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處理停放時間與淬火轉移時間

2020-12-04 中華標準件網

熱處理停放時間:

鋁合金加工材料從固溶(淬火)處理後到進入人工時效爐進行時效之間的時間叫做熱處理停放(間隙)時間。

研究發現,某些鋁合金如Al-Mg-Si系合金淬火後在室溫停留後再進行人工時效,合金的強度指標達不到最大值,而塑性有所上升。如6061材料,淬火後必須 立即人工時效,否則強度極限降低,但塑性會有所提高。又如7A04超硬鋁合金, 淬火後停留2h-48h之間時,再人工時效,約降低15~30MPa。為避免這 一強度損失,應避免在上述時間範圍內停留,淬火後應立即進行人工時效;對所有 鋁合金都限定在2h內進行人工時效,如現場生產確有困難,也最好不要超過 6 ~8h。

淬火轉移時間:

淬火轉移時間,即從固溶處理爐爐門打開或鍛件從鹽浴槽開始露出到鍛件全部浸入淬火介質所經歷的時間。零件從加熱爐到淬火介質之間的轉移,無論是手工操作還是機械操作,必須在少於規定的最大時間限度內完成。最大允許轉移時間因周圍空氣的溫度和流速以及零件的質量和輻射能力而異。

延長淬火轉移時間所造成的後果將導致淬火冷卻速度減慢,對材料的性能影響很大。因為零件在轉移到淬火槽過程中與冷空氣接觸,相當於在空氣中冷卻。由於冷卻速度慢,而鋁合金,特別是硬鋁和超硬鋁的力學性能及抗蝕性對冷卻速度十分敏感,固溶體的分解會降低時效強化效果,從而使產品力學性能和抗腐蝕性能下降,為了防止過飽和固溶體發生局部的分解和析出,使淬火和時效效果降低,應當儘量縮短淬火轉移時間,特別是在400-360度範圍內的溫度敏感區必須快冷。因為,此時過飽和固溶體的析出傾向最大,冷卻不足會造成固溶體部分分解,從而陴 低時效後的力學性能及抗蝕性(強化相容易沿晶界首先析出,使晶間腐蝕傾向増加)。因此,生產中對轉移時間作了規定,其依據是保證工件在不低於412度時完 全浸人淬火介質。這就需要測定不同厚度鋁合金製品的冷卻曲線,並由此確定相應 的轉移時間值^鍛件轉移時的空冷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鍛件的質量、截面厚度及 鍛件之間的間距等因素,而空氣溫度、流動速度和輻射能力的影響較小。在鋁合金 淬火過程中要同時考慮鍛件轉移期間的空冷速度和鍛件進人淬火介質後的淬火冷卻 速度。鍛件在冷卻速度低於冷水冷速的介質中淬火時,延遲時間要儘量縮短,以求 得到較好的淬火質量。但對Al-Mg-Si系合金中的6A02 (LD2)合金來說,淬火轉 移時間對其力學性能和耐蝕性能的影響則不大。

可熱處理強化鋁合金的淬火轉移時間是根據合金成分、材料的形狀和實際工藝 操作的可能性來控制的。為了保證淬火的鋁合金材料有最佳性能,淬火轉移時間應儘量縮短。在生產中,小型材料的轉移時間不應超過25s:大型的或成批淬火的材料,不應超過40s,超硬鋁合金不應超過15s。

