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為了測定地震方位,張衡發明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

2020-11-29 可欣歷史說

大家好,今天小編就給講一下張衡發明的世界上的第一臺地動儀。

東漢時期.中國發生地震的次數是比較多的,為了測定地震方位,及時地挽救人民的生命財產,公元126年,張衡在第二次擔任太史令之後,就注意掌握收集地震的情報和記錄,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終於在公元132年(東漢順帝陽嘉元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科學儀器—地動儀。利用它,不但可以知道有沒有發生地震,而且可以測出地震的方向。

《後漢書·張衡列傳》記載:「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形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蛛,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蛤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根據這段記載可以知道,陽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張衡又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精銅鑄成的,形狀像一個酒尊,直徑為八尺。儀器上有一個隆起的頂蓋,儀器的外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的內部有一根都柱,這根柱能夠沿導軌向八個方向側移,並以此操縱一個啟(發)、閉(關)的開關。它的外部,有八條龍,一個龍頭的口中都銜有一顆銅丸,在底座周圍則有八隻張著口的蟾蛤和龍頭相對.以便隨時承受從龍口中落下的銅丸。

地動儀的牙機製得非常精巧,全部裝在儀器的內部,蓋子蓋得非常嚴密,連一點縫隙也沒有。一旦發生了地震,地動儀就會受到振動,結果就會有一個龍嘴吐出銅丸,讓它下面的蟾蜂把銅丸銜著。這時,地動儀就會發出響亮的聲音,從而引起看守人員的注意。儘管有一條龍的機關受到觸發,但其餘七條龍則會保持不動,因此,只要知道哪一條龍受到觸發,就可以知道地震來自什麼方向。根據所發生的地震的事實加以驗證,地動儀所指出的地震方向和地震實際發生的方向幾乎一點不差。自從有了《書典》的最早記載以來,從來還沒有聽說過這樣的儀器。

王振鐸先生在《張衡候風地動儀的復原研究》一文中寫道: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張衡於東漢陽嘉元年在京師洛陽製成的,距今已1800多年了。地震儀的發明,早於歐洲1700多年,範譁的《後漢書》在《張衡列傳》中對地動儀的記載過於精煉,使得後人在探索它的物理功能上難於究潔.近百年來,由於地震學的發展和需要,引起了中外學者對張衡的這項發明的重視和研究.大家都想通過範譁的記載將這項發明加以復原。

經過多年來的探索,才逐漸認識到它的基本構造符合物理學的原理,並證明了它與近代地震儀一樣巧妙地利用了力學的慣性原理製成。地震專家們研究認為,張衡的地動儀基本上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表達慣性運動的擺,(《張衡列傳》叫都柱),另一部分是設在擺的周圍與儀體相接聯的八個方向的八組槓桿機械,兩者都裝置在一座密閉的銅儀中。都柱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心柱的名稱,張衡地動儀中的都柱,就是沿用這個之義。

由此可知,張衡是受到地震災害中房倒屋塌的啟示,利用不穩定平衡的原理,在儀器中央安裝著一根在靜止狀態下能夠直立的柱,如果發生了地震,由於地震波的震動,使都柱產生位移,平衡遭受破壞,就要傾倒下去。由於地震波的縱波轉播較快而走在前邊,而且又從大地內部傳來,所以都住的基部首先受到縱波的推力而產生和震源方向相對的位移.但在都柱的頂部,還保持在原來的位置。因而造成都柱向著震源方向的傾斜狀態.於是就重心偏移,平衡遭受坡壞,都柱便向著震源的方向倒下去。都柱傾倒靈敏度的高低差別,取決於都柱的高和底面直徑的比值的大小。

此外,以都柱為中心而設置的八組槓桿機械,其用途是在地震時,擺由於本身慣性而與儀體發生相對的位移,失去平衡而傾斜,推開一組槓桿,使這組槓桿與儀體外部相聯的龍頭吐出銅丸.落入蟾蛤口中,通過擊落的聲響和落丸的方位來報告地震和記錄地震的方向。

地動儀「外有八龍」,就是在地動儀的外部按著八個方位安裝著八條龍,這不僅是儀體外部的裝飾部件,也是表示地震方向和記錄地震的重要措施。龍嘴銜著銅球,可以自由開合,在靜止情況下,龍首銜丸不動,如果發生地震,都柱就倒進八道,推動槓桿使龍嘴張開,吐出銅丸,跌落在龍首下面蟾蛛口中。龍首下面的蟾蛛,一是起著承接銅球的作用;二是利用聲音報警的八個警報裝置,這種報警是通過藝術的形象和聲音來表達的。《後漢書·張衡傳》中說地動儀的八個蟾蛛在接受銅丸後「聲音激揚」,就說明它是一個能發出響亮聲音的共鳴體.

