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情感機器人

2020-07-24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胡珉琦

新一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剛剛過去,在人工智慧最前沿技術、產品、應用和理念的展示之下,超級智能時代何時才會到來的問題始終縈繞在人們的心裡。

從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到會「思考」,直至有「情感」,AI 一路進化,能否真的配得上人們對未來的期待?

2016年,具有微表情的仿人外形機器人「佳佳」誕生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隨著技術迭代,她被賦予了更多類人的情感,能讀懂人類的喜怒哀樂,以至於人們在和她進行深入互動的過程中還能產生微妙的「化學反應」。

基於情感交互的服務機器人,未來無論是面對空巢群體、單身群體,還是新生代文化群體、需要心理幹預的群體、接受教育娛樂的少年兒童,都更能滿足他們內心的需要。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陳小平在2012年開始進行情緒智能的研究。

最近,他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與認知科學明德講壇,分享了人工智慧(AI)中的情緒研究方法和挑戰。

他特別提到,在相關基礎研究尚未突破之前,情感機器人這種非人非物的第三類存在,可能已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震撼性衝擊和深遠影響。

情緒智能研究關注什麼

陳小平介紹,在AI領域,情緒研究起步相對較晚,至今不過三四十年時間。

當前AI情緒研究的兩個主要內容,首先是對主體的情緒表現加以識別,主要包括人的表情、言語、姿態的基本情緒類型。

說到情緒,人們最容易聯想到的就是表情,要想讓AI認識人類的情緒,首先需要採集表情數據,如一段視頻,然後進行人工標註,比如「高興」「憤怒」「悲傷」等等。

只不過,目前這些表情種類還比較有限,大概只有十幾個。

有了大量的表情數據,再通過深度學習加強化學習的方法訓練AI,當它再看到其他視頻時,就能夠識別出視頻中的用戶表情了。這就是現在的AI科學家常用的方法。

「表情只是情緒的一種外在表現,那麼,這種情緒表現對應的真實的心理活動究竟是什麼,AI並不清楚。」 陳小平說。

人類知道「笑」這種表情可以解讀出多種不同的心理活動,它可以代表快樂,也可以代表苦澀或者無奈。但AI距離這樣的解讀還有十萬八千裡。

AI情緒研究的另一個重點是情緒反應。我們關注一個情緒主體,主要看他對外界的刺激到底會產生怎樣的情緒反應。

陳小平認為,在情緒反應方面,AI最需要的是一個情緒反應模型,以便讓AI根據主體的情緒反應模型對他的情緒反應進行預測和推理,從而支撐人—機情緒交互,這也是情緒研究的第三層內容。

預測和推理越準確,在與人互動時,AI就越知道如何滿足用戶的情緒需求。

關於情緒交互,他解釋,就是機器人和人之間的情緒互動。

簡單說,就是機器人要識別人的情緒,並給予適當的響應。

情緒交互的實現涉及情緒識別,基於情緒反應模型,做出情感預測和推理,知道如果機器人做什麼動作、表情,用戶的情緒反應可能是什麼、是否符合情感交互的需要,最後生成自己要做出的表情。

「在這樣一系列情緒智能化研究中,還存在瓶頸和短板。」陳小平坦言。

受限於封閉性

情緒智能化到底面臨怎樣的挑戰?

陳小平認為,研究情緒智能化首先需要回答幾個基本問題:我們如何定義情緒智能化,它的內涵是什麼;實證標準是什麼;應用目標又是什麼。

然而,這些問題都沒有確切的答案。

「基於我們的觀察,在當前的AI研究中,所謂的『理性思維智能化』一般是以『戰勝人』為實證標準的,AlphaGo的成功即是如此。但這很難成為情緒智能化的實證標準,它的實證標準很可能是被人接受,受到人的認可。」

