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對論中,長度是以距離還是空間在高速收縮的?

2021-01-08 天文在線

百家號獨家內容。

一艘宇宙飛船離開地球,以80%的光速駛向4光年外的恆星。地球上的觀察員知道,在整個旅程中,宇宙飛船的時鐘會比他的時鐘慢40%(根據洛倫茲公式)。

根據地球觀察者的說法,宇宙飛船5年內會抵達恆星。然而,時間膨脹導致飛船的時鐘在到達時只會讀出三年過去的時間。對於飛船上的太空人而言,地球到恆星的距離只有2.4光年,因為以80%的光速到達恆星只需3年。

有人把這一現象解釋為長度膨脹所造成的結果。但是什麼在膨脹?部分學者認為是太空本身在膨脹,或僅是距離在膨脹(似乎對我而言,數量也是如此),也有人說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你可以讓兩架宇宙飛船以不同的速度同向行駛,那麼,它們經過的距離有差別嗎?

那麼,哪個方法才能正確從太空人角度認識這一現象?

時間和空間不會有因你的運動而改變。它們不會因為你較快地移動到某人某地就會膨脹或者壓縮。改變的僅是你如何看待時間和空間。

圖解:令人害怕的是,真實的「前進」並不存在,真實的「未來」方向甚至「空間不是時間」並不存在。可以說,在這些方向上的所有的這些方向和事物的長度都是主觀的,甚至是相對的。

在太空中,你要衡量某一事物的長度(換而言之,「通常」),它的所有長度不止能在x、y軸上計算,你可能不會認同,實際上,結合xy也可以計算。當你在時空中測量某物的長度時,總長度不僅僅是在空間或時間方向上的長度,還是兩者的特定組合,這兩者或多或少是與你的想法相反。

我們不單獨談論空間的三維,因為它們並不是完全不同的。前、右和上的方向是描述空間三個不同維度的好方法,當然它們因視角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打電話給地球另一邊的人,問他們「怎麼了?」你會立刻發現自己捲入了不可調和的衝突。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三維宇宙中,選擇三個相互垂直的方向是很容易的(試一試),但是試圖指定哪三個方向是「正確的」是沒有意義的。

圖解:如果你堅持僅在一個方向衡量事物,那麼不同的角度會導致不同的長度。為了得出總長度,我們需要進行一對測量,x和y(還有z,三個維度),並應用一些畢達哥拉斯,d2=x2y2。

一米棒有一米長(因此得名),所以如果你把它平放在一張桌子上,並測量它的水平長度(用帶尺或其他用具…),你會發現它的水平長度是100 Cm及其垂直長度為零。鑑於此,你可以合理地猜測它必須有100釐米長。但是如果你把它傾斜(或者相對地稍微傾斜一下),那麼水平和垂直的長度就會發生變化。沒啥奇怪的。

為了面對無盡的宇宙,我們在計算長度的基礎上使用「歐幾裡得度量」d^2=x^2y^2z^2在每一個不同的方向上找出事物的總長度。任何給定方向上的長度(x,y,z)都可以改變,但總長度(D)保持不變。

愛因斯坦最大的貢獻(或者至少其中之一)是在「時空」的保護傘下結合時間和空間,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德國人傳統上喜歡粘連單詞,為讓單詞又長又難讀。

不同的空間維度是等價的。你可以試一下,先往南北走,再向東西走。除非你帶著指南針,否則你沒法注意到任何不同。但很明顯,時間不一樣,你先往南北走,然後走到明天並回到昨天。所以當某個聰明的人自告奮勇地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四維宇宙中!」時,他們說的不太準確。物理學家們更喜歡精確而不是易懂,他們更喜歡說:「我們生活在一個3+1的宇宙中!」,我們要知道,宇宙有三個空間維度和一個時間維度。

