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汙染地塊治理修復工程效果評估技術規範

2021-01-11 北極星環保網
浙江:汙染地塊治理修復工程效果評估技術規範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日前,浙江發布《汙染地塊治理修復工程效果評估技術規範》。標準編號:DB33/T2128-2018。標準將於2018年8月17日實施。

前言

本標準依據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由浙江省環境保護廳提出並歸口。

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鍾重、張弛、李斐、胡正峰、馮一艦、吳超、朱心宇、張婧宇。

本標準為首次發布。

汙染地塊治理修復工程效果評估技術規範

1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汙染地塊治理修復工程效果評估的內容、程序、方法和技術要求。

本標準適用於汙染地塊範圍內的汙染土壤、地下水及其他環境汙染物修復工程效果的評估。

本標準不適用於放射性物質、致病性生物的汙染地塊、礦山及農業用地汙染治理修復工程的效果評估,以及生態環境損害評估過程的修復效果後評估。

2規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於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於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於本文件。

HJ2.1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

HJ/T20工業固體廢物採樣制樣技術規範

HJ25.1場地環境調查技術導則

HJ25.2場地環境監測技術導則

HJ25.3汙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

HJ25.4汙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

HJ/T55大氣汙染物無組織排放監測技術導則

HJ/T91地表水和汙水監測技術規範

HJ/T164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HJ/T166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HJ/T194環境空氣品質手工監測技術規範

HJ/T298危險廢物鑑別技術規範

HJ493水質樣品的保存和管理技術規定

HJ682汙染場地術語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標準。

3.1地塊site

某一地塊範圍內一定深度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地塊內所有構築物、設施和生物的總和,又稱場地。

3.2汙染地塊contaminatedsite

因從事生產、經營、使用、貯存有毒有害物質或處理危險廢物等活動,造成地塊中有毒有害物質含量達到對其居住和工作人群健康產生的不良影響以及或對周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超過可接受風險水平的地塊。

3.3可接受風險水平acceptablerisklevel

對暴露人群不會產生不良或有害健康效應的風險水平,包括致癌物的可接受風險水平和非致癌物的可接受危害商。

3.4原位修復in-situremediation

不移動受汙染的土壤或地下水,直接在場地發生汙染的位置對其進行原地修復或處理。

3.5異位修復ex-situremediation

將受汙染的土壤或地下水從場地發生汙染的原來位置挖掘或抽提出來。

3.6關注汙染物contaminantsofconcern

根據場地汙染特徵和場地利益相關方意見,確定需進行調查和風險評估的汙染物。

3.7目標汙染物targetcontaminant

在場地環境中其數量或濃度已達到對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具有實際或潛在不利影響的,需要進行修復的關注汙染物。

3.8修複目標remediationtarget

由場地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確定的目標汙染物對人體健康和生態受體不產生直接或潛在危害,或不具有環境風險的汙染修復終點。

3.9地塊治理修復sitecleanupandremediation

採用工程、技術和政策等管理手段,將場地汙染物移除、削減、固定或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活動。

3.10修復效果評估siteremediationacceptance

在汙染地塊治理修復完成後,對地塊內土壤和地下水進行監測,以確定地塊修復或風險管控是否達到預期要求並總體評估治理修復效果的過程。

3.11潔淨區cleanarea

根據前期地塊調查與風險評估確定,地塊內汙染風險水平可接受且無需進行治理修復的區域。

3.12最大汙染深度maximumcontaminationdepth

一定濃度的汙染物在地下最大深度與地表的距離。

4基本要求

4.1效果評估實施根據評估對象、範圍和周期的不同,可分為異位治理修復工程效果評估、原位治理修復工程效果評估和風險管控治理修復工程效果評估三類。各個類型效果評估實施的具體要求參見第五至七章。

4.2對同時符合兩種及以上類型效果評估的地塊治理修復,應根據治理修復過程特點,根據上述三類效果評估類型對修復過程進行細分,並在各個修復階段選用適合的效果評估程序進行評估,在匯總各階段效果評估結果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修復工程治理修復效果評估報告。

