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限制攝入絲氨酸抗腫瘤的機制找到了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代絲雨 奇點網

癌細胞作為一種異常瘋狂的細胞,在諸多方面都與正常細胞有所不同,這些差異也就成為了我們尋找殺死癌細胞方法的切入點。

絲氨酸、甘氨酸、以及我們此前介紹過的等非必需胺基酸對癌細胞來說,是發展必須的,限制癌細胞對這些營養物質的獲取也就成了抗癌的潛在療法。不過這種抗癌效果,到底是通過什麼機制發揮作用的呢?

有趣的是,和第一直覺的「餓」不同,限制絲氨酸反而是通過「毒」來殺死癌細胞的!

本周《自然》雜誌上,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篇論文[1],詳細闡述了限制絲氨酸的抗腫瘤機制。原來在絲氨酸缺乏的條件下,原本正常的鞘脂生物合成途徑會轉而生產有毒性的脫氧鞘脂,從而毒殺癌細胞。通過限制荷瘤小鼠飲食中的相關胺基酸或用藥理學手段抑制相關的酶,能夠延緩腫瘤的生長。

圖源 | pixabay

雖然呢,是講絲氨酸的故事,不過起點倒不是絲氨酸。

鑑於癌細胞對生長生存的需求不同,它的代謝與正常細胞差異也非常的大,所以研究者們首先是總體檢測了一遍癌細胞的多種代謝物,發現丙氨酸的分泌和細胞內水平有顯著的改變。

此前研究也有發現,結腸癌中一種與丙氨酸水平有關的酶表達異常,而且這種酶還會影響腫瘤的生長。

經過實驗證實,研究者發現,丙氨酸的增加是能夠抑制癌細胞生長的。

限制MPC可以促進球體細胞的生長

那麼既然丙氨酸可以,其他的非必需胺基酸是不是也可以呢?

研究者接下來把目光投向了絲氨酸和甘氨酸,因為這兩種胺基酸在細胞質和線粒體之間來往非常頻繁。

實驗結果正中下懷。去除絲氨酸能夠抑制球體細胞的生長,而且比添加丙氨酸起到的效果要更強!

不過絲氨酸參與的生物過程就很多了,是很多生物合成途徑的底物,所以研究者比較了一系列酶的米氏常數,尋找容易受到絲氨酸濃度限制的關鍵酶。經過一番篩選,研究者發現這組酶中只有一種表達非常廣泛,那就是絲氨酸棕櫚醯轉移酶(SPT)。

SPT是催化鞘脂(sphingolipids)生物合成的重要酶。這個鞘脂麼,就是一類骨架中包含鞘氨醇鹼基的脂質,比如我們很眼熟的神經醯胺就是一種鞘脂。正常情況下,SPT以絲氨酸作為底物合成鞘脂,但是它也能夠以丙氨酸作為底物反應,不過這個時候生成的就是有毒的脫氧鞘脂(deoxysphingolipids)了。

鞘脂家族們 | wiki

現在我們可以大膽地猜測了,無論是補充丙氨酸,還是減少絲氨酸,其實最終的作用是一致的,就是增加了脫氧鞘脂的合成,給癌細胞餵毒。這一點在細胞研究中也得到了驗證。

不過細胞的培養環境和它在體內的生長環境差別還是很大的,比如說培養基裡其實基本就不添加丙氨酸。那麼在體內的時候,減少絲氨酸的策略是否還能夠起到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呢?

研究者給小鼠配備了一種專門的去除了絲氨酸和甘氨酸的飼料(因為這兩種胺基酸很容易互相轉化),缺少的氮源由其他胺基酸進行補充。很顯然,吃了這種缺絲/甘氨酸飼料的結腸癌移植小鼠,腫瘤更小,且腫瘤大小與吃這種飼料的時間成反比。

限制飲食中的絲氨酸和甘氨酸可以顯著減緩小鼠腫瘤的生長

同時,研究者也發現,在這些小鼠的體內,腫瘤中的脫氧鞘脂水平增加了5-8倍,但是肝臟中的水平升高並不多,可見腫瘤組織對於合成和積累脫氧鞘脂是更敏感的。

研究者也嘗試了進一步增加特殊飼料中丙氨酸的水平,不過從實驗結果來看,多餘的丙氨酸會被肝臟代謝,並不會給限制絲氨酸錦上添花。

除了限制飲食之外,藥物處理也能夠起到類似的效果。研究者給小鼠注射了磷酸甘油酸脫氫酶(PHGDH)——絲氨酸合成的關鍵酶——的抑制劑PH-755,一周後移植腫瘤。小鼠的腫瘤大小明顯更小,血漿中絲氨酸和甘氨酸的水平也更低。

