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所開展的調查處理進行工作總結,並向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匯報。
一、疾病爆發
調查總結報告
(一)報告的主要要素
1、標題:簡明醒目,包含事件發生地點、性質的內容。
2、事件概況(前言)
3、基本情況
(1)事發地自然、社會等基本情況。包括地理位置、行政區域、面積、人口(數量、常居、流動,如在集體性單位發生的,還要有該集體的人員情況)、交通狀況、當地醫療衛生組織的情況。
(2)疫情概況: 當地該疾病既往流行情況;本次事件發生、波及範圍等。
4、事件發生經過:未開展調查前本次疫情發生的經過。
5、現場調查、實驗室檢測結果
(1)流行病學調查
①流行特徵:「三間分布」
◆人群分布:年齡、性別、職業、民族、是否為流動人口。
年齡:最小、最大、平均年齡,分組年齡。年齡出現差異主要與免疫水平狀況、暴露病原因子的機會等不同有關。
性別性別出現差異:暴露或接觸致病因素的機會不同等。
職業職業出現差異:暴露或接觸致病因素的機會不同等。
民族:主要是考慮與生活習慣因素有關。
流動人口:流動人口是疫區與非疫區間傳染病的傳播紐帶,有些疾病的爆發和大流行是因流動人口的帶入性和輸入性病例引起的。
◆時間分布:各時間段發病人群的分布情況(月、旬、周為單位)、尖峰時間。
◆地區分布:一般按行政區域進行描述(鄉(鎮)、行政村或屯)。主要是反映致病因子在這些地區的分布和作用不同。
②臨床表現:臨床症狀、體症(一般、特殊)。
(2)衛生學調查:主要是針對一些腸道傳染病。
(3)實驗室檢測:包括病原學、血清學和其他實驗室檢查。
樣本:病人樣本(如血液、排洩物、分泌物等)、動物樣本、環境樣本(如水)等。
(4)其他:調查可免疫性疾病時應了解發病人群的免疫水平。
6、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結論
依據調查結果,對導致本次事件發生的原因(自然、社會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並對本起事件進行定性。
7、事件處理經過、採取的防制措施及效果
簡述對事件的調查、控制經過,已經實施了哪些防制措施(包括對病人的救治、預防和控制的措施),以及實施後的效果如何等內容。
8、存在問題與困難及今後的工作建議
主要是針對本次疾病爆發流行原因、防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等,提出改進的建議。
(二)行政性總結報告結構
發文字號
標題
主送機關
事件概況(前言)
正文
一、基本情況
二、事件發生經過
三、現場調查、實驗室檢測結果
四、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結論
五、事件處理經過、採取的防制措施及效果
六、存在問題與困難及今後的工作建議
發文機關落款(蓋章)
附件
成文日期
抄報(送)機關
印發機關和印發日期
二、食物中毒調查總結報告
(一)報告的要素
1、標題
2、事件概況(前言)
3、基本情況:事發地自然、社會等基本情況。
4、事件經過:包括中毒事件發生、事件報告等概況。
5、現場調查、實驗室檢測結果
(1)流行病學調查:對病人和進餐者進行調查,主要內容包括:
①發病的時間、人群、空間分布;包括中毒的時間、地點(單位)、暴露人群(進食人群)、中毒人數、住院人數、死亡人數、中毒者年齡、性別分布等;
②發病前72小時的飲食史;
③進食時間和發病時間,並計算潛伏期(最短、最長、平均)。
④進食可疑中毒食品的數量;
⑤中毒者臨床表現(症狀、體症,嘔吐物和排洩物的性狀等)及治療、轉歸情況;
⑥採集病人的生物樣本:排洩物、肛拭、咽拭、血、尿等樣品;
(2)衛生學調查:主要是對可疑食品的生產經營或加工的情況進行衛生學調查。內容包括:
①食品及其原料的來源、衛生狀況及流向;
②產品的配方,加工方法、過程和加工環境衛生狀況、生產加工的數量和時間;存放條件、食用的方法等;
③食品生產或加工人員的衛生和健康狀況,特別是近期。
④採集可疑中毒食品及原料、輔料和與生產加工有關環節的樣品(如砧板、存放容器等)。
(3)實驗室檢測結果
樣品的實驗室檢測結果。植物引起的中毒,有形態學鑑定資料。
6、事件原因分析、結論
依據調查結果,對導致本次事件發生的原因(自然、社會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並對事件進行定性。
須掌握如下幾個要點:
①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時間內均食用過某種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後,發病很快停止。
②潛伏期較短。發病急劇,病程也較短。
③所有中毒病人的臨床表現基本相似。
④一般無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傳染。
⑤食物中毒診斷標準主要以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及病人的潛伏期和中毒特有的表現為依據,實驗室診斷是為了確定中毒的病因而進行的。如果由於採樣不及時或其他技術上的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驗室診斷資料時,可以判定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時可由三名主任醫師以上的食品衛生專家進行評定。
7、事件處理經過、效果與存在問題
8、今後工作的建議
(二)行政性總結報告結構:
發文字號
籤發人
主送機關
標題
事件概況(前言)
正文
一、基本情況
二、事情經過
三、現場調查、實驗室檢測結果
四、事件原因分析、結論
五、事件處理經過、效果與存在問題
六、今後工作的建議
發文機關(蓋章)
附件
成文日期
抄報(送)機關
印發機關和印發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