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正常的中國地圖
這是一張河南人心目中的中國地圖
作為一個河南人,出門在外最尷尬的事情就是被別人問:哎,你們那兒現在還有偷井蓋的嗎?
也許問這個問題的人是在開玩笑,但這句話可能真的會傷了河南人的心,作為全中國被地域黑最慘的一個省,「偷井蓋」事件是河南人揮之不去的心頭痛,甚至還有人以此為延伸編出了順口溜:十個河南九個騙,總部設在駐馬店,指揮機關在鄭州,賊子窩窩在洛陽。
類似的順口溜不勝枚舉,一搜一大堆,把河南人算是黑了個底朝天。這些黑河南人的段子通過網絡發酵之後,很快就傳遍了大江南北,一眾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以訛傳訛,不管有沒有接觸過河南人,都先在心裡給河南人貼上了負面標籤。甚至個別企業在招聘的時候,一聽說應聘者是河南人,不由分說就取消了人家的面試資格。
這導致河南人的心理壓力很大,換句話說,我是河南人招誰惹誰了,全中國各個地方都有地域黑,山西男人太摳,福建男人太娘,東北大漢太黑,四川男人太軟,為啥你們不去黑他們,唯獨抓住我們河南人不放呢?難道是因為嫉妒?哎,你還真說對了,就是因為嫉妒。那麼我們就來捋一捋,外省人到底在嫉妒河南什麼?
都說「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陝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其實「五千年文明看山西」這句話稍有偏差,應該改成「五千年文明看三晉」。
注意了啊,此三晉非彼三晉,雖然我們山西號稱「三晉故地」,但春秋戰國時期的「三晉」和現在的山西差別很大,三晉最初是指戰國時期的韓國、趙國、魏國三國的合成,因為韓趙魏三家分晉故而得名三晉。從地圖上我們能夠看出來,韓國的首都在河南新政,魏國的首都在河南開封,河南大部分的領土此時都是三晉的勢力範圍。
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山西人和河南人才是真正意義的一家人,三家分晉之前,我們都是「晉人」,所以五千年文化看三晉,山西和河南又恰好都是中國的地上博物館,唯有來這兩個省份,大夥才能真正看到五千年前我們老祖宗真實的樣子。
放眼世界,文明能夠傳承五千年而不斷者唯有我中華,我們之所以這麼強,河南人可是發揮了關鍵作用的。
舉個例子,我曾經《戰國列傳》系列中盤點過秦國的人才來源基地,今天我們再來數一數,商鞅同志,衛國人。
今河南濮陽人,尉繚,魏國人,今河南開封人,呂不韋,衛國人,今河南安陽人,李斯,楚國人,今河南上蔡縣人,鄭國,韓國人,今河南開封人,韓非,韓國人,今河南開封人,可以說,除了張儀和範睢這兩個山西人,其他名留青史的秦國重臣幾乎全部來自河南。是他們幫助秦王奠定了一統天下的基礎,這才有了我中華今日大一統的版圖。
後來秦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漢高祖劉邦最重要的謀臣張良也是河南人。
到了三國亂世,又出現了諸葛亮,龐統,郭嘉,荀彧,荀攸,徐庶,司馬徽等一幹潁川名士,魏蜀吳背後的實際操盤手其實就是這幫河南人,最後讓三國歸一的也是河南焦作人司馬懿,所以我嚴重懷疑三分天下是不是潁川名士自導自演的奪位大戰。呀,我是不是又黑河南人了?
開個小小的玩笑哈,除了人才之外,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藥三大技術均發明於河南。老莊哲學、程朱理學在此發源,儒、釋、道從此而興盛,諸子百家之中,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都起源於河南。
河南如此人傑地靈,這是偶然嗎?當然不是,華夏族起源於黃河的中下遊地區,正好途徑河南廣闊的平原地區,得天獨厚的環境使得河南自古就是天下糧倉,種啥長啥,尤其適合人類繁衍生息。所以我們的祖先在這裡得以壯大,這裡糧食供應充足,人們能夠攝取到更多的能量供應腦細胞,擴大腦容量,於是祖先們創造出了早期的華夏文明,然後把文明擴向了四周。
其次,隨著華夏族的壯大,祖先們在不斷向四周遷移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在河南能種的糧食到了新地方居然不能種了,或者種出來之後成色不好,無法滿足自身能量的需求,於是被迫接受了新地方的新食物,那麼他們的消化系統就要需要相當的時間去適應新食物,他們的精力需要分出很大的部分去適應新環境,擺在他們面前的道路是:如何活下去而不是如何創造新文化。
如此一來,生活在河南的人就幸福多了,這裡本來就已經完成了文明的早期積累,隨著人口的增多,逐漸形成了城邦,文明的升級只是遲早的事情。所以縱觀中國歷史,你會發現有20多個古代王朝建都或遷都河南,商朝的朝歌就是現在的河南淇縣,東周的首都就是現在的河南洛陽,越是早的朝代就越傾向於建都河南,因為此時的華夏大地,只有河南有城邦,有文明,有大量的聚集人口,從而有利於政府部門的建設。
歷代帝王建都於河南,給河南的經濟帶來飛速發展的同時,更培育了河南豐厚的文化底蘊,而文化的興盛帶來的自然是人才輩出。如此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使得河南誕生了許多世家大族,三國時期的潁川名仕多出自世家大族,也只有世家大族,才能規模化培育出這麼多傑出的人才了。所以,別看現在河南人被黑得很慘,但要是回到古代,古人抱怨命運不公平的時候,都會指著天大罵一句:你咋不給我生到河南捏?
你看,什麼燕人張飛,武聖關羽,涿郡劉備,包括曹孟德同志,哪個見了河南人不得乖乖的說一句:先生有何良策呀?你在看,不管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還是秦始皇,哪個見了河南人不得乖乖地說一句:先生教我!幾千年的傳承下來,中華文明之中從不缺乏河南人的影子,甚至很長的時間段之內,河南文明主導了整個中華文明的走向,對於我們中國尤其重要。
我記得我大學期間去打暑假工的時候,曾在工地上看到過很多河南夫婦一起上工幹活,他們頂著烈日,皮膚被曬得黝黑髮亮,尤其是河南的女人,幹起活來一點不輸男人,這是河南人留給我的第一印象,她們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從此給我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覺得我們中華文明之中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就傳承自河南,這和網絡上那種「黑河南人」的段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在現實中也有不少河南的朋友,他們為人淳樸,善良,待人友善,大方,我尤其喜歡他們的那句方言:中不中?中!
仔細去體會,這是一句包含了很多信息的方言,其中蘊含著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所以,能看到這裡的朋友們,如果你身邊有河南的朋友,記得要善待他呀,五千年文明看三晉,那天你回家來看看的時候,我們山西人和河南人還能給你當導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