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化:具有短雜原子活性點距離的PtCo@NCs可增強催化性能

2020-09-05 小材科研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學院汪樂餘教授研究團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發表題為「PtCo@NCs with Short Heteroatom Active Site Distance for Enhanced Catalytic Properties」 (Adv. Funct. Mater. 2020, 30, 2002281)的研究論文。

該團隊前期針對多活性中心催化體系提出了「短活性位間距增強效應(SDE)」,在前期系列研究(Nat. Commun. 2017, 8, 14136; Chem. Commun. 2019, 55, 13602)基礎上,通過縮短不同種類原子活性位間距、增加活性中間體碰撞機會、進而顯著提高催化活性與穩定性

本文基於原位還原熔融法,以雙金屬ZnCo-MOF作為前驅體,實現了多孔碳載體上雙金屬活性位間距調控,通過縮短Pt-Co活性中心的距離,設計製備了一種酸性電解液中對甲醇氧化反應(MOR)具有顯著增強電催化性能的催化劑(PtCo@NCs)。相比於製備的Pt/Co單金屬島和異二聚體PtCo@NC(A-900 oC)合金結構中Pt-Co活性中心距離最短,表現出最高的催化質量活性,比商業Pt/C高12.23倍,幾乎超過了所有報導的酸性電解質中的MOR催化劑。實驗和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表明,活性的顯著提高源於Pt/Co金屬中心附近電子分布改變,從而促進了甲醇脫氫步驟和CO氧化去除過程的速率。該工作為雙金屬催化體系的設計提供了新方法,通過縮短限制於多孔碳載體中貴金屬與親氧金屬活性位點間距來提高催化活性,為高效催化劑的合理設計和精確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第一作者是胡高飛副教授,第二作者是碩士研究生商亮,汪樂餘教授、陳玥光講師為本文的通訊作者,北京化工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安徽師範大學為合作單位。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的資助。

