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20%的家長過早地給7-12個月的寶寶補充了乳製品;12%的父母錯誤地給7-12個月小寶寶補充了牛奶;而在寶寶13個月後需要適當補充其他乳製品時,又有21%的父母卻沒有做到,而這也給寶寶帶來一定的營養風險。
世界牛奶日即將來臨,5月28日,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荷蘭皇家菲仕蘭聯合發布《2019中國奶商指數報告》(下文簡稱報告)顯示,與2018年首次發布的報告數據相比,2019中國奶商指數得分為60.7分,僅提高了0.1分,依然徘徊在及格線邊緣。而造成這一現狀的深層原因就是:大多數公眾誤把牛奶這一膳食「必需品」僅當做了「營養品」!
1、中國人奶商指數僅提高0.1分
調查顯示,國人奶類攝入狀況仍不樂觀。百分制下,2019年中國奶商指數得分為60.7分,依然徘徊在及格線邊緣,僅比2018年高出0.1分。
據悉,2018年報告首次提出奶商(MilkQuotient)概念,中國奶商指數是指中國人正確認識和食用乳製品的能力水平,是反映中國人健康素養的重要指標之一。
此次調研由荷蘭皇家菲仕蘭聯合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共同發起,並由多家機構10餘位專家擔任顧問。樣本覆蓋全國20個城市,調查對象為15-65周歲的城鄉普通公眾,有效樣本4076個,從喝奶意識、喝奶知識和喝奶行為三個主要維度,以指數量化的方式衡量中國人在奶商方面的表現水平和結構特徵。
2、超8成公眾每日乳製品消費未達標
1988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第一次提出了「300g牛奶計劃」,即我國居民每人每天飲奶量要達到300g或相當量的乳製品。
然而此次調查發現,僅有4成公眾知道每日應該攝入乳製品300毫升以上,而實際每日攝入量達到這一標準的比例更低,僅為19.5%。
調查顯示,2019年,公眾每日平均攝入乳製品237毫升,距離300毫升標準尚有一定距離;每周平均攝入乳製品的天數也僅為4.9天。
調查發現,認為「乳製品是每日必需品」的公眾不到4成,大多數(61.2%)公眾對乳製品的定位仍是「營養品」,認為是用來補身體的。
探究其背後的原因,其實還是中國公眾並未把乳製品視為每日必須攝入的食物之一,公眾對「乳製品是每日膳食必需品」的概念未形成普遍共識。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陳偉強調:「從營養的角度來看,牛奶不僅僅是營養品,更應該是必需品。牛奶的營養價值很高,礦物質種類非常豐富,也是人體鈣的最佳來源,還包含了人體所需的胺基酸,對人體具有無可替代的益處。如果喝奶後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就說明患有「乳糖不耐受症」,雖不宜飲用牛奶,但也應選用酸奶或其他乳製品來代替牛奶。」
「其實,300毫升的標準並不算高」,調查組專家表示,通過各國膳食指南對成年人乳製品的建議攝入量推薦表可以看出,我國推薦量近乎是最少的,歐美國家建議攝入量大部分在500毫升以上,基本為500-700毫升,由此可見我國居民乳製品攝入量之低。
3、超7成公眾對乳製品多元化認知不足
眾所周知,牛奶是最基礎的乳製品,但牛奶並不直接等同於乳製品。乳製品種類較為多元化,奶酪、黃油、奶油等均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乳製品攝入應該堅持多元化,但報告顯示,26.9%的公眾認為「攝入乳製品,只要喝奶就夠了」。
由於認知不足,目前大多數中國人使用乳製品僅限於牛奶和酸奶,其他種類乳品使用量低。專家建議,推薦「多吃」各種各樣的乳製品,有利於提高攝入量。
據了解,我國和西方乳製品攝入量差距就主要體現在尚未建立「吃奶」的習慣,特別是吃奶酪的習慣。
據了解,10公斤牛奶才能加工1公斤幹奶酪,因此奶酪單位容量的蛋白質、鈣等營養元素遠高於普通牛奶,但調查顯示,超過半數公眾不喜歡奶酪的口感。
不過有個令人欣喜的變化,那就是2010後最喜歡奶酪,愛吃奶酪的比例突破20%,達到23.6%,「吃奶」習慣正在養成。
專家也建議:奶酪是含鈣最多的奶製品,且蛋白質消化率高達96-98%,是補充鈣質和蛋白質的最佳選擇;兒童和中老年人、乳糖不耐受、非超重肥胖、高血壓和高血脂患者適合食用奶酪。
不過專家同時也建議,奶酪所含熱量較高,應適量食用。
4、12%的父母給嬰幼兒錯餵了奶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中國父母奶商得分普遍較低,這也導致父母給嬰幼兒補充乳製品時存在誤區。
眾所周知,牛奶中含有的牛奶磷脂是促進寶寶腦部及智力發育至關重要的元素,可以說,在寶寶成長的每個階段,乳製品都是不可或缺的營養來源。
