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也是合於禮的道德行為,和合於美的藝術行為

2020-12-06 木一論史

為時間下定義,這是中國哲學中一個十分新鮮的現象。儘管張岱年、熊十力、賀麟等的定義中也有許多傳統哲學的語言,但是其範疇卻基本都是西方的。

就形式而言,這些定義已經突破了傳統哲學家不重概念而常以感悟式語言來總結的局限。比如,就賀麟所推崇的康德的絕對主觀化時間來說,其根本觀點與陸王心學接近,兩者都突出了人作為認知主體在把握時間上的主觀能力以及時間觀念因此而具備的主觀性特點。

但是,陸王心學關於此點的說明幾乎全是個人從生活經驗和神秘冥想中得來的醒悟和體驗,諸如"充塞天地中間,只有這個神明","四時歲月,只知此之流行","六合也者,心之郛郭","往古來今,惟有此心"等心學一派的格言,都不習慣從此根本之點展開來進行細密的邏輯論證。

但是,賀麟藉助於西方哲學認識論所提供的一套哲學概念,對時間本質所做的說明卻是邏輯完整而定義明確的。

另外,就內容來說,上述定義來也足以證明其對傳統哲學時間觀的突破。

整體說來,傳統哲學的兩種時間觀都很少明確地將事物客觀形式和主體知覺這兩個時間基本範疇並列來加以討論,也就是說,它們要麼肯定時間就是物質的客觀形式,要麼就認為它是主體知覺,而沒能在兩者之間搭建一個有效的辯證的分析框架。

民國時代哲學家對於時間觀的哲學建構區別於傳統哲學的一個很大特點即在於,他們在討論時間本質時,能夠自覺地將時間的客觀實在與主體的時間知覺之間的聯繫和區別當作討論的基本前提。

這樣一來,時間討論的層次就變得分明而豐富起來。僅就以上所列定義而言,已呈現了三種類型的時間關係模型。第一種,是張岱年和馮友蘭所歸納出的客觀化時間。

這種觀念認為時間首先是客觀的,是依存於事物而來的,離開事物,則談不上有時間,所謂"空時即是事物之空時,事物即是在空時之事物。如無空時,不能有事物,如無事物,則亦不無空時可說"。

其次,時間反映的是事物本身或事物之間的一種有先有後的秩序關係,即使是主觀的心理時間也是"感覺或思慮的聯續",沒有脫離"先後"這一根本性的時間關係。再次,"先後""同時"的關係只存在事物之間,如果自時間中抽去事物,則各種關係隨之消失,時間亦不復存在。

第二種,是賀麟所堅持的絕對主觀化時間。賀麟否認時間根源於外在事物,認為時間絕非脫離意識而存在的實有,它不體現客觀事物的性質或關係,也不屬於經驗範疇,而是感性直觀的先天格式,是純然主觀的。

第三種,則是介於上述二者之間的一種中間立場,熊十力和張東蓀的時間觀大致可以歸入此類。熊、張都認為時間既是客觀事物的性質,又是主觀的認識;既依存於外在事物,又有其相對的獨立性。

不過,具體說來,熊十力更傾向於肯定時間的客觀性,他認為時間首先是物的存在形式,其次才是經意識作用而形成的抽象概念,抽象概念一旦形成,即成為我們認知其他事物的普遍規範。用他自己所喜歡的佛教語言來表達即是:

"本緣物上具有此形式。意識作用依之,得有空時相起(即構成空時的概念)。然意識因有空時相故,乃反以規定感時中未經分別之各物,而條析之,綜理之,使證會中之物,成為客觀的。"

這種觀點,簡言之,就是認為時間這種物質存在形式,能為意識所認知,但絕非意識所能決定和控制。而張東蓀則認為時間就其根據而言,確是在外在者身上;就其形態而言,是知覺所呈現的,就其性質而言,是由概念所產生的解釋。

也就是說,時間根據外在者而產生,但外在者本身不是時間,時間實際上是外在者、知覺和概念的"三重疊合產品",不過這三種因素是共同起作用的,沒有哪一種因素能起決定性作用。

很明顯,民國哲學家所總結出來的三種時間類型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明晰的論證層次,在傳統哲學中確是不存在的,它是現代哲學的獨特產物。

按照張岱年的解釋,中國傳統哲學除了陸王一派,一般都不懷疑外界之客觀存在,也不喜歡分別"我"與"非我",而習慣於將認知主體與認知對象融合同一,因此知識論不甚發達。

陸王心學主張"宇宙即是吾心",以心來統攝天地萬物,將外界與心之主體做出自覺區分,但是限於當時哲學重了悟而不重論證的局限,亦只做到從"心"來觀時空,而未能將時間單獨抽離出來展開討論。