相關焦點

  • 熱處理淬火油選擇原則與方法
    通常淬火時希望得到馬氏體,淬火之後進行回火時根據回火溫度的不同分別得到回火馬氏體(低溫)、託氏體(屈氏體,中溫)、索氏體(高溫)。共析鋼等溫轉變曲線如圖1所示,基本反映了共析鋼在不同溫度下轉變需要的孕育時間和轉變完成時間及其轉變產物。
  • 熱處理:淬火、回火、正火和退火
    四、熱處理將金服加熱到定溫度,並保持段時間,然後按適宜的冷卻速度冷卻到室溫,這個過程稱為熱處理。常用的熱處理工藝方法主要有淬火、 回火、正火和退火等。1.淬火將鋼加熱到A1(對過共折鋼)或A3線(對亞共析鋼)以上30-70℃,在此溫度下保持一段時間,使鋼的組織轉變成奧氏體,然後放人水中(或油中.鹽溶液中)快速冷卻,使奧氏體來不及分解,合金元素來不及擴散而形成馬氏體組織,稱為淬火。淬火後可以提高鋼的硬度、抗拉強度及耐磨性。
  • 熱處理的四把火之鋼的淬火
    基本概念 將亞共析鋼加熱到Ac3以上,共析鋼與過共析鋼加熱到Ac1以上(低於Accm)的溫度,保溫後以大於Vk的速度快速冷卻,使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的熱處理工藝叫淬火。馬氏體強化是鋼的主要強化手段,因此淬火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馬氏體,提高鋼的機械性能。淬火是鋼的最重要的熱處理工藝,也是熱處理中應用最廣的工藝之一。
  • 鋁型材熱處理的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
    淬火是將工件加熱保溫後,在水、油或其他無機鹽、有機水溶液淬冷介質中快速冷卻。淬火後材料為不平衡組織,通常很硬很脆,需要在高於室溫的某一溫度進行長時間的保溫,再進行冷 卻,這種工藝叫回火(時效)。  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不論是退火、正火、淬火還是回火,熱處理過程中都要對工件進行加熱、保溫和冷卻。
  • 熱處理工藝及淬火冷卻-鋼結構螺栓硬度
    進行了淬火,高溫回火作業「調製」處理就算完成了。熱處理工藝最主要的兩個參數是溫度和時間。1:淬火時間和溫度對於中碳鋼級低合金鋼緊固件,如果在淬火過程中,將溫度加熱到GS線以下,也就是850°C以下進行冷卻,冷卻後工件硬而脆,應考慮選擇GS線以上50°C進行加熱,因為如果淬火溫度低於GS線,就會使其組織成為奧氏體和鐵素體兩相,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急冷,軟的鐵素體也會完全以原有狀態殘存下來,淬火溫度越是靠近GS線,軟的鐵素體量越少。
  • 熱處理4把火:淬火、回火、正火、退火
    什麼叫淬火? 鋼的淬火是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Ac3(亞共析鋼)或Ac1(過共析鋼)以上溫度,保溫一段時間,使之全部或部分奧氏體化,然後以大於臨界冷卻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溫)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的熱處理工藝。通常也將鋁合金、銅合金、鈦合金、鋼化玻璃等材料的固溶處理或帶有快速冷卻過程的熱處理工藝稱為淬火。
  • 航空鋁合金熱處理工藝的優化
    固溶、時效熱處理是調控鋁合金材料綜合性能的有效手段,一種新的熱處理技術的建立往往標示著一種新合金材料的產生。因此,熱處理工藝的優化對於研發新型高性能鋁合金具有重要意義。  一.固溶工藝。
  • 常用感應淬火鋼的熱處理規範及力學性能表
    感應加熱熱處理 induction heat treatment 用感應電流使工件局部加熱的表面熱處理工藝。這種熱處理工藝常用於表面淬火,也可用於局部退火或回火,有時也用於整體淬火和回火。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蘇聯先後開始應用感應加熱方法對零件進行表面淬火。
  • 真空熱處理對淬火油的特殊要求
    淬火油是一種工藝用油,用做淬火介質。油在550~650℃範圍內冷卻能力不足,平均冷卻速度只有60~100℃/s,但在200~300℃範圍內,緩慢的冷卻速度對於淬火來說非常適宜。油用於合金鋼及小截面碳鋼淬火,既可以得到滿意的淬硬性和淬透性,又可防止開裂和減少變形。
  • 鹽浴淬火
    奧貝球鐵(ADI ) 淬火過程中從奧氏體轉變為針狀鐵素體需要 30min~4h 不等的時間。    分段淬火通常只用於貝氏體或馬氏體等溫淬火(分級淬火)的分批型系統。它有兩個鹽浴槽即「首浴」和「終浴」組成。開始將零件在僅稍高於Ms點的溫度下的「首浴」中淬火,並保持此溫度下零件穩定所需的最短時間來完成的。隨後零件被轉移到「終浴」中。
  • 無軟帶高頻感應淬火(軸承淬火)技術