儘管如此,但是這並非意味著所有乳製品都適合小寶寶,尤其是7-12個月的寶寶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在母乳和配方奶粉之外,其他乳製品都不適合補充。
但是調查發現,接近20%的父母過早地給7-12個月的寶寶補充了除母乳和配方奶粉以外的乳製品。12%的父母錯誤給寶寶補充了牛奶;10.6%補充了酸奶。
對此,調查組專家表示,7-12個月齡的寶寶不適宜補充鮮奶、酸奶、奶酪等蛋白質和礦物質遠高於母乳的乳製品,會增加嬰幼兒腎臟負擔。
5、斷奶後超2成父母疏忽了此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寶寶13個月後,需要適時補充其他乳製品以滿足生長發育所需,然而此次調查顯示,在斷母乳和配方奶粉之後,21%的父母沒有給寶寶補充其他乳製品,這也將給寶寶帶來一定的營養風險。
而在給寶寶補充了其他乳製品的父母中,補充的乳製品種類不夠多元化,補充相對較多的是牛奶(30.6%)和酸奶(29.6%),其他乳製品補充比例均在15%以下。
另外報告顯示,寶寶對牛奶/酸奶的攝入量也不夠,平均每天攝入214毫升,低於《中國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2016)》建議的攝入量(300-400毫升)。而且寶寶也沒有做到每天補充,平均每周只有5.4天喝牛奶/酸奶。
6、配方粉並不能完全被替代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可以接受的食物種類多元化,超過一半的父母就選擇以性價比更高的牛奶、酸奶等其他乳製品(58.2%)或一日三餐(50.9%)來替代配方粉,為寶寶提供營養。
不過調查組專家表示,儘管13-24月齡的寶寶可以將普通鮮奶、酸奶、奶酪等作為多樣化的部分逐漸嘗試,但是仍然建議少量進食,因為這些不能完全替代母乳或配方奶粉。
調查顯示,父母對13個月齡及以上寶寶斷配方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寶寶不愛喝」,面對這種情況時,只有22.4%的父母會要求寶寶必須喝,有約80%的父母沒有引導寶寶喝,或者直接選擇放棄。
對此,調查組專家建議父母用正確的方式進行引導,如變換牛奶的口味和食用方式等,促進寶寶對牛奶的攝入,以滿足營養所需。
首都兒科研究所保健科主任王琳建議:「科學合理攝入乳製品,父母是關鍵。父母應樹立科學餵養的7個金標準,在兒童出生一小時開始母乳餵養,六個月內堅持純母乳餵養,同時將母乳餵養堅持到兩歲以上。與此同時,嬰幼兒六月齡起,應至少添加四類輔食餵養,尤其是加強對含鐵類輔食攝入,13個月以後的嬰幼兒應每天吃3-4餐,滿足最低膳食頻次。
7、提升奶商從娃娃抓起
胡說有理注意到,連續兩年的奶商報告,對於評價中國人正確認識和食用乳製品的能力、反映國民健康素養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2019中國奶商指數相較去年改善不大,中國公眾食用乳製品知識少、行為差的問題仍很嚴峻,科學的攝入習慣尚未建立,健康素養的提升工作任重道遠」,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吳秋林今天表示,為此,我們更要加大調查的廣度和深度,挖掘制約奶商指數提高的最核心原因,研究解決辦法,為提升中國奶商指數及未來健康做出切實舉措。
在此次奶商指數發布同時,菲仕蘭也同期啟動「為健康加杯奶」兒童奶商關愛行動。
皇家菲仕蘭中國高級副總裁楊國超特別介紹了兒童關愛禮包的美好寓意:「『喝奶要從娃娃抓起』,印有『為健康加杯奶』的兒童關愛禮包就是要傳遞這一健康理念,菲仕蘭還將通過專家科普課堂、趣味自測奶商、發放兒童奶商關愛禮包及大力開展兒童奶商課堂等乳品科普行動,改善兒童營養,建立家庭的健康生活方式。」
荷蘭皇家菲仕蘭中國董事長高瑞宏表示:「兒童是家庭的中心,是國家的未來。菲仕蘭願通過關愛兒童的契機,幫助中國家庭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為中國人民的未來健康保駕護航。」
作為荷蘭最大和世界十大乳品公司之一,近些年皇家菲仕蘭在中國不斷加大投入,2018年啟動「鄉村振興基金」,計劃向孤兒捐贈價值100萬元乳製品,同時在四川SOS兒童村開設「菲仕蘭愛心家園」,首批預計助養20餘名孤兒。此次兒童奶商關愛行動為弱勢兒童首批捐贈3000份關愛禮包;同時還將開展兒童奶商訓練營,提升喝奶意識、普及喝奶知識、培養喝奶行為。未來,荷蘭皇家菲仕蘭將持續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並呼籲社會各界加入到兒童關愛的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