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國內專家對北京人不是「食人族」基本達成共識,不過對於他們是否如這個雕塑表現的那樣以打獵為生,尚有分歧。
圖片說明:當年的學者用爐火烘乾出土的北京人遺骨。
反駁1 頭蓋骨更容易保存
「認為北京猿人是食人族的原因,無非就是認為所發掘的北京猿人化石中,頭骨較多,肢骨很少。」吳新智院士認為所謂的這一證據其實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北京猿人長期以來便被認為是開『食人之風』的始祖,這種說法是魏敦瑞首先提出的,但是我國老一輩科學家對此早就提出了疑義。」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黃萬波研究員如是表示。
黃萬波是「巫山人」、「藍田人」、「和縣人」的發現者,也參與了近幾年周口店的一些發掘工作。在他印象中,魏敦瑞在古人類學界享有權威地位,北京猿人是食人族的論點曾一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中國學者很早就曾撰文反駁過魏敦瑞的推論。
「其實在對古人類的考古發掘中,頭骨多,肢骨少,是較為一般的現象。」黃萬波指出在其對巫山人、和縣人等考古發掘中,也出現此種現象。這是因為對比起來,在漫長的時間演化中,頭骨更容易保存下來。
此外,黃萬波還解釋了另一個原因。那便是考古發掘現場往往是眾物橫陳,各種物種的遺骸都有可能,而人的頭骨較為易識別。加之,動物對人的頭骨也不太「感冒」,所以肢骨有可能落入動物之口,而人的頭骨卻有較大的機率避免這種危害。
認為北京猿人有吃人風氣的根據還有:頭骨的顱底部分破裂,是敲破取食造成的。黃萬波指出儘管自己在考古發掘中,並未發現類似的古人類頭蓋骨,但是造成頭骨顱底部分破裂、出現鑿痕是由於顱底結構的弱點及保存條件的綜合合力造成的。
顱底有許多供神經和血管通過的孔道,骨質厚薄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受壓後易於破碎而解體。相較之下,頭蓋骨部分由於它的穹窿形,厚薄較為一致。即使受到了外來壓力,也不容易破碎。即使破碎,也是裂成較大而平扁的骨片,比較容易被保存下來。同時,面骨部分也比較脆弱,容易破碎,因而在人類化石中也常缺損。
反駁2 體質形態發展存在不平衡
魏敦瑞在做出北京猿人是食人族的推論中,曾表示由於北京猿人頭骨與肢骨進化程度的不同,曾推論存在兩類人。
「其實在人類進化中,體質形態本來就存在發展不平衡現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從事古人類研究得劉武研究員解釋道。
現代人與古人類體質最大區別是,現代人纖細,而古人類粗壯,不僅是頭骨形狀,尺寸和厚度等的變化都符合總的人類進化規律。但這種體質進化的步伐在古人類史上,體現得並非完全一致。
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首先是直立行走,四肢向現代人的方向發展,而後是腦的擴大和頭骨的發展。所以猿人頭骨的形態落後於四肢。因而,我們不難理解北京猿人的形態,像是猿的頭配著近似現代人的身軀。吳汝康院士曾於1999年在《人類學學報》上發表論文詳細論證,北京猿人的化石並不代表兩種人,而只屬於一種人,就是猿人。
反駁3 基因證據可有其他解釋
那麼,對於2003年美英科學家所發現的抗食人基因,又該如何解釋呢?
2003年,《科學》雜誌登出科林奇小組的論文後,很快便有科學家提出疑義。紐約大學石溪分校的人類學家阿倫斯(WilliamArens)表示自己不太贊同科林奇的結論。阿倫斯認為,即使發現了這一抗食人基因,但由於沒有人親眼見過食人的風俗,所以無法斷定出人類史前就有吃人的現象存在。
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現代人的變異普裡昂蛋白基因並不能證明人類的祖先曾經有吃人的習慣,也可能存在著其他的解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專家索列格(ChristophSoligo)認為,有傳染性的普裡昂蛋白可能跨物種傳播,吃受普裡昂蛋白汙染的動物也可能導致有保護作用基因的出現。因此,光從普裡昂蛋白基因變異是無法推出人類史前存在吃人現象的。
對此,黃萬波表示基因驗證是需要很多假定的。近幾年,國際上對一些部落食人的佐證,包括DNA分析、基因分析,都不能具體說明北京猿人的情況,每一種族之間還是有其個體的區別。
◎連結◎
北京猿人吃什麼?
北京猿人並非是食人族,那麼北京猿人當時吃什麼呢?古生物學家普遍持有的觀點是:採集狩獵。
黃萬波指出在發掘出北京猿人的同時,考古發掘人員也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裡和其他幾個地點發現了北京人製造和使用過的石器,已不下10萬件,種類包括砍斫器、尖狀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錘和石砧等。「根據日前已發現的石器,它的形制、用途,都可以表明北京猿人已經進入採集狩獵的階段」,黃萬波指出,一直以來,老一代科學家便持有此種見解。
另外,研究發掘人員曾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裡發現獸骨絕大部分是破碎的。他們認為這應當是北京人製作和使用過的骨器。例如截斷的鹿角根部可以當錘子使用,鹿角尖則是良好的挖掘工具。
對此,吳新智認為北京猿人採集日前沒有多大爭議,但至於是否有狩獵行為還無法完全給出定論。
而在劉武看來,史前北京猿人究竟是怎樣,他們的生活場景如何,現在我們只能通過所發掘的石器及其他遺物來推斷。這些步驟便包括,所發掘的器物上是否留有猿人的痕跡?即使在50萬年前,北京猿人已經有狩獵行為,那這種行為是主動狩獵,還是由於某種情況是非主動的……而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我們在辨識北京猿人當時生活習性時應該考慮的。
◎新知補丁◎
北京人:北京人遺址於1921年首次發現,1927年,發現了一些零星的牙齒和頭骨碎片。這一年正式為「北京人」定了學名———中國猿人北京種,通俗稱法叫「北京人」。1929年,中國學者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根據1989年的一次測定,「北京猿人」的生活年代為距今57.8萬年前。
尼安德特人:1848年,在歐洲西南角的直布羅陀發現了一些古人類化石,這些化石所代表的古人類就是後來被稱做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的早期智人,但當時卻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1856年8月,在德國杜塞道夫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發現了一個成年男性的顱頂骨和一些四肢骨骼的化石。在這以後,尼人的化石開始在亞洲和歐洲的多個國家被大量地發現。
尼人的生存時代為距今20萬年至3萬7千年之間,創造了被稱為莫斯特文化的石器工業,以細小的尖狀器和刮削器為代表,尼人能夠用火併且已經能夠造火,還開始有了埋葬死者的習俗。
古人類學:研究人類進化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古人類和古猿類的化石遺骸,在進化理論的指導下,利用體質人類學、比較解剖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古人類及其猿類祖先的體質變化和系統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