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1)丨排放強度大、遠超環境承載力是導致區域汙染頻發的...

2020-12-03 生態環境部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和國家氣象中心最新預測結果,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從9月25日起出現一次大範圍、持續性大氣汙染過程。生態環境部發布預警提示信息,天津、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省市將啟動應急預案,實施大範圍的區域應急聯動。針對上述情況,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及時組織專家會商研判,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張遠航院士對此次汙染成因進行分析解讀。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在這個時期發生大範圍、長時間汙染過程並不偶然,近年來觀測數據表明,9月中下旬至10月初每年都會發生區域性汙染過程。例如,2015年10月2日–10月7日的重汙染過程,區域內11個城市出現日均重度及以上汙染,北京PM2.5日均濃度峰值為293微克/立方米,達到嚴重汙染水平;2016年9月22日–10月4日,先後發生兩次汙染過程,在長達13天時間裡平均僅有兩天達到優良水平。2017年9月21日—10月8日,區域先後發生3次汙染過程。

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排放強度大、遠超環境承載力是導致區域汙染頻發的主要原因。雖然近年來汙染減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為主的運輸結構尚未根本改變,2018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排放一次PM2.5、SO2、NOx、VOCs、NH3等汙染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倍左右,大大超出區域環境容量。其中,唐山、石家莊、天津、邯鄲、鄭州等城市的排放量居「2+26」城市前列。近幾年「十一」前後出現的汙染過程中,硝酸鹽是PM2.5的首要組分,佔比超過30%,硫酸鹽佔比也較高,表明工業和機動車排放對PM2.5貢獻顯著。

不利的氣象條件是發生汙染過程的重要外因。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節轉換時期,冷暖氣流交替,容易出現不利氣象條件。對區域內多次重汙染過程的分析表明,當近地面風速小於2 m/s、存在近地面逆溫等不利氣象條件時,汙染物快速累積;特別是相對溼度高於60%時,氣態汙染物向顆粒物的二次轉化顯著加快。同時,受大氣環流影響,區域內汙染物輸送對各地空氣品質影響較大。例如,9月22日上午,北京市出現了輕度汙染過程,期間PM2.5、SO2和CO濃度及硝酸鹽含量快速上升,燕山山前傳輸通道的貢獻明顯。

根據最新氣象和空氣品質預報結果,9月25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出現一次不利氣象條件過程,影響範圍大、持續時間較長。主要原因是區域受均壓場和低壓區控制,出現大範圍靜穩天氣;在太行山東側-燕山南側的半封閉地形背景下,近地面受偏南弱風主導,汙染物容易在太行山沿線城市累積並由南向北傳輸。此外,北京及周邊夜間相對溼度超過60%,個別時段可能超過80%甚至接近飽和,推動NOx、SO2等氣態汙染物向硝酸鹽、硫酸鹽等二次顆粒物快速轉化並吸溼增長,推高PM2.5濃度。

為減緩本次汙染過程影響,建議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各省市儘早啟動應急響應,實施大範圍應急聯動。考慮到近期汙染過程呈現硝酸鹽主導的特徵,建議重點加強NOx減排,特別是強化工業源、重型柴油車監管,大幅削減汙染物排放。

