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基因檢測的商業化,以個性化為核心的精準醫療也正在逐步展開。精準醫療能夠通過對病人的基因進行分析後更有針對性的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從而提高治療的效果。但是,儘管精準醫療能夠提高療效從而在整體上有效控費,但從個性化出發的精準醫療對整體醫療服務體系是有著較高要求的,從另一個側面來說又是一種昂貴的醫療服務。
基因檢測的價格下降大大推動了其商業化,在普通人能承受的價格下基因檢測將有助於治療方案的準確性。但基因檢測只是醫療服務中值得添加的一環,圍繞著檢測結果而配套的服務才是整個精準醫療能否成功實施的關鍵。首先,解讀生物標誌物的醫生就非常匱乏。大部分醫生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無法對檢測結果給出準確的解釋,這對醫生的教育和培訓提出了挑戰,而目前的體系還沒有向這方面扭轉。其次,即使有了成功的解讀之後,如何根據每個病人不同的情況來制定一個合理的治療方案又是一個「高耗能」的過程。這體現在醫生不僅需要對病人過往病史有著較為深入的了解,還需要協同各個部門來為病人提供不同層面的治療方案。最後,在治療方案提出後,長期的追蹤和調整也是必不可少的,根據病人出現的病情變化,醫生、藥師和護士等都需要緊密配合來提供服務。
因此,儘管基因檢測技術的商用給大眾帶來了普惠,但真正採用精準醫療的方式來進行治療所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遠遠大於普通門診,這不僅對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支付體系帶來了壓力。首先,目前也只有少數的生物標誌物已經被明確和某種藥品的效果相關,大部分情況下,標誌物和療效的因果關係並不明確,個體差異也很大,因此保險公司很難衡量其直接經濟價值,並做出是否報銷的決定。其次,即使退一步來說,標誌物和某些藥品呈現相關性已經非常明確,醫生需要單獨為每個病人進行定製,這種服務相對來說就要比普通服務昂貴,從而需要保險公司付出更多的費用。
上述簡單的分析來看,精準醫療給支付方的控費其實帶來了一個內在的矛盾:一方面,精準醫療有助於更有針對性的治療也即提高療效,但另一方面,保險公司不僅需要支付基因檢測的費用,還需要對醫生付出的加倍勞動賠付更多。因此,目前美國的很多保險公司都還在觀望中,並沒有將檢測費用加入其賠付列表。
總體來看,精準醫療未來的商業化發展到底如何走還很難看清,目前可能會更多的應用於重症和疑難雜症,作為輔助治療的手段之一來提高整體治療的效果。而在預防和慢病領域,精準醫療的路徑選擇非常重要。即使在目前應用較多的早期篩查領域,即便篩查出高風險,後期的幹預措施和效果也不明確。比如在乳腺癌指標篩查上,可能是增加每年乳腺X光掃描的頻率,但是很多醫生也反對這樣做,因為這會給病人很強的幹擾,支付方也無法直接看到這樣做的經濟利益。這些篩查很大程度上無法和直接的疾病幹預結合起來,因此短期內仍可能是個人主導的支付方式,大規模擴大很難。
而精準醫療在中國發展的最大挑戰並不僅僅是支付,更為關鍵的是整個醫療服務體系目前還很難承受這樣的模式全面鋪開。精準醫療對醫生的要求是相當高的,這對本身就工作十分忙碌的醫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壓力。根據媒體報導的北京朝陽醫院的精準用藥門診,每一位病人每次就診至少需要30分鐘,且需要一個醫生和三個藥師。這在一個3分鐘解決一個病人的醫院是較為「奢侈」的。而且,中國醫療服務體系長期以來沒有多層級多機構的協同,如何共同為一位病人提供服務仍缺乏經驗。
因此,精準醫療的發展邊界更多的來自服務體系的承受度而非技術本身。
精準醫療在中國短期內還是無法量化發展。早期篩查雖然已經獲得一定的發展,但如果後期服務能力跟不上,其發展的後勁是不足的。而在重症領域,考慮到部分技術確實有助於提升整體的療效,不排除在某一細分市場會獲得一定的發展,但離大規模的量化發展仍有很大的距離。(生物谷:Bioon.com)