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被一篇學術論文氣哭了。
沒錯,不是花邊新聞、不是娛樂時訊,而是一條明明白白髮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國針灸》上的學術論文,有據可查。
了解中國學術環境的人都知道,但凡是帶有「中華」或「中國」字樣的雜誌,大多代表了中國科研的頂尖水平。
而就是這樣一部創刊於1981年,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針灸學會和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聯合創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核心雜誌,刊登了一篇如此可笑的論文:
《試論「量子糾纏」與針灸》
推麼推原創寫手:90後醫學碩士理白
1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醫師王軍等人在論文中稱:
根據量子糾纏理論的耦合關聯和超越時空性,父母與子女以及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之間必然存在量子糾纏現象。
是不是看起來相當「高大上」?是不是每個字都認識可連起來根本看不懂?
我來替作者翻譯一下:
這個「突破性」成果意味著:父母生病了,給子女針灸就好;子女生病了,給父母針灸就好;兄弟姐妹之間也可以互相扎來扎去治病。
作者以「痛證」為例,對15名患者親屬進行針刺,其中有14名患者與他們的直系親屬同處一室,1名患者與他的直系親屬在兩個城市。
而作者所謂的結果顯示:患者和他們直系親屬的同一腧穴都會會出現壓痛點,並且在針刺之後,痛證均會減輕,4名患者疼痛竟然當場消失。
最後,作者竟還大言不慚地闡述了研究的局限性:
「所有參與研究人員,除筆者外均為研究生,雖然限於水平,治療效果受到影響,但依然可以證明直系親屬針灸互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方面,我佩服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另一方面,我又對中國傳統醫學的科研環境深感擔憂。
這明明就是臥底在中醫團隊中的「中醫黑」嘛!
從論文設計上足以看到:該論文樣本數量太少,統計也很不嚴謹,更沒有排除其他的可能性,也沒有考慮到心理暗示等因素,更奇葩的是,用「痛」這種主觀感受做實驗,毫無說服力……
網友們紛紛吐槽:
「找兩撥兒人坐在一個房間裡,讓其中一撥兒吃話梅,結果另一撥兒也流口水,證明吃東西也存在量子糾纏。」
「海外留學生的福音啊,國外看病貴,以後讓留守國內的老母親被扎一針就行了,剩下的就交給量子的自覺性了。」
「想到一個段子:打一個噴嚏是因為有人想你,打兩個噴嚏是因為有人愛你,打三個噴嚏是因為你感冒了。」
「按照量子理論,扎後代可以解決長輩的病,徹底攻克長生不老世界難題。」
原來這麼多年,我誤會容嬤嬤了,她針扎夏紫薇,是想把夏雨荷扎到起死復生啊!
東直門醫院近日回應道:
經初步調查,該論文屬於作者個人根據相關理論和現象所作的思考和探討,並非最終臨床研究報告,對臨床醫療尚不具備指導性。
我國量子科技領軍人物潘建偉院士專門做過科普:
「世界上的很多物質,都是由最小單元顆粒組成的。比如空氣裡面的很多小顆粒,如氧原子、氫原子等等,都屬於量子的範疇。它是顆粒化最小的單元,不再可分。」
量子糾纏,更是超出我們常識的特殊「心靈感應」。簡而言之,就是小粒子們通過某些技術手段被搞成了兩個甚至更多的小粒子,它們即便相距遙遠都會感應到彼此。
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文卓也DISS這篇論文:
