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沈春蕾
種子植物胚珠器官同源問題是植物演化生物學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也是科學家重建包括化石類群在內的種子植物系統發育的基礎。然而,種子植物五大現生類群:蘇鐵、銀杏、松柏、買麻藤和被子植物的胚珠器官形態迥異,如何認識和理解它們的胚珠器官結構的同源性,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難題。
日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史恭樂領銜的一個國際合作團隊,研究了產自蒙古國早白堊世地層的盔籽植物胚珠器官化石,據此提出了盔籽包裹種子的殼鬥同源問題的新觀點。史恭樂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已絕滅的化石類群作為現生類群系統發育關係的『缺失環節』,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
中生代種子蕨是一類已絕滅的種子植物,它們具有類似蕨類的葉片但同時又結有種子,種子被殼鬥不完全包被。包括盾籽植物、開通植物和盔籽植物在內的中生代種子蕨和二疊紀的舌羊齒類一起,被認為是了解種子植物系統發育和被子植物起源的關鍵類群。史恭樂說:「不同時期,它們都曾被當作被子植物的祖先類群或姊妹群,並由此衍生出被子植物心皮如何演化的不同假說。」
古植物學主流觀點認為,盔籽的殼鬥是一個葉性器官,種子著生於大孢子葉的背面(遠軸面)。而進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顯示,被子植物的胚珠更有可能著生於外珠被的腹面(近軸面)。
國際合作研究團隊根據大量處於不同個體發育階段的化石材料重建了盔籽植物胚珠器官的個體發育,並運用生物切片和同步輻射成像技術重建了胚珠器官的內部構造。
蒙古早白堊世的盔籽植物化石顯示:盔籽的種子三稜狀,倒生、著生在一個二歧分叉的生殖枝頂端或近頂端,生殖枝包在苞片的葉腋內。包裹種子的殼鬥是一個雜合的結構,包括著生種子的生殖枝和兩片葉性的側翼,三者分別覆蓋於三稜狀種子的三個側面。
史恭樂指出,一方面,盔籽生殖枝的二歧分叉結構和維管束解剖構造和現生銀杏非常相似;另一方面,倒生的種子和由生殖枝和側翼構成的殼鬥類似於原始被子植物類群具有雙層珠被的胚珠。所以,盔籽的生殖枝很有可能和銀杏的珠柄同源;殼鬥很有可能和被子植物的外珠被同源,而包裹生殖枝的苞片和被子植物的心皮很有可能是同源器官。
此前,分子譜系學重建的種子植物系統發育認為所有現生的裸子植物是一個單系類群,這一單系群和被子植物構成姊妹群。如果被子植物和現生裸子植物組成的單系類群是姊妹群,系統發育樹上,絕滅的盔籽植物的分異點很有可能在被子植物和現生裸子植物分歧點的附近。
《中國科學報》 (2016-08-01 第5版 創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