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刊親兒子!石墨烯連發Science和Nat Mater

2020-10-03 研之成理

▲Nature Materials:六方氮化硼中石墨烯納米帶的手性控制

上周二,我們剛介紹完Narure Materials上關於石墨烯的論文——,才過三天,關於石墨烯研究又登上Science,以下是本次文章具體介紹:

▲第一作者:Daniel J. Rizzo, Gregory Veber, Jingwei Jiang
通訊作者:Steven G. Louie, Felix R. Fischer, Michael F. Crommie

第一單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

DOI:10.1126/science.aay3588

背景介紹

二維石墨烯是一種無帶隙半金屬,但是當將石墨烯其中一個方向的寬度縮小到納米尺度,令其變成一維的條帶後,石墨烯就能因尺寸效應而出現帶隙。碳的另一種同素異形體,碳納米管根據其手性的不同,能出現金屬性。而具有armchair和zigzag邊界的石墨烯納米條帶(GNRs)的帶隙,則展現出與GNRs帶寬呈反相關的特性。GNRs這種特殊的性質使其在微型邏輯器件中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


然而,目前GNRs的應用還具有局限性,因為如果GNRs能出現金屬性,那麼它將可做為器件裡的導線,或者作為研究一維Luttinger液體,等離激元,電荷密度波以及超導性的理想模型。最近有研究表明,利用「自下而上」的合成手段可製造出能在給定位置中出現具有拓撲保護結節態的GNRs。這種拓撲保護態構成了GNRs的前沿電子結構,並在帶隙處提供了一個未成對電子。產生的零模態有利於在GNRs中產生金屬性和磁性。然而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只開發出了半導體性的石墨烯納米條帶。

本文亮點

1. 利用「自下而上」的原子級精確的合成手段,生產出具有金屬性的GNRs。

2. GNRs的金屬性來源於半導體GNRs的對稱超晶格中存在的局域零模態。

3. 利用掃描隧道譜和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零模態只局域在石墨烯的兩個亞晶格中。

4. 通過將GNR的兩邊對稱性破壞,可將其金屬性增強20倍。

圖文解析

●圖1 利用「自下而上」的技術手段合成鋸齒狀GNRs


a. 合成示意圖:利用分子前驅體1 「自下而上」的合成sGNRs和5-sGNRs。插圖:沉積在Au(111)上的單獨存在的分子1的STM形貌圖(It= 30 pA,Vs = 1.000 V)。
b. sGNR片段的STM形貌圖(It = 80 pA,Vs = 0.006 V)。 插圖顯示了發生環化反應後的單體單元的化學鍵分辨的STM圖(BRSTM),該位置具有完整的拱形區域(It = 110 pA,Vs = 0.010 V,VAC = 10 mV)。

c. sGNR的大尺度STM圖(It= 30 pA,Vs = – 1.100 V)。

d. 5-sGNR片段的STM形貌圖(It = 1.5 nA,Vs = – 0.100 V)。 插圖中為BRSTM圖,顯示拱形區域是如何形成五元環的(It = 110 pA,Vs = 0.010 V,VAC = 10 mV)。

e. 5-sGNR的大尺度STM圖(It = 20 pA,Vs = 0.010 V)。

●圖2 sGNRs的電子結構
a. 在標記在插圖中的鋸齒形位置處測量的sGNR / Au(111)的dI / dV譜。虛線表示在Au(111)表面上測量的參考dI / dV譜(譜圖參數:VAC = 10 mV; 成像參數:It = 80 pA,Vs = 0.006 V)。
b. 在(a)中所示的偏壓下測量的sGNR的恆高dI / dV圖(譜圖參數:狀態1和3 VAC = 20 mV,狀態2 VAC = 4 mV)。恆高dI / dV圖中,基底的LDOS背景已扣除。

c. DFT-LDA計算出的sGNR的DOS(譜圖以10-meV高斯加寬)。 由於高斯拖尾效應,E – EF = 0附近的Van Hove奇點合併。 價帶(VB),零模帶(ZMB)和導帶(CB)的能量由黑色箭頭指示。

d. 以(c)中所示的能量,通過DFT計算得出的sGNR的LDOS(在sGNR平面上方3.5Å的高度處採樣的LDOS)

●圖3 5-sGNRs的電子結構
a. 在插圖中標記的鋸齒形位置上,是對5-sGNR / Au(111)進行點測量得到的dI / dV譜。 虛線表示在Au(111)表面上測到的參考譜圖(譜圖參數:VAC = 10 mV;成像參數:It = 60 pA,Vs = – 0.100 V)。
b. 在(a)中所示的偏壓下測量的5-sGNR的恆高dI / dV圖(譜圖參數:VAC = 20 mV)。 恆高dI / dV圖中的基底LDOS的背景已扣除。

c. DFT-LDA計算得出的5-sGNR的DOS(譜圖以10-meV高斯加寬)。價帶(VB),零模帶(ZMB)和導帶(CB)的能量由黑色箭頭指示。

d. 在(c)所示能量下,由DFT-LDA計算得到的5-sGNR的LDOS(在5-sGNR的平面上方3.5Å高度處採樣的LDOS)

