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到青藏鐵路,中國火車頭要換成美國的?今天總算搞清楚了

2021-02-20 惠享百科知識


一提到西藏,很多人就會想要去看看布達拉宮的雄偉吧,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交通的不斷發展,去西藏已經不是很困難的事情了,相信很多人去西藏都會經過青藏鐵路,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青藏鐵路的火車頭是來自美國的,這究竟是為什麼要使用美國的?

對於我國的鐵路來說,雖然發展的時間很短,但是我國的鐵路技術已經躋身世界頂級的行列,在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情況下,鐵路照樣可以修建成功,青藏鐵路就是典型的例子,這裡的海拔超過4000米,不僅有凍土問題,生態環境也是非常敏感,同時還有高原缺氧等高原反應,所以對於火車和工作人員都是很大的挑戰。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對火車頭的要求就異常的嚴格,使用我國研發的火車頭,不僅要滿足在行駛過程可以及時的應對火車的複雜駕駛的操作,還要設置相應的變電站來支撐這火車的電力充足,在這些的自然條件下修建變電站,困難指數非常的大,還需要大量修建人力物力,沿途變電站還需要專業人員來操作,這也是為什麼不選擇國產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美國的火車頭的動力充足,拉力非常大,更滿足在青藏鐵路行駛的條件,還有其穩定性也是一流的水平,在多方的考慮之下,選擇了美國人的火車頭,美國人在工業上,很多方面的技術是比我們厲害,但是我相信以後我們中國同樣可以做到,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創新,對此大家怎麼看?大家是是否考慮去西藏遊玩?