好啦,今天就給大家講到這裡。我們明天再見!

相關焦點

  • 張衡發明地動儀,是因為河南曾經是歷史上最早發生地震的地區
    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了整整10年,地震帶來的災難和影響始終無法讓國外忘懷。從此,汶川這個地方,成為國人和全世界人民關注的焦點地區,其實,歷史上有關地震的記載很多,但史書上第一次提到地震的地方卻在河南,巧合的是地震學的鼻祖「張衡」也出生在河南。
  •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到底有沒有用?唐山大地震告訴你答案!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到底有沒有用?唐山大地震告訴你答案!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都學習過和地動儀有關的知識,地動儀是張衡為了測試地震而發明的。但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到底有用嗎?有人說它根本就沒有用,因為它在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根本沒有任何反應,認為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就是用來糊弄人的。今天小編就來為你們講解一下地動儀到底有沒有用。中國近些年可以說也發生了很多場地震,但是對地動儀的關注並不是很大。可最近有人說在唐山大地震的時候地動儀就沒有任何動靜,所以人們對它的真實性產生了疑問。
  •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能預言地震,為何教科書將其刪除?原因很簡單
    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凝結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對整個世界具有深遠的影響。除此之外,還有一項發明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那就是由張衡發明,可以準確預測地震的地動儀。直到今天,張衡發明地動儀一事,得以通過小學教科書中的《張衡傳》被廣泛流傳。
  • 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其實最早的機器人也是他製造的!
    要知道那可是1800多年前的事情,此時的西方還處於混亂的中世紀,就不要說什麼古代文明了。但是張衡最廣為人知的卻不是他的天文本領,而是製造了最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在古代地震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老百姓將其形容為地龍翻身。每一次地震發生,都給民間帶來難以想像的災難,輕者家破人亡,重則國家動蕩,但卻根本沒有一點辦法來預測和預防。
  • 中國地震觀測技術居世界前列 有世界最早記錄
    圖片說明:《竹書記年》華夏經緯網2月25日訊:據中新網報導,據中國地震局消息,目前,中國地震觀測技術已處於世界前列。消息說,1930年由著名地震學家李善邦在北京鷲峰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地震觀測臺以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中國地震臺由一個發展到幾百個,目前已擁有全國基本臺網,大地震速報臺網,數據都可以及時由地震儀記錄下來,並報送到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使中國地震觀測技術處於世界前列。同時,中國還擁有世界上最早關於地震的文字記錄,以及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
  •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為何被歷史課本刪除了?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為何被歷史課本刪除了?這才是真正的原因。我們國家的歷史十分悠久,在古代的時候,中國就屬於世界的前列。因為地域開闊、經濟富足,技術先進等各種原因引來了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崇拜。根據記載我們歷史上有很多實用的發明,我們現在最熟悉也是最常被提到的就是火藥、指南針,造紙和印刷術這幾樣東西了。由於課本上記載得比較多,自然人們從學生年代就比較了解。
  • 張衡發明的地震儀器—「候風地動儀」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都給解釋成預測地震的儀器了,其實現在看來,它其實只是檢測地震發生方位的設備,不過這樣也算是超強科技了,因為今天分布全世界的地震臺網儀器幹的也只是這個活,只不過更加詳細點而已。對於地震的監測效果也是眾說紛紜,上圖中是目前被認為比較接近原型一種結構原理。候風地動儀最出彩的表現就是對公元138年隴西大地震的預測,距近已1800餘年,這是正史中明確記載的。
  •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到底有沒有用?唐山大地震時完全沒反應
    地動儀這東西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曾經在教科書上寫的有。張衡地動儀、祖衝之圓周率、四大發明,這都是耳熟能詳的古代智慧結晶。其他幾種都比較常見,或者都用過,唯獨這地動儀比較陌生而又神秘。中國近些年發生過不少地震,卻從沒聽過地動儀有什麼新聞,讓不少人對地動儀的真實性產生質疑。現存的地動儀確實是假的,唐山大地震時期存放在北京國家博物館的地動儀也是仿製的模型,而且還是木頭做的,中間的立柱也沒有放上去。所以唐山大地震時沒有任何反應,並不能說張衡的地動儀沒用,而是它壓根就只是模型。
  • 歷史上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真的存在嗎?
    我們都知道,漢代天文學家張衡第一個發明了測量地震的地動儀。不過由於張衡的地動儀已失傳多年,我們今天能見到的張衡地動儀是一個復原模型,是王振鐸先生於1951年完成的。隨著現在對漢代歷史資料研究不斷入,國內外學術界對該模型提出了許多批評甚至否定意見 ,對張衡地動儀的科學性的質疑聲也越來越大,甚至置疑史料記載的可靠性 。
  • 中學課本上的地動儀不是張衡發明的,而且因為這兩個原因被刪除
