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看起來有點反常識,為什麼高溫的水會比低溫的水結冰更快呢?這似乎不符合我們的認知,水結冰的溫度是0℃,10℃與0℃的距離可比80℃與0℃的距離近多了。這或許就是彎道超車吧。高溫的水比低溫的水結冰更快,這種效應叫做姆潘巴現象。
姆潘巴是發現這個效應的一個中學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發現故事吧。
1963年,坦尚尼亞一名初三的學生姆潘巴和同學要一起做冰激凌吃。他們製作冰激凌的步驟是先將生牛奶煮沸、加入糖、等待冷卻、放入冰箱。有一次冰箱的空位告缺,姆潘巴和他的同學想搶到最後的位置放入冰格。
於是,姆潘巴的同學直接將生牛奶加糖就放入冰箱;姆潘巴則急急忙忙把牛奶煮沸之後加入糖也直接就放入了冰箱。
一個半小時以後,姆潘巴發現他的冰激凌已經開始結冰成型了,而他同學的冰格裡還是濃稠的牛奶。就這樣,這個有點奇怪的效應就被人類發現了。
剛開始姆潘巴覺得很奇怪,還去問他的物理老師,但是他的老師堅信是姆潘巴自己哪裡產生了錯誤,高溫的液體不可能比低溫的液體結冰更快。
直到後來,一次機緣巧合,姆潘巴把他的疑問提交給了一位物理學家,實驗證明了姆潘巴的話。
事實上,姆潘巴並不是第一個發現這個現象的人,早在很多很多年前,亞里斯多德、培根和笛卡爾就都曾經說明過這種現象的存在了。
對於這個現象其實有很多個解釋,但是事實上並沒有哪個解釋被證明是正確的,不過我們一起來看看可能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吧。
第一個是蒸發,熱水由於溫度高會將部分水蒸發掉,因此原有的水的質量就減少了,因此更容易結冰。
第二個解釋是氣體的溶解,熱水能夠留住部分的溶解氣體,而溶解氣體很可能會改變水的性質,比如水的沸點,或者結冰時所需要的熱量。
第三個解釋是對流,是因為在冷卻的時候,溫度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因此水可能會形成對流。而溫度高的水會比溫度低的水失熱更快。
第四個解釋是分子的大小,因為結冰的過程需要水的分子團凝結在一起,因此小分子的水更容易聚集在一起,相互滲透。而熱水中的水分子團比冷水中的水分子團小得多。
最後一個周圍環境的影響,也就是當它們所處的環境比較特別時,溫度較高的水會以複雜的方式改變它周圍的環境,從而讓冷卻的速度提高。
根據我們傳統的觀點,我們認為高溫的水結冰必先首先降低到低溫的水平,因此高溫的水冷卻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但在有的情況下,這種說法是說不通的。對於一個不處於熱平衡狀態的系統來說,物體的行為不僅僅以溫度為特徵的,忽略其它的勢能而單一地用溫度來衡量是過於片面的。
也就是說,在一個非熱平衡的系統當中,從熱到冷有多條可行的途徑,而不是只能從熱到冷。比如從勢能的角度來看,溫度更高的水可能更容易能夠排列組合成與低溫水匹配的結構。
就像爬山一樣,有的人雖然看似離山頂很遠,但如果他能夠更快地翻過一座山,他反而會更快到達終點。
拋開我們的定勢思維,很多看似不可能正確的事情卻恰恰是正確的。為什麼高溫的水比低溫的水結冰更快,這個問題非常的反常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進行實驗的話,你會發現這是真的。這種情況產生的結果在科學界並沒有給出一個統一的定論,但是很有可能是由於蒸發、對流、氣體溶解、分子大小和周圍環境所導致的。
最新的一個研究也表明,在一個非熱平衡的系統中用溫度去衡量物體往往是錯誤的,而要用勢能來比較。因此從熱到冷的途徑是非常多的。
關注麥克斯韋妖妖靈,帶你了解最新最有趣的科學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