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著
張楊,除了
《落葉歸根》之外,所有的電影都是以北京為背景,要麼講飲食男女,要麼說父子情仇,基本上還是新老北京的那些事兒。《無人駕駛》可以看作是張楊處女作
《愛情麻辣燙》的升級版,十幾年時間過去,張楊對於都市人感情的觀察的結果是更加迷惘失落。《無人駕駛》有一個和諧無比的片尾,然而到底有幾個觀眾會相信呢?我想問,這種多線索並行有交錯的故事線,在一個時間節點將問題全部解決掉,是很成問題的。下文中所指出的問題,還是要看了《無人駕駛》才能更容易接受在下的立場。
為張楊收穫更多榮譽的是「父子三部曲」(
《洗澡》、《昨天》、
《向日葵》),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張楊有個導演老爸張華勳給他的生活經驗,再加上對於朋友的遭遇有感而發。已經43歲的張楊,本應該厚積薄發,卻沒能夠找到超越十來年前的題材所散發出的藝術魅力。張楊和張元、
王小帥等一批第六代導演,都未能在最應該出作品的年紀把握自己藝術生命中最好的時光。張楊的視野未能打開,其實現在這個年齡本應該更上一層樓了。
《無人駕駛》更是因為
《撞車》、
《愛情是狗娘》的海外名作的比照,顯得格局狹小、深度不夠、銳度不尖,也許這正是內地成名導演的生存壓力不夠大的原因所導致的必然後果吧,投資人、媒體太過於寬容導演們的創作了,即便很多投資人說的話很粗糙未必正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問題所在,這也正反映了中國電影作為一個產業很不成功的現狀。《無人駕駛》片中反映的全是搜索熱詞,欲望和權力打磨下當代都市的敏感詞彙,既然權力在當前創作環境下難以言說,那麼汽車、司機、代駕、夜店、小姐、富二代、愛情、戀愛、婚姻、一夜情、車震、三角戀、小三、初戀情人、上床、閃婚、感情騙子、家庭、自殺、孩子、80後、90後、中年不惑、離婚、結婚、金錢、事業、拜金男女、傳銷、出軌、謊言等等就充斥了銀幕,歸根結蒂表現了導演對於北京的判斷,有鑑於北京和上海是中國具有櫥窗示範作用的都市,也就是對於中國當下及在一段長時間內的中國的表述,當下中國人在場的匱乏感強烈,事業、感情和友誼、理解等等本不應該缺席的事物都呈現出相當的焦慮。
張楊發現和提出了很多問題,但是論說的過程中,迷失在都市欲望密林裡,代駕、男女、朋友都少見真誠的溝通。上一段中的關鍵詞,本來已經是處於後工業社會的常態,可是張楊的處理卻很是不犀利,除了沒有講明白的
胡一虎之外,
林心如、陳建斌、劉燁、李小冉、
高圓圓、尤勇、
王珞丹等人全是被生活所迫,幾乎處處、招招都是無從選擇的(他們的人性在劇本設置時沒有一個是惡的,總之從編劇、導演都有為他們足夠的辯護詞,完全不像是電影審查委員會成員趙葆華所說的心理沉悶,導演根本就不自戀,那麼多角色基本都沒能深刻裡去,從總體上看,張楊近來的電影劇情張力和豐富性都往下降,並不是花團錦簇就代表春天到了,更可能的是假花)。現代人沒有現代性,
劉燁、
李小冉代表著目前社會上最中堅的婚姻關係,卻只是在偶然、苟且和慣性中打發時間和感情,劉燁試圖逃出一沒足夠的力量二無決定性的信心,最終還是要妥協。他們的生命完全被牽著走,主觀能動性的嚴重缺失,從起點到過程再到結局,都是他人、金錢來引導,在需要自己營造生命的意義時,被外力所代替,女兒只是一個藉口,事實上在遇到高圓圓之後,他也不可能給她更好的環境,事業、金錢、感情都很難。
《無人駕駛》本是一部社會問題片,導演張楊的迷失卻沒能掌握住當代都會男女疏離空虛的感觸,將幾個故事編排成《知音》和《故事會》的模式,所有的角色殺死的只是時間,在一個冬日雪後,迎來我朝和諧的大結局,而問題依舊存在。高壓鍋一般的都市密林中的情感泡沫,就那麼通過一場連環車禍而解決,實在是很神奇。他們困境的解脫在多大程度上的可信度呢?
陳建斌的妻子
張延,最終憑藉林心如的良心發現,而得以救治。王珞丹和黃軒的意外之戀,建立起的溝通和默契也令觀眾恍惚。而劉燁再回到千瘡百孔的家庭,即便是李小冉高喊「我愛你」,也無從補上那麼多的瘡痍。貌似最符合觀眾預期的反而是高圓圓,終於高調嫁給了
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