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一本名著,結尾被翻譯擅改後暢銷美國,老舍說:文筆不錯

2021-01-11 每晚精讀一本書

抗戰勝利後,美國為加強與中國文化交流,想邀請幾個中國作家訪美。正巧此時,老舍的名著《駱駝祥子》,被譯成《黃包車夫》在美出版,掀起了閱讀狂潮,榮獲1945年全美最暢銷的小說之一。順理成章的,1946年,美國正式邀請老舍赴美訪問,並以非常高的規格接待了他。

老舍和曹禺一同赴美

到美國後,老舍做了好多場演講,場場爆滿,但多數人並不是對中國文學感興趣,單純就是為看看,能寫出暢銷美國作品的中國作家,長什麼模樣。

當時的美國文壇,對中國文學、中國作家知之甚少,更遑論普通的美國人。《駱駝祥子》暢銷美國後,美國評論家說,「它是一部難得的、可以與西方文學經典相提並論的佳作。」儘管是誇讚,但透著一股傲慢。

在當時西方人的挑剔與偏見下,《駱駝祥子》能在美國成為爆款,難度可想而知。它是怎樣暢銷美國的呢?

原因有三點:

首先,要感謝這本書的美國譯者伊萬·金,雖然老舍非常「恨」他。

他的譯筆極其傳神地將原著中北京方言的質樸、土味,代入到英文中,保留了非常純粹非常鮮明的中國風格。

為什麼說老舍恨他呢?

因為他未經老舍同意,為了迎合美國人的閱讀口味,擅自增刪了內容,尤其是將結尾改成了一個典型的好萊塢式大圓滿結局,給祥子安排了一個有希望的未來。這種行為是違背翻譯作品原則的。老舍也非常生氣。

但除此之外,老舍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伊萬·金「譯筆不錯」。其實,直至今日,中國作品在國外不被重視,多是輸在翻譯上。而伊萬·金的譯本影響巨大,成為日後眾多語種譯本所依據的藍本,同時帶動了老舍的其他作品,被譯成17種文字走向了全世界。

其次,美國當時最有影響力的俱樂部「每月一書俱樂部」,強力地推薦了這本書。「每月一書俱樂部」,成立於1926年,是美國最早、規模最大的俱樂部,它出的刊物每期都會重點推薦一本新書,同時配發一組評論文章以及作者簡介、照片等等,哪本書有幸被它選中,幾乎肯定會成為暢銷作品。

1945年7月號的《每月一書俱樂部新聞》就著重推薦了《駱駝祥子》,並發表了美國著名批評家、耶魯大學教授、每月一書俱樂部編委會主席亨利·坎比、林語堂等人的評論,以及對老舍的長文介紹。

在它的帶動下,美國最大的幾家報刊同時刊出了《駱駝祥子》的書評:《紐約時報》發表了題為《中國城市中的死與生》的評論;《芝加哥論壇報》的評論是《為了成功:一個洋車夫的奮鬥》。幾家有影響力的報刊參與,掀起了一場評論《駱駝祥子》的小高潮。

老舍在耶魯大學演講後與曹禺合影

作為《駱駝祥子》的主要推介者,《每月一書俱樂部新聞》的推薦評語是:

「只要你還生活著, 你就可能會深深地喜歡上這部小說的主角——祥子 。他為了最卑微的幸福所做的努力將使感性的讀者灑下同情之淚, 但命運不能打倒他, 最終人類本性的善良在他身上純潔的 、勝利的顯現……

我們五位評委一致認為《駱駝祥子》——一位迄今為止不為美國公眾所知的中國作家的作品——是我們時代最傑出的小說之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老舍在這部小說中,融入的感情之厚重,思想之深刻,是令同時代作家望塵莫及的。

以人力車夫的生活為題材的故事,魯迅、胡適、鬱達夫、聞一多等,都曾寫過,都無一能超越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

原因很簡單,老舍從小在生活在車夫中間,他哥哥就拉過車,舅舅家、姨家的表哥都以拉車為生。他家所在的小羊圈胡同口就開著一個車廠,每天進進出出幾十輛車,車廠老闆的女兒是一位沒嫁出去的姑娘,又醜又老,活脫脫現實版的「虎妞」。