看來腫瘤也是要講究營養均衡的,嘿嘿,又揪住一個小辮子了~

參考資料: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609-x

本文作者 | 代絲雨

原標題:《《自然》:限制攝入絲氨酸抗腫瘤的機制找到了!科學家發現限制絲氨酸能夠促進有毒鞘脂的合成,減緩腫瘤進展丨科學大發現》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Nature:減少絲氨酸攝入可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絲氨酸又稱β羥基丙氨酸,與甘氨酸及其他非必需胺基酸一樣,在腫瘤的生長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限制絲氨酸利用已成為一種潛在的癌症治療策略,然而,其分子機制仍然不明確,並且,絲氨酸對脂質代謝的影響同樣尚未可知。
  • 絲氨酸代謝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研究進展
    絲氨酸支持對增殖細胞生長和存活重要的幾個代謝過程,包括蛋白質、胺基酸和穀胱甘肽的合成。作為葉酸循環中重要的單碳供體,絲氨酸有助於核苷酸合成、甲基化反應和NADPH的生成。許多癌細胞高度依賴絲氨酸,這一特性無論是通過抑制絲氨酸的從頭合成還是限制外源絲氨酸的可用性或攝取都為腫瘤提供了多種新的治療機會。
  • 降低飲食中絲氨酸的含量可阻礙腫瘤生長
    降低飲食中絲氨酸的含量可阻礙腫瘤生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3 21:56:39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Christian M. Metallo研究團隊發現,絲氨酸缺乏通過改變鞘脂多樣性限制腫瘤生長。
  • 穀胱甘肽限制絲氨酸代謝從而維持調節性T細胞功能
    穀胱甘肽限制絲氨酸代謝從而維持調節性T細胞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6 15:15:37 盧森堡衛生研究所Dirk Brenner研究團隊的最新工作發現,穀胱甘肽限制絲氨酸代謝從而維持調節性T細胞功能。
  • 全世界都在「抗糖」,看看Cell子刊怎麼說|果糖|絲氨酸|細胞|葡萄糖...
    由於果糖比葡萄糖口感更好,但飽腹感較差,據統計果糖佔美國總卡路裡攝入量的10%左右,但果糖的攝入增加往往會導致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果糖不僅是癌症的潛在誘導因素,也可作為癌細胞增殖和轉移的「補充燃料」。  GLUT5是一種果糖轉運蛋白。
  • 腫瘤治療之:靶向胺基酸代謝
    在腫瘤中常見ASS1缺乏,導致腫瘤細胞獲取血清中的精氨酸。因此,血清中精氨酸的快速消耗可作為癌症治療的新策略。精氨酸脫亞胺酶(ADI)和Arg1等可以分別通過將精氨酸轉化為瓜氨酸和鳥氨酸來耗盡血清中的精氨酸,產生抗腫瘤活性。ADI和Arg1介導的抗腫瘤機制包括:誘導細胞周期停滯、細胞凋亡、自噬和抑制血管生成。
  • 科學家發現絲氨酸合成增加為腫瘤提供有利條件
    科學家發現絲氨酸合成增加為腫瘤提供有利條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8 14:07:32 絲氨酸合成增加促進絲氨酸水平受限的組織中出現腫瘤,這一成果由科赫癌症綜合研究所Matthew
  • Cell:神經元釋放絲氨酸支持胰腺癌mRNA
    相關研究表明,來自背根神經節和交感神經的感覺神經元會加速PDAC腫瘤發生,而膽鹼能神經則抑制其生長。但是迄今為止,相關機制集中於神經營養因子或神經遞質的釋放。PDAC的另一個典型特徵是極強的代謝可塑性,可通過上調清除途徑(例如自噬和巨噬細胞)或利用間質成纖維細胞和巨噬細胞釋放的代謝產物,來適應營養缺乏的環境。
  • 腫瘤代謝機制突破性進展研究一覽
    科學家們在轉移性的腫瘤中也發現糖代謝異活躍、脂肪酸過度累積等和正常細胞不同的代謝反應,當然也有研究證實靶向腫瘤細胞代謝是抗腫瘤轉移的一個積極有效的方向,而且部分成果已應用於臨床治療。目前關於腫瘤細胞能量代謝的研究十分火熱,科學人員都寄希望系統地利用其代謝的特點,找到靶向腫瘤能量代謝通路中的潛在藥物作用靶點,從而達到控制癌症的目的。但到目前為止,這種策略仍存在很多限制,比如說腫瘤中存在代謝異質性,還存在其它代謝補償途徑;這些策略仍存在不可預見的副作用以及對不同情況下的癌症患者需要嚴格的分類標準等等。
  • 營養過多攝入可能會促進腸癌發生
    ILF3可以通過促進腫瘤細胞大量攝取周圍營養物質,從而惡性增殖。因此,過多的營養物質攝入,特別是富含絲氨酸和蛋氨酸的食物將更有可能誘發腸癌,該研究成果將會為腸癌治療帶來新思路。該研究首次揭示了mRNA結合蛋白ILF3在維持結直腸癌細胞內的絲氨酸代謝的功能,促進結直腸癌惡性進展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及調控機制;同時通過體內外實驗證明ILF3可以作為結直腸癌新的預後預測標誌物和潛在的治療靶點,其抑制劑具有潛在的藥物開發價值,並且已經申請中國專利。李孟鴻課題組團隊通過上遊分析,該基因可能是導致腸癌一線藥物西妥昔單抗耐藥的因素。
  • 浙大團隊發現腫瘤細胞特異性脂質合成代謝機制,成果登《自然》