他表示,這兩種標準差距極大,由此可以看出,它們的科學內涵也截然不同。

在談到技術層面的困難時,陳小平回答,在情緒研究中,情緒反應對科學家來說是最難的,它需要建立一個模型用於預測,在這一模型中有主體表示、環境表示、事件表示。

這些表示是作為情緒反應機制的輸入,最後還需要有輸出,就是對某個對象的表示,主體會對該對象有一個情緒反應。

「我們把情緒反應模型看作是一種符號模型。AI理想化觀點下的符號模型是白箱,該模型對預期應用場景的所有預測都成立。」

陳小平強調,只有當一個應用場景是封閉的,現有AI技術在該場景中才是有效的,否則不保證應用成功。

他解釋,所謂封閉性是指,該問題存在一個有限、確定的模型,而且該模型與實際問題的對應也是有限、確定的;或者,該問題存在一個有限、確定的元模型,並且該問題的代表性數據集也是有限、確定的。

「可是,人類的情感機制必然是在非封閉性場景中運行的,因此,情緒智能模型也應該是非封閉的。」

在他看來,情緒反應模型的所有元素都是複合的,通常不能完全確定它們的所指。

也就是說,模型中的所有元素包括主體表示、環境表示、事件表示、對象表示和情緒反應機制,都是黑箱或者灰箱。

因此,只能適應封閉場景的現有AI技術對情緒智能化就產生了很大的限制。

AI在情緒智能化領域遭遇的挑戰,其實是源於AI系統與人的本質不同。陳小平認為,這種本質不同從根本上說,來源於AI系統的「思維」目前就是AI經典思維,是不能有效應對不確定性的,而人的思維可以。

「未來,AI要想實現從經典思維到複雜場景化的轉變,局限於傳統技術路線恐怕很難在二三十年內有突破的希望。」

差距之下,陳小平希望探索一些新的辦法、新的技術路線,也期盼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哲學等鄰近學科的合作。

「第三類」存在物

在鄰近學科,學者們如何看待機器的情緒和人類情緒之間的距離?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朱菁指出,人類的情緒和神經系統、生物化學系統及身體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智能機器的本質和生物體完全不同,那麼智能機器產生的情緒情感不可能和人類等同。

它只是在某一個功能層面、計算層面模擬人類的情緒反應模式,但它並不具有真正的情緒。

「這就好比我們可以在計算機系統裡模擬地震、洪水、暴風雨,但是它們並不真的存在於計算機中,真正的地質、氣象災害只會在自然界中產生。」

因此,朱菁認為,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普遍認為,要賦予機器真正的情緒情感,可能是一個無法實現的任務。

對此,陳小平表示認同。「用傳統AI的觀點來看,人類情緒無法脫離生物學基礎,而機器人沒有人的肉身,因此儘管我們希望實現的是AI,可實際上我們做的還只是人造智能。」

不過,隨著能表達豐富的情感,還能精確捕捉人類的開心、驚訝、生氣、悲傷等情緒的佳佳機器人面世,陳小平團隊有了一個「另類」的想法。

他說,中科大在佳佳機器人上的廣泛試驗揭示出一種新的人類經驗:用戶明確感覺到佳佳既不是人也不是物,這與早期部分用戶將AI與人相混淆是有本質上的不同的,那時仍處於人、物的二分法之中,而現在出現了非人、非物的第三種存在物的可能性。

「因此,在情緒智能化基礎研究取得實質性突破之前,它的應用有可能在10年之內或者最多15年取得重大進展,而這些進展甚至可能對人類社會產生震撼性的衝擊和深遠的影響——那就是出現第三類存在物——人—物。」

基於這種觀察,陳小平意識到,人們其實並不在乎兩類情緒在內涵上究竟有何不同,它們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

「由此,我們需要更加注重從接受的觀點去思考和這些情緒機器人交互的人。如果現有情緒智能技術路線走通了,那麼在商業上會滿足極為廣泛的需求,它們會對這個社會產生廣泛深刻的影響。」

陳小平開始思考,儘管從科學角度我們認為它不是「真正的AI」,但如果社會大眾都接受了該怎麼辦;當它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社會現象,我們的科學研究是否需要關注這種現象;這是否意味著,除了技術視角,還要從社會學視角出發,我們所開發的情感機器人未必一定要有和人一樣的情感,重要的是怎樣讓人們能夠實實在在地接受它……

朱菁也表示,這是一個很有啟發性的問題。他注意到,在AI產品出現時,人們就存在一種心理傾向,我們把它稱之為公眾對於AI的過度擬人化。

「當機器客觀上還不具備一些能力、功能時,人們就對它進行了擬人化的想像,這對於從事AI研究的專家來說是不存在的。未來,對於這種心理傾向我們到底應該接受、允許,還是矯正它。」

AI科學家是應該告訴人們「你們錯了,機器的情感不同於人類情感,它們只是物」,還是坦然接受這一現實,然後以此為出發點,面向人類未知的星辰大海,應對可能面臨的來自倫理、道德、社會等方方面面的挑戰?