因此,可以說,真正意義上的時間本體論哲學是在民國時代才開始建立起來的,而之所以會發生這種變化,又與當時哲學家受西方哲學影響所激起的對知識論的普遍興趣有重要關係。

知識論,簡單地說就是人的認知何以可能或者說認知主體與認知對象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在某種程度上,如何理解認知,決定了你如何看待時空。

民國時期的哲學時間觀,無論是肯定時間為物質客觀形式的馮友蘭、張岱年,還是堅持時間為純粹的主觀知識形式的賀麟,或介於兩者之間的時間二元論者熊十力、張東蓀,其對時間本質的討論方式無一不帶有鮮明的知識論的烙印。

在這一點上,張東蓀、賀麟的時間觀論證在邏輯上十分完整、充分,很能代表當時哲學界在這個問題上的特點。

賀麟的哲學體系被簡稱為"新心學",其基本主張是認為精神是本體,世界是表象,直覺是方法。新心學包括心論、知性觀、時空觀、方法論、文化觀共五大板塊,可見時空觀在整個理論體系中佔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

賀麟的時空觀,其主要觀點與康德的絕對主觀時間觀十分接近,他自己也認為康德的時空觀是最合乎哲學理想的。賀麟的具體哲學論證包括以下幾個層次。

首先,他認為時間是理而非事物。他說,將時間當作經驗中的自然事物,是科學家為了研究的方便而採取的立場,但是從哲學家立場來看,則時間只能是理,是規定經驗中事物的必然秩序和法則。其次,時間是心中之理。

理既然是衡量經驗中事物的尺度,則必然出於經驗的主體,因此,理必出於心。理就是由心所建立的"用以整理排列衡量感覺中的材料的"公共標準。再次,時間是自然知識所以可能的心中之理或先天標準。自然知識是指感官知識,是人所經驗到的自然界或現象界的知識。

時間只是使自然知識所以可能之理,而不是使別的知識譬如價值知識所以可能之理。最後,時間還是自然行為所以可能的心中之理或心中標準。

這一點,是康德哲學未加討論而為賀麟所特別重視的。賀麟認為道德和藝術行為也都有自己的時間標準,就道德而言,"禮"就是用時空標準去節制情慾使之符合道德律的理則,就藝術行為而言,"藝術"也要基於審美規範所決定的時間和空間標準。