用量子糾纏來解釋「小兒生病給母親針灸」,是對量子理論非常不負責任的濫用。
加上「量子」方顯高大上,配合「糾纏」才能發文章,科研人員一味只知造新詞、拼底線,就喪失了科學的嚴謹性,也丟掉了醫者的仁心。
2
看到這篇文章,我對國內量子與中醫的結合產生了好奇。
於是,我在百度用「量子+中醫」檢索,出現大約2,610,000個結果,裡面除了各種鼓吹量子醫學「神奇」的灌水文章,還大量充斥著「量子產品」:
價值3000多量子項鍊:接觸到身體的動脈、頸椎、咽喉、淋巴結等重要部位,量子高頻共振能量場可對心血管疾病、咽喉炎、頸椎病、食欲不振等症狀有奇效。
價值4250的量子鞋墊:矯正骨骼,調理各種骨健康,調節氣血磁療,通過量子光波打碎油脂,抗三高。
甚至還有過萬元的量子水:分解毒素,維護肝臟功能,抗衰老,抗疲勞,保持皮膚白細。
這種種利用先進科學理念騙人的「量子產品」,甚至讓潘建偉院士的親戚都上當受騙了。
潘建偉表示,他的姨媽曾買過一個所謂的「量子掛墜」,並跟他說,「據說利用你的這個技術可以防癌」,潘建偉立即闢謠,「根本沒有這回事」。
有人說,百度不能具體體現我國的科研、學術情況,於是我又在《中國知網》上用「量子+中醫」檢索,竟然還真的檢索到了155條學術論文:
《測不準原理等量子思維方式對創新中醫傳統教育理念的啟示》
《量子力學哲理與中醫具身臨床思維的相關性研究》
《中醫形神關係和量子力學》
《「量子」視野下的中醫自然觀》
《淺談量子物理學與中醫整體觀》
……
中醫專家們紛紛在文章中說:要用量子物理奠定新型中醫理論基礎,用量子糾纏理論解釋經絡理論。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段偉文表示:
量子糾纏本身是物理學研究,相關研究必須建立在量子觀測之上,如果僅僅用量子糾纏作為理論前提或實驗原理,就只能說是穿鑿附會,是與科學研究無關的行為藝術。
沒錯,就是行為藝術!
我們當然鼓勵學術創新,但更倡導嚴謹的治學精神。
合理的想像和大膽的創新是科學進步的基石,可是不負責任的誇大卻會讓中國傳統醫學研究走入邪路。
中醫,歸根到底是醫學,而非玄學;
針灸,歸根到底是技藝,而非才藝。
不欺瞞患者,還讓老百姓一個真相,才是一名醫者,該有的仁心。
3
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父親的病》,文章中有兩位「名醫」,他們帶來了形形色色的「藥引子」:
病人治病總是不好,要加一味「梧桐葉」,因為梧桐先知秋氣,以氣感氣;
甘蔗,必須是河邊挖出來的經霜三年的;
蟋蟀一對,必須是原配,似乎昆蟲也要貞節,續弦,連做藥的資格也喪失了;
用打破的舊鼓皮做成的「敗鼓皮丸」,可以克服水腫的鼓脹;
……
父親被江湖庸醫治死,一直是埋在魯迅先生心中的痛苦,他寫下這篇文章,是為諷刺舊社會借行醫而榨取錢財的庸醫。
這些神乎其神、玄而又玄的所謂「藥引」,害死了一個又一個痛苦中的病患。
而那些只為斂財的庸醫,卻賺了個盆滿缽滿、全身而退。
當下,對中國傳統醫學的爭論層出不窮,就算是我所在的醫學院,專家們也從未達成一致。
中醫,奉行的是整體觀念、辨證論治;
西醫,提倡的是實驗檢視、科學循證。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談不上對錯。
因為有爭議,才有進步的空間,有發展的餘地。
但所謂的「量子醫學」,就是魯迅先生筆下的「藥引子」。
一個又一個虛假廣告,一篇又一篇注水論文,讓更多的病患不知真正的醫治方法,讓更多的老百姓被謀財產品蒙蔽,讓更多的經費被假學術浪費。
我們應該用嚴謹和科學的態度傳播正確的中醫藥知識,不誇大也不貶損,這才是每一名醫者的社會擔當。
偽科學不等於真醫術,假論文不等於真科研。
只有真正尊重真理,才能推動科研進步;只有真正善待患者,才能成為一代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