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理】
兩個以上的細胞合併成為一個雙核或多核細胞稱為融合細胞。在通常情況下,兩個細胞接觸並不發生融合現象,因為各自存在完整的細胞膜,在特殊融合誘導物的作用下,兩個細胞膜發生一定的變化,就可促進兩個或多個細胞聚集,相接觸的細胞膜之間融合,繼之細胞質融合,形成一個大的融合細胞。
人工細胞融合開始於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作為一門新興的技術發展很快,應用範圍極廣。細胞與組織不同,不排斥異類、異種細胞。不僅能產生同種細胞融合、種間細胞融合,而且也能誘導動植物細胞間產生融合。因此,融合細胞的研究為生物學無論在基礎理論上或生產實踐上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這一技術已成為研究細胞遺傳、細胞免疫、腫瘤和生物新品種培育的重要手段。
細胞融合(Cell fusion),即在自然條件下或用人工方法(生物的、物理的、化學的)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細胞合併形成一個細胞的過程。人工誘導的細胞融合不僅能產生同種細胞融合,也能產生種間細胞的融合,因此細胞融合技術目前被廣泛應用於細胞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如研究核質關係、繪製染色體基因圖譜、製備單克隆抗體、育種等。
細胞融合的誘導物種類很多. 常用的主要有滅活的仙臺病毒(Sendai virus) ,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和電脈衝。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聚乙二醇,因為它易得、簡便,且融合效果穩定。聚乙二醇(PEG)結構為:HOH2C(CH2OCH2)nCH2OH,相對分子質量在200-6000 均可用作細胞融合劑。普遍認為聚乙二醇分子能改變各類細胞的膜結構,使兩細胞接觸點處質膜的脂類分子發生疏散和重組,由於兩細胞接口處雙分子層質膜的相互親和以及彼此的表面張力作用,從而使細胞發生融合。
【方法步驟】
1.採血及雞紅細胞懸液的製備(同教材57 頁)。
2.(共2 組)取雞紅細胞懸液1mL,移人10mL 離心管, 加入4mL 0.85%生理鹽水混勻。1000r/min 離心5 min。
3.棄上清液(用吸管吸去),加0.85%生理 鹽水5mL,用指彈法(或吸管輕吹)將細胞團塊彈散,混勻後1000r/min 離心5min;重複上述條件,再離心洗滌1 次。
4.收集最後1 次離心沉澱的血細胞,加入適量(5-8mL)的GKN 液,輕吹散,混勻。
5.(每4 人)取懸液1mL 到1 個試管中,加入0.5 mL 預熱的50%PEG 混勻,置於30℃水浴中溫浴3-5min;取未融合和融合的血細胞懸液各1 滴分別滴於載玻片上的兩側,蓋上蓋玻片。
6.利用光學顯微鏡 (高倍) 以未融合細胞為對照觀察2 個靠近細胞形成融合的過程。
【結果觀察】
在高倍鏡下可以看到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雞紅細胞膜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同核體細胞。要注意辨別融合細胞與重疊的雞紅細胞。
【實驗結果】
在高倍鏡下可以看到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雞紅細胞膜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同核體細胞。要注意辨別融合細胞與重疊的雞紅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