因此,時間也是合於禮的道德行為和合於美的藝術行為的可能先天條件。

相關焦點

  • 當道德變為一種源於自發性,本能的行為的時候,道德會變成藝術
    當道德變為一種源於自發性,本能的行為的時候,道德會變成藝術今天小編你要和大家聊一聊賀麟的禮樂教育。賀麟介紹了在道德價值與審美價值關係上的兩種主要看法。第二,從第二種主張來看,其在美育理論上的積極價值在於—由於不對美與善之間的界限進行絕對的劃分與規定,而是從原本的審美現象出發,保持其完整性,比如柏拉圖就是看到了藝術品、詩歌對情慾的助長、激發作用,從而在教育活動中,把藝術或者詩人驅逐出去。也就是說,某些行為本身同時包含了美與善的因素或者因子,因而,就不能使用善與美之間過於高揚主體性的標準去對這一統整性的行為進行強制性的劃分。
  • 加強科學道德建設 摒棄學術不端行為
    北京科技工作者對科學道德行為具備較高的認知水平,對於問卷中給出的各項科學道德行為選項,普遍給予較高的重要性選擇。各選項認為非常重要的選擇人數佔回答總人數的66%到80%,其中綜合分值也達到65-85分。    調查顯示,北京科技工作者普遍認為,誠實守信和社會責任是當前科技工作者最應遵守和樹立的道德行為。
  • 人對智能機器行為的道德判斷:現狀與展望
    智能機器與人類社會的交互,尤其是人-機交互中涉及的倫理道德問題,越來越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重視。本文主要關注智能機器道德框架構建及人們對智能機器行為道德判斷兩方面,整理了近年來關於智能機器道德決策的相關研究文獻,重點探討智能機器的道德體系,人們對人類-機器行為道德判斷的差異,對智能機器行為的道德取向及影響人們對其道德判斷的主要因素等,並指出未來研究方向。
  • 對話阿布拉莫維奇:人性、烏雷和行為藝術
    主持人Eric Shiner 和藝術家 Marina Abramovic因為這次講座是面對公眾開放的,小印有幸可以參加這次講座,親耳聽到被人們稱為「行為藝術之母」的阿布拉莫維奇為大家講述自己的藝術理念及觀點,感覺受益匪淺。
  • 女星蒂爾達·斯文頓在Moma上演行為藝術
    演員蒂爾達·斯文頓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上演行為藝術周六,曾出演《納尼亞傳奇》的女星蒂爾達·斯文頓(Tilda Swinton),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上演行為藝術《也許》每次斯文頓在博物館內表演此行為藝術時,展覽位置都會移動。該行為藝術展沒有公布時間安排,但還將在年底前上演6次。「這個設想的特徵就是不能提前公布,博物館也同樣如此,」一位發言人稱。斯文頓首次表演這一作品是在1995年,地點為倫敦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1996年,她又在羅馬的巴拉科古博物館(Museo Barracco)上演此作。
  • 金星,毒舌舞蹈家的 「行為藝術」
    由於她性別的分界,使得她的舞蹈藝術給人的感覺有些許撕裂,因為你總是難以把另兩個性別的舞蹈融合在一個人身上,總有一種違和感。當然,拋開這些單看舞蹈,她的舞蹈之美還是相當驚豔的。當然,金星這個名字的知名度,其實有70%是因為她說話而不是因為她跳舞來的,大家都知道一個毒舌的金星,卻有很多人不知道有一個跳舞的金星。
  • 古代的「行為藝術」,君臣一起學驢叫
    說到「行為藝術」,人們馬上就會想到現在大街上出現的街頭即興表演,這種表演,常常讓人感到震驚。 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有這種藝術行為,而且是發生君王與大臣之間,讓人大跌眼鏡。這種什麼行為呢,就是學驢叫!這個君王就是我們熟知的曹丕。
  • 科技日報 方新:恪守科學倫理道德 踐行科技行為準則
    中國科學院一直高度重視科研道德建設,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10多年來,先後制定實施了16個有關倡導科研道德、規範科研行為的制度和文件,如2001年以來先後發布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道德準則》、《中國科學院科技工作者行為準則》、《關於科學理念的宣言》和《中國科學院關於加強科研行為規範建設的意見》等,使科研道德建設呈現不斷加強和深入發展的良好態勢。
  • 超人類主義思想,道德行為可以通過技術改善嗎
    超人類主義思想,道德行為可以通過技術改善嗎大家好,我是本文的小編,歡迎閱讀我的科技文章,先送你一個麼麼噠~能關注我就送你兩個麼麼噠~超人類主義者聲稱應當進行值得留存史冊的人文主義運動。其領銜的思想家代表著超人類主義的願景,對人性進行提升和改善,這也是自17世紀啟蒙運動以來一直存在並不斷發展的力量。與進化論以及思想的計算機理論一起,超人類主義融合了人類的意義以及人類如何進化超越自己的極限。這一不斷發展的融合,還包括科學家對於生態過程的描述,以及超人類主義者分析人類特徵的發展方向,這讓那些希望通過獲得智能而帶來的好處的人備受鼓舞。
  • 教你行為經濟學之《怪誕行為學》「美」丹.艾瑞
    今天說的這本書叫做《怪誕行為學》,本書一共25萬字,我會用大約20分鐘的時間為您講述書中精髓。怎麼用行為經濟學思維避免生活中的消費陷阱,做個精明的人?很多人在生活中啊,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本來你今年拿了10萬的年終獎,心裡還挺高興,結果聽說其他人都拿了11萬,瞬間就會覺得很委屈。比如為什麼無人問津的黑珍珠和其它價格昂貴的珠寶放在一起的時候,身價一下就能上漲數十倍?
  • 一場行為藝術的盛宴 有創造力的方式呼籲環境保護
