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016/j.nanoen.2020.105166
全文速覽
近日,韓國國立蔚山國立科學技術院Kwang S. Kim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Nano Energy》上發表單原子鈀和鈀鈷磷化物協調增強電氧化反應(EOR)活性的最新成果。該研究通過簡單的熱解過程製備了鈀-磷化鈷(Pd-Co2P)複合納米顆粒,其中Pd單原子(PdSAs)錨定在氧化石墨烯(GO)上。這種複合納米顆粒的電荷轉移動力學很快,Co2P可以促進Pd位點上吸附的CO快速與OH-反應而除去,從而增強EOR的活性和耐久性。這為合理設計原子分散的催化劑提供了新思路,可以將其用於更複雜的反應中。
研究亮點
1. 合成了鈀-磷化鈷納米顆粒,其中Pd單原子錨定在氧化石墨烯上;
2. Pd和Co2P間的協同電荷轉移使Pd的d帶中心移動,從而增強了EOR活性;
3. Cat-1的EOR質量活性遠高於其它報導的碳基貴金屬催化劑。
研究背景
近年來,直接乙醇燃料電池(DEFC)備受關注,具有低毒性、可再生和高能量密度的優點。然而,當前的EOR催化劑易中毒,耐久性差,限制了DEFC實現商業化。Pt和Pd作為在鹼性介質中DEFCs的基準催化劑,抗CO性能很差。開發高性能EOR催化劑是實現低溫DEFCs大規模應用的關鍵。Pd-Au, Ag, Ni, Cu, Ce合金可以增強純Pd的電催化活性,但這些金屬溶解會導致催化活性和耐久性下降。因此開發具有高EOR活性和耐久性的陽極催化劑是緊迫的任務。
研究表明單原子催化劑由於結構簡單,只適用於簡單的反應,在涉及多個步驟的催化反應中, 活性和穩定性會大大受限。基於原子分散催化劑中存在的複合納米顆粒可以提高催化性能,本研究開發了一種有效的Pd-Co2P複合納米顆粒,其中Pd單原子(PdSAs)錨定在氧化石墨烯(GO)上。
圖文導讀
催化劑的結構表徵
高分辨TEM(HRTEM)圖像和快速傅立葉變換(FFT)/衍射圖譜表明納米顆粒表面存在非晶態的P,晶疇歸屬於Pd, Co2P和Co2P2O7。從像差校正高角度環形暗場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HAADF-STEM)圖像和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中可以觀察到Pd單原子的存在,並且主要位於GO層的N位點。電子能量損失譜(EELS)分析表明GO表面存在C, N和Pd單原子,無Co單原子(730.3 eV)。EXAFS進一步證明了納米顆粒的存在,Pd原子與Co原子分離。XANES中Cat-1的Pd KIII邊向低能量移動,暗示了電子從金屬Co轉移到Pd,這使得樣品中的Pd是富電子。富電子Pd會導致d帶中心下移,從而調控反應物或中間體的吸附/解吸能力,提高EOR性能。
圖1 20次CV循環後Cat-1的物理和化學特性。a, HRTEM圖像和相應的FFT/衍射圖像;b, HAADF-STEM圖像;c, EELS 分析b的元素組成;d, N 1s的高分辨XPS圖譜。
圖2 樣品的X射線吸收光譜。a, Cat-1, Cat-2, Pd/C和Pd箔的Pd LIII邊的EXAFS光譜;b, Pd LIII邊的XANES光譜;c, Cat-1和Cat-2的Co K邊EXAFS光譜;d, Co K邊XANES光譜。Cat-1:Pd-Co2P-Co2P2O7-PdSAs@GO(900 ℃);Cat-2: Pd-Co- PdSAs@GO(900 ℃)。
電化學性能分析
在1 M KOH-1 M C2H5OH中,催化劑的CV曲線表明Cat-1具有很高的EOR質量活性(6090 mA/mgPd)。在正向掃描中,在0.4到1.0 V(vs RHE)間出現的一個陽極峰歸屬於乙醇氧化生成中間體;在反向掃描中,在0.35到0.75 V(vs RHE)間出現的一個陽極峰歸屬於中間體進一步氧化。用計時安倍法在0.7 V處評價了催化劑的長期穩定性,Cat-1在記錄的1800 s內始終表現出最高的催化活性。重要的是,Cat-1強具有很強的抗碳中間物能力,可以通過將電解質轉換為新鮮的1 M KOH-1 M C2H5OH電解質來快速恢復催化活性。而且在連續4個周期的電流安培測試(5 h)之後,Cat-1仍然顯示9120 mA /mgPd。
圖3 在1 M KOH-1 M C2H5OH中催化劑的催化性能。a, 50 mVs下的循環伏安(CV)圖;b, 0.7 V下的計時電流曲線;c, 用計時安倍(CA)法在0.7 V處進行EOR長期穩定性測試;d, 30 min和20 h後的CV和CA測試。
為了更好地理解高EOR性能和抗CO中毒的機理,進行了CO溶出伏安法測試。Cat-1的低CO氧化起始電位暗示了高活性CO氧化活性位點的存在,這是由於Pd上吸附的CO和表面羥基或氧原子的反應更有效。Co2P與電解質有很強的相互作用形成更快的OH,這有助於吸附在Pd位點上的反應中間體的氧化,從而加快電荷轉移的動力學。與Co2P鍵合的Pd應該是帶正電的,這可能會減少CO鍵合併加速CO的氧化。
圖4 1 M KOH中CO溶出伏安法測試。a, Cat-1; b, Cat-2, c, Pd/C。掃描速度:50 mV/s。
原位電化學拉曼光譜分析(ISERS)為除去CO提供了光譜學支持,CO不會在Pd表面大量積累,容易轉化為CO2,因此,Cat-1具有良好的穩定性。
圖5 原位拉曼光譜分析。a, Cat-1;b, Cat-2。
為了進一步分析催化反應動力學,通過電化學阻抗譜(EIS)檢測了電極-溶液界面處的阻抗變化。結果表明,EOR反應是動力學控制的。半圓形奈奎斯特曲線的直徑越小,催化劑的電荷轉移阻力(Rct)越小,因此,Cat-1的電荷轉移反應動力學最快。
圖6 a, 在1 M KOH-1 M C2H5OH電解質中獲得的EIS曲線;b, 等效電路圖用來擬合EIS曲線。
結論與展望
Cat-1不僅具有高催化活性,而且在鹼性電解液中表現出較高的CO2選擇性和結構穩定性。其中,Pd-Nx(x=1-4)配位位點的獨特電子結構可以增加N摻雜的GO的導電性,從而減少EOR反應的電荷轉移電阻,增加電催化活性。Co2P納米顆粒有助於EOR初始階段C-C鍵裂解,防止CO在Pd位點上積累。在乙醇氧化反應中,Co位點上形成的OH可以完全氧化CO生成CO2。
研究團隊首次發現Co2P類似於Au,可以有效地去除CO,防止中毒。這為合理設計原子分散的催化劑提供了新思路,可以將其用於更複雜的反應中。
素材來源:Kwang S. Kim團隊。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處理。歡迎轉發文章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告知轉載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