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70年的地球物理(二):地球板塊內部的塊體

2021-01-15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


板塊構造與驅動力研究全球板塊構造學說的問世是地球物理學在20世紀發展中的重要事件,地球物理學為該學說的建立提供了強有力的多元的定量或半定量科學支撐。板塊構造理論是地球物理學進程中最為重要的科學成就之一,並被譽為「科學革命」來表徵巖石圈板塊大地構造的作用和意義。1967年世界六大板塊的劃分建立了板塊構造的基本框架。空間大地測量技術精確測定到全球各板塊的現今運動速率,古地磁的極移軌跡可以詳細地再造板塊運動軌跡與演變歷史,地震層析圖像顯示了驅動板塊運動的地幔對流和地幔熱柱及其在深部物質與能量交換和耦合過程中的動力效應。

中國地球物理學家致力於板內與板緣板塊運動的驅動機制、西太平洋俯衝帶和板內俯衝與塊體邊界場效應的地球物理研究。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通過重力、地磁、大地電磁、人工源地震、天然地震等綜合研究進行了多方面探索,發現了陸陸碰撞擠壓過渡帶。把青藏高原劃分為7個地體、即柴達木地體、崑崙地體、可可西裡—巴顏喀拉地體、羌塘地體、拉薩—岡底斯地體、喜馬拉雅地體和恆河平原塊體。在板內構造與深部物質運移方面,中國地球物理學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全球四大板內地震分布區

全世界板內地震主要發生在大陸碰撞造山構造系,即大陸構造系。這個構造系主要分布在北半球25oN一55oN,是一個寬度達2000一3000km的環帶。馬宗晉等(2010)根據全球地震分布的格局、活動及其與地殼構造的關係等,將北半球大陸地震環帶分成中國一蒙古地震構造區(簡稱中蒙地震構造區)、伊朗一阿富汗一巴基斯坦地震構造區(簡稱伊阿巴地震構造區)、東地中海地震構造區和北美地震構造區四個地震構造區。四個地震構造區的東、西半區呈現反對稱的地震活動,即西半區都是多震的,而且主要的地震構造方向都是北西向的,而東半區都是少震區,地震構造方向都是北東向的。圖1中列出了北半球中緯度25oN一55oN帶內四個彼此近於相似的高、中原構造地震密集區。

中國地球物理學家特別研究了板內地震和板內活動塊體的關係,提出了中國大陸及其鄰區的活動地塊可作兩級劃分I級為活動地塊區( active tectonic-blockregion)(簡稱地塊區),II級為活動地塊(active tectonic-block)(簡稱地塊)。中國大陸及鄰區可以劃分出6個I級活動地塊區,它們是:青藏、西域、南華、滇緬、華北和東北亞。還可以進一步劃分出拉薩、羌塘、巴顏喀拉、柴達木、祁連、川滇、滇西、滇南、塔裡木、天山、準噶爾、薩彥、阿爾泰、阿拉善、興安一東蒙、東北、鄂爾多斯、燕山、華北平原、魯東一黃海、華南、南海等活動地塊。由於構造變形和強震主要發生在活動地塊區和地塊。這是中國地球物理學家對於全球板內地震和板內塊體活動重大貢獻(圖2)。

圖2 中國板內塊體的分布

                                                         