這個答案尚屬未知。

(原標題為《AI與情感》)

能造出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嗎

作者 | 胡珉琦

如今的AI系統已經在不少具體問題的解決能力上超過了人類,那麼,我們究竟能否製造出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AI會有一天超越人類智能嗎?

計算型智能只是人類智能的一種類型

下圍棋是人類的高級智能活動之一,過去人們認為計算機不可能超越人類的這種智能。

因此,下圍棋也被視為AI的「聖杯」。

直到DeepMind 推出的AI圍棋程序 AlphaGo戰勝了人類。

浙江大學神經管理學實驗室創始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馬慶國解釋,AlphaGo大放異彩,得益於蒙特卡洛樹搜索框架,加上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

他說,假設計算機的計算速度「無限」快,計算機就可以用「窮舉法」為圍棋棋手瞬間找到「最優解(最優落子位置)」。

但事實是,每一步落子的計算量太大了,當前最快的計算機速度也根本無法完成「窮舉」這樣大的計算量,所以要從當前的可能的落子方案中選一些,交由不同計算機(群)去做並行計算。

如何在當前可能的落子位置選出一組落子點(試算點)交給不同計算機(群)做並行計算?

他表示,除了利用計算機越來越快的存取速度和越來越大的存儲容量、從過去「對弈」的成果(不僅僅是「定式」)產生「試算點」之外,還需要藉助很多「節省計算但儘可能選優」的技術。

蒙特卡洛樹搜索框架、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就是其中三種重要的技術(算法)。

馬慶國認為,近10餘年來,AI最顯著的進步之一發生在深度學習的領域(主要是深度神經網絡領域)。

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沒有對所研究問題的環境作明確表徵,也不探求因果關係(本質上是「黑箱」模型)。

在基於巨量數據、完成了對一個網絡的訓練後,程式設計師就用這個訓練的結果模型,運行新的數據,選擇落子的走法。

AlphaGo的核心技術是強化學習。

強化學習的本質是實現「自動決策」。機器會在沒有任何指導、標籤的情況下,嘗試行為,得到一個結果,再判斷是對還是錯,由此調整之前的行為,通過不斷地調整,算法持續優化。

有人認為,強化學習的本質正在接近人類的學習,但它是否能夠實現人類大腦的智能?馬慶國的回答是否定的。

「目前,我們還沒有製造出能像人一樣思維的機器,我們只能在一些狹義領域,製造出比人類某些智能更出色的機器。這並不奇怪,因為這些領域關注的是計算機更擅長的事——基於數學的邏輯的算法和對以往事實的快速存取。」

在馬慶國看來,計算型的智能只是人類智能的一部分。

在這種類型的智能方面,人造的機器超過了人。

但在「理解」(如,理解語言、理解社會)方面,AI與人類智能有質的差異。

馬慶國介紹說,英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曾在他著名的AI科普讀物《皇帝新腦——有關電腦、人腦及物理定律》一書中,引用了美國哲學家約翰·西爾勒的思想實驗 ——「中文房間」來論證計算機及算法實際上並不是「理解」智能。

「中文房間」實驗假設一位只說英語的人身處一個密閉房間。

假設房間裡有一本回答所有問題的中文書,以及足夠的稿紙、鉛筆和櫥櫃。

寫著中文問題的紙片通過小窗口被送入房間中。

房間中的人可以通過比對,在這本書上找到這個問題的中文答案。

然後抄寫這個答案從窗口遞出去。

雖然他根本不懂中文,但房間外的人卻以為他理解了中文問題,並用中文思考。

「計算機就是這樣工作的。它無法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但它可以運行一個程序,處理信息,然後給出一個正確的回答,好像理解了接收到的信息一樣。」