5異位治理修復工程效果評估

5.1評估程序

異位治理修復工程效果評估程序應包含資料整理與現場踏勘,明確評估對象、範圍和時限,制定效果評估工作方案,現場採樣與實驗室檢測,治理修復效果評估,效果評估報告編制六個步驟。評估程序流程見圖1。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廣東省汙染地塊治理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指南(徵求意見稿)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日前,廣東省印發《廣東省汙染地塊治理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指南(徵求意見稿)》,全文如下:前  言為加強汙染地塊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規範廣東省開展汙染地塊治理工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關於保障工業企業場地再開發利用環境安全的通知》(環發〔2012〕140號)、《關於加強工業企業關停、
  • 廣東省汙染地塊治理與修復工程環境監理技術指南(徵求意見稿)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日前,廣東印發《廣東省汙染地塊治理與修復工程環境監理技術指南(徵求意見稿)》。本指南基於國內外環境監理的相關經驗,結合廣東省汙染地塊治理與修復的實際需求,構建廣東省汙染地塊治理與修復環境監理的工作程序,明確環境監理在汙染地塊治理與修復工程各階段介入的方式、方法以及監理要點。
  • 國家環保標準《汙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徵求意見...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汙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徵求意見稿)》並公開徵求意見,詳情如下:關於徵求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汙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徵求意見稿)》意見的函各有關單位:為貫徹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我部組織制訂了《汙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
  • 農業農村部發布《受汙染耕地治理與修復導則》
    GB 15618 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2762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汙染物限量NY/T 395 農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範NY/T 398 農、畜、水產品汙染監測技術規範NY/T 497 肥料效應鑑定田間試驗技術規範NY/T 3343耕地汙染治理效果評價準則HJ25.5
  • 南通市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成效評估情況
    現將評估結果公開如下。 一、總體情況 依據生態環境部《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成效技術評估指南(試行)》,對全市土壤汙染防治目標、政策制度建設、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土壤汙染重點監管單位管理、能力建設等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評估。
  • 「土十條」印發:2020年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90%以上
    29、針對汙染地塊開發利用和治理與修復工程監管,《土十條》有何應對措施?《土十條》對汙染地塊開發利用和治理與修復工程監管提出了明確要求。在汙染地塊開發利用方面,嚴格實施建設用地準入管理,一是建立汙染地塊開發利用前的調查評估制度。
  • 「案例分享」重慶某六價鉻汙染場地土壤修復工程案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重慶某六價鉻汙染場地土壤修復工程案例劉益風1,李 潔2,申源源1,張 建1,鄧 磊1,曹 俊1,龍 宇1(1重慶美天環保工程有限公司,;2重慶市固體廢物管理中心,)摘要選取重慶某六價鉻汙染場地治理修復工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修複方案設計、項目工程實施以及修復效果評估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 納米零價鐵複合材料修復氯代烴汙染地下水技術研發與示範工程
    【產品介紹】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歷史遺留汙染場地量大且跨介質複合汙染嚴重、異位土壤修復二次汙染風險高,缺乏具有科學依據的風險管控模式已成為我國城市汙染地塊安全開發的瓶頸。為了推動我國汙染地塊環境風險管控與原位修復技術的工程化應用進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通過高精度環境調查、精準定位監測,構建了場地汙染物遷移與暴露概念模型,應用三維空間地下水流動與溶質遷移數值模型解析了汙染源特徵及其時空分布規律;研發與製備了高效、綠色、低耗納米零價鐵-生物炭複合材料;基於精準風險管控原理構建的新型滲透式反應屏障(PRB)的工程示範為解決我國氯代烴類高風險汙染地下水修復提供了可複製
  • 「技術交流」重金屬面源汙染生態攔截與修復技術研究與集成
    但是相對於重金屬面源汙染的特徵和治理特點,現有研究成果在關鍵技術性能、技術集成與工程實踐、技術規範等方面尚存在明顯不足。關鍵治理技術的研究開發需要針對重金屬面源的特有規律和要求,在提高技術成效和降低治理成本方面開展進一步的研究。目前研究和應用的土壤鈍化劑大多直接利用工農業廢棄物,沒有經過進一步的加工。
  • 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發納米零價鐵-生物炭複合材料修復氯代烴汙染地下...