●圖4 零模能帶結構
嵌入(a)sGNR和(b)5-sGNR中的局部零模態的單胞之間和單胞內的跳變示意圖。
c. 左:DFT-LDA計算的sGNR的能帶結構。 價帶,零模帶和導帶分別標記為VB,ZMB和CB。 右:利用緊束縛擬合(紅色)的DFT-LDA能帶結構產生的跳變參數t1 = t2 = 5.2 meV。

d. 與(c)相同,但計算的是5-sGNRs。5-sGNRs(和相應帶寬)的跳變參數是sGNR的跳變參數的23倍。

●圖5 sGNRs中的零模調控
a. 嵌入石墨烯的兩個局域狀態(標記為ψ0)之間的有效跳變teff圖。插圖:石墨烯的第一個(t)和第二個(t')最近鄰居跳變參數的示意圖。
b. 對E = 0附近的狀態(顯示5%的電荷密度等值面),通過DFT計算的sGNR波函數等值面。

c. 與(b)相同,但適用於5-sGNR。 不同的子格用不同的顏色表示(A子格以紅色顯示,B子格以藍色顯示)。sGNR波函數是完全亞晶格極化的,而5-sGNR波函數是亞晶格混合且更離域。


原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11/1597

相關焦點

  • Nature: 頂刊收割機,又是石墨烯
    前言石墨烯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頂刊收割機,上周五剛登上Science,這周四又登上Nature。如果再算上子刊的話,那更是「抬頭不見低頭見」了!今天要介紹的這篇Nature蠻有意思的,是將單層石墨烯同時集成到一個微波諧振器和一個約瑟夫遜結中,製備了一種超薄的石墨烯基約瑟夫森結輻射熱傳感器!
  • 【頂刊】Nature子刊:高性能石墨烯負極來了,石墨烯應用之路再進一步!
    遺憾的是,不同方法製備出的石墨烯性能差異較大,這種優異的性能往往只能在高品質的石墨烯中實現,石墨烯的缺陷以及石墨烯片的不可逆堆積會降低其導電性、電化學穩定性和結構穩定性,同時還會影響電池電壓分布和能量密度。因此,設計開發出精妙的石墨烯結構來解決上述問題是目前研究的重點。
  • 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取得新進展
    聽名字,是中國科學和技術的最高學府,中科大學也對得起名字,作為隸屬於中科院的全國重點大學。曾經比肩清華北大。很多人知道中科大,就是因為中科大出了很多的天才,比如著名的天才寧鉑,寧鉑(1965年--)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78級少年班成員,當時曾被譽為「第一神童」,不過2003年,中科大第一神通出家為僧。
  • 清華-中科院-北科大《Science》子刊:轉角石墨烯取得重要進展!
    材料類綜合、全面、專業的微信平臺2018年,曹原等人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賦予石墨烯超導能力的「魔角」,從而引發奇特的超導效應,當時《Nature》雜誌連發兩篇關於轉角石墨烯的重大成果,並配以評述。
  • 太殘暴,「石墨烯+橡皮泥」,玩出了篇Science
    圖片來源:ACS Nano2015年,他們課題組利用廚房用攪拌機這類設備實現了二維材料的大批量生產,製備石墨烯也能像做「奶昔」一樣easy,這次收穫了一篇Nature Mater.和一篇Chem. Mater.[2]。
  • 用路易斯酸替代氫氟酸,MXene製備發了Nat. Mater.和Science
    從2011年開始,MXene家族不斷被擴充,同時由於它的層狀結構、表面親水性和金屬導電性(> 6000 S cm-1),在超級電容器、電池、電池屏蔽、複合材料以及催化領域的應用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點擊閱讀相關)。
  • 一周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連發Science和Nat Nano
    ▲第一作者:Mingyu Jeong通訊作者:Changduk Yang,Sang Kyu Kwak,Dong Suk Kim第一單位:Uls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ST)DOI:10.1126/science.abb7167
  • 石墨烯納米帶再登《Science》!劍指石墨烯電路
    近年來,原子級精確控制的石墨烯納米帶(GNR)因其具有特殊的電子結構、磁性邊緣狀態和載流子傳輸特性而備受關注。無論是探究合成方法還是物理特性,相關研究成果屢屢發表在《Science》、《Nature》上,成為當前炙手可熱的納米材料。2020年6月25日,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A.-P. Li教授和德國埃朗根-紐倫堡大學K.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文獻連結:Correlated insulator behaviour at half-filling in magic-angle graphene superlattices(Nature, 2018, DOI: 10.1038/nature26154)   材料牛資訊詳戳:昨日Nature二連發說什麼——石墨烯中的新電子態