    行為藝術是20世紀50、60年代興起於歐洲的現代藝術形態之一。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行為藝術中的很多觀念以及表達方式與當下人們的審美觀、道德觀。圖為在馬德裡的馬塔德羅文化中心舉行了由英國環保組織「反抗滅絕」,旨在分享抗議氣候崩潰、喪失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滅絕和生態崩潰的風險。
  • 說說本能反應與理性行為
    從這一刻起便有了心事,為什麼第一時間內沒有給他關心?為什麼總是先考慮自家車的安危,難道生命比車更重要?  想起了在文革極左時代的狠鬥私心一閃念,在我的心底渴望成為一位高尚的,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的,脫離了低級趣味的,純粹的人,卻為什麼在突如其來的事故面前,表現的如此自私?  聯想最近網絡上沸沸揚揚的範跑跑行為,腦子跳出個命題:理性與本能狀態下哪個更真實?
  • 靳良志:性賄賂行為歸罪化分析
    因為強姦也是一種性行為,也是實施強姦者的需要。」[6]  其次,犯罪的社會危害性不是指輕微的危害,而是指危害達到相當程度的情況。某種行為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如賣淫嫖娼行為、男女基於與對方發生性關係利用自己不具有公務性質的職務幫助對方或給予對方一定財物的行為等,但畢竟僅是發生在私人之間的有傷風化的行為,社會危害性還沒達到需要刑法進行評價的相當程度,因而不是犯罪。
  • 網上現"臺商吃嬰兒"照片 原是行為藝術
    在天涯、貓撲等熱門論壇,有網友稱這是朱昱的行為藝術作品。記者搜索「朱昱」後發現,朱昱創作的一組《食人》圖片確實與網友「button」所發的「臺商吃嬰」圖片一模一樣。    幾經澄清難止謠言    記者調查發現,雖然只是所謂的「行為藝術」,但演變成「臺商吃嬰」的傳言卻流傳廣泛而久遠,對廣東、東莞以及臺商造成了較壞的影響。
  • 虐待動物事件頻發卻僅遭道德譴責 暴力行為毒害整個社會
    、民族習俗、宗教習俗、倫理道德等多重複雜因素,全面提高動物保護水平仍將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系統性工作,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近日,有網友爆料,四川廣安一男子凌晨3點持刀虐狗,並將視頻發至當地遛狗群。遺棄虐待動物頻繁發生暴力行為毒害整個社會所謂虐待,是指「用殘暴狠毒的手段,對待某些人或某些事物」。針對動物身體上的虐待,也是人們通常理解的以殘酷手段傷害動物身體的虐待行為,「活體剝皮」「生吃猴腦」「活取熊膽」等,都屬於虐待動物行為的表現。虐待動物事件並非近幾年才發生。
  • 美哈佛心理學家不端行為大起底
    原標題:美心理學家不端行為大起底   Marc Hauser圖片來源:RICK FRIEDMAN   在美國哈佛大學完成對著名心理學家Marc Hauser不端行為調查的4年後,該機構的報告終於發布,這多虧了《波士頓環球報》的一名記者通過《信息自由法》(FOIA)請求發布文檔。
  • 篡改陽性核酸報告回國,行為太惡劣
    黃某、鄭某行為性質極其惡劣,不僅給同航班乘客健康安全帶來巨大威脅,也嚴重幹擾了國內防疫工作。中國駐俄使館鄭重提醒赴華旅客要遵守各項防疫規定,切勿心存僥倖心理,做出違反法律和道德的行為。篡改核酸報告回國,已不是首例。今年3月,黎某一家三口從美國乘坐航班歸國,隱瞞自己在美確診事實,吃大量退燒藥降低體溫登機;今年9月,唐某、餘某在確診後篡改原始檢測報告,從菲律賓乘機回國。
  • 中科院院士談科學道德:是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認為,和普通人一樣,院士的精力和時間也是有限的,如果社會兼職和參加社會活動過多,必然會影響到科研和教學等工作,所以必須堅決反對。「需要注意的是,院士除了科研和教學,還應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比如有些院士在各自領域內的一些學會兼職,參與政府組織的一些重大事件的諮詢等,也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對社會作貢獻,不能一概否定。」 鄭時齡院士說。
  • 術應有道:中國美協網曝抄襲等違規申報會員行為
    前段時間,我還遇到有作者拿我的作品重新組合參展並獲獎,最終被拿下來的情況。美術創作還是要體現個人的創造性,它應該是個人獨立完成的,通過抄襲或者剽竊別人作品等不光彩的手段獲取任何學術利益,我們都應該堅決反對。 有的人說是臨摹,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一直在高校工作,臨摹課上,學生會臨摹經典作品,這完全是學習層面的,也是高校美術教育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 神秘手勢原是向老子致敬:一次全球參與的網絡行為藝術
    神秘手勢爆紅微博  通網 2012年2月28日消息 從2月21日起,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神秘手勢照片開始在微博快速傳播,在不到四十八小時的時間內,吸引粉絲過萬。真相解密,原是向老子致敬也有一些網絡達人分析說,發布該手勢的「始作俑者」是一個來自西安的微博帳戶,這應該是一次「網絡快閃行為藝術」活動。一位網絡傳播從業人士稱,這應該是西安的一家企業進行的微博營銷活動,西安地處西北,能應用這種新銳創意的營銷形式,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