    >)技術監測修復材料遷移動態及處理效果,形成了精準調查-定量評估-定向注入-立體監測的原位修復工程模式及裝備,目前正在實施修復效果監測。  該汙染地塊原位地下水修復工程示範的成功實施,對我國推廣和貫徹汙染場地風險管控和可持續修復具有重要借鑑意義,形成的修復與監測技術體系及裝備可複製、可推廣,為我國汙染地塊環境風險管控及安全再開發提供了典型工程範例。
  • 含重金屬汙染!紅四方、合叉等老廠區土壤今年將治理修復
    2020年,完成紅四方化肥廠原址場地、原叉車廠重金屬汙染地塊土壤修復;南淝河等15個國考斷面全部達到考核要求,水質優良率有所提升。實施重點行業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完成水泥行業提標改造,推進VOCs深度治理,抓好「三爐」(燃煤鍋爐,燃氣鍋爐,工業窯爐)汙染治理。並將完善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攻堅和重汙染天氣差異化管控方案,反對「一刀切」。
  • 邵陽市雙清區土壤汙染防治與修復成效技術評估報告
    一、基本情況按照《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評估考核規定(試行)》(環辦土壤[2018]41號)以及《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成效技術評估指南(試行)》(環辦土壤[2017]1953號)文件要求,採取文件收集、現場調研等方式
  • 泰安疑似汙染地塊土壤修復示範試驗項目單一來源採購公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肥城市泰山焦化有限公司疑似汙染地塊土壤修復示範試驗項目單一來源公示一、採購人:泰安市生態環境局肥城分局地址:龍山路110號(泰安市生態環境局肥城分局)聯繫方式:3362824
  • 北京:《地塊土壤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技術導則》(徵求意見稿)
    GB50021巖土工程勘察規範  GBJ145土的分類標準  HJ2.2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  HJ/T164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HJ25.1場地環境調查技術導則主要工作為通過在疑似汙染地塊上進行初步調查採樣,確認地塊是否存在汙染;如果確定地塊存在汙染,則進一步開展詳細調查採樣,並開展第三階段地塊汙染風險評估;  ——第三階段為風險評估階段。主要工作為根據初步和詳細汙染調查結果進行健康風險分析評估,提出修復與管控目標及相應工程量。
  • 關於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場地汙染成因與治理技術「等3個重點專項...
    2.6 汙染場地綠色可持續修複評估體系與方法  研究內容:研究我國汙染場地綠色可持續管理框架、評價指標和技術方法,提出與國際接軌的汙染場地綠色可持續修復發展戰略;研究適合國情的綠色可持續修複評估方法和指標體系;選擇典型汙染場地開展實際案例研究,分類構建我國汙染場地全過程可持續管理方法和標準規範;選擇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構建區域尺度汙染場地治理修復與再開發綜合效益評價方法及模型
  • 安徽「十三五」重金屬汙染綜合防治規劃
    對經調查評估確認的汙染地塊,按國家有關規定,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綜合整治方案,明確責任單位、時間進度和治理修復任務,解決一批突出重金屬汙染問題。  依據汙染地塊排查情況,建立汙染地塊名錄及其開發利用的負面清單。開展地塊風險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進行風險等級劃分,環境風險人的汙染地塊及影響人居環境安全、飲用水安全等汙染隱患突出的汙染地塊,納入汙染地塊優先管理名錄,優先開展治理修復工作汙染危害較小的地塊,明確禁止和限制使用要求,定期開展環境監測。
  • ...分享」有機汙染場地修復工程中的大氣環境二次汙染防治及案例分析
    為了實現汙染場地的有效、安全治理,首先對我國目前汙染場地修復現狀及二次汙染風險特點進行了分析,以北京焦化廠原址汙染場地修復工程為例,對該類典型有機汙染場地在異位修復工程中的主要施工工程和大氣環境二次汙染風險來源進行了詳細分析,並針對修復工程中的氣態汙染物、尾氣和揚塵3項關鍵要素建立了全面的大氣環境二次汙染防治措施體系。
  • 全面停產5年後,原馬鋼(合肥)地塊將有「動靜」
    2015年全面停產後,原馬鋼(合肥)地塊的未來一直備受關注。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安徽合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了解到,該地塊即將啟動修復治理,相關方案編制服務已經啟動採購。原馬鋼(合肥)地塊將劃定為4個區塊,未來"修復一塊、完成一塊、移出一塊」。
  • 我國地下水汙染及環境監管現狀
    國上資源部於2015年開展了我國首輪地下水汙染調查評價工作,2011年,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聯合開展了《全國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工作,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2010年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立項,該項目將建成含有20445個監測站點的全國地下水監測網,初步實現對全國地下水動態的有效控制。以上工作完成後可為我國地下水汙染防治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
  •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丨湘潭市土壤治理項目完成率走在全省前列
    17個土壤汙染防治中央資金項目基本完成修復治理工作,土壤治理項目完成率排在全省前列。湘潭市3個國家土壤治理與修複試點示範項目,分別為湘潭電化集團生產廠區舊址汙染土地修復項目、湖南南天化工廠西廠區汙染土地治理修復項目(以下簡稱「西廠區項目」)和原湖南省農藥廠東廠區周邊土壤汙染場地治理工程(以下簡稱「東廠區周邊項目」)。其中,電化廠舊址項目已完成治理效果評估,西廠區項目和東廠區周邊項目已完成合同內治理任務,目前正在開展驗收監測和工程驗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