相關焦點

  • 輝煌70年的地球物理:地球板塊內部的塊體
    ↑↑ 「地質論壇」 ↑↑關注本公眾號地質論壇,您的移動信息庫,掌上圖書館,記得星標哦板塊構造與驅動力研究全球板塊構造學說的問世是地球物理學在板塊構造的提出及意義。板塊構造理論是地球物理學進程中最為重要的科學成就之一,並被譽為「科學革命」來表徵巖石圈板塊大地構造的作用和意義。1967年世界六大板塊的劃分建立了板塊構造的基本框架。空間大地測量技術精確測定到全球各板塊的現今運動速率,古地磁的極移軌跡可以詳細地再造板塊運動軌跡與演變歷史,地震層析圖像顯示了驅動板塊運動的地幔對流和地幔熱柱及其在深部物質與能量交換和耦合過程中的動力效應。
  • 科普|禮讚共和國智慧新生活輝煌70年的地球物理:搞清地球內部結構...
    另外,就是各國國防與國家權益也需要地球物理科學技術的支持。20世紀,建國70年來地球物理最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研究取得了突破。2、板塊構造與動力力學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3、地球物理應用技術推進了資源與能源的勘探與為空間特殊環境的利用。
  •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3(板塊構造)
    3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海底擴張的提出引發了地質學思想的一場革命。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大多數地質學家開始意識到,我們所生活的地殼,一定是可移動的。到1968年,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新的地球模型:板塊構造理論。在這個模型中,地球的外殼由可相對移動的獨立碎片或板塊組成。地質學家意識到,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很多地質現象如地震、火山和造山。
  • 「氣象炸彈」打開地球內部一扇窗
    縱波是壓縮體波,橫波是「漣漪」體波,相較於只能在地球表面移動的表面波動,體波會通過地球內部移動。通過研究縱波和橫波,科學家能夠「解鎖」地球內部的信息。一場地震發生後,在地球內部穿越的縱波和橫波因為遇到不同的化學和物理結構而可能被中斷、反射,或因此改變方向。通過追蹤它們的路徑和行為,科學家能夠認識更多關於地殼和地幔的細節。
  • 地球的板塊及其邊界
    板塊構造說認為地球表層是由為數不多的大小不等的巖石圈板塊拼合起來的。板塊的塊體很厚,既有大陸地殼,也有大洋地殼,只有個別板塊沒有大陸地殼。
  • 板塊運動:創造地球生命所需的必要條件
    地球表面是由一塊塊拼圖構成的,那一塊塊足有一片大陸那麼大的堅實的板塊相互推擠、摩擦與碰撞——在這劇烈的活動之中,山脈拔地而起,地球的面貌煥然一新。地球並不僅僅是生命體的容器;其自身就是活生生的存在。地球的地質代謝——特別是地殼版塊活動——是其成為生物體可居住星球的一大原因。
  • 地球內部有什麼?切開「地球」,帶娃認識地球的內部構造
    地球,一個擁有46億年歷史的星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她孕育了生命,哺育了人類,相對於其他荒漠的星球,地球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所看到的高山、大海、高樓大廈都在地球的表面!那我們天天都踩在腳底下的地球,它的內部是怎麼樣呢,你們知道嗎?今天憨弟就分享一個用麵團認識地球結構的玩法。什麼?
  • 專家提出地震成因新觀點:與地球自轉有關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是青藏板塊衝擊揚子板塊,此次屬於該板塊的回彈,此次玉樹地震與汶川地震中心點的連線與地塊回彈反作用力的方向一致,這說明玉樹就是上次汶川地震板塊回彈的著力點。  在接受中國國家地理網連線時,陳學忠進一步表示,最近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地震成因觀點,認為地震的根本原因在於地球自轉速率的變化。地球巖石圈由大小不同、質量不同的塊體組成。
  • 「躁動的地球」地球板塊移動似乎幾十億年以來就沒有停止過!
    地球的內部結構大多被比喻為「煮熟了的雞蛋」。中心蛋黃部分稱為「核」,周圍的蛋白稱為「地幔」,蛋殼則稱為「地殼」。 據迄今對地球的研究所知,地幔經歷了長時間緩慢的對流。這個對流的表層(整個地殼與軟流圈以上的地幔的頂部)被稱為「板塊」。 地球的表層分成十幾個板塊,各個板塊在不同地方或是碰撞或是分離或是彼此交錯。在板塊碰撞的地方,便會構成喜馬拉雅山那樣的高山或日本海溝那樣的深溝。
  • 地球物理專業如何科學擺攤
    地球物理學是研究地球及其周圍空間環境的物理過程和物理性質及其定量分析方法的一門自然科學。具體而言,地球物理學是通過定量的物理方法(如:地震彈性波、重力、地磁、地電、地熱和放射能等方法)研究地球以及周圍空間的物理性質的科學。它包括地球的形狀、內部結構和組成、引力場和磁場、動力學過程和表面的板塊構造運動、火山活動和巖石的形成等等。
  • 給地球做「CT」
