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慢性腎臟病(CKD)逐漸成為心血管疾病的又一高危因素,其相關研究工作變得越發重要。為進一步支持和提高臨床醫生在科研方面的能力,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開展醫學研究與臨床實踐培訓項目線上講座活動。
本期主講嘉賓為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腎內科姚麗教授,姚教授將結合經典案例,為大家講解RCT研究的應用。
Part.1 RCT研究的概念、原理、原則
在臨床實踐中,RCT研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證據等級高的RCT研究可為臨床提供更好的指導建議。
RCT研究是在人群中進行的、前瞻性的、用於評估醫學幹預措施效果的試驗性對照研究,是目前而言最嚴謹、最可靠的科學方法。
開展RCT研究需遵循兩大基本原則:倫理性與科學性。鑑於RCT研究的對象是人,我們首先應考慮到研究對象的利益以及相關倫理道德問題。此外,科學性的原則也不容違背,例如研究者經常用到的隨機、對照、均衡、重複、盲法等方法,都是減少研究誤差和偏倚的重要措施。
Part.2 RCT研究的設計方法
1. 對照
對照是指在試驗中,比較兩種或幾種幹預措施的效果。對照是準確評估治療作用大小的基礎,類型也很多,包括空白對照、安慰劑對照、標準對照、相互對照、自身對照和實驗對照等,姚教授詳細闡述了不同類型對照試驗之間的區別及利弊。
2. 隨機
隨機也是很常用的方法,是指採用隨機的方式,使每個受試對象均有同等的機會被抽取或分配到實驗組和對照組之中。
其優點在於避免主觀因素參與,控制系統誤差,對試驗中意想不到的因素起平衡作用,是統計推斷的基礎,主要分為完全隨機化、區組隨機化、分層隨機化、動態隨機化四大類。
姚教授以「環矽酸鋯鈉治療門診高鉀血症患者28天的療效」和「環矽酸鋯鈉在高鉀血症的研究」兩個研究為例,進一步說明了不同隨機化分類之間的區別。
3. 盲法
盲法的目的是克服可能來自研究者或受試對象的主觀因素所導致的偏倚,指在臨床試驗中研究者或受試者不知道試驗對象分配所在組接受的是試驗措施還是對照措施的試驗方法,主要分為四大類:單盲、雙盲、三盲、非盲。
Part.3 RCT研究的設計類型和比較類型
1. 設計類型
常見的RCT設計類型有四種,包括平行組設計、交叉設計、析因設計以及適應性設計。姚教授以「環矽酸鋯鈉用於治療血透前高鉀血症的3期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為例,講解了其中的平行組設計。
適應性設計則指事先計劃的在臨床試驗進行過程中利用累積到的數據,在不影響試驗的完整性和合理性的前提下,對試驗的一個或多個方面進行修改的一種設計。發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DAPA-CKD研究,評估在ACEI/ARB等標準治療的基礎上,添加達格列淨10 mg/d對降低伴或不伴T2DM的CKD患者腎臟和心血管風險的作用。研究觀察到達格列淨顯著降低主要研究終點風險39%,基於如此明確的「壓倒性療效」,獨立數據監察委員會推薦提前終止研究,這就是適應性設計的一個很好例證。
2. 比較類型
優效性檢驗,目的是顯示試驗藥的治療效果優於對照藥,包括比較試驗藥是否優於安慰劑、試驗藥是否優於陽性對照藥、劑量間效應的比較。
等效性檢驗,目的是確保兩種或多種治療的效果差別大小在臨床上並無重要意義,即試驗藥與陽性對照藥在療效上相當。
非劣效性檢驗:目的是確證試驗藥的療效,如在臨床上效果低於陽性對照藥,但其差異也是在臨床可接受範圍內。
Part.4 總結
隨著CKD患者的日益增多,如何基於患者個體化、精準、規範化的治療變得非常重要。現階段臨床工作中沒有很好地把患者的數據統計出來,仍缺乏良好設計的大型RCT研究——雖然這種現狀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需要更多優質的RCT研究以指導臨床應用,最終使廣大患者獲益。
講者簡介
姚麗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後,博士生導師,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腎內科主任。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常委,遼寧省腎臟病學分會主委,遼寧省腎病質控中心主任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腎臟病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院管理協會血液淨化管理委員會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人工器官分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甲狀旁腺及骨代謝疾病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泌尿與血液淨化專業委員會常委。
組稿/排版/製作:蘭葉
編輯/校對:瑞雪
審核:劉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