    打開APP 無軟帶高頻感應淬火(軸承淬火)技術 暴食西藍花 發表於 2020-05-06 15:38:07 其最終熱處理工藝一般採用馬氏體分級淬火,模壓淬火,有時也採用中碳鋼調質後進行氣體滲氮處理。以上傳統熱處理一方面工藝時間長,特別是氣體滲氮處理,獲得0.8mm的滲氮層需要耗時100h以上,整體淬火的畸變大,需要整形處理,因此能耗很大;另一方面淬火會出現油煙、硝鹽殘渣等,容易造成環境汙染,同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隱患。
  • 保護淬火
    一、概念:  在箱式爐或井式爐中保護加熱到臨界溫度Ac3(亞共析鋼)或Ac1(過共析鋼)以上溫度,保溫一段時間,使之全部或部分奧氏體化,然後以大於臨界冷卻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溫)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的熱處理工藝。
  • 熱處理的作用
    按照熱處理不同的目的,熱處理工藝可分為兩大類:預備熱處理和最終熱處理。預備熱處理的目的是改善加工性能、消除內應力和為最終熱處理準備良好的金相組織。其熱處理工藝有退火、正火、時效、調質等。( 1 )退火和正火退火和正火用於經過熱加工的毛坯。
  • 熱處理節能
    對高碳鋼採用低溫快速短時加熱淬火,可減少奧氏體碳含量,有利於獲得良好強韌配合的板條馬氏體;不僅可提高其韌性,而且還縮短加熱時間。對於某些傳動齒輪,以碳氮共滲代替滲碳,耐磨性提高40%~60%, 疲勞強度提高50%~80%; 共滲時間相當,但共滲溫度(850℃) 較滲碳溫度(920℃) 低70℃, 同時還可減小熱處理變形。
  • 熱處理後63HRC,硬銑削淬火件立方氮化硼刀具
    熱處理後63HRC,硬銑削淬火件立方氮化硼刀具總長尺寸為±,外螺紋為M14×1-6h,未注倒角為45°,主要外圓尺寸分別為Φ、Φ、Φ120-0,公差要求較嚴,在Φ的外圓上存在R3+0.5+0的圓弧面。對於硬度在HRC45-55度的淬火鋼精車可以選用陶瓷刀具,注意儘量避免斷續切削。
  • 將鋼件加熱到熱處理工藝所要求的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後在空氣
    將鋼件加熱到熱處理工藝所要求的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後在空氣  免費直播丨2019一級造價《交通工程》新教材解讀直播
  • 鋁合金熱處理特點與鋼的熱處理有哪些不同?
    鋁合金鑄件得熱處理就是選用某一熱處理規範,控制加熱速度升到某一相應溫度下保溫一定時間以一定得速度冷卻,改變其合金的組織,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合金的力學性能,增強耐腐蝕性能,改善加工型能,獲得尺寸的穩定性。然而對鋁合金並不然,鋁合金剛淬火後,強度與硬度並不立即升高,至於塑性非但沒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但這種淬火後的合金,放置一段時間(如4~6晝夜後),強度和硬度會顯著提高,而塑性則明顯降低。淬火後鋁合金的強度、硬度隨時間增長而顯著提高的現象,稱為時效。時效可以在常溫下發生,稱自然時效,也可以在高於室溫的某一溫度範圍(如100~200℃)內發生,稱人工時效。
  • 常用熱處理方法
    安裝工程施工中的熱處理一般分為焊前預熱和焊後熱處理兩部分。  焊前預熱  對焊件進行焊前預熱,可防止或減少應力的產生。  焊後熱處理  安裝工程施工中,常遇到的焊後熱處理過程主要有退火、回火、正火及淬火工藝。  鋼的退火工藝  根據鋼材的加熱溫度、保持時間及冷卻狀況可分為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去應力退火三種。
  • 熱處理正火回火的解釋及熱處理的工藝特點
    正火:將鋼材或鋼件加熱到臨界點AC3或ACM以上的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後在空氣中冷卻,得到珠光體類組織的熱處理工藝。   2. 退火annealing:將亞共析鋼工件加熱至AC3以上20—40度,保溫一段時間後,隨爐緩慢冷卻(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卻)至500度以下在空氣中冷卻的熱處理工藝。
  • 什麼是金屬空氣淬火?
    什麼是金屬空氣淬火?淬火是在金屬熱處理中使用的術語,指的是使用流體作為冷卻介質來快速冷卻加熱的金屬的過程。淬火流體可以是水,鹽水,油或空氣或惰性氣體。空氣淬火只是一種淬火類型,是將氣流引導到工件上方以將其從臨界溫度之上冷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