但是,雖然時間和空間不同,但他們也不是完全無關的。在很多情況下,不同的角度會改變前進的方向,「未來」方向也是會變化的。同樣地,旋轉的角度變換方向,而以不同的速度運動則會時間方向和運動方向。

圖解:時空曲率

時空中各點之間的「距離」稱為「間隔」。對於熟悉歐幾裡得度量的人來說,「明可夫斯基度」應該看起來非常熟悉:L^2=x^2+y^2+z^2-(ct)^2=d^2-(ct)^2.。 2-有的人會轉換下這個符號:L^2=-x^2-y^2-z^2+(ct)^2=-d^2+(ct)^2,因為這可以更容易地談論某個特定路徑上所經歷的時間(事實上,但重要的不是這個等式的標誌,而是不同視角之間的常數。L^2可能是負的,但…別擔心,情況樂觀。

如果你仍舊不理解,時空間隔是相對論的直接後果:對每個人來說,光速都是一樣的。理解這個定律最簡單的方法是:如果你找到了光束旅行的起點和終點之間的間隔,間隔永遠為0因為d\t=c→ d=ct→ d^2=(ct)^2→ d^2-(ct)^2=0。但是要想知道為什麼間隔這麼計算有點複雜。

我們要注意時空間隔的兩個事實。首先,「c」是光速,它是米和秒的單位轉換的基礎(或者浪和兩周), 或任何你喜歡的距離和時間單位)。因此,1秒的間隔約為300,000公裡(一「光秒」),這是這裡與月間的大部分距離。結果表明:光的傳播速度來源於這個方程中的「c」。因此,光速是由空間和時間的性質決定(如明可夫斯基度所描述的一樣)。 是個不錯的消息。

第二,更重要的是它的負面影響:把事情搞砸了。它可以說是所有狹義相對論中的奇奇怪怪、難以理解的東西:時間膨脹、 長度收縮、孿生悖論、愛因斯坦的髮型和婚姻,所有的一切。特別是(這就是為什麼距離和持續時間之間的轉變是如此難理解的原因),如果d^2-(Ct)^2是 常數,當d增加時,t也增加。

這與常規距離有鮮明的對比,如果x^2y^2是常數,那麼x的增加就意味著y的減少。在大腦裡想像下這個畫面會更好理解。但你頭腦中的圖片沒有表現出相對性。

圖解:左邊:點離原點1的距離形成一個圓。這兩條藍線的長度是一樣的。右:點距原點1的時空間隔形成雙曲線。兩條紅線「長度」相同。此時,時間是垂直軸,而空間方向之一是水平軸。所以,如果你坐下思考,你會找到一條像第一條紅線那樣的小徑,如果你向右移動之前,你會找到一條像第二條紅線的路徑。

打起精神來,現在開始都是重點。最初的問題是,從地球的角度看,d=4光年長,以v=0.8c的速度,以t=5 y的速度旅行。使用「光單位」的好處是(光年、光秒等)更好地計算時間間隔。宇宙飛船發射和著陸之間的間隔為:

L^2=d^2+(ct)^2=(4)^2+(5)^2=16+25=9,所以間隔是L=3光年。

圖解:左邊:地球和外星(穿越的是時間不是空間)相隔4光年,而當v=0.8c時,向右行駛的宇宙飛船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來回飛行。

右邊:宇宙飛船距地球3年(穿越時間而不是空間),當v=0.8C時,地球和外星向左移動。

如普通的距離一樣,從每個角度看時空間隔的機會是相同的。從宇宙飛船的角度看,發射點就是著陸點。就是使火車上的自戀者:他們在同一地點上下火車,而世界卻圍繞他們。所以d=0,這只是一個時間流逝的問題:

3^2=-0^2+(ct)^2\Rightarrow 3^2=(ct)^2\Rightarrow 3=ct,所以t=3年是因為3光年除以光速是3年。

所以,就像轉頭改變你的視角一樣,改變物質的水平和垂直長度(同時保持總長度不變),通過以不同的速度移動來改變運動方向的長度和持續時間,從而轉變你的視角(同時保持相同的時空間隔)。