  • 金屬頂刊Acta Mater:可以增材製造的新型高溫合金
    且高溫性能的持續損傷和壽命評估須大量數據支持。高溫合金的設計與發展一直是行業難題。近期,牛津大學的湯元博博士與Roger C Reed院士等研究者通過合金設計(Alloys-By-Design)的理念成功設計出兩款新型可增材製造的高溫合金。研究先用選區雷射熔化(SLM)進行製造,並通過大量實驗驗證其可靠的高溫性能,為新型合金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 石墨烯納米帶近年來成果集錦:7篇Science/Nature
    石墨烯的研究一直處於熱門,有鑑於此,納米人總結了近年來Science和Nature雜誌上有關石墨烯納米帶研究的部分代表性成果。1.此外,作者發現了石墨烯納米帶中的磁性基態(magnetic ground state),並且石墨烯納米帶的電子和基底之間處於去耦狀態(和金屬基底上不同),因此能夠對負載於TiO2上的石墨烯納米帶測試其載流子輸運性質等問題。
  • 《Science》重大突破:石墨烯納米帶實現金屬性調控
    為了要賦予單層石墨烯某種電性,會按照特定樣式切割石墨烯,形成石墨烯納米帶(Graphene nanoribbon)。切開的邊緣形狀可以分為鋸齒形和扶手椅形。採用緊束縛近似模型做出的計算,預測鋸齒形具有金屬鍵性質,又預測扶手椅形具有金屬鍵性質或半導體性質;到底是哪種性質,要依寬度而定。可是,近來根據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得到的結果,顯示出扶手椅形具有半導體性質,其能隙與納米帶帶寬成反比。
  • 《Science》重大突破:石墨烯納米帶實現金屬性調控!
    研究背景 石墨烯我們都很熟悉,那石墨烯納米帶(GNRs)呢?按定義,石墨烯納米帶是指大概寬度小於50 nm的石墨烯條帶。其理論模型最初於1996年提出。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駕馭者」王者歸來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石墨烯駕馭者」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就這樣,他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了小學六年級、初中和高中的課程。
  • 進展|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研究團隊利用石墨烯模板法即石墨烯包裹化學反應溶液隔絕於透射電鏡中超高真空的方法,通過原位顯微成像和顯微譜學研究,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了在受限液體環境中具有新型二維結構的BeO結晶生長機制。BeO的自然穩定相為纖鋅礦結構,陰陽離子沿<0001>晶體方向存在極性表面,理論認為在低層數下結構不穩定(極化災難),陰陽離子會塌縮到同一層形成二維結構。
  • 鈣鈦礦連發Nat. Mater.和Nat. Energy;諾獎得主Stoddart再出新作丨頂刊日報20200916
    本文要點:1)在局部應用時,低滲製劑會形成高度均勻和透明的薄層,與眼表相吻合,並防止眨眼清除,從而增加了親水性和疏水性藥物的眼內吸收,與熱敏膠凝製劑和商業滴眼劑相比,並延長了藥物-眼-上皮接觸時間。3)研究發現,雙功能效應源於同質結形成對表面態和本徵內建電場的鈍化。而磁場提供的附加驅動力可以有效地抑制赤鐵礦體內和表面的載流子複合,特別是在較低電位時。此外,合成的同質結與NiFe(OH)x助催化劑具有顯著的協同效應,顯著提高了光電流密度(Jph)和開啟電壓(Von)的陰極位移。
  • 《Science》:新的雷射技術捕獲量子材料的動力學過程
    光電子能譜可以幀動畫方式記錄,一個電子在固體是如何與一定的原子的振動相互作用的,在一些材料中捕獲導致電阻形成的原因和宏觀的量子現象如超導性。在振動和電子之間的散射現象,稱之為聲子,會導致電子改變它的方向和能量。這一聲子的相互作用是材料中奇異相產生的基礎。
  • Nat. Mater.、Nat. Catal.等最新頂刊發文看生物燃料電池研究進展
    因此,我們匯總了近期發表在頂刊的生物燃料研究,梳理該領域的最新進展。Nat. Mater.:生物燃料賦能體液葡萄糖檢測n型半導體聚合物可以通過電子轉移產生信號,在檢測器件等應用方向上被認為極具發展前景。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據納米人微信號消息,第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另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
  • 能源周報:Science、Nat. Nano.、JACS、AM等大合集!
    /science/article/pii/S1369702120303084?用Ni–Co–S納米糰簇修飾,可以實現平滑的氣體擴散和高效的氧電催化;親水性的NixCo1−xS2,有利於快速的離子轉移和卓越的儲能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