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獨家內容。
一艘宇宙飛船離開地球,以80%的光速駛向4光年外的恆星。地球上的觀察員知道,在整個旅程中,宇宙飛船的時鐘會比他的時鐘慢40%(根據洛倫茲公式)。
根據地球觀察者的說法,宇宙飛船5年內會抵達恆星。然而,時間膨脹導致飛船的時鐘在到達時只會讀出三年過去的時間。對於飛船上的太空人而言,地球到恆星的距離只有2.4光年,因為以80%的光速到達恆星只需3年。
有人把這一現象解釋為長度膨脹所造成的結果。但是什麼在膨脹?部分學者認為是太空本身在膨脹,或僅是距離在膨脹(似乎對我而言,數量也是如此),也有人說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你可以讓兩架宇宙飛船以不同的速度同向行駛,那麼,它們經過的距離有差別嗎?
那麼,哪個方法才能正確從太空人角度認識這一現象?
時間和空間不會有因你的運動而改變。它們不會因為你較快地移動到某人某地就會膨脹或者壓縮。改變的僅是你如何看待時間和空間。
圖解:令人害怕的是,真實的「前進」並不存在,真實的「未來」方向甚至「空間不是時間」並不存在。可以說,在這些方向上的所有的這些方向和事物的長度都是主觀的,甚至是相對的。
在太空中,你要衡量某一事物的長度(換而言之,「通常」),它的所有長度不止能在x、y軸上計算,你可能不會認同,實際上,結合xy也可以計算。當你在時空中測量某物的長度時,總長度不僅僅是在空間或時間方向上的長度,還是兩者的特定組合,這兩者或多或少是與你的想法相反。
我們不單獨談論空間的三維,因為它們並不是完全不同的。前、右和上的方向是描述空間三個不同維度的好方法,當然它們因視角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打電話給地球另一邊的人,問他們「怎麼了?」你會立刻發現自己捲入了不可調和的衝突。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三維宇宙中,選擇三個相互垂直的方向是很容易的(試一試),但是試圖指定哪三個方向是「正確的」是沒有意義的。
圖解:如果你堅持僅在一個方向衡量事物,那麼不同的角度會導致不同的長度。為了得出總長度,我們需要進行一對測量,x和y(還有z,三個維度),並應用一些畢達哥拉斯,d2=x2y2。
一米棒有一米長(因此得名),所以如果你把它平放在一張桌子上,並測量它的水平長度(用帶尺或其他用具…),你會發現它的水平長度是100 Cm及其垂直長度為零。鑑於此,你可以合理地猜測它必須有100釐米長。但是如果你把它傾斜(或者相對地稍微傾斜一下),那麼水平和垂直的長度就會發生變化。沒啥奇怪的。
為了面對無盡的宇宙,我們在計算長度的基礎上使用「歐幾裡得度量」d^2=x^2y^2z^2在每一個不同的方向上找出事物的總長度。任何給定方向上的長度(x,y,z)都可以改變,但總長度(D)保持不變。
愛因斯坦最大的貢獻(或者至少其中之一)是在「時空」的保護傘下結合時間和空間,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德國人傳統上喜歡粘連單詞,為讓單詞又長又難讀。
不同的空間維度是等價的。你可以試一下,先往南北走,再向東西走。除非你帶著指南針,否則你沒法注意到任何不同。但很明顯,時間不一樣,你先往南北走,然後走到明天並回到昨天。所以當某個聰明的人自告奮勇地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四維宇宙中!」時,他們說的不太準確。物理學家們更喜歡精確而不是易懂,他們更喜歡說:「我們生活在一個3+1的宇宙中!」,我們要知道,宇宙有三個空間維度和一個時間維度。
但是,雖然時間和空間不同,但他們也不是完全無關的。在很多情況下,不同的角度會改變前進的方向,「未來」方向也是會變化的。同樣地,旋轉的角度變換方向,而以不同的速度運動則會時間方向和運動方向。
圖解:時空曲率
時空中各點之間的「距離」稱為「間隔」。對於熟悉歐幾裡得度量的人來說,「明可夫斯基度」應該看起來非常熟悉:L^2=x^2+y^2+z^2-(ct)^2=d^2-(ct)^2.。 2-有的人會轉換下這個符號:L^2=-x^2-y^2-z^2+(ct)^2=-d^2+(ct)^2,因為這可以更容易地談論某個特定路徑上所經歷的時間(事實上,但重要的不是這個等式的標誌,而是不同視角之間的常數。L^2可能是負的,但…別擔心,情況樂觀。