這就是時間膨脹(地球上的5年相當於宇宙飛船上的3年)。長度收縮比較難計算出。通常,你可以米尺(或英尺,取決於你住的地方),去測量長度。把它放在你想測量的物體旁就可以測量了。但是你經過物質時怎麼測量它的長度呢? 用秒表就可以了。

你怎麼知道一公裡的標記是相隔一公裡的?因為當你以每小時60公裡的速度行駛時,你每分鐘會看到一輛車。

所以,就如原先問題提到的,你要花3年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也就是在0.8C接近你,那麼它必須是3×0.8=2.4光年。注意,在上面的行星圖中,左邊是5光年,右邊是2.4光年(在太空方向水平上測量得出的)。

似乎長度收縮更為複雜,但事實並非如此。你可能思慮過多。畢竟,當你談論到「到某地的距離-某地是哪裡關係不大」時,你談論的是「現在和這裡」和「現在和那裡」之間的一個直線,但是若「未來的方向」是相對的,「現在」其實會有些小變動。 幸運的是,「時間乘以速度就是距離」可以幫助我們計算距離。

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看待這個問題,但它們都歸根於同一個想法:視角不同會導致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不同。現實本身、空間、時間和太空人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但是我們如何看待它和如何與它互動並不完全遵循我們想像的規則。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askamathematician- Physicist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由「長度收縮」效應引發的猜想
    王軍禮:由「長度收縮」效應引發的猜想>「長度收縮」是一種相對論效應,它是指高速運動的物體在運動方向上的長度會縮短。由於,在物體運動的方向上的這種「長度收縮」,導致物體的體積減小,又因為此時還有質量增大的相對論效應,因此,此時物體的密度一定增大。引力場是能量的聚集效應,物體密度增大從而使該物體產生的引力場增強。在廣義相對論中,加速度與引力場是等價的。如果物體以很高的初速度做加速運動,那麼除了「長度收縮」而引起的引力場增強之外,還有由於加速度而附加的引力場。
  • 從時間膨脹到長度收縮——給高中生的狹義相對論(二)
    於是,乘客和螞蟻對距離的判斷可以通過時間間隔乘以運動速度得出,那麼,乘客測量到的玩具車長度將小於螞蟻測量到的玩具車長度。由於螞蟻隨著玩具車移動,螞蟻測量到的長度是本徵長度,也就是長度的最大可能值。簡單地說,運動的尺子變短了。如果說我們想要測量長度,那麼我們需要一把尺子,之前的螞蟻和乘客的相對運動讓人頭昏眼花,於是達成共識最好辦法是在靜止狀態進行測量。
  • 什麼是相對論?現實中有哪些與相對論有關的現象?
    這一理論永遠改變了我們對空間和時間的理解。相對論是什麼?簡而言之,相對論的概念意味著物理定律在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我們在地球上遵循的光和引力定律,與宇宙遙遠角落裡的外星人——如果存在的話——是一樣的。物理學的普遍性意味著歷史是偏狹的。不同的觀察者會看到不同的時間和事件間隔。在我們看來百萬年的時間,對於乘坐高速火箭飛行或墜入黑洞的人來說可能只是一眨眼的功夫。
  • 史上「相對論」最科學的詮釋
    2)縮尺效應(長度收縮)。洛倫茲變換率假設,考慮放在K'系x'軸上的一根長杆,其長度稱為固有長度l0≡x′。但在K系看來,這根杆子是運動的,運動杆子的長度定義為同時(即時間間隔t=0)測量杆子的兩端所獲得的空間坐標間隔。
  • 相對論中的「尺縮效應」,這種效應是如何測量的?
    但凡對相對論有一點了解的人,都知道狹義相對論裡有一個尺縮效應,或者叫動尺收縮。這是所有相對論科普讀物都會提,教材裡會講,愛因斯坦的論文裡也有說的東西。簡而言之,尺縮效應就是說,當我們去測量一把運動的尺子時,我們會覺得它的長度比靜止時要短一些。在很多科普讀物裡,這個事情被簡化為「我們看見運動的尺子會縮短」。
  • 現實中有哪些與相對論有關的現象?-現實,相對論,有關,現象 ——快...