馬慶國說,這個思想實驗證明,「計算機及其算法」事實上並不像人類一樣「理解」其所執行的任務。

人類是如何思考的

AI要想真正實現人類智能,需要具備什麼能力?馬慶國認為,人類智能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從未遇到過的新問題。

他常舉的一個例子是:當一個人在過一座獨木橋時,突然之間橋斷裂了,人依然可以想出很多點子來解決過河的問題,找木頭搭建簡易橋或者抱著浮木遊到河對岸,等等。

「計算機就沒有這樣的能力,除非人事先給它設定了『在需要過沒有橋的河時,應找木頭搭建簡易橋』。可是,如果周圍沒有可以搭建簡易橋的木頭呢?人類可以想其他辦法,計算機就無能為力了。」

在他看來,問題的癥結在於,計算機是遵守規則的機器。在現實世界中,規則總是不可能窮盡的。

現在的AI本身並沒有創造性,當遇到舊規則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它不能像人類一樣完全根據面對的問題想出從未有過的解決辦法。

人類的理解力從何而來

馬慶國說,以語言為例,一個孩子學會理解語言,其實也是來源於對應關係。

當他第一次面對一個全新的詞彙時並不能理解,直到一種情景反覆出現,並在這個情境中與他人互動,他就可以將這個詞彙和情景對應起來。

越長大,可以跟這個詞彙對應的東西就越多,關於這個詞彙的理解也就形成了。

再經過不同個體的互動和交流,關於這個詞彙的共同理解也就形成了。

計算機只能做到有限的對應,因為真實環境太過複雜,現在它對語言的「理解」可謂捉襟見肘。

「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計算機總是在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理論上它的對應也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複雜。那麼在哲學上,這一量變是否可能帶來質變?計算機也進步到可以理解詞彙了?」

馬慶國認為,這個問題還沒有答案。

不過,他對AI完全實現人類智能的前景並不樂觀。

人腦真實的智能和AI最大的區別,可能在於腦的工作方式。

「儘管計算機也叫電腦,但它和人腦的工作方式完全是兩回事。」

馬慶國說,無論是存儲、計算,還是創造,大腦都是靠神經元、樹突、軸突以及突觸等相互銜接的結構和多種神經介質來實現工作的:從神經元前面來的信號,到這個神經元後面出去成百上千個甚至更多的連接。

不同的連接方式,就可能在工作中形成了不同的意識。

對此,人們又開始對模擬人腦的AI抱有希望。

他表示,這就需要破解哲學上的一個難題:思維是彼岸的,現實存在是此岸的,兩者之間是有鴻溝的,哲學上認為這是不能跨越的。

現在,我們希望通過腦神經研究,使彼岸的思維能夠用此岸的神經元活動來解釋。

「人類的意識本身最終能夠在神經元活動的水平上被解讀,可能需要上千年的時間。即便解讀了,機器能夠完全模擬神經元的工作方式嗎?」

作為首個提出神經管理學的學者,馬慶國坦言,按照AI現有的技術路徑是難以實現的,除非未來我們能夠創造出一種完全顛覆性的理論技術體系。

從這個角度來看,擔憂AI會超越甚至取代人類,根本無從談起。

《中國科學報》 (2020-07-23 第5版 文化)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探秘情感機器人

