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記得我讀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在二舅家吃飯。當著眾多親戚包括我們父母的面,二舅對我提了一個「三不」要求:在整個讀書上學期間「不抽菸,不喝酒,不談女朋友」。大家哈哈一笑。而我卻銘記在心。還有一次,二舅當著我的面對我的父母說:你們還是要少看點電視嘛,二娃還要上學得嘛。那時候全村只有二舅家有一部黑白電視,全村的人都去看,我父母也基本天天晚上要去看。從此,平時晚上父母不再帶我去看電視了。二舅的要求,就是給我定規則,每一條我都做到了,於是我就變成了「聽話的孩子」。小時候,其實二舅對我應該說過很多話,為什麼這兩件事對我印象特別深刻呢?而且幾乎是「言聽計從」呢?為什麼是二舅提出,不是大舅,不是么舅,也不是我父母提出呢?這就是今天我想分享的一個話題:定規則。誰可以制定規則,可以制定什麼規則,規則的針對性問題,規則的有效性問題。
(2)
什麼是規則?就是規定有所有為有所不為。那麼規則是由誰制定的?從剛才的小故事中看到為什麼是二舅制定了規則,不是大舅,也不是么舅,我父母也沒有制定。我想有幾個原因:1.二舅那時候是小學校長了,應該是我們親戚當中文化程度最高的。
2.二舅家那時候常常吃肉,應該是我們親戚當中經濟條件最好的。
3.最關鍵,二舅為人正派,心地善良,對他的兄弟姐妹,對所有的侄兒侄女都一視同仁,都有物質上的幫助和精神上的鼓勵,就是村裡誰家困難了,找他借錢,他都不推脫。大家都佩服他。這樣一來,二舅就成了我們家的「權威」,大家都敬重他,佩服他,他說的什麼話,大家聽得進去,他評的什麼理,大家都服氣。什麼是權威?權威就是對權力的一種自願的服從和支持。二舅的權威是自然形成的,由他的學識,眼界,品德,經濟地位,社會地位,人格魅力決定的。因此,大家對他的服從和支持,都是發自內心的認同。人們對權力安排的服從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是對權威的安排的服從,則屬於認同。反對者可能不得不服從權力作做出的安排,但是服從不等於認同。權威就被認為是一種正當的權力,也可以說是極具公眾影響力的威望。因此「權威」制定規則,是毋庸置疑的。
(3)
因二舅的權威地位,他定的規則我都遵守了。在沒有任何激勵,監督和約束下,為什麼我自願遵守了呢?二舅為什麼對我制定了這樣的規則呢?仔細想來,他可能考慮了三點:
第一,利益立場。他定的規則,完全從我的利益出發的,不是從大人角度,也不是他個人角度。甚至為了我,都委婉地對我父母提出了批評。二舅的利益立場,都是為了我更好地學習,給我營造一下良好的學習環境,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讓我走正道出發的。沒有私心,完全為我考慮。
第二,案例證據。「三不準」的提出是有前車之鑑的,大舅家的兒子,我的表哥,聰明,帥氣,口才好,成績好,當時已經是重點中學的初中生了,也是二舅非常喜歡的一個孩子。但初中住校後,脫離了父母的管轄,表哥恰恰犯了三條紀律中的兩條:抽菸和談女朋友。成績逐年下滑。二舅應該是看到這個慘痛的教訓後,有感而發的。
第三,簡單易行。二舅給我定的規則,沒有宏篇大論,沒有唱高調,沒有教條,也沒有任何強制性,簡單,也易行。我做起來,不算難事。我樂於遵守。
(4)
二舅的權威還來自於他的「嚴厲」,無論對他自己的孩子還是對所有親戚的孩子,他都一視同仁,該表揚表揚,該批評批評,而且都是當面進行,「不給面子」,直到現在。其實,他對每個孩子的「愛」都是一樣的,說的話,做的事都差不多。但孩子的確都是不一樣的,有「聽話」的孩子和「不聽話」的孩子,雖然都尊重二舅,但孩子的反應卻不一樣。二舅的親兒子,我的表弟有時候就愛「頂嘴」,認為二舅過於保守,過於固執,有點管得寬。我給表弟說了三點,他喜歡聽我的話,因為他從小到大都跟在我屁股後面,自然要親一些。
第一,尊重父輩。你的爸爸,我的二舅,年紀雖然越來越大,但他還是那個他,他的愛還是那麼直接和滿滿,我們永遠都是他的孩子,請允許並尊重他表達愛的方式。有點「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的意思哈。尊重父輩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不用跟父輩爭對錯,爭輸贏,火鍋的紅湯清湯任他選,至於你愛吃什麼,回頭自己單獨的時候再去自由選擇。
第二,提升自己。我們兒輩逐漸長大,成年,成家立業,也為人父母。這一路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長大的過程。角色都在不斷變化。父輩有什麼錯?對錯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到底怎麼認為的?我們的想法到底怎樣的?這就要求我們自己不斷學習,提升,長大。我們能獨立思考,能獨立解決問題,父輩自然就放心了。
第三,陪伴父母。儘量回家吃飯,那一刻恰恰是父母每天盼望的時刻。有時候我們嫌父輩「管得寬」,我們要知道父母「管得寬」是一種表達,一種不願與孩子分離的表達,一種需要陪伴的表達。我們很多時候,做好陪伴就行,聽父輩說,任他做什麼菜,一起吃是最重要的。想想,當我們做到這三點,與父輩的衝突是不是會少一點?你不頂嘴,爭吵是不是少一點,「定規則」那個人是不是不知不覺變成了你?表弟跟我的交流很愉快,有可能在他心中,我也是「權威」了吧。
(5)
當要結束本文的時候,在定規則守規則方面,我突然想起《莊子》的「外化內不化」了,更能體現我的本意吧。君子合而不同。為人處事隨和禮讓,待人接物溫文而雅,凡事順而少爭執,這是外化的表現。但君子不是沒原則,君子更能堅持內心的信念,原則問題不會讓步,這是內不化的表現。外化內不化,堅持並有融通,通達和堅守一併而行,有取有舍,有進有退。這就是君子做人的張力和定力吧。
生存隨機應變,生命有所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