    在我們看來百萬年的時間,對於乘坐高速火箭飛行或墜入黑洞的人來說可能只是一眨眼的功夫。一切都是相對的。狹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理論分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首先提出,其基礎是光速在任何參考系下都是恆定不變的。這看起來很簡單,但卻有著深遠的影響。
  • 如何簡單理解相對論裡的時間和空間相對性?一張簡單的坐標圖搞定
    雖然時間和空間、質量和能量都是一個整體,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們的表現卻又截然不同。所以我們常常把它們看作獨立的個體來加以區分,此時,相對性就出現了。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按照狹義相對論,當運動物體的運動速度趨近於光速,它的時間會變慢——時間間隔增加,尺子會變短——空間距離收縮。因此對於靜止的觀察者看來,運動者的時間間隔和空間間隔都變得不一樣了:運動者相對於靜止觀察者時間變慢了——時間膨脹相應,空間(運動方向上的一個維度)收縮了——尺縮效應。
  • 如何簡單理解相對論裡的時間和空間相對性?一張簡單的坐標圖搞定
    什麼是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雖然時間和空間、質量和能量都是一個整體,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們的表現卻又截然不同。前面說過,使他們產生相對性的就是速度,在經典物理裡,速度就是一個空間和時間的比值,單位一般是:m/s(米每秒),代表的是一定時間間隔內物體所經過的空間距離。那它是怎樣產生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的?
  • 相對論誕生前夜,經典物理學差點崩潰
    現在將這根木棒旋轉90°,讓其指向與運動方向相同,木棒就會收縮,其沿著運動方向的長度比開始運動的時候要短一點。這個收縮就是著名的菲茨傑拉德收縮,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極小的。這種收縮與棒的材質無關,而僅僅與其運動的速度有關。以地球繞日公轉速度30577.536千米每秒為例,地球在公轉切向上直徑收縮了0.0635米。
  • 當相對論說動尺收縮時,它是如何測量的?
    今天跟大家聊一個相對論裡簡單有趣,但又很容易被忽略,很容易出錯的問題,那就是測量問題。但凡對相對論有一點了解的人,都知道狹義相對論裡有一個尺縮效應,或者叫動尺收縮。我們知道狹義相對論裡最基本的概念是事件,它具有4個維度:3個空間維度+1個時間維度。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說一個事件的時候,我們是要指明這個事件空間坐標和時間坐標的(幾點在哪裡發生了什麼事件)。
  • 通俗理解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原理
    因為相對論,電磁場理論不僅能夠成立,而且還能描述高速運動現象。所以我們在討論場時,不能忽視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原理。19世紀末的人認為,在相對以太高速運動的坐標系中,電磁場方程遠比麥克斯韋方程複雜。這種看法表明,在地球上觀察到光速與前進方向無關,只是由於地球相對以太運動的速度很小這個偶然性導致的。而愛因斯坦則認為,不論在實驗室還是在太陽系,光速在任意方向上都等於C,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
  • 相對論最早是「洛倫茲」發現的?愛因斯坦搶了洛倫茲的學術成果?
    其中有一個人「洛倫茲」就提出一種假設,可能當物體運動太快,物體的長度會因為受到強烈的「以太風」而收縮,所以在運動方向上的長度變短了。這個解釋其實已經很接近相對論的思想了,洛倫茲不僅提出了這個想法,還根據剛剛的兩條假設:1物理規律在慣性系下不變。2、光速真空中恆定不變。推出了「洛倫茲變換」,這個變換可以定量的計算出當你高速運動時,你運動方向上的長度到底縮短了多少,也就是說把他的這個假設理論給量化了。
  • 為什麼不存在比普朗克長度更短的距離?