相關焦點

  • 情感機器人ERWIN亮相:有五種基本情感
    據外媒ubergizmo報導,英國林肯大學的研究人員,目前正在研究一款名為ERWIN的機器人。該機器人未來將會賦予人類的情感,讓它們能夠與人類形成長期而穩定的情感關係。情感機器人ERWIN(圖片來自cnbeta)    ERWIN項目發起人John Murray博士表示「當兩個人第一次交互的時候,如果兩種不同的人格彼此吸引,關係就能夠形成。
  • 埃及金字塔謎團有望破解機器人將二次探秘(組圖)
    神秘的金字塔機器人探測胡夫金字塔  埃及古老的金字塔藏有許多不解之謎4年前,考古學家「派遣」機器人探測胡夫金字塔,並在「王后殯室」的北通道深處探測到另一道石門。可惜,機器人的探索到此終止,石門後面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成為一個至今未解的謎團。時隔4年,一款新型機器人將在明年春季再度探秘胡夫金字塔,試圖揭開石門之謎。
  • 金字塔探秘直播倒計時 考古機器人抵埃及待命(圖)
    考古學家在「神秘洞口」內探測  本報記者馬寧報導:將於本月17日舉行的埃及金字塔探秘全球直播進入倒計時,「金字塔漫遊者」機器人已抵達埃及,正在進行最後的調試。  新華社駐埃及分社記者王昊告訴記者,此次探秘的重頭戲--密室通道所在的胡夫金字塔已經謝絕遊客參觀,所有遊客被請往附近的卡夫拉金字塔,前來採訪的記者也要經過幾道關卡的檢查,同時只能停留在外圍拍攝照片。直播當天,胡夫金字塔洞口前將立起巨大的屏幕,供記者觀看探秘現場。
  • 科學探秘:意識支配情感的規律
    人與機器人最大的區別是,人不僅擁有智慧還具備豐富的情感。情感是以感覺為基礎形成的複雜感知體驗(以神經感觸為基礎構建的高等覺知系統)。人腦智能系統的形成給人類意識創造出智慧,人腦覺知系統的形成使人類意識產生了心理情感。意識是智能與感覺共同創造的知覺現象。意識可以產生智慧,而且能夠支配情感。
  • 人類情感伴侶 Anki推出Vector智慧機器人
    不得不說,目前很多科技廠商都在為孩子們打造與眾不同的教育型機器人,不知大家還記得前兩年,Anki曾經推出的Cozmo機器人嘛,這款被業內人認為它是目前市場上最複雜的人工智慧機器人,一個高科技AI微型機器人,擁有個性,支持面部識別技術,相當聰明。
  • 一張長圖:與「深海勇士」潛水機器人共赴海底探秘
    一張長圖:與「深海勇士」潛水機器人共赴海底探秘 2019-02-03 14: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論靈魂的實際表達方式以及智慧機器人情感形成的可行性
    論靈魂的實際表達方式以及智慧機器人情感形成的可行性 生命系統的起源可能是大自然用元素代碼敲出的一個「windows」系統? 物種大爆發可能是由於進化導致的信息接收方式的增加?(本人原創文章)我平常都是凌晨一、兩點鐘睡覺,今天卻因某些緣故第二天需要早起,於是晚上十二點就開始睡覺了。
  • 快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申請「HICAR 情感機器人」商標
    打開APP 快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申請「HICAR 情感機器人」商標 機器人大講堂 發表於 2020-12-02 11:23:04
  • 探秘布科思千元級遞送機器人「倉鼠 Hamster」真機
    拋開室外機器人不談,此前已廣為人知的送餐機器人、接待導引機器人、酒店遞送機器人等等諸如此類的商業服務機器人,其市場售價普遍在5~10萬元不等。那布科思這款帶有梯控功能,能自主避障、自主上下電梯的倉鼠如何做到最萬元以下的售價?我們一步步來探秘剖析。
  • 杭州灣智慧谷北大信研究院情感智慧機器人實驗室學術論文入選IROS
    浙江省北大信息技術高等研究院情感智慧機器人實驗室撰寫的學術論文「Making Robots Draw A Vivid Portrait In Two Minutes」,被2020年的IEEE\RSJ智慧機器人與系統國際會議IROS
  • 人類情感的含義,以及必須情感存在的我們的未來是什麼?
    但是,情感帶給我們的是生活,讓我們不會像機器人那樣,機器人就是沒有情感沒有思想的,都說情感可以戰勝一切,但是事實不是的,我們的情感在某方面來說是拖累,但是在某方面來說確實是必須有的存在。不可否認,我們活著不可或缺的就是情感,不然這個世界就都是機器人了,有什麼意思,會像工廠那樣,無趣。有趣的人生就是靠情感來支撐的。如果有一天,我們沒有情感,我們什麼都沒有,那我們的世界會是怎麼樣,會不會像天空之城裡面那個城堡那樣,只剩下天空和樹木,那我們,也就是在那一片片綠地上行走的機器人吧。