    中學課本上的地動儀不是張衡發明的,而且因為這兩個原因被刪除在我們古代,雖然那時的科技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材料也沒有現在這麼全面,但是仍然有一些非常有才華的人創造出了許多精密的儀器,這些儀器在當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僅僅能夠給老百姓們帶來實惠
  • 歷史課本刪除張衡地動儀?人教社回應
    人教社稱通過活動理解地動儀原理人教社稱,統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兩漢科技與文化」一課中專門設計了活動,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東漢張衡發明創製出世界最早的地震儀器地動儀。但是,這個地動儀早已毀損失傳。後來,人們根據《後漢書》的記載,結合自己的研究,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地動儀復原模型。
  •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不管用?為何被移除課本資料?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不管用?為何被移除課本資料?這才是真正的原因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出現過很多的才子,他們探索著不同領域的發展,同時也研究出非常多的成就,就連現在人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有老祖宗智慧的結晶,雖然古代的人們生活得並不是很幸福,但是他們的聰明才智徹底的改變了他們所需要的生活,現在最著名的就是中國的四大發明,當這件消息傳出之後,全世界的人都隨時撼動,而在其中有一個發明,就是一隻地震的儀器,它的發明人就是張衡
  • 張衡發明的「渾天儀」被印在韓國紙幣上?地動儀卻被移出中國教材
    自夏朝建立以來,中國的各種發明層出不窮,舉世聞名。象徵著中國智慧和創造力的中國,四大發明舉世聞名。幾千年來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不僅如此,還有無數傑出的歷史發明和發明家,在古代中國張衡就是一個代表。
  • 地動儀被移出教材後,張衡發明的「渾天儀」卻被印在韓國的紙幣上
    中國古代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地大物博,在漫長的歲月中,湧現出了不少的人,也發生了不少的大事,更是產生了多次朝代的更替,並最終形成了如今的局面。張衡是個非常優秀的人,也是個全面發展的人,在多個領域都有重要的成就,因此被稱之為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不過,如果要說這些成就裡面對後世的我們影響最大的,便是張衡發明「渾天儀」這件事情了。「渾天儀」也被稱之為地動儀,是張衡通過對地震的親身體驗進行總結和研究,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而於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的東西。
  • 人教社否認歷史課本 刪除張衡地動儀內容
    人教社稱通過活動理解地動儀原理  人教社稱,統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兩漢科技與文化」一課中專門設計了活動,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東漢張衡發明創製出世界最早的地震儀器地動儀。但是,這個地動儀早已毀損失傳。後來,人們根據《後漢書》的記載,結合自己的研究,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地動儀復原模型。
  •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精準預測地震,為何被移出了教科書?看完漲知識了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精準預測地震,為何被移出了教科書? 看完漲知識了 很多人從小便從教科書中,讀到過關於張衡和他發明的地動儀。往往還有這一張精美的配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橢圓的大水壺,同時有八個仰著頭張牙舞爪的金龍,對於底下張嘴的金色大蟾蜍。每一條龍都象徵著一個方位。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人教社:教材中對張衡及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新京報快訊 (記者王俊)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
  • 張衡地動儀為何要退出歷史教科書,知道真相後你就明白被騙了很久
    說起中國古代的發明,如今道來總會讓人津津樂道,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古代的科技發達程度也是令人觀止的,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和造紙術四大發明更是影響了整個世界,直到如今我們的生活依然和它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 張衡發明地動儀的課文被刪除,是什麼原因?
    張衡是地動儀的發明者,地動儀因為能夠預測地震,因此讓人們敬佩,地動儀也廣為人知。筆者最早了解到地動儀,是從小學課文裡學到的。這也使我對張衡有了一種敬佩之情。 張衡是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 張衡的地動儀,真能預測地震嗎?它為何被移出了教科書?
    翻開我們五千年的地震歷史,站在C位的那個人,叫「張衡」。他與他發明的「地動儀」,似乎是許多孩子對於地震知識的啟蒙。當某個方位將有地震時,其對應方位的龍嘴會自動打開,龍口中含著的珠子就會掉落至下方的蛤蟆口中。古人使用公元132年由東漢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發明的這套裝置,來判斷某方位將有地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