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了整整10年,地震帶來的災難和影響始終無法讓國外忘懷。從此,汶川這個地方,成為國人和全世界人民關注的焦點地區,其實,歷史上有關地震的記載很多,但史書上第一次提到地震的地方卻在河南,巧合的是地震學的鼻祖「張衡」也出生在河南。這說明在古代時,河南這個地方就和地震有著很大的關係。
張衡是東漢人,出生在河南南陽,公元132年,54歲的張衡根據物體慣性作用,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侯風地動儀,開創了我國地震監測的先河,被譽為我國地震學的鼻祖。
張衡為什麼要造地動儀? 毋庸置疑,除了他擁有超凡的天才智慧,肯定與東漢時期一全國地震的頻發有密切關係。
據史料記載,張衡生活的東漢時期,南陽境內發生過多次地震。東漢定都洛陽後,全國各地幾乎每年都有地震發生,可以說,在張衡的有生之年,是伴著地震生活的。
河南,地處中原腹地,地殼之下暗藏著複雜的地質構造。歷史上,河南發生過7次6級以上地震,40多次4.7級以上地震,30次5級以上地震,均造成過不同程度的破壞。
河南是一個地震災害比較嚴重的省份。距今3800年前曾發生過約為6級的地震。河南最早的地震記載,是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中記載:"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為湯所放。「社」當在夏國都斟鄩,即今天的偃師市南面一帶。
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第一條地震是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的破壞性地震:「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三川竭,岐山崩。」據地震歷史專家考證,這次地震發生在洛陽附近。
另據《竹書紀年》記載:「夏帝桀十年,五星錯行,夜中星隕如雨,地震,伊洛竭。」就是說夏朝時有個叫"桀"的帝王,在他在位的第十年(公元前1809年),某一夜晚天上的流星像雨一般降落,在河南西部洛陽偃師發生了地震,震後伊河、洛河的水都幹了。
上述記載與《史記》記載的第一個地震系同一個地震,周幽王二年的這次地震,波及範圍很廣,涇河、渭河、洛河三條河的水源受到影響。這次地震距離現在有3800年左右,不僅是我省,也是我國和世界上最早的破壞性地震記載。至於「星隕如雨」,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隕石雨的史料。
據歷史地震專家考證,自公元前519年至2010年,河南境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49次,5級以上地震30次,6級以上地震7次,最大震級為6.5級。
在東漢這樣一個天災頻發,動蕩不安的年代,官拜太史令,在朝中為官的張衡,憑著他的聰明才智和潛心研究,終於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地震監測儀「侯風地動儀」,成為轟動世界的首創發明。
史料記載,張衡的地動儀當時安放在靈臺,位於現在的偃師市佃莊鎮東大郊和朱疙瘩村之間。靈臺是一所綜合性觀象臺,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地震臺。公元138年2月3日,地動儀成功測出了洛陽1000公裡外的隴西地震,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相當高的。
張衡不僅製造出了地動儀,關於地震臺的選址也非常獨特,地震臺「靈臺」的選址距今天的洛陽地震臺僅有60公裡,而洛陽地震臺位於三條斷層交匯處,是河南省唯一可以記錄全球地震信息的地震臺。
張衡製造出地動儀一年後,即離任不做太史令,由於身體原因,從此也未再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因此,在其晚年的遺著中,未見有關於地震的論述,地動儀的原理是什麼,為何選擇將地動儀放在靈臺,成為千古之謎,至今無人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