誰能比他再了解車夫的生活和情感?當他下筆時,小羊圈裡一張張因貧困而乾癟的臉龐,就會浮現在他眼前,為他提供鮮活的人物形象。

寫《駱駝祥子》,老舍用了近兩年時間,寫完後,他說:「放下筆時,心中並沒有休息,依然在思索。思索的時間長,筆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淚來。」

魯迅與胡適的文章,寫得固然好,但他們無非是同情車夫的命運,唯獨老舍,觸及了這個群體的靈魂,寫出了「有些人僅僅為了活著,就已經花光了所有的力氣」的人生況味。

朱光潛曾說,「據我接觸到的世界文學情報,全世界得到公認的中國新文學家也只有沈從文與老舍。」

季羨林則評價:他沒有許多作家那種忸怩作態讓人讀了感到渾身難受的、非常彆扭的文體,一種新鮮活潑的力量跳動在字裡行間。……總之,老舍先生成了我畢生極喜愛的作家之一,我對他懷有崇高的敬意。

如今《駱駝祥子》在全世界的銷量高達千萬冊,成為風靡西方、日本等國的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併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猶記得第一次讀《駱駝祥子》的感受,合上書本,眼淚悄然而落,為祥子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而悲痛,心疼他的理想生活,被現實撕的一地雞毛,零碎不堪,這一切,在某個時刻,又特別像自己的生活。老舍用精湛的筆觸,寫出了普通人的無力感。

最後,願每個善良人都被世界溫柔以待,如果沒有,願我們仍然溫柔地對待這個世界。

在這裡,給喜歡老舍的朋友推薦一套《駱駝祥子》,這個版本是本書出版80周年紀念版,還原了老舍手稿定本,一字未刪保留原文,書中還有12副精美插圖,裝幀設計非常精緻,真的是值得收藏的好書!

這套《駱駝祥子》與老舍的另外兩套經典名著《茶館》《天真的幽默家》套裝銷售,原價120.8元,小店上新促銷價99元。喜歡經典名著的朋友,家裡有青少年的尤其不可錯過啊~【點擊下方連結了解詳情】

