起,難免產生碰撞。
但有趣的是很多學者發現,不僅是剛入職的小萌新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即使是混跡職場十多年的老江湖,也會遇到同樣的困擾。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活了很多年,怎麼依然不會做人」吧。
學校裡教會我們豐富的知識,卻沒有開設課程,專門教人如何與人打交道。儘管如此,職場中也總有些人,是眾星捧月般的焦點人物,走到哪裡都很受人喜歡。
他們有哪些不一樣的吸引力?他們是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呢?
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探究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擁有好人緣。
1、蹺蹺板定律
蹺蹺板定律是由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相互給予彼此所需要的東西。
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平衡的問題,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個人坐蹺蹺板一樣,要想和諧相處,就要雙方保持支出的平衡和對等。一旦彼此的交換不對等,那麼就會失衡。
現在很多年輕人,由於出生環境優越,在成長的過程中也習慣了家人和老師的寵愛,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
走入社會之後,其他人並不會像父母一樣圍著自己打轉,其他人有什麼好事都並不會想著自己,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職場中很容易被孤立起來。
職場中的人際關係,根本原則是協作,不能總想著自己,也要想著他人。當你處在高處,也不要洋洋得意,記住那些幫助過你的人,你的成功並不是因為自己比別人強,而是因為他人願意託著你。
要相信一個規律,堅信「我愛人人,人人愛我」,便是「成就他人,成就自我」。在得到他人幫助之後,要多幫助他人,並且用積極的態度回饋,保持謙遜,壓低姿態,蓄勢而發。
2、鄰裡效應
有數據表明,在同一層樓中,和隔壁的鄰居交往的概率是41%,和隔一戶的鄰居交往的概率是22%,和隔三戶的鄰居交往的概率只有10%。
其實人和人的關係,會天然地受到環境或位置的影響,班級裡的同桌,宿舍裡的上下鋪,辦公室附近的位置,這些人總能和我們的關係更親密。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由於物理的空間位置更近,常常見面也便於和促進彼此相互了解,加強信任感,進而產生吸引力。
所以我們最應先交往的那些離我們更近,更頻繁的人。
對於職場的同事關係我們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1.非常熟悉親密;2.除了工作外沒有太多接觸的;3.很疏遠的,甚至談不上認識;4.工作很少協作,但日常打招呼的。
我們最應該先維護的是第一種,對於我們非常熟悉親密的這類人群,他們是我們工作圈的核心,我們需要在此圈內打造個人品牌,工作外也需要走動聯繫,拉近彼此距離。
3、鏈狀效應
對於職場新人,有三類人群關係是最近的,一是同一批入職培訓的小夥伴,可以保留一部分大學時期的友誼;二是同一批入職且在同一個部門的同事,這可是緣分中的緣分;三是辦公室座位周邊的若干同事。
基本上可以斷言,工作的前兩年,個人行為就基本和這三類群體牢牢綁定,這三類關係就如同三根鏈條,而自己是其中的一環,自己的行為和他人是如此的雷同,甚至有時會喪失自我,只是為了合群求得心安理得。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鏈狀效應」,它是指人在成長中相互影響以及環境對人的影響。
這種影響,可能是正能量的,也可能是負能量的,不論是團結奮進、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還是消極情緒,諸如抱怨、消極怠工等負能量,都會直接和間接地影響每一個人。
那麼我們如何更好地選擇自己的戰隊呢?
第一點:要選擇好環境,一個公司的平臺高度決定了你能站得有多高,價值有多大;
第二點:擦亮眼睛,選擇高尚的人成為朋友。和一群有志之士在一起,不知不覺你也會被感染,變得勤奮有夢想,而一群狐朋狗友,只會帶你抽菸喝酒,紙醉金迷。
第三點: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身處職場,一定要時時刻刻注意維護自身的形象,務必控制情緒,不要常常抱怨和憤怒,讓自己儘量積極地面對人和事,這樣其他人也會更願意靠近你,好運也會常在。
第四點:敢於斷開鏈條。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許自己身處的環境慢慢變得與自己格格不入,若遇到這種情況,最佳的選擇就是保持冷靜,認清形勢,極端情況下要勇於擺脫困境,斬斷自己的左右環,離開這根鏈條另闢他路。
其實,人對環境的改造力量是微弱的,而環境對人的影響則是深刻的、巨大的。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站隊,才能更好的共同進步。
以上內容選自《5分鐘職場心理學》
作者:萬兆陽 / 圖源:網絡
出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編輯:知春鹿
策劃:路文
文稿: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