來源:北京化工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002281

相關焦點

  • 單個過渡金屬位點用於水氧化:從單核分子催化到單原子催化
    4.SACs強調每個活性位點都具有一個金屬原子,這些單分散、孤立的金屬原子通過與相鄰原子的共價或離子相互作用穩定在一個固體框架上。5.以單個過渡金屬(TM)原子位點為活性中心,SMMCs和SACs的活性通常與TM物種(Mn、Fe、Co、Ni)、配位環境(C、N、O、S、P等雜原子)、幾何構型和基底材料的性能有關。
  • 金屬所揭示雜原子調控的碳催化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
    另外,以磷、硼雜原子改性的納米金剛石催化劑用於丙烷氧化脫氫反應時,脫氫選擇性也獲得相應提高。該系列研究工作不僅從原子層面揭示了催化反應機理,同時拉近了理論研究與工業應用的距離。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催化材料研究部研究員蘇黨生領導的科研團隊一直致力於低碳烷烴催化轉化制烯烴的基礎研究以及工業化應用探索,自2008年發現非金屬納米碳可替代傳統貴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用於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以來,非金屬納米碳在傳統熱催化中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迎來蓬勃發展,其在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中展現出較傳統金屬催化劑更高的活性、抗積碳性能以及突出的穩定性(Science
  • 大連化物所提出二維硫化鉬限域銠原子的距離協同催化效應
    、副研究員於良團隊提出二維硫化鉬(MoS2)限域銠原子的距離協同效應,利用銠單原子之間的距離來調控二維MoS2面內硫原子的電子結構和催化活性,從而實現高效電催化析氫(HER)性能。該策略能夠有效地提高MoS2催化HER的性能。然而,如何精確調控並優化面內硫的活性仍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該團隊最新的研究顯示MoS2晶格限域單原子Rh之間的距離協同效應能夠有效調控並優化面內S原子的反應活性,從而顯著提高其HER催化活性。
  • 一個原子的改變如何影響金納米糰簇的電催化性能?
    基於真實結構的DFT計算表明鈀原子的加入可以提升團簇表面配體的穩定性,從而抑制析氫反應活性位點的生成。這種原子尺度的精確調控與DFT計算的結合為深入理解催化劑的結構與性能關係提供了範例,對於未來高性能催化劑的設計也提供了思路及啟發。
  • Nanoscale | 功能化氮化碳材料用於水氧化
    ,通過形貌控制和與其他半導體複合可對氮化碳能帶進行調整從而提升其吸光能力;通過雜原子摻雜來改善本徵電子結構,增強氮化碳電荷激發屬性;通過元素摻雜,多元半導體或導體介入來增強氮化碳電荷分離、傳輸及遷移能力;調整價帶位置,使氮化碳具有更大的水氧化勢能;水氧化助催化劑修飾來提升反應活性位點數量。
  • 王舜&金輝樂&夏鎮海 Angew.雜原子摻雜碳材料增強電荷存儲的起源
    成果簡介由於其可調的表面功能和優異的性能,摻雜雜原子的碳材料迅速成為超級電容器應用的候選材料。儘管人們一直致力於研究摻雜雜原子碳材料的增強電荷存儲的起源,但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結果。更具體地說,吸附在雜原子摻雜碳上的電解質離子能有效地抑制氫的析出反應,這是充電過程中水分解的關鍵步驟,使水系電解質的電壓窗口甚至超過水的熱力學極限(1.23 V)。此外,由於雜原子摻雜碳的吸附能降低,導致在雜原子摻雜碳表面上存儲了更多的陽離子,從而提高了電荷存儲性能。
  • 加點磁場就直接增強催化活性
    編輯推薦:本文報導了一種磁催化納米籠型碳基雙功能催化劑,它可以通過簡單地施加中等強度的磁場(350mT)直接提高氧催化活性。該研究提供了一種非常有前途的利用電磁感應來提高氧催化活性的策略。 隨著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先進的電源。
  • 北理工陳文星副研究員在碳基單原子催化劑界面調控方面獲系列進展
    由於具有極高的原子利用率和相對均一的活性中心,單原子催化劑已經成為當前研究熱點。特別地,碳基載體負載的單原子催化劑在電化學能源轉換方面(如ORR、OER和HER等)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得益於Cu原子與雜原子(N、S)摻雜調控的碳基載體之間的強協同作用,合成的Cu-SA/SNC單原子催化劑具有明顯增強的ORR活性,在鹼性介質中半波電位可以達到0.893 V vs. RHE。
  • 大連化物所實現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