相關焦點

  • 為何火車到了青藏高原,必須要改用美國車頭?這回外國月亮確實圓
    現在中國有很多型號的高鐵,時速能夠達到驚人的300公裡,除此之外我們對於磁懸浮列車的研究也沒有終止,比高鐵的速度要更快,可以看出來我們的運輸技術是非常強的。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為什麼火車到了青藏高原就必須要改用美國車頭呢,難道用國產車頭不行嗎?
  • 2014年鐵路120名優秀選手獲火車頭獎章
    本報北京1月27日電(記者張依)為表彰先進、鼓舞士氣,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日前對2014年第四屆全國鐵道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以及中國鐵路總公司多個專業職業技能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先進個人進行集中表彰,共計120名優秀選手被授予火車頭獎章。
  • 程國棟:從青藏鐵路看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程國棟]:  中國的凍土解放以後不知道中國有凍土,後來開始知道從東北開始,青藏有沒有也不知道。50年代修青藏公路的時候,解放軍發現有這樣一些現象,有凍土的地方。但是到底青藏高原有沒有凍土,也不是很清楚。
  • 青藏鐵路一周年重訪:藏羚羊與列車已成老朋友
    」 第3頁:青藏鐵路沒讓我們女人走開  在路上:青藏鐵路一周年重訪  7月1日,是青藏鐵路通車一周年紀念日。  七年前,有中國鐵路建設「鐵軍」之稱的中鐵十八局集團,派出精兵強將,從天津出發,來到世界屋脊,擔負起世界鐵路海拔最高點的青藏鐵路建設。這段鐵路位於高寒缺氧、氣候「一天四季,十裡不同」的藏北無人區,要穿過雪山、峽谷、河流、沼澤等幾乎所有複雜地形。他們「出生入死」,歷經艱辛,在這片「生命禁區」裡,創造了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蹟。
  • 我國第一條高原鐵路青藏鐵路背後的中國軍人(圖)
    中國軍人與中國的第一條數位化鐵路——蘭州軍區某測繪中心援建青藏鐵路紀實     6月初,中國鐵道部正式對外宣布,我國第一條高原鐵路——青藏鐵路7月1日通車各項準備工作已全部就緒。    中國的第一條數位化鐵路要由中國人自己來完成青藏鐵路全長1142公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也是我國的第一條數位化鐵路。     修建高原數位化鐵路在我國尚屬首次。數位化鐵路核心是以測繪地理信息數據為支撐的自動化控制系統,目前世界上只有美、英、法、德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掌握了這項技術。
  • 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建設青藏鐵路是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願望。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投入運營兩年多來,青藏鐵路安全持續穩定,運輸暢通無阻,服務優質高效,環保全面達標。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和安全運營,是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偉大壯舉,也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蹟,標誌著我國高原鐵路技術創造了世界一流水平。青藏鐵路架起了「世界屋脊」通向世界的「金橋」,給青藏各族人民送來了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福音。
  • 青藏鐵路通車10周年:中國如何攻克凍土鐵路工程難題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鐵流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青藏鐵路,作為聞名遐邇的世界級工程奇蹟,自通車以來,為西藏人民帶去了祖國的溫暖和問候,為西藏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為西藏與內地人員和物資的交流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在黨的生日到來之際,青藏鐵路通車也將滿10周年。
  • 蒸汽時代之老火車頭(一)
    今天給大家推送的海東工作室的這組作品為蒸汽時代之「老火車頭」。今天小編首先帶大家重溫一下「火車頭」的前世今生。       首先,聽到這個主題小夥伴們一定會說,火車站經常去,火車也經常坐啊……朋友,幫幫忙!我說的此「火車」而非彼「火車」。你一定坐過磁浮列車、高鐵、動車等電力機車,但你真不一定真坐過「火車」。你不信?小編就給你慢慢道來,什麼才是真正的火車。
  • 時代階梯的進步:世界鐵路的「進化史」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說明交通運輸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是重大的。而鐵路也是交通的一部分,正是有著鐵路的發展,讓近代的經濟發展如此之迅速,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鐵路的發展史吧。鐵路的「進化」可以從大體上分為三個時期——萌芽期(公元前300年-1894年)、蓬勃發展期(1906年-1934年)、復甦期(1964年-2011年)。
  • 【人民日報】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凍土
    這說明青藏鐵路的建設進度大大加快了,同時也說明建設者們已初步解決了鐵路穿越多年凍土地帶的工程技術難題。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多年凍土,是誰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6月下旬,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到海拔4600多米的凍土區,採訪了中科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研究基地的專家。先看一組數字:世界上在凍土區修築鐵路已有近百年歷史,但因難度大,很多問題尚未解決。
  • 總算搞清楚了回車和換行的來歷與區別
    作者:阮一峰原文:www.ruanyifeng.com/blog/ 2006/04/post_213.html(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前往) 總算搞清楚」回車」(carriage return)和」換行」(line feed)這兩個概念的來歷和區別了。
  • 青藏鐵路凍土工程問題將會及時解決
    新華網蘭州8月9日電 中國鐵道部副部長孫永福說,鐵道部將及時採取措施整治青藏鐵路個別凍土路基工點出現的變形問題。    孫永福7日在給於此間舉行的亞洲國際多年凍土會議的賀信中說:「對於大氣升溫和列車重複荷載影響青藏鐵路凍土工程的問題,鐵路部門將進一步加強研究。」    他說:「我們已經建立了凍土工程長期觀測系統,會及時解決出現的新問題。」
  • 中考地理複習資料:青藏鐵路沿線溫度變化
    新華網拉薩9月2日電 氣象專家經過多年研究,已總結出青藏鐵路沿線溫度變化的三大規律。專家認為,這有助於解決青藏鐵路建設中存在的凍土難題。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氣象學家李棟梁對教育小編說,青藏鐵路沿線海拔最高和最低點的高差達2000多米,而且要翻過崑崙山、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溫度變化非常複雜,但專家們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青藏鐵路沿線的溫度變化呈現三大規律: 一是緯度效應。
  • 青藏鐵路給藏地人民帶來什麼
    一直想寫青藏鐵路來著,個人覺得如果評價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十件事,其中絕對包含青藏鐵路。之前就有人說,「有崑崙山在,鐵路永遠到不了拉薩」。也正是因為環境極其惡劣,我國工程兵在高原上前赴後繼戰鬥了50年,硬是修出來了這條真正的「天路」,所以每次想起這事,總是非常感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青稞酒酥油茶更加香甜——青藏鐵路鋪就致富路
    申得屏說, 2016年,中國鐵路青藏集團公司開行「天空之境」旅遊專列,從西寧發車, 4個半小時直達茶卡,讓本就很火的茶卡鹽湖迎來新的遊客增長點,越來越多的旅客走進茶卡鹽湖,走進巴音村。  「我們現在把土地都流轉了出去,專心做好家庭賓館。 」申得屏說,家庭收入從原來的每年十幾萬元,增長到現在的二三十萬元,旅遊專列的開通讓鄉親們收入翻倍。
  • 走近青藏鐵路凍土守望者
    6月,青藏高原海拔4900多米的風火山上依舊白雪皚皚。凍土觀測站的幾間平房孤單單地俯臥在山坡上。從1961年至今,科研人員在這裡共記錄了1200萬個凍土觀測數據,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穩定和青藏鐵路的建設提供了關鍵的科研數據,其凝結成的29項重大科技成果,奠定了中國凍土觀測的世界領先地位。年過半百的孫建民已經在風火山上工作了30個年頭。1978年,觀測站首任站長周懷珍把他帶上了風火山。
  • 熱血丹心共築千秋偉業——青藏鐵路的建設者
    從2001年青藏鐵路全線開工到2006年建成通車,李金城每年在現場至少要呆上10個月,行程不下10萬公裡。鐵路沿線沒有他不知道的地形,沒有他不了解的地質,更沒有他沒到過的工點。上青藏線之前,李金城的體重是170多斤,幾年過去,體重最輕時只有100斤。 嚴重的體力透支和長期的睡眠不足,讓李金城的身體每況愈下,醫生勸告他務必下山休息,起碼要堅持吸氧。
  • 龍脈特刊之青藏鐵路揭密:凍土降溫思路之變
    這個問題,他也曾拋給來飯店吃飯的青藏鐵路施工人員。對方只笑笑:「到時你就信服了。」如今,他門前的路段已經修好一年有餘,依舊平直如故。「我這才真服了。」  在冰塊上修鐵路  從來沒有一條鐵路會遇到這樣的難題。
  • 【大揭秘】中國的科學家們如何讓青藏鐵路穿越凍土地帶?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有4300米,是地球上自然環境最嚴酷的地區之一。極度嚴寒使這裡的土壤裡含有大量的冰,它們被稱作凍土。青藏高原的凍土有時厚度超過1500米,到了冬天,它們堅如磐石,體積會增大,地面也會升高,但到了夏天,表面又會發生融化和沉降,地質的不穩定,必然會引起鐵軌變形。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技發展的「火車頭」
    中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國迎來了第一顆氫彈試驗的成功,這距離第一顆原子彈的巨響僅僅兩年零八個月,中國一舉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了氫彈製造技術的國家。而從第一顆原子彈試驗到第一顆氫彈試驗,美國用了七年零四個月,蘇聯用了四年,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