相關焦點

  • 作品曾風靡美國,銷量百萬,老舍:我沒拿美金!
    3、風靡美國有個叫伊文·金的美國人翻譯了《駱駝祥子》,在老舍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結局改為大團圓。當時美國對中國的了解極少,對中國抱有好奇感,所以這本反映中國現狀的書,剛好滿足美國人的好奇心。伊文·金將結局改為大團圓是為了迎合美國讀者,這本書翻譯文筆還可以,被老舍稱讚,但因為結局改動,令老舍非常不快。
  • 老舍在英國:幫朋友翻譯《金瓶梅》
    達成協議後,艾支頓便找了房,房子在倫敦西部霍蘭公園(Holland Park)附近的聖·詹姆斯花園(St.James's Gardens)31號的二層樓上。他們在此處合住了三年,由1925年春到1928年夏。  艾支頓是一位有才華的翻譯家,他會五種語言:拉丁文、希臘文、德文、法文,還有中文。
  • 老舍投湖的種子,在何時埋下?
    作為一個史料收集者,借工作之機看了北京人藝的藝術檔案,給了他一個寶貴的機會,使他得以從老舍與人藝的「悲歡離合」中窺得老舍其人,得以把引發老舍死亡的原因往前推,去看看這個種子,在何時埋下。「老舍的死絕不能只怪罪於那幾十個掄著皮帶打人的紅衛兵!」 這是《花開花落有幾回》一文的結尾。談到這個結尾,陳徒手很得意,他說自己寫作有個小癖好,就是特別注重每篇文章的開頭和結尾。
  • 老舍在美遺失的英文譯稿被發現 《四世同堂》齊全
    1945年,老舍在《四世同堂》的序言中寫道:依照計劃寫來,第一部為34段,後兩部各為33段,最後合在一起,全書100段。(註:此處的「一段」指一章。)  第一、二部《惶惑》和《偷生》1944-1945年間在重慶《掃蕩報》和《世界日報》副刊連載,1946年得以出版。此後,老舍接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第三部《饑荒》是老舍在美國期間完成的。
  • 老舍《四世同堂》英文原稿現世
    這將是老舍先生這部巨著第一次真正以本原的面目示人。  《四世同堂》是老舍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和最高成就。但是可惜這部著作是個殘本。據老舍當年初步設計,這部著作分為3部,共100段。它於1944年在重慶的報紙開始連載。老舍本打算用兩年時間寫完,但由於時局動蕩和作者罹患多種病痛,直到1945年底他才完成第一、二部。此後,老舍接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它的第三部是在美國完成的。
  • 老舍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瑞典科學院:假的!這一謠言從何而來
    當時林語堂、胡適、梁實秋等在美國生活的作家曾討論,如果把獎頒給中國作家,那會是誰,結論一致應是老舍。梁實秋在臺灣去世後,他的夫人韓菁清就曾對老舍夫人胡絜青說:梁先生委託我傳句話,中國諾貝爾獎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老舍先生。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品味歷史文學——老舍
    今天我們來到了8月24日,在1966年的這一天,老捨去世,老舍呢算是北京人最熱愛的作家,用北京話寫作的兩位比較大的作家就是老舍和王朔,當然了老舍的文學地位還是比王朔要高的,老舍是完全可以進入文學殿堂的大師級人物。
  • 老舍的「舍」字應該讀幾聲?
    1951年,「人民藝術家」老舍在家中寫作。新華社資料片(盛繼潤攝)舒乙先生是老舍先生的公子,著有《老舍的關坎和愛好》一書。說到老舍的「舍」字的讀音時,有這樣一段:「老舍」的「舍」字有兩種念法:一種是念第三聲,好像是把「舍」當名詞,「老舍」就是「老房子」;另一種是念第四聲,好像是把「舍」當動詞,「老舍」就是「好施不倦」。這兩種念法基本上勢均力敵,念的稍多於念的。
  • 《四世同堂》後13章手稿曾在「文革」時被毀(圖)
    但按1945年老舍為《四世同堂》作的《序》,全書應有一百章,而出版的只有八十七章,也就是說結尾部分的十三章「消失」了。事實上,這十三章因為政治原因一直未能與讀者見面,在「文革」期間,這十三章的手稿最終遺失。
  • 解密被提名諾獎的中國作家:胡適、林語堂、魯迅、老舍和沈從文
    我知道大陸出了一些謠言說瑞典學院院士斯文赫定1930年代初在中國的時候問過魯迅他願意不願意接受諾貝爾文學獎。說的是魯迅拒絕接受。我查了瑞典學院的檔案之後,敢肯定地說這只是謠言。瑞典學院從來沒有問過一個作家願意不願意接受獎。第二,魯迅的文學作品是去世後才翻成外文。」
  • 老舍很經典的名言一語道破,發人深省!
    肯定是經歷過歲月的風霜,經歷過人生的百態後看透了自己。一個人看透了自己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可以說是好事吧,因為一個人能把自己看透,就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不會去做一些很出格的事情,不會去做自己能力外的事情。今天讀了老舍一句名言,更堅信人若看透了自己的好處,我們不妨讀一下老舍很經典的名言,一語道破人若看透了自己會怎麼樣?