    該研究為深入挖掘MoS2的催化析氫潛力以及設計廉價、高效HER催化劑提供了新思路。  MoS2是一種地球儲量豐富且具有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結構的二維材料,在電催化HER中表現出較好的催化性能,具有替代貴金屬鉑基催化劑的潛力。然而,常規MoS2隻在其邊緣硫位點上顯示一定的催化HER活性,而大量的處於二維面內的硫原子卻是惰性的且未被充分利用。此外,邊結構的低穩定性限制了MoS2的催化性能。
  • 南開大學等:綜述-聚合物衍生的雜原子摻雜多孔碳材料
    本文要點 雜原子摻雜多孔碳材料(HPCMs)在吸附/分離、有機催化、傳感和能量轉換/存儲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碳前驅體的選擇是製造具有特定用途和功能最大化的高性能HPCMs材料的關鍵。 該工作對於系統地了解聚合物衍生的碳材料具有重要意義,並且HPCM的設計提供指導。綜合方法 通過將富含雜原子的聚合物作為前驅體進行熱解或通過將預製的多孔碳用含雜原子的前驅體進行後合成處理來製備雜原子摻雜的多孔碳。前者可以將雜原子均勻地添加到整個多孔碳基體中,而後者通常僅將雜原子加載到碳表面上。
  • 合成具有富集表面結構和增強CO2還原催化活性的Pd-Cu Janus納米晶
    合成具有富集表面結構和增強CO2還原催化活性的Pd-Cu Janus納米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20:53 香港科技大學邵敏華團隊通過動力學控制合成具有富集表面結構和增強CO2還原催化活性的Pd
  • 南開大學等《Chem.Rev》:綜述-聚合物衍生的雜原子摻雜多孔碳材料
    1 本文要點 雜原子摻雜多孔碳材料(HPCMs)在吸附/分離、有機催化、傳感和能量轉換/存儲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碳前驅體的選擇是製造具有特定用途和功能最大化的高性能HPCMs材料的關鍵。
  • 調控活性位密度和載體孔結構增強單原子Fe催化劑ORR性能
    計算結果表明,Fe-N-C/N-OMC催化劑中的N元素對催化劑性能具有雙重作用:i) N元素與Fe原子配位形成FeN4結構,這是催化ORR反應的活性位;ii) 摻雜於碳載體上的石墨化N原子能夠改善FeN4活性位對含氧中間體的吸附性能,降低速控步的過電位,從而提高FeN4的本徵催化活性。
  • Catalysis:電催化硫還原反應
    利用典型的水熱過程合成了具有連續石墨烯網絡結構的三維分層HGF體系結構(圖2a,b)。多孔的石墨烯結構也為雜原子結合提供了豐富的邊緣位置,XPS表明氮和硫在石墨烯中的成功摻雜。雜原子摻雜HGF中的鍵合結構也可以通過環形暗場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ADF-STEM)直接驗證。
  • NanoEnergy|單原子鈀和鈀鈷磷化物協同增強EOR活性
    這種複合納米顆粒的電荷轉移動力學很快,Co2P可以促進Pd位點上吸附的CO快速與OH-反應而除去,從而增強EOR的活性和耐久性。這為合理設計原子分散的催化劑提供了新思路,可以將其用於更複雜的反應中。、可再生和高能量密度的優點。
  • 催化周報:Science、JACS、Angew、AM等大合集
    此外,證實在OER發生之前,Co/Fe尖晶石狀表面促進了高活性Co(Fe)OOH相的形成,從而增強了BSCF高導電鈣鈦礦結構的OER電催化性能。這項研究提供了對氧化物催化劑在電化學過程中經歷的基本轉變的詳細理解,並且可以幫助開發具有增強活性的新型氧化物催化劑。
  • 具有增強的光催化活性的直接Z型Bi2S3/BiFeO3異質結納米纖維
    :具有增強的光催化活性的直接Z型Bi2S3/BiFeO3異質結納米纖維DOI:10.1016/j.jallcom.2020.155158合理設計異質結是構建高效光催化劑的有效途徑。本文通過靜電紡絲技術和原位陰離子交換法製備了界面緊密結合的Bi2S3/BiFeO3異質結納米纖維。利用不同表徵手段分析了Bi2S3/BiFeO3複合材料的結構和形態。
  • 電子結構與空間構型同步調控的雙原子催化中心研究獲進展
    單原子M-N-C材料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非貴金屬ORR催化劑,其活性中心被鑑定為模擬生物卟啉中心的金屬-氮配位結構,之前的研究工作表明,具有各種金屬中心的M-N-C催化劑遵循Sabatier原理,其中「恰好」的M-O結合強度有助於催化性能的最大化。
  • 基於電子結構精準調控策略構築氮碳包覆的核殼結構硒化物電催化劑
    碳基催化劑的催化活性可以通過在碳外殼修飾雜原子(如氮、磷、硫或硼)以及嵌入過渡金屬化合物內核來提高,這可以有效地刺激電荷從碳原子轉移到相鄰的雜原子, 進而調節該類納米材料的界面電子結構以及碳外殼的電子態密度,從而為HER產生新的催化活性位點。
  • :MOF電子結構調控及其增強電催化OER性能
    【引言】   由於其獨特的結構優點,金屬有機框架(MOF)已成為最有潛力的功能材料之一,在氣體儲存和分離、生物傳感器和催化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最近,2D MOF、類氫氧化物MOF、複合MOF和三金屬MOF均已有報導可作為有效的OER電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