    地球物理,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物理原理來研究地球,通過利用地球內部結構的物理屬性差異來研究其內部構造,使用儀器設備給地球做「CT」。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科學家們建立了一系列地球物理探測方法,這些方法針對地球內部的密度差異、磁化率差異、速度差異以及導電性差異等,分別對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地震勘探以及電法勘探這些常用的地球物理探測方法。       這些物理屬性怎麼跟地球深部結構對應起來?首先需要將地球深部構造的地質問題轉化為地球物理模型,在這些模型中,地質現象將被上述物理屬性所表徵。
  • 打洞比登天還難,科學家是如何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的?
    就像醫生對前來體檢的人不能個個開膛破肚把內臟掏出來檢查一樣,物理學家們也需要通過更加科學的方法來探究地球。醫生們用B超、CT等高科技設備,物理學家們使用精密的地震和電磁儀器來研究地球。前面介紹了,地殼相對於地球來說很薄,地球內部也不是均勻的實心體,地震波很容易穿透地表到達地心深處,如果震波夠強,它甚至可以被地球另一端的儀器探測到。
  • 探測地球深部:看如何給地球做「CT」
    我們地球物理也是利用地球內部結構的物理屬性差異來研究其內部構造的,也就是利用我們的儀器設備給地球做「CT」。 地球物理所能分辨的物理屬性主要是那些呢?經過近百年的發展,人們發展了一系列地球物理探測方法,這些方法針對地球內部的密度差異、磁化率差異、速度差異以及導電性差異等,分別對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地震勘探以及電法勘探這些常用的地球物理探測方法。
  • 美國科學家稱地球板塊構造可能會再次停止移動
    地質學的一項新發現近日對板塊構造學說提出挑戰,美國卡內基研究所科學家聲稱,在地球的歷史上,板塊漂移曾至少停頓過一次,而且這種停頓在今後可能會再次發生,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
  • 木衛二冰殼或存在類地球板塊構造活動
    原標題:木衛二冰殼或存在類地球板塊構造活動 對研究其潛在地下海洋生命存活條件至關重要 一項最新研究提供的證據表明,木衛二冰殼可能具有類似於地球的板塊構造和俯衝活動,這對於研究木衛二上潛在地下海洋的生命存活條件具有重要意義。
  • 地球內部板塊發生分裂,兩大斑塊拔河,致北磁極衝向西伯利亞
    地球有一個巨大的磁場,數十億年來,一直保護著地球生命不受高能宇宙射線的狂轟濫炸,保護著我們寶貴的大氣層不被太陽風吹走,呵護著地球生命和人類文明。有磁場就有磁極,1831年,科學家們第一次確認,地球的北磁極位於加拿大北部努納武特地區。然而不久後,科學家們就發現,咦,北磁極好像並沒有固定在一個地方,而是不斷在漂移呢?只是漂移的速度不快,距離也並不遠,平均每年約15公裡左右。
  • 地球板塊的聚合與離散對動植物的輻射演化和大滅絕產生了深刻影響
    自地球告別天文時代(又稱前地質時期,是指地球歷史中尚未形成巖層記錄的階段),進入相對穩定的地質歷史發展階段,地球生命演化與板塊漂移也伴隨著生命的誕生和板塊的出現,結下了不解之緣。當今地球大陸板塊分布有歐亞板塊、非洲板塊、北美板塊、南美板塊、大洋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它們是自2億年前從統一的泛大陸裂解後經過漫長的離散與拼合逐漸形成的。而在這之前,地球板塊曾經歷了多次聚合與離散,展示著地球驚人的動力,對動植物的輻射演化和大滅絕產生了深刻影響。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板塊構造為我們認識地球內部運作機制,特別是大洋的產生和消亡歷史,提供了合理的理論框架。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外殼是由地殼與巖石圈地幔組成的,屬弱構造變形的剛性塊體。地球的巖石圈被許多大型斷裂或構造帶分割成若干塊體,即巖石圈板塊。剛性的巖石圈板塊位於軟流圈之上,並以大規模水平運動為主。
  • 科技創新人物 | 呂慶田:探向地球深部
    1981年,在老師的建議下,懵懵懂懂的他來到了長春地質學院,開始了應用地球物理專業的學習。1988年碩士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從一名實習研究員幹起。從此,便是大半生無怨無悔地付出。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該大學行星研究中心的 Craig O』Neil 對隕石撞擊開展了研究,並將成果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他解釋了地球形成的前 5 億年裡發生了什麼——這一時期被稱為「冥古代」,更詩意的比喻是「地質黑暗時代」。圖丨藝術家對隕石撞擊地球的想像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否具有移動的板塊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地殼幾乎沒有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