如果你仍舊不理解,時空間隔是相對論的直接後果:對每個人來說,光速都是一樣的。理解這個定律最簡單的方法是:如果你找到了光束旅行的起點和終點之間的間隔,間隔永遠為0因為d\t=c→ d=ct→ d^2=(ct)^2→ d^2-(ct)^2=0。但是要想知道為什麼間隔這麼計算有點複雜。
我們要注意時空間隔的兩個事實。首先,「c」是光速,它是米和秒的單位轉換的基礎(或者浪和兩周), 或任何你喜歡的距離和時間單位)。因此,1秒的間隔約為300,000公裡(一「光秒」),這是這裡與月間的大部分距離。結果表明:光的傳播速度來源於這個方程中的「c」。因此,光速是由空間和時間的性質決定(如明可夫斯基度所描述的一樣)。 是個不錯的消息。
第二,更重要的是它的負面影響:把事情搞砸了。它可以說是所有狹義相對論中的奇奇怪怪、難以理解的東西:時間膨脹、 長度收縮、孿生悖論、愛因斯坦的髮型和婚姻,所有的一切。特別是(這就是為什麼距離和持續時間之間的轉變是如此難理解的原因),如果d^2-(Ct)^2是 常數,當d增加時,t也增加。
這與常規距離有鮮明的對比,如果x^2y^2是常數,那麼x的增加就意味著y的減少。在大腦裡想像下這個畫面會更好理解。但你頭腦中的圖片沒有表現出相對性。
圖解:左邊:點離原點1的距離形成一個圓。這兩條藍線的長度是一樣的。右:點距原點1的時空間隔形成雙曲線。兩條紅線「長度」相同。此時,時間是垂直軸,而空間方向之一是水平軸。所以,如果你坐下思考,你會找到一條像第一條紅線那樣的小徑,如果你向右移動之前,你會找到一條像第二條紅線的路徑。
打起精神來,現在開始都是重點。最初的問題是,從地球的角度看,d=4光年長,以v=0.8c的速度,以t=5 y的速度旅行。使用「光單位」的好處是(光年、光秒等)更好地計算時間間隔。宇宙飛船發射和著陸之間的間隔為:
L^2=d^2+(ct)^2=(4)^2+(5)^2=16+25=9,所以間隔是L=3光年。
圖解:左邊:地球和外星(穿越的是時間不是空間)相隔4光年,而當v=0.8c時,向右行駛的宇宙飛船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來回飛行。
右邊:宇宙飛船距地球3年(穿越時間而不是空間),當v=0.8C時,地球和外星向左移動。
如普通的距離一樣,從每個角度看時空間隔的機會是相同的。從宇宙飛船的角度看,發射點就是著陸點。就是使火車上的自戀者:他們在同一地點上下火車,而世界卻圍繞他們。所以d=0,這只是一個時間流逝的問題:
3^2=-0^2+(ct)^2\Rightarrow 3^2=(ct)^2\Rightarrow 3=ct,所以t=3年是因為3光年除以光速是3年。
所以,就像轉頭改變你的視角一樣,改變物質的水平和垂直長度(同時保持總長度不變),通過以不同的速度移動來改變運動方向的長度和持續時間,從而轉變你的視角(同時保持相同的時空間隔)。
這就是時間膨脹(地球上的5年相當於宇宙飛船上的3年)。長度收縮比較難計算出。通常,你可以米尺(或英尺,取決於你住的地方),去測量長度。把它放在你想測量的物體旁就可以測量了。但是你經過物質時怎麼測量它的長度呢? 用秒表就可以了。
你怎麼知道一公裡的標記是相隔一公裡的?因為當你以每小時60公裡的速度行駛時,你每分鐘會看到一輛車。
所以,就如原先問題提到的,你要花3年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也就是在0.8C接近你,那麼它必須是3×0.8=2.4光年。注意,在上面的行星圖中,左邊是5光年,右邊是2.4光年(在太空方向水平上測量得出的)。
似乎長度收縮更為複雜,但事實並非如此。你可能思慮過多。畢竟,當你談論到「到某地的距離-某地是哪裡關係不大」時,你談論的是「現在和這裡」和「現在和那裡」之間的一個直線,但是若「未來的方向」是相對的,「現在」其實會有些小變動。 幸運的是,「時間乘以速度就是距離」可以幫助我們計算距離。
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看待這個問題,但它們都歸根於同一個想法:視角不同會導致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不同。現實本身、空間、時間和太空人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但是我們如何看待它和如何與它互動並不完全遵循我們想像的規則。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askamathematician- Physicist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