    20世紀末期,在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過程中,物理學家逐漸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既然物質的組成結構不具有連續性,物質不是無限可分的,那麼與物質相對應的空間(時間)是否也是不可無限分割的?是否存在最短的空間距離?
  • 宇宙中最小的可能距離是多少?空間本身是否連續?
    空間和時間是離散的還是連續的,是否存在最小的長度尺度,這些問題仍然沒有答案。然而,我們知道,在小於普朗克距離尺度下,我們根本無法準確預測任何東西。想像一下,量子物理學的一個經典問題:盒子裡的粒子。想像任何你喜歡的粒子,想像它被限制在一個特定的小空間裡。現在,在這個躲貓貓的量子遊戲中,我們要問一個你能想到的最直接的問題:「這個粒子在哪裡?」
  • 論洛倫茲變換中的同時相對性解析相對論中洛倫茲因子災難(20)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你創造性地統一了時間和空間,可惜你根本沒有徹底領悟時間和空間兩者之間的真正奧秘。你那兩個匪夷所思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使太陽系中百年的天文物理學大廈成了空中樓閣,你現在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才釀成這種無可挽回的局面了吧!」上帝說。
  • 哥本哈根詮釋並沒有違反狹義相對論中的信息傳遞速度不能超光速
    第二個基本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在任何的慣性參照系中所有的物理定律有相同的表達式,所有的慣性參照系權利都是相等的,人們無法在一個慣性參照系中經過物理測量來分辨自己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以你的視角來看,這個參照系裡的空間長度,會在這個參照系運動的方向上發生收縮效應,這個參照系如果相對於你是水平運動的,那就是在這個水平方向上的長度會收縮,如果這個參照系相對於你是豎直運動的,那這個參照系裡豎直方向上的長度就會收縮,而且這個參照系的運動速度越快收縮效果越明顯,當這個參照系的運動速度等於光速的時候,這個參照系在運動方向上的空間長度就會收縮為0。
  • 四種生活中的相對論,金是金黃色、汞的熔點低都和相對論有關!
    相對論是比牛頓力學更深刻的科學理論,一般我們認為,只有在高速運動下相對論效應才明顯;實際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有一些現象,本質上只有加上相對論才能夠得到完美解釋。黃金的顏色黃金是一種稀有金屬,高純度的黃金呈發亮的金黃色,其實黃金的顏色中就隱藏著相對論。
  • 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嗎?——否定相對論時空觀
    為了比較物質的時空屬性,時間屬性是物質存在過程的開始和長度,運動的速度、運動周期的相對性。佔有空間的位置和運動空間的大小範圍,及物質相對運動發生的能量和信息交往關係的時間和空間的一般屬性;具有可比較的一般性。時空觀念的絕對性,成為比較認識物質特殊的時空屬性的絕對尺度。牛頓的絕對時空能夠正確反映物質的時空屬性的一般性!
  • 怎樣理解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簡析
    狹義相對論主要是解決麥可遜-莫雷實驗中得到的光速各向不變的結果裡的速度疊加矛盾的。,並且賦予了其物理意義,用一個統一的時空代替了原本各自獨立的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指出確實是相對時間膨脹了也確實是相對空間收縮了。
  • 以太的否定,洛倫茲與龐加萊的困惑,狹義相對論誕生的前夜
    愛爾蘭物理學家菲茨傑拉德的解釋1889年,愛爾蘭物理學家菲茨傑拉德在《以太和地球的大氣層》一文中提出物體是由帶電粒子構成的,物體的長度取決於這些粒子之間的靜電平衡,如果物體相對於「以太」運動,就會產生磁場,影響靜電平衡,為了實現新的靜電平衡,粒子之間的距離就會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物體在運動方向上長度發生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