    然而,在腫瘤細胞中,脂質合成的「工廠」始終加班加點的「生產」:即使細胞內脂質濃度是正常的,脂質代謝仍處於高度活躍,並促進腫瘤的快速增殖。因此,研究腫瘤細胞有別於正常細胞脂質代謝的分子機制,成為腫瘤研究領域當前的核心問題之一。
  • 胺基酸代謝改變對腫瘤抑制作用的調控機制
    然而,其中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和對脂質代謝可能造成的影響尚未可知。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Christian M.他們通過體外對非貼壁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過程和鞘酯類的生物合成的研究以及體內對HCT116異種移植小鼠進行膳食胺基酸幹預,揭開了絲氨酸缺乏抑制腫瘤是由於絲氨酸棕櫚醯轉移酶(SPT)的混雜性和脫氧鞘脂(deoxysphingolipids)的異常產生導致的。
  • Nature:剝奪絲氨酸大大降低腫瘤細胞生長能力
    剝奪腫瘤細胞的關鍵胺基酸能大大減少他們的生長和繁殖能力,據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證實,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頂尖雜誌Nature上。英國癌症研究中心比特森研究所的科學家主要研究當缺少絲氨酸後,癌細胞是如何能生存和繼續成長的。
  • 中科大發現調控NK細胞抗腫瘤活性關鍵分子
    與T細胞不同,自然殺傷(NK)細胞屬於先天免疫細胞,可以識別、殺傷幾乎所有感染細胞或腫瘤細胞。並且其殺傷活性不受MHC限制,不依賴抗體,對腫瘤和感染的免疫防禦起到關鍵作用。同時,這些小鼠由於體內NK細胞數量的變化表現出更強的抗腫瘤抗病毒的能力。
  • 線粒體片段化限制NK細胞腫瘤殺傷能力
    線粒體片段化限制NK細胞腫瘤殺傷能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2 16:14:0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魏海明課題組和田志剛課題組合作揭示,線粒體片段化限制天然殺傷
  • 營養壓力條件可激活絲氨酸合成途徑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華鳳課題組、高平課題組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宋立兵課題組以及中科院武漢物數所唐慧儒課題組等科研人員合作,發現在營養匱乏條件下
  • 異甘草素抗膠質瘤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除了具有與甘草相同的基本藥理作用外,還具有抗腫瘤、抗氧化、抗糖尿病、解痙、抗心律失常、抗血管生成等作用。近年對其生物活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對膠質瘤的作用是研究中的重點之一。 3.ISL抗膠質瘤的作用機制 ISL在膠質瘤中的抗癌機制主要包括誘導自噬,促進細胞凋亡,影響細胞周期,誘導細胞分化和抑制細胞增殖,抑制腫瘤細胞的轉移和侵襲,抗腫瘤細胞的多重耐藥性等。
  • Science子刊:又一關鍵機制被找到 並有希望逆轉耐藥性
    該研究為耐藥機制提供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為逆轉單抗耐藥策略的選擇提供了新思路。因此,研究mAb的耐藥機制,尋找有效的mAb治療療效相關的生物標誌物,可以指導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該研究旨在分析西妥昔單抗治療與PRSS分泌的關係,以開發PRSS生物標誌物。
  • 限制蛋白飲食重編碼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並增強免疫治療
    相反,抑制mTOR途徑可促進巨噬細胞向抗腫瘤M1亞型轉移。在營養物質和生長因子影響下,mTOR通路控制單核細胞衍生的巨噬細胞和髓樣樹突狀細胞中促炎/抗炎細胞因子的表達。  本文提出限制蛋白質/胺基酸(AA)飲食重編碼巨噬細胞極化並促進其抗腫瘤作用的假說,即減少飲食中特定AA(如蛋氨酸或胱氨酸)可誘導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從促腫瘤表型向抗腫瘤表型轉化。
  • 芹菜素與丹參酮ⅡA的協同抗腫瘤作用及機制
    摘 要:目的 研究芹菜素(Api)和丹參酮ⅡA(Tan ⅡA)聯用對多種腫瘤細胞的協同抗腫瘤作用,並揭示其發生協同作用的機制。體內抑瘤實驗證明與單藥相比,兩藥聯用荷瘤鼠腫瘤體積和腫瘤質量均顯著降低(P<0.01),抑瘤效果與環磷醯胺相當,但不良反應較小。結論 Api與TanⅡA聯用具有協同抗腫瘤作用;藥物與DNA以不同的方式結合,加劇了細胞周期的阻滯,是二者產生協同作用的核心機制。近年來,腫瘤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健康的重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