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歐洲的「伽利略」全球定位系統癱瘓了,22顆衛星全部「失靈」,所有用戶均無法正常使用衛星信號提供的定位和導航服務,直到5天後,才逐漸恢復正常。「伽利略計劃」是歐盟為了擺脫淪為美國「附庸」,打破GPS壟斷地位所進行的努力,耗時20年、耗資130億歐元,曾號稱比美國的GPS更先進、更可靠。「伽利略」系統研發之時,我國也正在開發北鬥系統,為了共同對抗美國的GPS,歐盟決定把當時衛星導航技術尚且薄弱我國拉入「伽利略計劃」,但後來翻臉不認人,把我國「踢出」來了,彼時憤恨,此時則應該感到慶幸。
當時,歐盟的衛星導航技術甚至比美國還先進,而我國則落後許多,得到一個這麼好的機會自然不能放過。為了表示誠意,我國就先匯了2.7億美元,作為參與「伽利略計劃」的研發資金。但那是歐盟各國為了爭奪話語權,明爭暗鬥,「伽利略計劃」一拖再拖。後來好不容易開始了,作為出資方的我國,卻慘遭排擠,許多核心技術的研究都將我國科學家排除在外。到了2007年,歐盟更是不顧我國勸阻,徹底宣布將中國踢出「伽利略計劃」。我國此前投入的資金和精力,都打了水漂。滿懷期待落空不說,還蒙受了巨大損失,義憤填膺之下我國決定「單幹」。
這一「單幹」,就「鼓搗」出了今天超越「伽利略」媲美GPS讓國人倍感自豪的北鬥系統。脫離歐盟的計劃後,我國另起爐灶,投入大量資金和科研力量,迅速研發出了北鬥二號系統,「北鬥二號」比歐盟洋洋自得的「伽利略」更先進,讓歐洲各國深受震撼,而且「北鬥二號」的橫空出世,讓美國和俄羅斯也感到緊迫感,加大了對GPS和格洛納斯的技術更新,歐盟的「伽利略」就逐漸落後,與GPS爭鋒的願望因此落空,市場前景也變得黯淡。
「北鬥二號」尚且如此,去年正式宣布開通的「北鬥三號」更是全面超越「伽利略」,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作為全球唯一由3種軌道衛星構成的導航系統,「北鬥三號」不僅具有精度高、可靠性高、功能多樣等特點,還具備其他衛星導航系統所沒有的特色。比如,因為同時具有三種軌道衛星,它不懼低高緯的影響,抗遮擋和抗幹擾能力特別強;創新性的將導航和通信能力融合,它具有位置報告、短報文通信服務、精確授時、實時導航、快速定位等五大優勢功能。
回首當年,如果歐盟沒有將我國排除在「伽利略計劃」之外,在歐盟各國勾心鬥角和美國的掣肘之下,哪怕有我國的參與,伽利略系統與今天相比估計也不會有多大進步,而我國也會隨著歐盟一起陷入導航系統「停擺」困境,並深受美國限制之苦。在此,不得說一句,「感謝」歐盟當初把我國「踢出」伽利略計劃,不然我國在衛星導航系統方面難以取得今天這樣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