  • 瘋狂實驗室+探秘科技館 小記者團免費帶你玩!
    動手實驗加探秘【小記者團帶你玩轉省科技館 】只此一期,省科技館和晨報樂加小記者團傾情奉獻,首期探秘全程免費,快來報名吧快來參加華商晨報樂加小記者團的「瘋狂實驗室+探秘科技館」吧,你將不僅是玩的嗨,更是玩的好,學的通。首先我們告訴你,省科技館共計有761餘件展品,其中涉及了基礎科學、技術科學、應用科學等多項學科領域,涵蓋了天文、地理、生命科學、安全避險、航空航天技術、交通、軍工、計算機電子技術等方面知識。為了讓孩子對科技加深印象,玩的專一。
  • 微納米機器人:裝在瓶子裡的機器人大軍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00423/4ab50b3171e3447383ee92d39f982c92.mp3 微納米機器人:裝在瓶子裡的機器人大軍
  • 未來人類科技發達,製造除了有人類情感的機器人小孩,看哭很多人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人工智慧,這是一部人類機器獲得人類情感的故事,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是也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的幻想,故事發生在未來世界,科技不斷的在發展,但是因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很多沿海城市被淹沒,導致人類社會資源匱乏,為了減少人口以持續經濟發展,法律規定每家每戶生孩子都要經過嚴格的法律程序
  • 探秘奇妙海底世界
    這艘紅色潛水器曾數度探秘深海。中國人的深海之路走了10多年,隨著下潛深度的不斷創新,神秘的海底面紗也在慢慢揭開。今天,由本報和省科協、科學24小時雜誌社共同主辦的「科學行走計劃」走進國家海洋二所,與嚮往著藍色海洋的大學生朋友一起,推開深海科考這座厚重的知識大門。
  • 跟隨海洋科考隊員一起去探秘西太平洋「海底花園」
    它卻承載著億萬中國人的深藍夢想  憑著科技與勇氣深入秘境、探索未知  2018年  「科學」號科考船上的「發現」號深海機器人  (2018年)4月1日,「科學」號工程技術人員將「發現」號深海機器人施放到海裡
  • 納米機器人:微觀世界裡的奇兵
    而如今,中國的科學家正在把宏觀的機器人技術應用到微觀。近日,記者來到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微納米研究實驗室,探秘這支微觀世界裡的奇兵。新華記者 高銘 王瑩視頻編輯:冷靜編輯:姜賽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 (原標題:納米機器人:微觀世界裡的奇兵)
  • 機器人怎麼深度學習?邏輯判斷和情感選擇仍是障礙
    它在看到一張圖片後,可以基於情感給出人性化回復,且秒回速度縮短到250毫秒。  不僅僅是「微軟小冰」和圍棋高手「阿爾法狗」,從網際網路搜索到語言翻譯,乃至識別患有自閉症風險的基因……凡是需要從大量數據中預測未知信息的領域,都是深度學習可以一展拳腳的地方。那麼,什麼是深度學習技術?它將怎樣改變人類的生活?
  • 優必選科技與華南理工大學共建「類人情感智能」聯合創新實驗室
    11月11日,優必選科技和華南理工大學合作共建的「類人情感智能」聯合創新實驗室在廣州正式揭牌。雙方將在多模態情感計算、類人情感交互等類人情感智能的關鍵領域開展高水平合作研究,促成類人情感智能技術在機器人產業化中的應用,深入推動人工智慧行業的發展。
  • 圖靈機器人:如何成為QQ的群聊機器人?
    也正是在數據方面的積累使得郭家有信心表示圖靈機器人是「中文語境下智能度最高的機器人大腦」。對此,郭家認為可以從兩方面說明圖靈機器人的「聰明」:1、準確率,即能否正確回答用戶的問題。我們對比過其他企業的產品,發現我們是最高的。資料顯示,圖靈機器人在語義識別方面的準確率可達 94.7%。2、趣味度,用戶持續試玩的感受,這方面,我們目前至少排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