北京市9月20–22日PM2.5濃度及組分變化

解讀專家: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 張遠航院士

編輯:陳馥筠

相關焦點

  • 大氣汙染物排放超環境承載力 12地區聯防聯控
    大氣汙染物排放遠超環境承載力環保部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大氣汙染物排放負荷巨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為2267.8萬噸、2273.6萬噸,均居世界第一,工業粉塵排放量為1277.8萬噸,已遠超環境承載能力。
  • 環境容量、環境承載力分析及累計影響評價方法
    6、給定區域內,達到環境空氣保護目標而允許排放的大氣汙染物總量,就是該區域大氣汙染物的環境容量。特定地區的大氣環境容量與以下因素有關(5個):涉及的區域範圍與下墊面複雜程度;空氣環境功能區劃及空氣環境質量保護目標;區域內汙染源及其汙染物排放強度的時空分布;區域大氣擴散、稀釋能力;特定汙染物在大氣中的轉化、沉積、清除機理。
  • 專家解讀丨電力行業三氧化硫排放控制水平處於國際領先
    北極星大氣網訊:2018年,我國單位火電發電量的汙染物排放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也有人質疑霧霾的發生與燃煤電廠排放的三氧化硫有關。為弄清這一問題,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邀請國電環境保護研究院朱法華院長,對電力行業汙染物排放水平進行分析解讀。
  • 朱坦: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定位區域發展方向與規模,加強大氣汙染...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確定京津冀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生態保護紅線,為區域總體規劃的編制提供約束性指標和服務,從區域層面統籌資源優化配置及產業發展模式,切實加強「源頭控制」,構建區域防控體系。  將汙染減排與環境質量掛鈎,切實推進目標容量總量控制  將汙染減排與環境質量達標掛鈎,實現指令性總量控制向目標容量總量控制的轉型。
  • 專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根據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我國重新組建自然資源部和生態環境部,以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汙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
  • 京津冀等地遭遇大氣重汙染 專家詳細分析解讀
    中新網11月14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12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經歷一次大氣重汙染過程,整體為中-重度汙染,汙染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區域。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邀請三位專家對本次汙染過程進行分析解讀。北京市民在重汙染的大霧天氣中出行。
  • 中國大氣網:綠會國際環境專項基金「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對策第二次...
    按照生態環保部黃潤秋部長的說法是 「環境汙染和生態保護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同時「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為了使未來五年的治理更加有效,我們分析了前段時間大氣汙染治理的得失,試圖找出治理的短板,在「十四五」大氣汙染治理時進行更系統的規劃和更有效的治理。
  • 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及趨勢分析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防治聯合研究顧問組5名院士和總體專家組25名專家,以及全國各地大氣領域各研究方向的專家代表受邀參加研討會,交流大氣汙染防治研究成果,凝聚科學和管理共識,為完成《大氣十條》及「十三五」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目標強化科學支撐。經過兩天的深入研討,專家代表對大氣汙染的成因與控制途徑達成如下共識。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緣何重汙染?五專家集中解答釋疑惑
    _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自發:大氣汙染程度和排放有關,也和大氣環境容量有關。大氣環境容量是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空氣品質達標時,最大能容納各種大氣汙染物的排放量,其大小會因氣候、氣象條件等因素影響而動態變化,氣象條件好的時候環境容量大,氣象條件差的時候環境容量小。
  • 提升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力 助雄安新區建設目標實現
    水量減少和生產、生活汙水排放導致白洋澱生態環境承載力進一步下降。據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海河流域水資源公報(2015)》評估結果,白洋澱約 1/3 水域水質為 V 類,2/3 水域水質為劣 V 類,底泥存在不同程度汙染,約 2/3 的水體達不到水域功能的基本標準。生態承載力下降直接影響白洋澱的生物多樣性、水產品生產和旅遊業發展。
  • 專家: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
    遠超環境承載力的汙染排放強度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形成的主因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偏重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為主的交通結構,導致單位國土面積煤炭消費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鋼鐵、焦炭、玻璃、原料藥等產量均佔全國40%以上,大宗物料80%依靠柴油貨車運輸。
  • 環保部:民用散煤燃燒排放是京津冀重汙染主要成因
    據環境保護部網站消息,12月25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大氣汙染防治專家組新聞發布會,詳細解讀12月份以來河北省出現重汙染天氣的原因、啟動應急響應措施的效果。民用散煤燃燒排放,仍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範圍重汙染的主要成因。專家們建議,治霧霾,要更加注重整治散煤汙染。
  • 疫情期京津冀仍空氣汙染?專家:重汙染行業變化不大
    於是有人提出,「請環保專家出來走兩步,回答一下大氣汙染源是什麼?」對於疑問,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春節期間,工業企業、施工工地、重型載貨車等人為排放源與平常相比確實有所減少,但煙花爆竹燃放導致汙染物大量增加,同時,排放量佔比較大的重汙染行業變化不大,這是造成重汙染天氣的主觀因素。
  • 「寧波藍」與環境承載力
    比如,春節期間,大量工業企業停產,汙染物排放減少;比如,外出度假的人尚未回城,城市人口規模「縮水」;比如,城市中的建築工地大多要到正月十五後復工,建築揚塵減少;又比如,機動車數量減少,不僅道路變得通暢,尾氣排放造成的汙染也相應減少……  春節「長假效應」帶來的這些變化,蘊含著一個關鍵詞:環境承載力。
  • 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協同治理如何推進?專家提出這些建議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協同治理進展、挑戰及下一步措施》的報告中指出,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中國綠髮會:「十四五」大氣汙染深度治理的問題與建議(徵求意見稿)
    儘管這幾年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措施頻出,大氣汙染仍然沒有控制住,重汙染的成因仍存疑問。按照生態環保部黃潤秋部長的說法是 「環境汙染和生態保護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同時「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為了使未來五年的治理更加有效,我們分析了前段時間大氣汙染治理的得失,試圖找出治理的短板,在「十四五」大氣汙染治理時進行更系統的規劃和更有效的治理。
  • 京津冀等地空氣重汙染「病根」更清楚了
    確實,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多次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發廣泛關注。   什麼原因導致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汙染的發生?專業的問題,還得請專家來回答。   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下,2017年4月,一項重要的科技攻關啟動,瞄準的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汙染物排放管控技術等難題。
  • 冬去春來霧霾反而多了 這次工業汙染是罪魁禍首
    不過,今天的天氣不好,窗外灰濛濛的,用手機一查,PM2.5濃度已經達到了248微克/立方米,重度汙染。無奈,王磊只好放棄了跑步的打算。2月26日-28日、3月2日-4日、3月9日-15日、3月25日-28日、4月1日-4月2日,短短一個多月時間,京津冀地區已經連續遭遇5輪重汙染天氣。冬天還是藍天白雲,為啥到了春天反而霧霾頻發?連續遭遇多輪重汙染天氣,原因究竟是什麼?
  • 未來大氣汙染怎麼治?院士:可分區域、分階段達標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近期,多位大氣汙染治理專家在多個場合闡述我國下一步大氣汙染治理重點。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可分區域、分階段,實現空氣品質達標。
  • 服務於國土規劃編制的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環境」主要是指自然生態環境。  資源承載力是指:評價區域自身天然具有的、不可流動的資源科學可供利用規模,對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最大保障程度。  環境承載力是指:評價區域內自然生態環境對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產生的負生態效應所能容納或者自然消解的最大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