  • 「設若始終在國內, 我不會成了個小說家」 老舍在英美的日子
    回頭看,她覺得自己與老舍有緣:「天意,沒轍。」(網絡圖片/圖)託林頓廣場的居住環境差勁,老舍因此害了胃病。因為周末留在公寓吃飯,他屢遭飯廳服務員奚落。在英期間,老舍幾乎從未擺脫孤獨。《二馬》結構與文字都進步了,但立意太淺,動機只是比較國民性,「至多不過是種報告,能夠有趣,可很難偉大」。老舍謙遜地總結:「我的好處——據我自己看——比壞處少。」
  • 老舍著 老樹畫畫繪《煙火人間》,讀書筆記6
    老舍先生作品中語言表達敘述分寸度剛剛好,樸實、幽默、平實!看似無招勝有招,看似平凡瑣事與高深立意渾然天成!零零散散的散文、小說敘述這久遠的故事,描寫市井小民、文壇泰鬥、軍閥混戰、愛情故事,題材林林總總,刻畫入微。老文中讓我跨過年代感受著久遠的事和人、情和愛、悲或喜、傷或痛。生活或許就是煙火,人間自必有煙火。本書選取了老舍先生的一些經典短篇小說和散雜文作品。
  • 老舍先生說:「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天堂是什麼樣子,我……
    老舍先生說:「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天堂是什麼樣子,我…… 2017-10-26 2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讀了老舍的散文《養花》後,就仿佛身臨其境
    我讀了老舍的散文《養花》後,就仿佛身臨其境,與他共品花兒開放時的甜蜜、自豪;又仿佛眼睜睜地看著花秧被砸死,體會那種悲傷、憂鬱之情。合上書本,我靜靜地沉思著,文章中的每個字都在我心中徐徐迴蕩,宛若一架大鼓的鼓槌,一聲聲敲進我的心底,我受到了一個深刻的啟迪:我們的學習不也像養花一樣嗎?有喜有憂,有笑有淚。
  • 曾被老舍批崇洋媚外
    有個故事是說十七世紀的一位法國畫家。他曾多次描繪番茄,面對番茄這樣美麗可愛而「有毒」的漿果,實在抵擋不住它的誘惑,於是他冒著生命危險吃了。然後就是世界上多了一個可口的食物。英國的公爵,法國的畫家,類似這種很久很久以前有個人如何的故事,聽聽就好,很難分辨真實性的。從科學角度上,1768年蘇格蘭植物學家菲利普·米勒對番茄進行了植物學描述,並分類和定名。
  • 《四世同堂》第三部在美國被找到英文原稿
    比如,他發現未被肢解的英譯第三部《饑荒》原始內容比出版後的英文版(哈考特版)多出了九章。而從哈佛影印原稿回國後,趙武平開始了艱難的回譯過程。趙武平認為,目前的這個新譯稿,雖然不是老舍原來計劃和完成手稿的全部,但他認為,這一版本能讓新一代讀者更進一步接觸老舍原作。直到上個星期,歷時兩年的回譯工作才算完成,其間趙武平還對譯文修訂了四次。
  •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沒有老舍怎麼回事?1968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誰
    很長時間以來,老舍先生曾「距諾貝爾文學獎僅一步之遙」的傳聞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一個廣為流傳的版本是,由於老舍先生於1966年投湖,而諾貝爾文學獎的慣例是不頒給已故之人,因此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最終頒給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因為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名單需保密50年才能公布,所以這則坊間傳聞也始終未知真偽。
  • 老捨出題畫「蛙聲」,齊白石只畫條河,為何無價?專家:放大看看
    那麼是不是說,齊白石的山水畫真的就稍遜風騷?小解認為不是。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幅齊白石的山水名作,它的成功恰恰就是因為不遵循章法,打破了常規思維,從而成為書畫史上的美談。這幅畫就是著名的《蛙聲十裡出山泉》,相信大家在上學的時候都在美術課本裡或從美術老師口中尋得過它的蹤跡。作為齊白石的代表作之一,《蛙聲》的來歷極富浪漫氣息。
  • 略論老舍小說《月牙兒》中「小磁人」形象的意義和作用
    老舍的小說《月牙兒》,主要寫「我」——一個純潔的少女,為了避免走母親的「暗門子」的道路而頑強地掙扎,但是罪惡的社會一步步逼迫她不得不走上了她所厭惡的「媽媽所走的路」。我以為,老舍的《月牙兒》旨在反映掙扎在社會最底層的廣大婦女的不幸命運。由於「我」和「媽」的道路的特殊性,似乎不能完成這個任務,倒是小說中處於次要地位的「小磁人」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小說第20節寫「我」與「媽」「娘倆各走各的」以後,「我」遇到了一位「那麼溫柔可愛」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